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ant leap」來了 但有些人沒有準備好
蘋果產品發表會上,最吸引我的是一個詞組,叫做「Giant leap」。這個詞取代了前幾次已經被用爛了的「ever」(前所未有)。至於「Giant leap」這兩個字最廣人知的事,應該就是1969年7月,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所說,「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那一句吧。
過去五年,這個世界很多領域都出現各種「Giant leap」的事件:政治、經濟、生技,當然還有疫苗,以及M1晶片的運算能力與ipad的輕薄度。但是有一個專業圈,到目前為止,不但沒有出現「Giant leap」,甚至一直在慌亂中度過,那就是電視新聞業。
現在市面上很多人很討厭記者,認為記者們做的事情不稱職,於是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但若細想你會發現,新聞行業在過去這五年,正是在資訊科技進步下受難的第一排。「新聞台」是在過去五年的內容大戰下,從來都沒有準備好,只好硬著頭皮被科技推著走的一群人。
iPad pro:新聞行動攝製隊的再升級
終於這一天來了。我們看到了這一個鏡頭(第一張圖)。它預告了未來影音記者的工作場景。它代表的是在5G時代,整個新聞產業的功能的即將再重組。
讓我們來想像一個新聞台做戶外連線的場景。那麼,在這張照片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是消失了的:SNG車。微波工程。攝影師。在事件現場前端只有一個人。
這「一個人」肩負多重任務:必須確保傳輸訊號穩定、攝影品質與鏡面良好,說話聲音清楚,這樣要表達的訊息才能被觀眾清楚接收。但是,在拍攝現場,他只有一個人,身兼多工數職(還沒算發文字稿、社群媒體那些)。這就是即將發生的5G,預告將會對新聞台產業帶來改變的其中一件事(當然也包括未來配套的行業明辨與行業倫理)。
除了連線、直播,接下來可能會看到更多人拿著iPad拍攝影片、照片,在新聞現場製作更多內容。我的想法是:過去在新聞學院裡面教的那套工作流程早就不管用了。但很多事情,新聞行業沒有經歷過,教科書上卻也沒有寫。直到最近全球性的社群媒體假新聞事件頻傳,影響所及足以干預內政,才開始有人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科技變化的每一步早就影響了新聞行業,但新聞行業卻遠遠追不上科技的變化。
Apple TV+Podcast:內容與雞母
相對於新聞內容行業,影視娛樂類的專業製作內容,應該是影視科技的受益者。Apple過去多年來,砸下大量資源開發各種與影視製作的資源,現在連最後一哩路的「遙控器」的體驗都做得這麼滑順完美,終於是把「規格-器材-內容-平台」的完整影視產業生態系統全部打造完畢,影響層面始於製作端,終於消費端。
過去一段時間,已有許多業內人士分析Apple TV+ 與其他內容平台如Netflix,YouTube等等之間的競爭消長態勢,在這裡不再做贅述。但從各平台的內容品質來看,我的想法是,過去充滿濃濃野生味,品質參差不齊的UGC(使用者內容)也將轉往其他的發展方向,因為其商業價值有限,生命週期太短,更難以發展出長尾效益。而就算是有商業價值的UGC,大多是屬於行銷內容的一部分(如網紅內容、YouTuber的業配),其價值最後也常隨著行銷停止而結束。我會認為,內容價值的主流還是會回到接近PGC端,也就匹配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系列的影視科技,以及其硬體產品。
簡單的說,好的UGC影音,理論上其品質也是會越來越接近PGC的。就算我們使用者手殘,但科技產品會幫我們搞定這一切。所以若平台上累積的免洗型短效內容太多,平台的商業價值也就成問題。這段後話,就留給天天打付費制廣告賣Premium會員的YouTube吧。
關於其他: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場景
以蘋果這樣頂尖的科技公司,透過產品的演示,某種程度上已經預告了在後疫情時代下的生活場景:以後會有更多時候,我們恐怕都是WFH;以後會有更多時候,我們恐怕都是各自窩在家裡埋鍋造飯;以後會有更多時候,我們都是與自己相處;以後會有更多時候,我們需要與他人溝通,獲得友誼,卻是透過視訊維持人際關係。所以我們需要更高解像度的鏡頭(蘋果說 best ever camera),更好的麥克風(蘋果說 best ever microphone),好來想辦法把我們給對方的溫暖與情誼,盡量完整的傳送出去。因為社交距離,現在人們很難直接給予擁抱了。同樣,希望科技產品能幫我們搞定這一切。我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但如果我們需要科技產品來搞定這一切的話,這已經是一個全新行為時代的開始(雖然我們都不喜歡這樣)。
那麼,我們準備好了嗎?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終於有逐字稿 & 例句翻譯: · 點下列連結,並看「計畫更新」,有免費公開的逐字稿喔! · 也可以直接搜尋「賓狗 嘖嘖」唷 傳送門: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bingobilingual 1 【extensive 大量廣泛的】-- 形容詞 Exte...
