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型人格]性格測試根本係偽科學,衰撚過廟街睇相
嘩哈,真係好興奮。我廿幾年前已經估到(定知道?)嘅嘢,卒之有人證實!New York Times 喎!有免費試閱的 (https://nyti.ms/2myOWPi)
寫定結論:性格測試根本係偽科學,衰撚過廟街睇相。不過呢個係一個5億美金嘅市場,每年增長15%。全球睇相有冇5億美金咁大市場?
點解我當年估到?二流公司HR當神咁拜嘅嘢,十居其九都係垃圾。正如「如何移動富士山」之類(http://bit.ly/2l5Iuit),非傳統面試問題嘛,外國興嘛。但,到你大學啲老虔婆career adviser 都講,你就知水尾,歐到唔歐。而家再有任何人講呢本書或者呢類題目嘅,你打個七折先,該人歐過人布歐。真係有創意?問下點樣搬富士大廈啦。
(呢篇文三段已經得罪好多人,但我真心覺得,由啲成世在大學打工嘅人畀職場意見你,就好似以前啲修女學校搣時,四十歲仲係乳豬,然後教啲女學生談戀愛咁。搣時,人地放學去援交,去Twenty One Whitfield 3p呀(http://bit.ly/2mCjDTU)。女學生一晚嘅性經驗,多過搣時成世咯,你嚟教我?)
(即係本人咁,稱唔上做咩過咩好頂級公司(星展都頂級?),但話晒炒人試過被炒試過減人工試過草裙舞跳過,唔係話紙上談兵晚晚上avgle然後扮性愛大師咁嘛)
講返,「一架波音飛機可以塞幾多個哥爾夫球」?原諒我bad taste,不如估下一個女明星可以塞幾多個哥爾夫球。芝加哥有幾多個鋼琴調音師?不如問下香港有幾多ptgf.就連始作俑者(正是Google之類,唔通你以為係你公司啲廢柴?)嘅HR,都話根本冇用(http://bit.ly/2mEequV),只係令啲煙他了牙look smart咁
所以Google自己都一早唔用(http://bit.ly/2mAIF5H),當然仲有啲同事唔知或唔理。而在遠東呢個所撚謂金融中心,仲有大把人以為呢啲十分醒目。即係好似宇宙遠處有個星球(恒星啦)收咗皮爆炸咗(或者熄咗),你地球都要幾萬年先知。同樣地,呢個城市啲人,好似啲縮埋在山洞嘅日軍咁,事隔幾年偷美軍啲雜誌睇到洋基佬在上野攬架妹(吉原?)嘅相,先知日本戰敗,出嚟投降(http://bit.ly/2kTvtZn)。
但,講到性格測驗,我就同硫磺島嘅日軍差不多,到我真係知時已經蹉跎咗廿年嘅時光了,喔。我主觀地認為,以我一個咁嘅學霸,冇入到大公司做其十九MT之類,除咗係your face your fate(襟芒,我大學時百五磅咋),以及所謂嘅introvert(又話唔信性格論?)蝕底外。仲有當然就係,我見到呢啲咁嘅性格測試就把鳩幾火。
真的,有時係要鉛筆畫圈,有時係電腦做。每次我都做到把幾火,亦唔明點解問百鳩幾條問題。你去溝條女上床都未使問咁多嘢。我更唔明發明嗰個根本連自己條仔/老公都未撚搞得掂,憑乜覺得可以了解天下人。
聽聞話,冇所謂嘅正確答案嘛。但話睇下啲成功人士是嘜S匙,係咪同你啲答案規律差不多 — 即係圍爐飛機啦。又聽聞,會睇下你有冇講大話 — 即係可能啲問題會重覆出現,或者轉個字眼,咁你前言不對後語,就可能代表你講大話,或者專注力不足,記性嗟,咩都好。
好啦,其實到我做得幾年嘢,我已經知道(多謝維基),根本連主流心理學界,都認為呢啲東西係偽科學垃撚圾。基本上就係New York Times 呢篇文話頭,占星學咁咯,同你食鬼佬唐餐嘅科春曲奇差不多。得啖笑—偏偏啲企業HR當係寶,你話幾咁大劑。
最直接嘅批評,就係,其實呢啲測試嘅描述,好多都係Barnum effect(http://bit.ly/2kW7lW4)。講英文好似型啲,但即係,星座性格分析咁。個個都覺得好準的,因為佢寫嘅嘢就係模稜兩可,好含糊,人人可以對號入座。「你有時會幾憎自己,甚至唔明點解自己要嚟到呢個世界。不過當你細心諗時又認為自己應該感恩」「你總係好想獲得人地嘅注意,但有時得到咗後又覺得無地自容」,之類的垃圾。
另外,老生常談,真係你同我當年都一早知嘅問題。首先,同一個人做呢啲測試都好,唔同時間就會有唔同答案,唔同驗血之類。我唔係講你細個明明好乖,大個溝唔到女變成反社會人格(OK,係我自己)嗰類。係講今日做同聽日做都唔同結果,咁有乜意義可言?今日我就適合做前線,聽日就適下做CEO?
