到底看了什麼🥴
#YENT
新時代運動代表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狗和香水瓶 ◎波特萊爾著 亞丁譯
「我美麗的小狗,我的好小狗,可愛的杜杜,快過來!來聞一聞這極好的香水,這是從城裡最好的香水店裡買來的!」
狗來了。這可憐的動物搖著尾巴,大概是和人一樣表示微笑吧!牠好奇地把濕滑的鼻子放在打開蓋子的香水瓶口上。牠驚恐地向後一跳,並衝著我尖叫著,發出一種責備的聲音。
「啊!該死的狗!如果我拿給你一包糞便,你會狂喜地去聞它,可能還會把它吞掉。你啊!我憂鬱人生的可鄙的夥伴,你多麼像大多數的讀者;對他們,從來不能拿出最美的香水,因為這會激怒他們。但是,你可以拿出精心選擇好的垃圾。」
◎作者簡介
沙爾.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 ~ 1867),出生於巴黎,父親是一位具有啟蒙運動思想的畫家。他受父親的薰陶和影響,從小就酷愛藝術。不幸的是,在他6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了一層陰鬱的色彩。
波特萊爾是現代派詩歌的先驅,並被奉為象徵主義文學的鼻祖。他的著名詩集《惡之花》出版於1857年, 開創了法國近代詩歌的新時代,從此奠定其不可動搖的詩人地位,並在西方詩壇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譯者簡介
亞丁,著名作家、翻譯家、法中文化交流大使。1985年獲法國政府頒發青年翻譯家獎,並赴法定居迄今。譯著有《保爾和薇吉妮》、《巴黎的憂鬱》、《希爾維斯》以及《理智之年》等。旅法期間,開始以法語創作,代表作包括榮獲眾多獎項,銷量已逾百萬的《高梁紅了》、《戰國七雄的後代》、《水火相嬉》等。主要作品被譯成英、德、西、日、丹麥、義大利等多國語言,堪稱以法語寫作的最著名華人作家之一。由於對法國文壇的諸多貢獻,1988年法國政府頒授歐洲肯坦培爾騎士勳章。
◎小編泥盆賞析
恭喜!你受到了這首作品的吸引並閱讀到了這裡。無論你喜不喜歡,讓我們一起先從作者開始談起吧!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除了開啟象徵主義詩歌、奠基現代派的發展外,更在「散文詩」的書寫與定義上有巨大的貢獻(當然,這也是我們挑選他作品的原因之一)。在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中,波特萊爾擅長經營情節,以各種比喻的手法經營一個個的「故事」,呈現出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深厚底蘊。
從情節上來觀察,詩的開頭首先以虛構的對話去闡述:「我」看似在對著狗呼喊說話,但實際上其實是在和自己的感官互動,帶出詩中的哲理及寓意——畢竟狗是聽不懂這麼複雜的語句的。詩中兩階段的自白中穿插狗的反應描述,將一個故事在短短的篇幅內就表現得非常「清楚完整」;詩題〈狗和香水瓶〉更產生了吸引讀者的效果(或許你就是被題目吸引的其中之一)。波特萊爾看似書寫與狗的互動過程,實則明確道出要諷刺的對象為「創作者與大多數的讀者」。
當然,波特萊爾這首詩中所指出的問題,並不僅止於「創作者的付出與讀者的回響」沒有良好的反映而已,它更直指了社會與人性互動的矛盾。「矛盾」兩字的形容對這首詩的格局來說似乎太過誇大,但如果我們將詩中的情境放入日常生活的想像裡,比如「自己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是不是就能夠同理詩中「我」的心境了呢?
我們可能將不合自己胃口的事物認為是「不好的」甚至是「垃圾」,當別人的價值觀與自己不相符時,會下意識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而產生批評的心理。身為獨立思考的個體,該如何去解決這種社會互動時的「必要之惡」呢?