新聞學 理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怎麼辦,我覺得我不配 | 我就爛啊 | #其實我們都自卑 | 阿德勒觀點 // 李長潔 😥
.
繼上次的「#厭世作為一種態度」為自我療癒的一集後,今天,應該算是自我揭露與剖析的一集(羞恥 + 邊錄邊發抖),再次送給我們這些每天都有重重的打擊與滿滿的愧疚感的魯蛇。在「厭世」的討論中我們談到,厭世其實是一種「處世」,可以用自嘲來抵抗全世界的不公平。那這次我們就,再次追根究底,除了詩意的反諷主義外,到底我們的心靈怎麼了?為何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對?又該如何修身自持呢?
.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心理學領域專家,更非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粉絲,但本集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從內心真實的人性面,一步步面對自己的「自卑」與「脆弱」,坦承「比較」帶來的「煩惱」。阿德勒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深深地打擊、打動、打中著我的內心,久久不能自己。而他提出的共融感(Gemeinschaftsgefuhl),與其衍伸出來的社會公平的理想,也讓我深思良久。所以,今天我們透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剖析自我,並思考在社群媒體的情感轉向下,個人情感如何被媒介化,又該如何貞定自我、安身立命。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就爛,我每天都爛到爆
▶ 你是哪一種冒牌者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 幸與不幸:兩種過度的自卑情結
▶ 自卑做為人生的動力
▶ 社群媒體中的自我與扭曲之鏡
▶ 我就魯啊,甚麼是成功
▶ 脆弱就是勇氣
▶ 滿滿的一碗雞湯喝到飽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lqfv8882zv0876q2j30cnh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__8VGQ_ZC7lYCinyDv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zGaAufMlfHyY6sUXXMaZR?si=gH9uDnNxSVukMRWWwQCpgA&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2-%E6%80%8E%E9%BA%BC%E8%BE%A6-%E6%88%91%E8%A6%BA%E5%BE%97%E6%88%91%E4%B8%8D%E9%85%8D-%E6%88%91%E5%B0%B1%E7%88%9B%E5%95%8A-%E5%85%B6%E5%AF%A6%E6%88%91%E5%80%91%E9%83%BD%E8%87%AA%E5%8D%91-%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4055714
.
///// 完整論述 /////
.
.
▓ #我就爛啊
.
我的line大頭貼,是用「我就爛」的梗圖,自介是廢。一方面是厭世的自嘲,但也是一種真實心境脈絡的反映。前幾週發生一些事情,讓我又更深深地感受到,身為「兼任下流」(美其名是斜槓人生)的自卑感。說真的,那是濃濃的自卑,我每天都在經驗著,隨時有可能被社會體制忽視、排除、淘汰的焦慮與威脅。研究不足、SSCI不夠、沒上過班、沒出國過水一下、不會程式設計、不能蓋3D、教學經驗不夠好、不能用英文上課,以上的弱點可以逐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簡言之,我就爛。但我到底爛不爛?我真的努力不夠嗎?是我每天都在捫心自問的問題。
.