另外就係,好多呢類東西都涉及光譜,最常見就係劃十字,四類人(因為易明又易畫,試下八種你睇下你點畫?)。問題係在同一個軸上,被為視係光譜兩端嘅嘢,往往唔係根本唔係互斥,可以係獨立(可以感性得嚟好理性),甚至係殊途同歸,柒到盡頭變成型。(順帶一講,政治光譜啲圖亦都一樣,無數咁多人話過你知,極左同極右去到最後係一撚樣的)
繼續抄維基。同樣道理,唔同軸上嘅特質,理論上應該係獨立,但實際上往往係相關嘅。
我加多個畀你:呢啲測試既然係被測者自由作答,往往係反映「佢想畀人睇嘅一面」,頂多係「佢以為自己係咁嘅一面」。同真實性格係兩回事。
當然,亦都其實根本冇咩實則證據,證明某啲性格嘅人特別應該做某啲行業,主要都係stereotype。但,文中都有講,正係因為有啲人咁相信,就變咗自我實現。主要係啲主管同HR忙,唔得閒睇咁多嘢,亦唔得閒問咁多嘢,就用呢啲方法請人。大鑊。
即係,講真面試就算幾個鐘都好,可以了解到一個人幾多?係冇乜嘅。能力你可能測試到(識唔識講日文,呃唔到兩個鐘掛),但性格點測?大把人同側邊嗰個訓埋幾十年晚晚聞臭屁都唔知佢點啦。
冇時間了解個員工性格,冇問題,好正常。搵啲Proxy去做指標,亦係人人都做嘅嘢—例如睇地址。以前鬼頭阿頭占士咖啡就睇地址請人—係專請新界仔(所以咪請我),覺得有motivation。住半山嘅自動delete,唔慌做得長。有人話歧視,OK,但英文叫乜?discrimination,判別呀。
篇文入面都有講,你估下個煙他了牙幾時會judge到你?答案係,你講完你個名後0.2秒。然後10秒之內佢就已經決定埋面試結果(所以唔好著便服見工呀)(http://bit.ly/2l5s0H5)。
所以用指標唔係問題,但你咪撚寫幾十篇文講到個過程好科學丫大佬。最大鑊嘅係,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呢啲嘢唔科學—但佢地照用。而且呢種標籤,往往由你入職開始,到你走都洗唔甩—甚至帶埋去下一份工。
篇文都有講,即使係啲始作佣者,都會話你知,你頂多係用嚟在一大班人中篩選,例如邊啲人做呢個位好大機會瀨嘢(雖然我覺得咁嘅用途都係冇乜用嘅)。而唔係你安落每個人度,認為佢點點點。
New York Times 篇文(https://nyti.ms/2myOWPi),批判咗幾種最常見嘅性格測試,包括: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外向E/內向I,實感S/直覺N,情感F/思考T,判斷J/感知P。唔止見工用,啲人上徵友網都用。入面就有學者話,自己第一次做係INTJ,第二次係ESFP—即係精神分裂
DISC:支配型(Dominance),影響型(Influence),穩健型(Steadiness),分析型(Conscientiousness)—Sorry,我只係諗起BDSM。又,個撚個都當自己領袖架啦,唔通話自己任人點?個撚個都話自己獨立思考架啦。都話所有男性嘅性能力都係高於人類平均。
仲有Color Code,紅黃藍白。講你人生嘅drive,紅色係權力,白色係和平,黃色係過癮,藍色係情感。
Sorry,我諗起金利來嘅(http://bit.ly/2l8pn7j): 波浪紋,代表活潑豪放;碎花,代表體貼溫馨;斜紋,代表勇敢決斷;絲絨,代表溫暖保護;方格,代表熱心慷慨;圓點,代表愛慕關懷。做乜撚?
