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肺炎疫情,全台灣本週三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許多公司則實施遠端工作,而台灣人宅在家救台灣,將迎來第一個週末。
今天陳時中則在記者會表示,希望民眾週末減少外出、避免聚會,週末兩天若能將人員流動降到最低,切斷傳染鏈,對防治疫情有相當幫助。
老實說,這五天都在家工作,導致對明後的週六、週日特別沒感覺(反正都是在家),而宅在家追劇、看片應該是本週末非常好的消遣活動。延續週二的舊文重推,這陣子會持續不定期在本版和大家聊聊我非常喜歡,且能在串流平台看到的電影,刷刷存在,提醒舊雨新知這些電影或重溫,或新看,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週二推薦《#婚姻故事》,今晚就推薦《#她們》。在評論《她們》之前,先簡單介紹這兩部作品的導演關係。
《婚姻故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她們》導演葛莉塔潔薇,目前處於穩定交往關係,育有一名孩子。這對佳偶於去年憑藉上述這兩部作品,雙雙入圍奧斯卡,是目前北美影壇最受矚目的情侶之一。
兩人在劇情長片的首次合作,應該要追溯到諾亞鮑姆巴赫 2010 年推出的《愛上草食男》,葛莉塔潔薇在片中演出「Florence Marr」一角。值得一提的是,《愛上草食男》是諾亞鮑姆巴赫和前妻珍妮佛傑森李共同編劇,珍妮佛傑森李同時是此片監製,也在其中演出。
到了 2012 年,葛莉塔潔薇則主演諾亞鮑姆巴赫的《紐約哈哈哈》,多數觀眾應該也是因為這部片認識這對組合,不過到了這時候,葛莉塔潔薇除了演出之外,也首度和諾亞鮑姆巴赫共同編劇,2015 年的《紐約新鮮人》同樣維持此模式。
2017 年,葛莉塔潔薇首次獨立執導劇情長片《淑女鳥》(她在 2008 年有聯合執導《Nights and Weekends》),大獲好評,隔年成為奧斯卡史上第 5 位提名最佳導演的女導演。2019 年便挾著強大卡司陣容,導出新版《Little Women》,以導演身份一舉躍入全球觀眾眼前。
同樣是 2017 年,諾亞鮑姆巴赫則有進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邁耶維茨家的故事》(那屆坎城還讓 Netflix 角逐金棕櫚),再來就是 2019 年,在威尼斯主競賽單元首映的《婚姻故事》,也收穫多數影迷的極佳評價。
至於兩人未來的作品計畫,則繼續互相幫忙。諾亞鮑姆巴赫執導的新片《White Noise》,將由葛莉塔潔薇主演(還有亞當崔佛);葛莉塔潔薇執導的新片《芭比》,將由諾亞鮑姆巴赫共同編劇。
綜觀諾亞鮑姆巴赫、葛莉塔潔薇這幾年的創作軌跡,會發現這對佳偶的愛情相輔相成,且能量豐沛,聲勢蒸蒸日上,作為這對才子佳人的影迷,只有無限祝福。
🎬以下為《她們》評論:
葛瑞塔潔薇揮別《淑女鳥》的初試啼聲後,獨立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的《她們》更顯自信,全片散發著迷人、雋永的古典魅力,葛瑞塔潔薇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將馬區家四姊妹的成長歷程,裝訂成一本乘載著回憶的手工精裝書,精致、細微地幽幽道出愛情、家庭、女性、抱負、婚姻等等面向,雖然極富沈甸的厚重之感,卻溫暖地包裹人心。
葛瑞塔潔薇最大膽同時也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剪接」。對比 94 年的版本,葛瑞塔潔薇捨棄了常見的線性敘事,以自由度極高的非線性敘事,將今日與往昔七年時光的差距重新拼貼組合,靈動地交錯對比,揮灑出前後對照的「雙時空」,此作法使得《她們》極具創造性,對比舊版的平鋪直敘,葛瑞塔潔薇在此注入一股鮮活的生命力,情緒更為飽滿,深富渲染性。
在今昔交錯的「雙時空」敘事下,葛瑞塔潔薇刻意將攝影機運動方向左右變換,精準地以好幾組工整的對稱剪輯,不斷明示這群小婦人遭遇的困境與心境,映襯出苦澀與美好。諸如喬初回老家,獨自在街上行走的沈重感(行李掛身的包袱),下一顆鏡頭馬上切換四姐妹在街上的歡笑,並呈現輕盈感;喬與病重的貝絲在海灘上談心,對比的是四姐妹與四公子的戲水;劇場俱樂部的嬉鬧收到羅禮的鑰匙,換來的是人去樓空獨自打開信箱的蒼涼。
更值得一提的是「生與死」的對比,貝絲兩次重病的結果,都是以喬熟睡時的臉龐特寫開展,喬夢醒、下樓,這兩場戲幾乎是同樣的分鏡與鏡位,不同的是喬的腳步從倉促化為沈穩,可看做角色成長的轉變,更能讀出貝絲生與死的結果,葛瑞塔潔薇細膩地呈現死亡降臨時的感受,蘿拉鄧恩飾演的母親一轉身,身後的貝絲已然缺席。