▓ #5種冒牌者,你是哪一種?
.
1978年,Pauline Clance提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用以指稱,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他們時常通過「#更加勤奮」、「#害怕造假」、「#運用魅力」、「#謙虛」來迴避假冒的懼怕。
.
Valerie Young(2008; 2011)分析了冒牌者症候群的5種常見的類型:完美主義者、專家、天資聰穎之人、強烈個人主義者、工作狂,他們有各自在害怕被認為不夠努力的原因。但事實上,70%的人都曾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發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惱人情緒(Sakulku, 2011)。
.
▓ #佛洛伊德與阿德勒的決裂
.
這種對自卑情感的描繪,可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詮釋。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現代自我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並列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山頭。有趣的是,阿德勒與榮格都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後來他們都因為在理論上與弗洛伊德意見不同,而先後與弗洛伊德決裂了。
.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決裂,大家在電影《危險療程》(A Most Dangerous Method, 2011)中可見其風雲。基本上就是,榮格不認為「性」就是人的全部,而有一種更普遍的生命經驗—集體無意識。而後發展出「榮格精神分析學派」。阿德勒則是因為否定了佛洛伊德的創傷假設,人格的決定並非在「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而是在「#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強調自我生命的作用,並且認為「自卑」(inferiority)遠比「性」來的更具分析性。撰寫《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後來發展成「個體心理學派」。
.
▓ #朝向共同體關係
.
相較於佛洛伊德的生理取向、元素論的、客觀的驅力心理學,阿德勒發展出一種社會取向、主觀知覺、整體觀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必須要將人放在一個實際的生活型態中,才可以獲得對人的理解與解釋。因此,所有的人生問題,包含驅力滿足,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有的價值問題,都是社會問題。然而,人要社會化的健全完滿,並非以壓抑作為代價(佛洛伊德的概念),而是慢慢透過「#社會感」(social feeling)、「#社會情懷」(social interest)的持修而建構起來。不過,阿德勒這裡用的原文是「Gemeinschaftsgefuhl」,在Ferdinand Tönnies對社會與共同體的區分當中,阿德勒說的應該是對共同體(community)的情感、聯繫以及歸屬。而這個對共同體所懷抱的目標,是一種虛構的、未來式的無限關懷,唯有這個目的性的關懷,才能讓個體獲得更美好、統合的人生。
.
這個目標地朝向,依靠「#創造力」來達成。創造力就如同「心靈」(soul),提供了行動的獨特性與自我的一致性,最終形成一種生命風格,這個生命風格可以用來解釋往後種種的生命行動與詮釋,也可以被補強、修正、改善。而創造力朝向目標,目標則又指引創造力,交互展開影響,配合得好,就會透過創造力不斷克服,邁向完滿發展,配合得不好,則削弱創造世界的力量,停留在原地。
.
▓ #被討厭的勇氣
.
如上述,阿德勒認為如果我們創造力受阻,主要會表現在自卑感與社會情懷缺乏。自卑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可能是焦慮、適應不良、無法達成等負面脆弱,而唯有透過自卑,人才有追求超越的可能。這聽起來就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感覺。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期待從一個相對不利的狀態,進而去追求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
在我們無法接納與超越自卑的同時候,會衍伸出兩種過度狀態,一種是過度炫耀優越,透過「我就爛」到「我就讚」的想法轉變,來迴避自卑的狀態。另一種則是過度自卑,停留在更強烈的自我否定中,也可以作為迴避自卑的方式。當然,這兩種狀態都很常見,或許,那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更多時後,我們會漸漸地期待與執行,逐步克服自卑的條件或想法,以達到更美好的自己,回歸到人生的主要議題上,例如愛情、友誼、工作等。
.
▓ #社群媒體中的比較競爭
.
社群媒體將眾人快速脫離時空,集結一起,我們的人生上線(on-line),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新形態的人群聚集樣貌成形。我們一天可能有超過4小時都在社群媒體上,我自己幾乎8個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活在一個具有社群媒體特質生活中。
.
