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國際及台灣 TOD 的經驗,讓新竹大車站帶動都市發展。
「新竹大車站計畫可行性評估研究」在今年 4 月獲行政院通過,當時市府在媒體上表示,期許明年完成綜合規劃,並繼續進行細部設計,力拚在 2022 年的 6 月後動工。
然而,綜合規劃案從今年 7 月底第一次上網公開招標後,至今招標 4 次都無法決標,如果加上其中 2 次延長等標期,相當於是流標了 6 次。可見如此龐大且要整合多重介面的規劃案,恐怕並非單一個規劃團隊能夠執行。
好消息是,上周綜合規劃案的相關計畫–「新竹火車站測量與國定古蹟專題研究報告案」終於決標,由設計台中火車站改建案(榮獲台灣建築獎)的張樞建築師事務所得標。
不過令人擔心的是,新竹車站未來是否會變成跟現在的舊台中車站一樣,失去車站本身的功能及價值,而變成只能觀賞的博物館式古蹟。我想這是許多市民朋友最不樂見的,至少要讓車站依然作為主要的出入口之一。
正當我在研究相關議題時,剛好先前一同參與公道三案的夥伴子萱,在報導者上投稿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透過案例和訪談,反思台灣的 TOD 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指以大眾運輸系統帶動都市發展)。
「新竹大車站計畫」在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對於周邊土地開發的構想,也是類似的 TOD 模式,希望能夠藉由興建地下 5 層、地上 4 至 8 層之建築物,引進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美食街、辦公室、旅館等使用,規劃步行可達的生活圈,將「職、住、遊、憩」巧妙融合在一起。
但就如同文章中提到的幾個問題,像是目前新北以捷運 TOD為概念的開發,還是只有「點」,缺乏「面」的整體規畫。許多捷運站周邊的人行動線不佳,徒步空間也不足,導致人們出站後容易被機車、腳踏車、電信箱阻礙,或者只是要前往周邊大樓卻耗時費力。
「若缺乏順暢的人行動線與空間、場站與周邊設施的聯通,其實離真正的 TOD 還很遠。」
又或者是,TOD 開發案容易因為地方政府為提高自償率,而將周邊土地利用規劃成住商高樓,變成償還公共建設的債務的賺錢工具,最終失去政府投資原本應有的公共性。
「新竹大車站計畫」要成功帶動竹市成為 TOD 城市,勢必需要有更多的專業討論及公民對話。既然市府不願意做,那就由我們來啟動。
敬請期待!
===
捷運 TOD 模式只是賺錢工具?──新北市三環六線願景的4個爭議和省思
https://reurl.cc/6loaKk
新竹大車站計畫開箱文
https://reurl.cc/n0aoDX
PS 圖為昨日跟遠赴荷蘭進修的學者討論時的手繪稿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