如果我係想做CEO,有權勢搵到好多錢,於是就唔撚使同你地嘈,日日好多女鍾意,玩乜都得。借問聲係紅黃藍定白?(話係四種撈埋喎)
當然仲有咩 多血 黏液 黃膽 黑膽之類(點解冇精液質?或者爛屎質?你唔發現有啲人個腦真係裝屎架咩?),就咩希臘幾千年嘅.......偽科學
講返Color Code,紅黃藍白。咁你睇篇文係乜呀年輕人?係為權力想上位,係為怕得罪埃汾睇到尾,係貪埃汾啲文過癮,定係情感上好欣賞埃汾呀?擺明係窮啦,DLKH.一百個香港人,一百個都係金色性格金利來。
點解呢啲測驗咁流行?文入面都有講。除咗係因為啲HR嘅智商外,亦都因為近幾十年,hard skill好似冇咁重要(你仲有冇在你份CV上面寫你識用Microsoft Word ?),講soft skill。但正如上面講,佢識唔識用pivot table,一測就知。但性格呢?好多時對成世都唔知,如果有啲快速測試,好似做科學實驗,測酸鹼度,一滴落去就知你幾多pH咩色,幾咁爽。同假新聞一樣,有咁嘅需求,咪有人製造垃圾。
咁至於,點解全部呢啲測試都係將人分類:因為人性就係鍾意幫嘢(包括其他人)分類咯!所以歧視,discrimination,係天性。二分法亦都係天性。你諗下你啲祖先,其實都只係分啲嘢食得,同唔食得。唔會分話「食得不過會肚屙」(祖先日日都肚屙架啦),「食得不過會肥」。
唔止,人亦會幫自己貼label。吾友 利世民 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就係我會點向第三者介紹佢。然後佢就話,而家都唔知點介紹自己。我發現我都有呢個問題。其實係三十幾歲後先有呢個問題。以前,好簡單啫。讀書時咪我係埃汾,港大精算(而我唔會同人更正並冇「精算系」呢回事)。溝港女時咪講,哦,我在Warwick 讀Master嘅。返咗工仲容易,我在星展做research嘅(我唔會bad taste到話自己係Director,or even worse,「我係研究部董事」,雖則我真係。)
但而家呢,自從多咗呢個,sort of 財演,又sort of writer(我都係覺得講作家好肉麻,但講「我係一個作者」又好奇怪)(http://bit.ly/2kX0AmT),就唔知點介紹自己了。更冇理由話自己係網紅,或者KOL。所以而家多數都係用啲好差嘅開場白:我正職做金融,得閒就寫嘢嘅。「寫乜嘢?」「乜都寫。」「例如呢?」「真係咩都有」「在邊度寫?」「網上咯」。正常就end of conversation.
唔止人要幫其他人分類,自己都要幫自己分類嘛。我寫完呢篇文都要揀5個tag啦。labeling 無處不在。呢條,金融撚。嗰個?港女。對面?廢老。
結尾補多句。你睇完篇文,可能會覺得:喂,人地都係話「性格測試同廟街睇相差不多」,何解埃汾話「衰撚過廟街睇相」?
原因好簡單,廟街睇相嘅,畀錢嗰個當然可能當真,但收錢嗰個大多數都係知係假嘅。但玩性格測試嘅,畀人測嘅固然有人真心膠,但重點係測嗰個都當係真嘢。你話幾大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彩蛋,去到第二年,金利來嘅廣告(http://bit.ly/2l5Llbb),一樣都係嗰款款,都係嗰幾款形容詞。但match up 就唔同晒!圓點變咗係熱心慷慨,唔再係愛慕關懷!
咪同啲乜撚性格測試一樣咯。任撚你講。
日文自我介紹星座 在 鬼咩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嘿嘿嘿
鬼咩的舞團喔
還不點進去按讚留言😍😍😍
🌈Rainbow girls🌈
跟著我一起念!!🌈Rainbow girls😢
明天就要開始開工了!!