互動、互文、視覺化、即時、無所不在的新媒體特質,一方面讓人際關係更自由,自我表達更暢達,另一方面卻也形成一種無止境的市場競爭。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Instagram這個以「視覺」為導向的社交媒體,而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這種直接、淺薄、表象的社交,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
▓ #扭曲的鏡子
.
社群媒體的媒介邏輯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同與社交習慣,社群媒體讓人在虛實交錯、真假難分的平行時空中,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與回饋,產生愉悅的感覺。但正如《反正我很閒》辯證著,你沒上線,究代表你不存在(?)而這個自我建構的自由,到底自不自由。
.
康庭瑜(2019)討論了這個問題,她對女性IG使用者進行訪談,試圖了解IG上的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我們,或是,我們是否可以真的獲得「我是我」的認同感。年輕女性在IG上用更加性感的姿態,表達自己的身體自由,模糊了「超性感(hypersexualized)的名流身體」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女體」之間的界線;此外,女孩們透過自拍獲得自信、愉悅與同儕認同,很常是無償自願的。
.
康庭瑜問到,這算是一種「賦權」嗎?其中提到兩種後女性主義的自我形象再現觀點,一種是自主的身體性感化,以反擊男性凝視;另一種則是透過形象塑造專家的介入,重新打造自己的身體。這都強調著「#女人可以」(the can-do woman)的態度。在社群媒體的自拍上,不同的平台表現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也有不一樣的自我展現。
.
康庭瑜找到一種辯證式的觀點,存在於我們的社群媒體自拍中,「大眾的性感/我的性感」、「男性的性感/女性的性感」、「身體的物質性/身體化的氣質」、「霸權的性感/反抗的性感」。其中的反抗,雖說是一種在台灣男性凝視下的賦權,卻投入了另一個西方凝視的殖民觀點之中。所以,我們看起來過得好嗎?
.
▓ #華人的成功意識形態
.
從康庭瑜的辯證中可以理解一件事,先不管賦權與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協商。與他人的眼光協商。可能她的關心是「審美」,我的關心是「成功」。社群媒體上的顯現,也很常被拿來當作是自我實現(成就)的評斷與自我評斷。同樣的,我們一方面在台灣人的成就價值中,可能同時也欽羨西方的成就判斷。
.
高旭繁(2013)整理了建構華人幸福的來源,包含「自尊的滿足」、「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和諧」、「對金錢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對生活的樂天知命」、「過得比他人好」、「對自我的控制與實現」、「短暫的快樂」、「對健康的需求」,與西方對個人情感表達、人際關係的展現的強調相異,台灣人較強調「內在」與「合群」,隱含「內聖外王」的意義。
.
簡單來看,幸福、成就的判斷上,台灣人對被群體認同「#努力工作」為重要的依據;然後,我們的成就歸因,除了對家人外,大都會表示謙虛,將最後的成就歸功給「運氣」、「貴人」,一方面不帶給他人壓力,另方面則產生報恩的連結想像,以獲得更多的機會(韓貴香,2010)。不知道滑坡到哪裡了,總之,就覺得在社群媒體裡的自我與他人協商,又想要個人表態,又要顧慮他人觀感,真的是蠻累人的。
.
▓ #回到自我的認同與肯定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該片用一種警告的意味,說明著我們人際關係的媒介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深深受到社群媒體邏輯的影響,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慾望,形成了一種被視覺化、感官化、表面化的比較、競爭,進而感到狂喜、興奮、失落、焦慮,範疇當然包含了前述的「外表」、「成就」等。在數位時代,有許多自我認同、人際關係上的焦慮,都來自社群媒體,當然,社群媒體上互動的重要性,已然不須多言,只是那種情感、情緒的自持就更加重要了。
.
回到阿德勒。阿德勒認為人在出生之後,就會從各個環境中找到自己適切的位置,並從個人的內在中,找到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最後自願地對「#群體做出無私奉獻」,而這正是社群情懷的核心精神。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太在意尋求他人的認同,而是在一個社群價值下,追尋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這個非常個人化的修練軌跡,並不是很容易,但可以試著每天朝向目標逐步做一點點改變。
.