善與惡的概念是相對的,美與醜當然也是。在這些非絕對客觀二元對立的事物上,該以什麼標準去評判是我們需要審慎思考與斟酌的,畢竟當本質相異、價值觀不同的兩個角色在進行互動時,無法確切釐清對方的思考模式是在所難免的。將資訊不對稱的狀況解決、彼此之間良好的溝通,就能夠逐步消弭各自不了解的部分,並將對話逐步修正到同一個平面上,在社會中與他人朝向良性溝通的方向發展。
角色互換,此時此刻你就是詩中的「狗」(對!現在你就是狗勾!),會不會認為人類對「垃圾」(香水)的喜愛是一種愚蠢的表現呢?在讀完了這首詩與賞析後,你認同波特萊爾詩中「我」的想法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狗和香水瓶 #散文詩
#巴黎的憂鬱 #波特萊爾 #一包糞便 #激怒他們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58.html
新時代運動代表作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淺談「蘇聯是如何解體的」,以及中央集權國家的焦慮感
----
這週原本打算要認真寫遊記的,不過因應正在地球另一端發生的事情,決定換個稍微有點關聯的主題,來簡單聊聊前蘇聯國家去共產、去蘇聯化的過程。從一個中央集權、一黨專政的國家在短短幾年內變成15個各自獨立的國家,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我在前往高加索之前稍微回顧了一下這段歷史(稍微懂一點蘇聯歷史,對於拜訪前蘇聯國家是很有幫助的),意外發現它和台灣的民主化過程有幾分相似:
(1) 蘇聯解體的歷史,一般認為是從1985年戈巴契夫擔任總書記開始,到1991年底戈巴契夫請辭蘇聯總統為止,這6年的一連串變動直接導致蘇聯政權的結束;而台灣從威權體制裡快速走向開放的時間(開放黨禁、報禁、大陸探親、海外旅遊、外匯等),正好也是從1987年解嚴、到1991年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全面改選國民大會,兩者幾乎發生在一樣的年代。
(2) 蘇聯在這段時間意識到自身改革需要,適度放寬了對人民權利的限縮,像是那幾年間各成員國裡出現不少抗議遊行(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小國),而警察竟然只是在旁邊看著而沒有逮捕任何人;台灣人也是在同一時期獲得集會結社的自由,進入街頭運動如家常便飯的新時代。
(3) 蘇聯晚期,各成員國出現的一個共同問題是民族主義高漲,成員國對於非本國籍、由蘇聯中央指派的領導人心生反彈。這時候蘇聯當局竟然從善如流,撤換掉好幾個俄羅斯裔的領導人,提拔各成員國的在地菁英,間接強化了成員國的主權意識,其中一些人在蘇聯解體後就成了獨立國家的初代領導人;對台灣人而言這聽起來不是很熟悉嗎?蔣經國任內大量起用本土菁英,李登輝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崛起的人物,後來也成為台灣民主時代的初代領導人。
當然蘇聯和台灣的發展還是明顯不同的,雖然他們事後都有著不少殘局得收拾。蘇聯的垮台,關鍵是下放給各成員國的權力很大,大到讓中央直接被架空了,最後戲劇化的結束,緊接者開始的是所有前成員國的經濟大衰退,以及高加索和中亞的軍事衝突;台灣的民主化則沒有牽涉到任何政府或政黨的垮台,雖然看起來比較平和,卻也因此造成不少舊體制延續下來,成為當今世代與路線衝突的前因。
我發現,當我越理解蘇聯解體的過程,也就越能想像當前中央集權國家的焦慮——或許當一個政府不斷地嘗試控制自己的人民,反映的正是他們對權力下放之後一去不復返的擔憂?
(圖為亞美尼亞首都葉爾溫的火車站,蘇聯時期的史達林主義建築代表作,類似的風格在前蘇聯境內很容易見到。)
新時代運動代表作 在 新時代運動+賽斯資料庫 - All Yoga Taiwan 的相關結果
新時代運動 (英语:New Age Movement),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現象,起源於1970至80年西方的社會與宗教運動。新紀元運動所涉及的層面極廣,涵蓋了靈性、神秘學、替代療法, ... ... <看更多>
新時代運動代表作 在 新時代運動是什麼? - Got Questions 的相關結果
新時代運動 是一個吸引人的虛偽的宗教, 這個運動使得人們認為他們是上帝,並且可以通過自己改善生活。 事實是,我們出生、長大、 在地球上生活一段時間,然後死去。 人類是 ... ... <看更多>
新時代運動代表作 在 新時代運動 的相關結果
新時代運動 英文叫new age movement,是一種思想潮流,在知識份子之間很受歡迎,它是由東方傳至西方,再傳回來東方的思想體系,因它裡面有禪宗的思想為底子,所以傳到台灣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