除此之外,葛瑞塔潔薇也對比了四姐妹在「選擇」後的生活樣貌,喬選擇獨自在紐約教書、梅格選擇與老師結婚後的貧窮、艾美選擇前往歐洲修習藝術活躍社交圈、貝絲因良善選擇照顧弱勢染上猩紅熱而後身體每況愈下,四姐妹都在自身特質的選擇下走向彼端的未來,沒有對錯,只有選擇,葛瑞塔潔薇做的只是交互剪輯,將「選擇」與「結果」的概念強而有力地具象化。
這些對比,都是葛瑞塔潔薇身為導演,更擅於利用影像說故事的醒覺,不過此等剪接方式,在一開始觀眾尚未入戲的狀況下,或許會將距離拉遠,使得需要耗費心神解讀時序,但葛瑞塔潔薇這次的大破大立,仍舊值得肯定。
除了剪接,葛瑞塔潔薇同樣懂得利用「色調」做出對比,七年後的現在是冷冽、灰色調,七年前則是溫順、暖色調,拆開檢視,葛瑞塔潔薇刻意為之的結果,便緩緩述說了韶光荏苒,成長的苦澀滋味,此種滋味,更是本片藏在女性主義大旗下的另一道鮮明主題,而喬的這句獨白:「我想念過往的一切。」,舉重若輕地點題,餘韻繚繞。
縱看《淑女鳥》和《她們》,即使年代不同,但主題核心都不脫青春少女的成長紀事。電影藝術往往是真實經驗的再造與複製,導出《淑女鳥》的半自傳作品後,不難發現葛瑞塔潔薇將自我投射進《她們》,不管是 19 世紀還是 21 世紀,加州、麻州還是紐約州,葛瑞塔潔薇都透過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超越時空,直指當代,雜揉了女性的理性與感性、迷惘且自信、柔軟而堅毅的百種姿態。
這群小婦人也同樣活在潔薇編劇的《紐約哈哈哈》、《紐約新鮮人》中,宏觀地提煉出女性的真實樣貌。這正是幾百年來人們的共同經驗,葛瑞塔潔薇的《她們》也映照出處於成長階段與成熟時期的眾生相,極富普世性。
此外,葛瑞塔潔薇也透過蘿拉鄧恩與黑人女性的對話,進一步點出南北戰爭對美國感到羞恥的自省,外表是男性的戰爭,內在卻由女性承接,進一步寫出男女於戰爭中的位置,畫龍點睛般的論述,這是 94 年版本未見的。葛瑞塔潔薇也懂得嘲諷與幽默,在創作者與評論者間做出詼諧的互動關係(喬與教授的爭執),似乎大聲疾呼地「警告」這些自以為是的書(影)評人,更拿勃朗特三姐妹下手(知名英國文學三姐妹),這些都是葛瑞塔潔薇在沈重之餘的輕鬆之筆。
最後,當 94 年版和原著小說的結尾都是喬與教授結婚,在傘下相擁、熱吻的互訂終生作為圓滿結局,葛瑞塔潔薇的《她們》顯然不同意此走向,特地將這段結局做出巧妙改編,以虛構小說(Fiction)的意象與現實做出區隔,標新立異地讓喬在書中互許終身,自己則持續於現實生活獨走,此更動既滿足了書迷,同時充滿喬的人設風骨,更以原著作著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終生未婚呼應喬的狀態。
而喬重返出版社,與主編攻防,這時的喬已無生澀與稚嫩,游刃有餘的在出版社將馬區家的故事完整收束,而片頭男性的權力支配,片尾女性的拍板叫陣,遙相呼應男女地位從絕對的「上與下」逐漸轉換成「平等周旋」,此時此刻的喬,在生命的積累中,已然長成屬於她的特有樣貌。
不管喬是否為了銷量同意主編將結尾修改成符合時代的「完美結局」(結婚),喬都已做出溫柔的妥協,當時喬在貝絲死亡後感受「渴望被愛」的那份「寂寞」,正是影片最後的反思,葛瑞塔潔薇並非一味執拗地否定「婚姻」(也利用姑姑、梅格的價值觀平衡了喬),經歷過「寂寞」、「被愛」、「愛人」的洗滌,反而能精確地知道箇中差異(正如同媽媽問喬是否愛羅禮),並做出選擇。可以想見喬的未來,對於愛情有了主見,不再只是附屬男性或隨波逐流於時代底下。
對於葛瑞塔潔薇而言,或許生活並非永遠只有愛情與婚姻、家庭和孩子,葛瑞塔潔薇橫跨幾世紀譜寫出心中的小婦人,不卑不亢地告訴女性能害怕、能退縮,但也請保持果敢與溫柔,抓住榮光與財富,無論童年或成年,不斷與自我對話、她人共處,希冀最終能走出一條屬於「她們」的康莊大道。
《她們》能在 #Netflix 、#myVideo 等串流平台觀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Agnes、Grace、Thomas 美國文學名著《小婦人》經過無數次改篇,再度舊酒新瓶,Greta Gerwig 一改前人步伐,以非綫性方式講故事,保番了原著精神,加入湛新見解,新版編導演及製作水準極高。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
新版 小婦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為好奇心驅使,也因為想推斷並間接印證自己內心的想法,我昨天在IG限時動態前後問了兩個立場角度不一樣的問題:
.