▓ #我們該怎麼做
.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把《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當作心靈雞湯文,這次為了解釋、解決自己的心情,細心地進入到個體心理學的境地裡,才慢慢懂得阿德勒的真正想法,充滿了人性關懷。或許我沒有真的如此贊成阿德勒的論墊,也不一定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希望可以提供你我一些對自己更好的想法。
.
我認為,阿德勒的社會情懷、社群感、共融感,可以當作一是一個中心價值,也就是無比較的社會公平。但若說真的可以做的是,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並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它們。我們可以單純觀察這些想法,不去處理它們。然後慢慢去面對,甚至與這些令人感到脆弱的想法共處。
.
然後重建思考路徑,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卑的細微之處,並且試著懷抱勇氣(courage)。勇氣並非勇敢,社會學家Brené Brown(2012)在《脆弱的力量》中區分,勇敢是應付困境的能力,勇氣則是全心全意面對自己的恐懼,接納自卑脆弱的心境。她的脆弱研究裡發現,勇氣與脆弱總是共存的,那些自卑感反而就是讓我們可以成為我們的道路。
.
我們可以偶爾會覺得自己就是很爛,充滿挫折,但脆弱不等於懦弱,勇氣允許自己脆弱,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自己。
|
📂 #參考文獻:
.
1.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
2. Young, V. (2008). The Impostor Syndrome. Finding a Name for the Feelings. Overcoming the Impostor Syndrome.
3. Young, V. (2011). The secret thoughts of successful women: Why capable people suffer from the impostor syndrome and how to thrive in spite of it. Currency.
4. Sakulku,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1), 75-97.
5. Brown, B. (2012).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Teachings on Authenticity, Connection and.
6. Stein, H. T. (2013).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Theory &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 1-297.
7. 陳美姿, & 周麗端. (2020). 望子成龍女成鳳? 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 教育心理學報, 52(2), 365-388.
8. 韓貴香. (2010). 華人對成就的入際歸因方式與動機之分析研究.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2(1), 41-76.
9. 康庭瑜. (2019). 賦權及其極限? 後女性主義, 社群媒體與自拍. 新聞學研究, (141), 1-38.
10. 張瑋庭. (2018). 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談人際關係-以網路社群軟體 [Instagram] 為例. 諮商與輔導, (391), 49-52.
|
#結果新麥超容易噴 😅
新聞學 理論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編報報〕
*最下方有頭粉限定活動提醒,之前沒有看到的小夥伴記得看喔!
大家早安!和大家分享一個小小的里程碑、以及提醒粉絲我們的活動。
我們《扭曲的正義》3月4日上市,四天就進入博客來 #新書總榜第五名、#社會科學類第一名,
而這本書在博客來並沒有開預購,題材又很「硬」,早上起來看到這樣的排名都讓我們大吃一驚,沒想到那麼多讀者關心這個議題,小編在此感謝大家的支持。
而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正如編輯的封底文案所說的「這是一本寫來改變社會的書」,為大家梳理刑事偵查與媒體之間的纏纏繞繞的問題,思考身為一個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的公民,要如何改變積弊已久的現狀。
為此,我們接下來會有一些深度的活動,包含出版公司編輯之前預告可能在聯經書房舉辦的活動(聽說他們正在「密謀」討論 #隱藏版贈品 唷!),後續會持續在本粉專公告,
各位還不按讚追蹤開啟你的小鈴鐺?