1. 你覺得現在還有女人把結婚當做夢想嗎?(沒有:18%,有:82%)
2. 你自己有把結婚當做夢想嗎?(沒有:80%,有:20%)
這兩個問題一前一後互為鏡像,折射出當代女性看待結婚這件事情的兩面性。我不知道這超過1萬五千多人的投票是否為真誠面對本心結果,卻可以確定一個事實:當結婚這件事不在自己身上時,你看每個女人都覺得她們人生的最終目標是結婚;但如果問題回到自己身上,百分之八十的女人至少都不會承認自己想結婚或把婚姻當做人生目標。
.
每個催你結婚的人,他們是問題1那82%,而你則是問題2的80%。所以下次若遇到有人催婚,記住這個數據,任何話你都不會往心裡去了,而且可以大大方方的穩住立場,正所謂「只要你不尷尬,那尷尬的就是別人」。
.
話說回來,我其實想印證的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在女性獨立氛圍如此濃厚的氣氛下,承認自己想結婚是不是非常不酷的想法?因為太不獨立了,所以我拒絕去承認。
.
後台超過100則以上的留言只有一位特派員誠實告訴了我這件事,她說:「我自己是想結婚的,誰不想有個伴侶可以一起走過人生。但我會在朋友跟家人的提醒下本能地去抗拒這件事,並說出”我覺得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這句話。」
.
這位特派員說出的是問題2那80%女性的心魔,也是我們在講女性獨立時最常跌入的「誤區」:把結婚當做夢想的女人不夠獨立。
.
但,真的是這樣嗎?獨立女性真的要視愛情、婚姻為人生中沒那麼重要的事才能彰顯其獨立自主、內心強大的特性嗎?
.
我的答案是:錯的離譜。
.
回顧今年的影視作品,有一部電影非常適合用來推翻這個矛盾的現象,這部電影就是《她們》。《她們》改編自《小婦人》,是美國作家露意莎‧梅‧艾考特寫於19世紀的作品。我特別喜歡這次台灣翻譯的片名,新版小婦人走出了以「喬」為主角光環的視角,將其他對人生抱有不同期許的女性們上升至同一個維度,賦予了同樣的獨立自主性。即使,她們的選擇完全不同。
.
什麼是獨立自主,就是你掌握了對自身命運的選擇,做出決定,並承擔代價。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姊梅格在喬慫恿她不要結婚,要站上舞台實現自我時這樣說:「我想結婚….因為我愛他,我的夢想跟你的不同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我想要一個家庭。我願意工作和奮鬥,和約翰一起。」
.
在我心中,有想法的獨立女性不是沒有疑惑,一副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模樣,而是更趨向《她們》裡的梅格、喬、艾米、貝斯四姊妹,在面對現實困境時有猶豫、焦慮,但願意去面對與化解,哪怕這一迎戰會遍體鱗傷,但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所以不怕。我甚至非常欣賞艾米可以義正辭嚴的說出:「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會嫁個有錢人,我為什麼要以此為恥?」她的野心與慾望明顯而直接,但她也做了相對的努力與提昇,幫助自己完成階級跨越。她應該是四個人當中最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立場與困境的那一位,目標也最為明確。
.
喬作為第一女主角,在過去幾乎是所有獨立女性形象的代名詞。她對生活充滿熱情,嚮往自由,可以自己賺錢並一步一步完成作家夢想。但在《她們》的改編下,我們首次看見喬的脆弱,在她看似積極進取熱情自由的靈魂下,她也渴望被愛,她甚至感到孤單,哪怕她認為婚姻不是女人的全部,甚至討厭人們說女人只適合談情說愛,但在某些時候,她還是寂寞了。
.
所謂獨立不是把所有女人都變成同一個樣子,結婚的嘲笑沒結婚的,職業婦女鄙視家庭主婦,把愛情放在無足輕重的位置,彰顯所謂成熟睿智的魅力。老實說,這種「假性獨立」反而會害死你。其傷害程度就像出版社老闆要求喬改寫小說結局一樣,想要作品熱賣,裡面的女人要嘛結婚要嘛死。
.
.
/ 這兩個問題反映出的其實是你怎麼看待自己
/ 結婚或不婚,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 你的決定與選擇就是最好的答案
.
如果聖誕節只能看一部應景電影,推薦《她們》
新版 小婦人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剛把「后翼棄兵」追完。
扣除主演的女主角非常有特色(在我追劇期間,我不只一次地想到......我的天,她的眼睛怎麼可以看起來這麼大),會吸引我持續追劇的主因,是這齣電視劇的時代背景設定在1960年代的美國,可以看到特別屬於那個時代的氛圍及場景。
比如在第一集中,女主角被送到孤兒院,裡面的工作人員會每天發給所有學童一顆鎮定劑。是的,別懷疑,鎮定劑在1950年代被認為是一種有助於學童的營養品(概念有點像是:雄孩子吃下鎮定劑後,立馬在課堂上安靜聽課,你瞧,這是不是對學習很有幫助呢?)。
事實上,很多以前的醫學概念放在今天來看都是駭人聽聞的,比如以前針對精神病患者,會選擇切除腦前額葉,這會導致患者失去情感,但因此就變得比較像是正常人(相關電影題材有「飛越杜鵑窩」)。
另外,本劇也透過天才主角去呈現1960年代男女極度不平等的狀況。
最經典的場景,就是女主角的一位高中女同學,無論她在學期間是多麼的追求時髦以及行徑大膽,但一畢業她就立刻跟男性結婚並且從此以後「只」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而那就是以往女性的真實人生寫照。(類似的場景,可以參考簡‧奧斯丁系列的作品,無論是《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通常作品中一定會有一位原先要追求真愛並且敢愛敢恨的特別女性,但結局全都是......嫁給大眾認為合宜的結婚對象過著幸福快樂生活。這不是爛尾,而是時代氛圍就是認為應該要如此,例如最新版本的電影「小婦人」......是的,我堅持它叫小婦人而不是「她們」,裡面透過編輯說道:「我可以讓你的作品出版,但裡面的女主角最後一定要結婚,這樣才符合市場,我才願意出版。」)
而說到1960年代,又怎能不提冷戰的美蘇對峙呢?這尤其成為最後的6、7集主軸。其中有一段,有一個基督教機構願意資助女主角全部的高額旅費去莫斯科比賽,只要女主角發表「(蘇聯是共產黨領導)共產黨是無神論,他們在基督眼中就是邪惡的」的相關言論。
這裡推薦大家去閱讀海獅說他最近著手有關冷戰時期的一系列作品,特別是其中的關鍵字「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主義」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美國安全的需要,所以只要不與政府言論一致,或是不表達反共產黨言論,那就會被視為共產黨的一份子而遭到封殺。(是不是覺得上述內容很熟悉?那我就直說了,是的,美國也有向我國依樣有「白色恐怖」時期。)
這其中最著名案例,就是堅持創作自由精神,但最終在電影界慘遭封殺的「好萊塢十君子」(這個主題近年來也有被翻拍成電影)。另外我也安麗一個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守護者」,在設定中有提到,初代守護者中的天蛾人,就因為被麥卡錫主義者抨擊,導致他壓力過大而開始酗酒,最終被送進了瘋人院,也是呈現冷戰最嚴厲時期有著非黑即白的巨大環境壓力。
除了以上我最印象深刻的重點,后翼棄兵討論到的東西很多,甚至有一些「性平」、「青少年」、「精神病」、「人生意義」的討論成分。不過為了避免暴雷,我也就不多提了,我只會說:「雖然這齣電視劇有涉及到的議題很多,但不至於到雜亂無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創作團隊懂得『取捨』,也就是安排好主從輕重。這其實是講故事的基本,但很多影視作品往往野心太大,結果駕馭不了宏觀的企圖,而顯得令人厭煩。后翼棄兵的扎實敘述基礎以及確立,是有志於故事創作的人可以參考的模板。」
當然,有些人看劇其實就是想放輕鬆,那其實后翼棄兵的主演:安雅·泰勒-喬伊本身就能滿足這個簡單需求。
看到她精緻如洋娃娃般的面容及身材,絕對是視覺上的......震撼。嗯,我真心覺得她的眼睛實在是深邃及廣闊到很有戲的境界。或許午夜夢迴我抬頭看向天花板,那雙眼睛就會出現,因為那是整齣戲植入我腦海中最強大的印象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z_sYi6u2k
#后翼棄兵
#安雅泰勒喬伊
#1960年代的冷戰世界
#我不能不看見你的大眼睛
新版 小婦人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主持:Agnes、Grace、Thomas