除此之外我們粉專也會在未來媒體出現各類偏頗與荒誕的司法新聞時,對照這本書裡所提到的內容(讓大家看看司法新聞「重蹈覆轍」的頻率有多高),帶領大家如何正確、深入的解讀司法時事,並且一起監督媒體的「司法新聞」,學習如何避免被媒體帶風向、如何以理性公民的角度來探討犯罪時事。
《扭曲的正義》X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頭粉限定活動】提醒:
3月中下旬的第一波 #頭粉限定活動 會以突襲方式登場,免費贈送《扭曲的正義》扉頁"辭職治百病"簽名檔+辭呈全文(均為電子檔,不提供紙本)。
詳情請見公告:http://bit.ly/3kTW17d
後續還會有更多本粉專粉絲專屬or聯經出版公司舉辦的活動,帶領大家正確的認識刑事司法理論與實務問題,而且可能有 #限定版贈品 唷!請大家持續關注本粉專公告。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2021年3月4日正式上市)
聯經 | https://linkingunitas.com/L184634
博客來 | https://linkingunitas.com/B184634
金石堂 | https://linkingunitas.com/K184634
誠品 | https://linkingunitas.com/E184634
★ 電子書獨家收錄﹕〈作者辭呈〉、博客來獨家加值〈檢察官人生百態十三景〉
新聞學 理論 在 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終於有逐字稿 & 例句翻譯:
· 點下列連結,並看「計畫更新」,有免費公開的逐字稿喔!
· 也可以直接搜尋「賓狗 嘖嘖」唷
傳送門: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bingobilingual
1 【extensive 大量廣泛的】-- 形容詞
Extensive reading can help you improve your language and acquire knowledge in various fields.
2【evaluate 評量】— 動詞
Pair up with a peer so you can evaluate and provide feedback on your performance.
3【interview 口試】-- 名詞
How did I prepare for the interview?
4【test 測試;考驗】— 名詞
Here’re some types of tests you might face during the interview.
5 【theory 理論】-- 名詞
The written exam will test your knowledge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ories.
簡單複習:
1)extensive 大量廣泛的
2)evaluate 評量
3)interview 口試
4)test 測試;考驗
5)theory 理論

新聞學 理論 在 攝影獨白Alex 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高階的攝影課程那裡有得聽?伍Sir把大學講座改成速成的Lecture課堂,六、七月班開始報名!影片網址:https://youtu.be/zYvjwOjlI1o
--
【攝影天書】構圖與影像 COMPOSITION
傳統的攝影教材都必然有構圖的章節介紹演變自繪畫美術所奉行的基本構圖法則,雖然我們不應以影像是否合乎基本構圖原則去評價攝影作品,但經過構圖考慮的影像卻能更有效地表達,若要影像能以最有感染力的手法感動別人,構圖及畫面處理其實是攝影人都必須掌握的基礎技巧。
日期:2020年6月16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 6:45-9:45pm
報名 : https://bit.ly/3614SNb
【攝影天書】鏡頭與視覺LENSWORK
本Lecture除了會介紹不同鏡頭的使用方法之外,也特別提及片幅、Crop Factor焦距轉換問題,詳細解釋焦距、片幅與畫面的關係,讓使用不同格式相機的攝影師能正確認識所使用的鏡頭
日期:2020年6月18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 6:45- 9:45pm
地點:JCCAC L7-19活動室
報名 : https://bit.ly/2LeIiaa
--
【攝影天書】街拍掌控瞬間技術
無論對攝影器材有多麼豐富了解,或對攝影理論有多麼深入的研究,攝影師最終之目的不外乎拍攝。觀看、發現與捕捉是傳統攝影的共通點,這一個Lecture會由「攝影眼」說到決定性瞬間的掌握等知識。本課程適合任何喜歡街拍的攝影人。
日期:2020年6月23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 6:45- 9:45pm
報名 : https://bit.ly/2Z4GjgT
--
引刀成一快!影像二次構圖
影像剪栽是攝影創作極重要環節,這個2.5小時的Lecture+研討講述影像再構圖的考慮,旨在開拓攝影人的視覺,幫忙您完成更好的攝影作品;導師會以作品實例講解拍攝後重新構圖的思考方法,帶你進入後期創作的重要領域!本課程適合任何程度、特別是攝影新手參加。(29/5,3/6,9/3已滿,加開26/6)
日期:2020年6月26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 7:00-9:30pm
報名 : https://bit.ly/2T1Jt14
--
怎樣看照片What makes a good photo
很多人視攝影文娛康樂活動,把它作為消閑活動,甚至在發燒友中成為一種競技,不少攝友以追求攝影技術為目標,其實,攝影作為一門視覺藝術,我們應該如何欣賞照片?如何拍攝值得欣賞的照片?