美國文學名著《小婦人》經過無數次改篇,再度舊酒新瓶,Greta Gerwig 一改前人步伐,以非綫性方式講故事,保番了原著精神,加入湛新見解,新版編導演及製作水準極高。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hkangrypeanut@gmail.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pREthnOF0s/hqdefault.jpg)
新版 小婦人 在 看板car - [汽車] 大家要注意板規1-8喔[車車]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問題] 小貨車丙式車險請益 小貨車丙式車險請益 · buyfav. 3小時前, 09/26. 討論. 28. 105 ... [討論] Zinger 新版值得買嗎 Zinger 新版值得買嗎已刪文 · darkblue6404. 4 ... ... <看更多>
新版 小婦人 在 母親的金手錶(2022增訂新版)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推薦與評價
... 《小婦人》,是一位美國鄰居搬家時將它丟棄,被我如獲至寶似地接收過來的。它們卻給我簡陋的書房平添-分溫馨與情趣我在小几正中擺-缽翠綠的蘭草,圍繞著它的是心愛的小擺飾 ... ... <看更多>
新版 小婦人 在 [好雷] 新小婦人(1994)&她們(2019),比較欣賞-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沒看過《小婦人》原著也沒看過任何影視改編的我,本月看了鬼塔編導羅南主演的《她們》後,感謝 orzisme大推薦,繼續去看了這部他說「很穩的」 1994 年版《新小婦人》,看完真的是餘音繞樑如沐春風!相較之下今年這 2019 版《她們》呢,我覺得在我心中就比較屬於當下、比較光芒四射,角色鋪陳與劇情資訊比較豐富、但整體感覺也比較過眼雲煙一點點。
這其中體感直接無法騙人的,是配樂與音畫合一的節奏感。2019版作曲家 Alexandre Desplat是我自《色,戒》初次認識後十幾年來最愛的配樂作曲家,但有幾次我覺得他的配樂有點平庸地沒有看法,只是任基本三連音在背後無限反覆打底、旋律線條可有可無地無意識起伏、彷彿交給導演的任何一鏡任何長短去配都可以。上次我有這種感覺是《丹麥女孩》,這次《她們》很可惜又出現了。因此撇開編劇導演、劇情演出、美術呈現等層面各有千秋外,光就「配樂」與其音畫合一的節奏感這一件事,我就毫無疑問地喜歡《新小婦人》更勝過《她們》!
https://fpcep.org/wp-content/uploads/sites/58/2020/01/LW1994.jpg
1994 徐緩悠長、2019 聒噪日常
《新小婦人》配樂作曲家,正是最近版友整理「奧斯卡槓龜十五次」的 Thomas Newman,第一次槓的就有《新小婦人》。這配樂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相當傳統,在我模糊印象中是 1990s各種歷史片傳記片與文學片會走的路線,總是有一個核心主題動機、搭配變化出來的幾個附屬動機,然後千變萬化地做出交響重奏協奏獨奏等古典樂形式,時而劇力萬鈞、時而柔情似水、時而心有靈犀、時而悲喜交織。這種配樂很膾炙人口地討人喜歡,他也做到了完整豐富貫串全片每一刻。《她們》的 Desplat配樂走不同風格各有千秋本無高下,只是自體完整性與音畫合一我覺得就輸了一籌。
從這令人難忘的配樂看,《新小婦人》的畫面節奏感也是悠長而雋永,和《她們》的熱情躁動打打鬧鬧截然不同。兩部片在「童年」線有許多似曾相識的情節,譬如 Laurie 加入劇團、Meg 參加舞會、聖誕節爸爸回家、以及許多的「闔各言爾志」生活小場景,《新》片往往放長鏡頭放慢台詞、讓角色一人一句清清楚楚地台詞交棒,讓每個人的言語一句就精簡表達性格、讓言語的疊加層層遞進建立處境與概念。整片下來許多精簡的勵志小語與智慧箴言妙語如珠地,令人看一部《新小婦人》好像在看 1990s高中生常看的書籤與日記格言錄,處處是可以玩味的靈感。
相較之下,《她們》令我第一眼看來就覺得比較聒噪而零碎。它比較少長鏡頭緩緩地移過一人接一人好好看看這家庭,而更常快速切換近距看看每個人個別的臉孔;它比較少清楚徐緩的一句句對話,而更常讓場合中的每個人七嘴八舌同時搶著說話;它比較少令人聽了一點就通的勵志小語,而有更多生活當下的柴米油鹽與打打鬧鬧;它比較少我們在 19 世紀繪畫中看到的紳士淑女田園形象,而更多我們在 21 世紀生活中看到的中學男女 hang out 模樣。
說負面的,這是比《新小婦人》聒噪而雜亂,但說正面的,這則是比《新小婦人》更加寫實地生活化,當然那寫實也不是考古的寫實、而是寫實地套用 2010s的一種生活姿態。兩相比較,《新小婦人》整體來說是沈穩多了,但看過《她們》後,我也不免會覺得《新小婦人》裡的人這樣說話切合日常生活嗎?