日期:2020年7月07(星期二)
時間:晚上 7:00-9:30pm
報名 : https://bit.ly/2Xg5fjP
--
【影像謊言】攝影論文濃縮Lecture
揭開「真實影像」的面紗,教你分析、思考和認識攝影的「初衷」,了解攝影的本質。這是一個相當有趣、有啟發性的攝影知識講座,完整版曾經在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班講授,濃縮版曾經多次在大學及攝影節的交流講座講授,2018應邀到KLPF 攝影節講授,本Lecture講的正是這個普及版本。
日期:2020年7月04日(星期六)
時間:2:30- 5:00pm
地點:JCCAC L7-19
報名 : https://bit.ly/2X8U7nO
--
攝影理論 Theory of Photography
不談相機鏡頭、沒有光圈快門,只講攝影藝術!由四個獨立單元組成的【攝影理論】課程,完全沒有光圈快門,也沒有單反無反,但聽畢這個課程,可以讓你更了解攝影,畢生受用。這個課程以Lecture的形式講授,學員無需有任何攝影技術或知識背景,適合任何對攝影有興趣的人士,由完全初學到專業攝影師均歡迎。
日期:2020年7月11及18(星期六)
時間:下午 2:30-5:00
地點:JCCAC L7-19
報名 : https://bit.ly/3dg6YLP
---
攝上癮 Theory of Street Photography
如何理解街頭攝影?街頭攝影(Street Photography)不是隨便在街頭拍攝任何照片,而是透過近距離、不察覺的snapshot快拍,把人世間的真實生活細節,直白紀錄下來,把生活的瞬間化作永恆;這一課程主要透過四個單元討論幾位新聞紀實街拍大師的作品和技巧,讓大家深入認識街頭紀實攝影。
日期:2020年7月19及17(星期五)
時間:晚上 6:45-9:45pm
報名 : https://bit.ly/3cPdx7S
---
加入會籍:http://bit.ly/32owcTq
【會員版】影片完全沒有廣告!
攝影文章:https://www.patreon.com/photonews
記得【訂閱】按鐘仔ICON、分享本片
新聞稿、採訪通知:[email protected]
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攝影獨白AlexNG
資助我的頻道:https://www.paypal.me/alexngchannel
【Photonews】http://photo.popart.hk
【Photonews Fan Page】http://bit.ly/2XhptHe
【AlexNG fan page】http://bit.ly/2DjiYfk
【攝影課程】http://bit.ly/2V57F4K
【香港攝影同學會】http://bit.ly/2VQosFT
【香港二手相機】http://bit.ly/2GraEfI
#攝影教學 #攝影 #粵語YOUTUBER #攝影獨白 #伍振榮 #Alex_NG #香港

新聞學 理論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暗網? 陰謀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RVLpFkAKQ&list=PLGzW5EwcApFuqKoowMHS9v8W34vIPyrtk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深刻個人經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oa6Vs1qWc&list=PLglqLngY6gv4mm_doLUUJx4zq5KvLJ2VE
最恐怖揭發5種的未來科技 | 2020年版本
5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記錄 | 2020年版本
[預言] 五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發明 | 2020年版本
將來5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
“I’m very close to the cutting edge of AI, and it scares the living hell out of me” 科技企業巨頭Elon Musk發明了自動駕駛汽車, 目標是到火星居住, 但仍然對人工智能感到wuy guey.
2020年的年頭多災多難, 人類創造的科技能否幫助到人類未來呢?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今天就講5個你一定不知道, 恐怖,即將採用的未來科技.