https://fr.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11/19/12/01/5505683.jpg
1994 紳士淑女、2019 缺陷男女
談到角色,先說選角,《新小婦人》有薇諾娜瑞德演 Jo ,其它還有後來證明是21世紀一流演員的 Christian Bale、Kirsten Dunst、以及這週剛回歸《國土安全》的Claire Denis,我一眼看下去是比看《她們》過癮多了!貝爾有甜茶沒有的壞壞魅力,他那舌頭在嘴裡微微勾起的傲氣令我如被下咒般深深著迷,相較之下甜茶的詮釋就較頹廢爛漫;鄧斯特演小 Amy,比起佛羅倫斯飄的降齡演出當然生動立體多了,帶著孩童愛恨分明的狠勁;Beth這角色給丹尼斯演的戲份不多,但短時間內她默默擔綱整家的悲傷,就算只是靜靜坐著都能總結這家「生命美好、只是烏雲將至」。
長輩們更不用說,那年代就已重量級的蘇珊莎蘭登與蓋伯瑞拜恩。從我自己試著代入 Jo 的視角看,更希望遇到一個像蓋版教授的成熟男子,雖然有點太過浪漫未必寫實,但他生動表達了一個德國棄民的滄桑、一個哲學家的時不我予、以及一個珍惜生命樂見女孩發光的老紳士形象、甚至最後還有個林中小徑浪漫背影!相較之下,路易卡黑版教授就較腳踏實地地寫實,語言能通但有點木訥,年歲較長但並非溫雅紳士而是有話直說,言語表達不出的真情都默默用行動做出,好像也沒在強求旁人看不看得見... 也許我比較想追的是蓋版、但我自己比較像路版吧 XD
蘇珊莎蘭登演媽媽比起蘿拉鄧,角色作風開明前進不相上下,甚至就媽媽孕育下滿屋角色們的女性自主來看,我也不覺得25年前《新小婦人》有比今年《她們》落後一丁點。只是蘇珊莎蘭登站出來就有種溫柔堅強如靠山般的重量,令四位女孩的人生冒險就算有再多混亂再厚高牆,只要回頭找媽媽提點兩句就知心之所向。而蘿拉鄧,比較波希米亞風,彷彿自己也是個40出頭高齡文青正在慢慢嘗試中,突然間女人當家沒了男人,那就從各種生活小事帶著女兒一起試試看;她較沒可靠的重量感,較像平起平坐的大姐姐,面對失落甚至倒在女兒懷裡哭,也許更合21世紀新母親形象?
https://pbs.twimg.com/media/EOBhK5WXkAAvQJ5.jpg
1994 女性天命、2019 兩性交鋒
還有幾位年長男人們,包括爸爸、隔壁爺爺、出版社主編&大姐夫,他們在《新小婦人》中不是重點只零星出現幾次,彷彿女性電影的戲份都應聚焦在女子自己的成長般,竟把大多男人都當了背景,彷彿有個戰爭後男性因素就此成為了昨日。但《她們》把這四個男角都加重很多戲份,不吝展現他們與女子們的正面或負面互動:爸爸比較像昨日父權,經過一場屠殺男人的戰爭後,整個放手交棒女人們給自己養老;鄰家爺爺與 Beth 的關係加重,每每給人來人去潮起潮落的無常增一份唏噓;大姐夫與 Meg的成家線加重,則給了父權歷史上壓抑男人釋放苦衷流露脆弱的機會...
而《她們》的主編大人更有趣了,他位置抽離言語冷靜,他立場切換能見風轉舵,他有時壓抑女性利用女性,但同一姿態轉念一想又往往充滿對女人行走江湖面對現實的提點。回想起《新小婦人》,Jo的著作得到出版,看起來還是一個時代變遷水到渠成的天命:南北戰爭打開了個性別缺口讓女人自我發掘也探索世界,時候到了這男性社會自會看見女性之聲、自會經過經過一點小小推動後欣然接受,而教授會浪漫地鼓勵女性「寫妳想寫的、徹底表達妳自己」!不得不說蓋伯瑞拜恩這樣深情鼓勵,比起路易卡黑冷言直陳,令人心花怒放得多了!
但《她們》整體來說比較現實,除了浪漫的愛情與理想之外,更不能忽視滿滿銅臭味的「錢」與更廣大的現實。於是《她們》裡 Jo 的出版要靠自己一再硬著頭皮爭取來,男人提點她現實的市場之重要,那她願意妥協也要換得現實的報償。不只 Jo 一人,《她們》把三姐妹的三段故事都加重了現實的經濟因素大方來談「錢」:
譬如 Meg的傳統持家參與社會世界觀,非「錢」萬萬不能行,一定要掙扎調整找出真正重要的事物;而 Amy那我要超越姐姐絕不服輸的老二情結世界觀,更是由角色長大後演技馬上自然深刻的佛羅倫斯飄冷冷指出:「沒錯婚姻就是關於錢,別告訴我它並不是錢!」更別說梅姨還憤世嫉俗地殘酷下咒「三個姐姐都壞了、全家未來只靠妳」,簡直時代的重量如鎧甲般壓下來!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9/25/10/32/0770272.jpg
1994 時代理想、2019 當下現實
突然間,我發現這兩版對我來說的主要差異,在於一個浪漫而理想、一個日常而現實:
《新小婦人》基本是訴求理想、帶著距離、浪漫回顧某個女性找到時代缺口開始發光發熱的美好年代,它唯一近看的是單主角 Jo 一個人,從 Jo 眼光看身遭所有角色都像是靜靜欣賞時代的芸芸眾生:我與她們會一起度過歡喜與悲傷、但時代終會撥雲見日、命運終會苦盡甘來;《她們》則在形式上毫不怕羞地捕捉日常,甚至常常像是放演員自然發揮群戲開個派對、攝影機在旁默默捕捉就好,而它在整體世界觀與劇情上,並不相信會有舒舒服服的自然變遷,而是這一路都會有荊棘絕不好走,面對「錢」與現實有許多當下要做的決定,這痛苦甚至相應的奮鬥將改變你的未來。
就世界觀與故事來說,我想《她們》事隔 25 年真有比《新小婦人》再進一大步,畢竟此片製片 Amy Pascal & Robin Swicord 也是當年《新小婦人》的製片與編劇,應該也有很多當年未完成的夢想、或尚未看見的視野,希望在後輩 Greta Gerwig 身上看見傳承與革新?看得出來,鬼塔想在原來充滿歷史感的女性命運故事上,加入更多宛如就發生在身邊日常生活的「當下」感:那不是我們當今人回顧古人的浪漫點滴,而是宛如 21 世紀當代你我的每日生活,它有無盡的日常庸碌與炫目表象,還等故事主人大膽探索小心辨認,做出改變一生的重大決定,而非靜候命運的眷顧。
就我觀察,鬼塔在《她們》引入的變革,在藝術風格上不再浪漫而走寫實、在世界觀上不只心靈更重物質、在人生觀上不靠大時代命運而要靠自己做出抉擇與改變。而劇情結構上,當然是「七年前、七年後」兩線分立跳接,讓過去如一個記憶大水池,讓今日分隔三地各有人生挑戰與抉擇的三姐妹透過這記憶水池遠距連心,三人都不再如《新小婦人》那樣維持典雅的仁心純善,而各有貪嗔癡搞得人生一團亂;在《她們》的三位主角奮鬥更加分庭抗禮後,無聲的 Beth 有聲象徵了那「我們都很糟、只有她美善」的理想,以琴聲靜看她們過去理想的逝去、對比今日現實的挑戰。
https://beautydart.files.wordpress.com/2010/12/little_women_joe_new_york.jpg
1994 美術考究、2019 設計寫情
言念及此,《她們》的各種藝術選擇之創作動機,好像都漸漸清楚了起來。譬如服裝,回想起《新小婦人》,四姐妹基本上服裝差異並不是太明顯,一切看來以古裝的時代考究與整體畫面美感為主,畢竟四人的角色主次很明顯,主角就是 Jo 一人、其他人點點滴滴往往只是快速帶過,似乎不用太強調其它人特立獨行的個性。
而《她們》就很強調個性、甚至個性和命運息息相關,譬如 Jo 就很強調文青風劇場人、很波希米亞、很有意地要挪用跨性別元素做混搭;譬如 Meg當個經典成家妻子不用提,但她心目中的「仕女」服裝有奢華派對有少女夢想也有主婦布衣的變遷;而我最感震驚的是 Amy,她臉上混著傲氣與憤懣,身上穿得既像公主又像戰士,那形象鮮明毫不生活化的身形構圖像極了 Velazquez "Las Meninas",宛如被時代凝視綁架身負重擔的一尊洋娃娃。
說到 Amy,《她們》裡由大人硬演的童年 Amy是人人都難忽視的硬傷,不過我覺得這是此片「七年前、七年後」雙線跳接不得不然的妥協。《新小婦人》電影演到中段的「四年後」,我們看見的是過去小孩心性無拘無束的 Amy隨著一場春之祭典的「吾家有女初長成」,這長成有其枷鎖與幻滅,令這場 grand entrance 裡初亮相的成年演員微微皺了眉頭;但《她們》過去現在多次跳接,在孩童與成人演員間難以做一次畢其功於一役的隆重切換,若多次切換恐嫌瑣碎甚至令人認不出。
另外為了這雙線跳接的結構,《新小婦人》裡本來隨著季節遞移的春夏秋冬不同景觀風情與色調,在《她們》裡變成了過去秋紅與現在雪白的兩色對比,畫面色調不再跟隨實際景觀而跟隨「理想 vs 現實」的心理景觀,有時看著過去雪地竟如楓紅不免有一點怪怪的。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11/04/11/32/0381790.jpg
1994 時代音畫、2019 聲動心弦