*do something with a robot here. Maybe voice maybe dance*
Quantum computing
平行時空的概念常常在電影裡出現. 無論電影或現實中, 在不同時間線存在另一個自己一直只是理論. 直到80年代物理學的Quantum computing被開拓. 理論是當一種電腦代碼能比血細胞和癌細胞更細, 代碼借來發力的能源從那裡得回來的? 因為量子能在幾不同空間同時存在, 科學新聞學者相信那些不同空間就是我們所描述的平行時空了.
其實2020年1月3號NASA Tess望遠鏡發現一個名TOI 700d的糸外行星. 遠我們101.4光年的Dorda constellation. 外型, size, 可居住度都是跟地球非常相似. 這?否居住一些跟我們非常相似但又特點不同的人類呢? “那些年” 的平行世界就是這個吧! 咸網仔也是這裡存在.
機械戰警 (未來戰士) 陰謀論
80年代公仔Robocop一定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但至2013年美國保安公司Knightscope已經發明這些ADM (autonomous data machines) 在商場, 學校, 等地方wuy chi ji on.
因為ADM有長期監視和拍照功能. 推出後, 私隱人權問題被外界jut yi,
另外, ADM實際能力亦受到jut yi.
因為各ADM型號沒有自jong武器的. 所以偵測到危險人物後只能發出警報yoing附近保護人員作出拘捕. 人工合作才能成功.
最近迪拜就出現一個人型名REEM的Robocop. 恐怖是他的指示冊中有複雜如: ‘屍體入境許可證’ ‘人口販運’ 等功能. 實質什麼作用就不知道啦.
CERN god particle
大家知不知道 ‘暗網仔’ 甚至所有Youtuber最應該感激什麼平台啊? 不是Youtube. 又不是google. 而是www world wide web. 其實www是英國科學家Tim Bernese-Lee在CERN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所發明的. CERN聞名於他擁有全球最大的 粒子物理研究所. 當中LHC Large hadron collider(大型強子對撞機)因有機會撞擊時制造微型黑洞, 曾一度令各地政府感到非常擔心.
CERN操作48年, 主要目標是確認有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 Gods particle. 2012年發現的Higgs提供了宇宙萬物我們周圍的一切確實被宇宙大爆炸製造出來的證據.
但亦有陰謀論家指出其實CERN設施真正目的是為了開一個能到達其他維度的portal.
大多這個觀點的猜測源自於CERN門口放置的印度神像Shiva: 毀滅之神. 為什麼要在一所科學設施的正門放這個像呢?是預言未來會被 ‘毀滅’ 嗎?
員工評分
相信很多人也害怕見工面試的過程. 雇主也對聘請不對的人會感到擔心. 所以如果招聘顧問公司Thrivemap能用你社交媒體就能給你一個評分, 那雙方也會容易得多吧!
但如果我跟你講評分的是一種名 ‘cultural fit’ 的東西而不是你的工作能力,會有點恐怖嗎?
其實大家也知道員工是否fu合整個公司的大文化是非常重要. 所謂: 識做工不如識做人. 但這個人 ‘評分’ 會否導致之後每個大機構都變成單一文化 monoculture呢?
這 ‘評分’ 機制又會否被我們人類慢慢習慣呢?
中國social credit system
之前我拍片講Netflix提過Black Mirror一集, 社會上你做什麼, 説什麼, 社交媒體上po什麼都會被評分. 2020年中國操作的社會信用體系就而 ‘信譽糸統’ 評國內每一位的人民.
一些被視為 ‘失信’ 的人民某些生活上資源被拿走的. 也挺恐怖的.
由用公共設施. (19年6月2600萬張機票和596萬張高鐵票) 被拒用.
某一些的私人學校或大學也被限制. 有指某些 ‘失信’ 人士的樣子也會大大display在一些大的公眾場合. 列如電影院.
雖然這個social credit system有機會真的能identify出誰曾經犯過罪. 或真的可以幫助網上hei ling.
As someone that lives in a foreign country, freedom of speech is important to me. And
而如果看過那集black mirror的朋友也知道可以有幾恐bo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