最後,我這次最感冒的 Desplat配樂,顯然也是針對《她們》這片的新定位與新敘事策略,有他自己的配樂路要走。有別於《新小婦人》Thomas Newman 用動機鮮明風格統一的古典配樂貫串全片每一分鐘、令觀眾宛如閱讀一篇女性史詩般遙想一個大時代,《她們》Alexandre Desplat 的配樂風格與媒介是多樣切換試圖捕捉每個不同當下的。至於多樣配樂的彼此切換與過門、搭配絮絮叨叨的劇情音景過得好不好,那是另一個問題,我覺得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那捕捉多樣當下的配樂策略,仍然很切題。
譬如,溫馨的回憶線中,往往電影讓 Desplat自己的豎琴與鐘琴(?)配樂用三連音打底任旋律微幅起落,度過平日打打鬧鬧笑成一團的日常風景;冷冽灰白的現在線,我則聽看得比較有感:三姐妹與她們的缺陷男人們,人人都有難過的關要過、都有迷惘要撥開、都有很難開口但必須面對的殘酷時刻,這裏 Desplat的配樂幾乎沒有朗朗上口的具體旋律,而純粹對準演出氣口挑動當下心弦了。
而在一些劇情中的舞會與婚禮等慶典時刻,Desplat 會讓自己配樂隱形而交給古典選樂,彷彿那場合會演什麼就讓如實它演什麼;古典選樂有的旁襯社交、有的切入內心,譬如德佛札克《美國》弦樂四重奏就直指 Jo & Laurie初次對舞時內心的英雄冒險,雖然編舞運鏡的節奏感我覺得有點搭不太上音樂節奏。現實選樂,最打動我的倒是 Beth 的鋼琴,《她們》中 Beth 與鄰家爺爺的交心戲份大幅加重不說,她的琴聲更成為這聒噪一家中最穩定人心的靜定之聲;經過理想幻滅美夢破碎的現在線後,同樣很木訥的教授加入家庭再次打開這鋼琴,於是成了全片最溫暖的傳承。
https://fr.web.img5.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11/04/11/32/0249188.jpg
整體看來,我覺得鬼塔在《她們》中有雄心壯志、更不吝大膽改革,她當然承襲《新小婦人》前作的女性自主革新意識,要在世界觀與人生觀上加入女性奮鬥又經過25年後的新視野,而大膽地以「過去理想 vs 今日現實」的雙線跳接呼應,把原來《新小婦人》可以順著時間平鋪直敘的簡單故事給解構了,也把本來 Jo 一人看世界的簡單視野、透過加重多主角群個人故事做成了更複雜多樣的世界。只是這結構改革,讓美術音樂與故事節奏甚至 Amy這角色的呈現,都得到了新的限制與挑戰,本片有的地方做很好、有的地方差強人意,都是創作與執行的日常,都值得敬佩與鼓勵。
只是到明年此刻,我腦中還能栩栩如生餘音繞樑的,會是哪部?我想還是簡單故事雋永呈現的《新小婦人》,光原聲帶大概就可一放再放整年。不過《她們》的所有大膽嘗試都值得敬佩更值得珍惜,它顯然很重視 2019 年左右的當代觀眾,很努力捕捉當代青春少年與當代青春爸媽的童心與冒險精神,拿個一百五十年前的女孩冒險故事鼓勵當代人們也別懷憂喪志忘記冒險,尤其在我們這全球少年們越來越看不到明天的年代(嘆)。《她們》這部片,我覺得不會像《新小婦人》那樣永恆,但它屬於當下;而每隔個幾年進入不同時代,也許都值得一次新詮,來捕捉新世代的當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n4h2YLxGA
--
話說小時候,我媽還是有租《新小婦人》與《傲慢與偏見》回家看,不過我看了一眼柯林佛斯與 Christian Bale 的帥度後,就沒跟看《新小婦人》、只跟追了《傲慢與偏見》,現在回想起來這兩個經典之間,好像也有那麼點似曾相識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61.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81577896.A.F40.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61.45 臺灣), 02/13/2020 15:30:02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63.2 臺灣), 02/14/2020 08:00:06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63.2 臺灣), 02/15/2020 05:49:07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63.2 臺灣), 02/15/2020 07:05:35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63.2 臺灣), 02/16/2020 06:24:42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58.76 臺灣), 02/17/2020 17:13:2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