來看看🌈Rainbow Girls🌈的第四位成員
提振一下精神💪🏻😊
幫你們加油打打氣👧🏻
🔸名字 鬼咩
🔸生日 6/6
🔸星座 雙子座
🔸專長 烘培、日文
🔸興趣 大吃大喝、趴趴走
🔸喜歡吃的東西 甜食、好吃的都愛🤩
🔸喜歡喝的東西 熱飲(抹茶、咖啡😍)、水
🔸想去的國家 冰島⋯等,很冷的的地方
🔸經歷 ㄜ⋯大學畢業後去東京讀書進修自己,然後畢業工作,又在回來台灣了😂
🔸大學 某校日文系
🔸討厭的事 沒禮貌的+自以為的人
🔸自我介紹
哈囉哈~大家好~我是鬼咩
Rainbow Girsl需要你們的支持跟分享😍
請不要吝嗇你們的愛
多多支持我們👍🏻
歡迎大力分享+留言
我們都會回覆你喔🧚🏻♀️
日文自我介紹星座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有讀有回](下)
〈小說〉:
* 別讓我走
* 一九八四
* 流
* 長日將盡
* 人浮於愛
* 複眼人
* 山茶花文具店
* 荒人手記
*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
* 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
* 被遺忘的新娘
* 言葉之庭
* 人間失格
* 毒木聖經
〈小說〉總結:
我其實沒有料到自己讀了這麼多小說,是我2018年度所看的類別最多的一種。基於對知識與議題的追求,我有意識地盡量使自己不要太多地閱讀小說。畢竟小說基本還是娛樂人類的產物,若是我看書都看得很開心、沒有一點思考與學習的成分,好像與自己「有意識地閱讀」背道而馳。
但厲害的小說還是有能讓人十足十的燒腦功效。光是鑽研字裡行間的言下之意、試圖想像文字的畫面韻味、體會小說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不啻是一種人情義理的邏輯訓練。
上乘的小說除了故事情節扣人心弦、文字精美之外,通常還涵蓋著某個作者關懷的人生哲理,進而導引現實中的我們一同關注與理解其中心思想。這麼說來若要從漫無目地的閱讀方式轉向有意識的閱讀目標,基於某種理念虛構而出的小說的指引就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寫作《別讓我走》、《長日將盡》的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身為移民的身份卻能寫出英倫風味十足的故事。據說其英文原版的詞彙華美、用字嚴謹,文字應用功力完全不輸道地英國人。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石黑一雄,看似沒有因為自己的移民身份特意關注移民議題,其實有他期望世界民族以「世界人」自居的野心。
身為一個國際身份尷尬的台灣人,且沒有第二本護照,民族認同與自我根本追尋這種事,就會如鬼魂般或多或少附著在身上。我選書時喜歡看作者介紹。會被石黑一雄的書所吸引,我想除了因為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被書店當作賣點大肆宣傳其作品之外,發覺他日裔英國人的身份,也是促使我想看這個人的書的原因。日本作為亞洲社會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國家,其國民對其文化的驕傲與排他性是眾所週知的事;而作為近代歷史領頭羊的英國,在西方列強間不僅是現代化國家的表率,更有深刻的文化歷史淵源。
「日本製造、英國加工」兩種強勁的文化同時在身上融合的過程促成了怎樣的石黑一雄的小說,是我亟欲暸解與參考的。這樣的心情也可以衍生到我之所以看東山彰良的《流》。
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是一位擁有台灣及日本雙重國籍的旅日台人。這樣的他將自己追根溯本的證據完成了一部虛構的小說《流》。以日文寫作一位追查自己爺爺死亡真相的台灣少年的故事,其背景還設定在蔣中正死去的一九七五年。主人公的爺爺是一九四九年隨蔣來台的老兵。
而我看日本小說特別多的原因,除了因為日本小說寫作的語法不知為何相當簡潔清爽,非常容易閱讀以外,也因為我曾經學過日文,對日文的語法與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更容易上手。日本小說常常是我在看一部燒腦作品的同時,能夠令腦子休息一下的好去處。但《人間失格》或許因為其成書年代較早的緣故(一九四八年),也或許由於作者太宰治超乎常人的複雜心思,即便篇幅不長,還是令我看得頗有壓力。
其他日本小說《山茶花文具店》、《我想吃掉你的胰臟》、《被遺忘的新娘》、《言葉之庭》,就真真是清爽好讀的小說了。即便書本厚度是《人間失格》的二至三倍,都可以讀得比《人間失格》要快速。在這之中我特別想提出一本小說:《言葉之庭》。是因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大紅的日本導演新海誠,以自己創作的同名動畫《言葉之庭》為本寫出的小說版本。中文版後記有作者述說的關於自己創作同一個故事的動畫與小說的差別與難易之間。我認為是同時喜歡電影與文字的人相當值得一看的有趣段落。
〈小說〉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想將此名額留給吳明益的《複眼人》。
我感覺對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從小接觸的小說無非是翻譯小說或是武俠、言情、網路小說。除此之外的中文文學作品,不是過於古樸艱深,就是流於簡單通俗。難有介於兩者之間。介於兩者之間的佳作大多以散文方式呈現。能夠成功融入現代調性,開創出一個時代的清新風氣,又節奏嚴謹、格局大氣,兼之融合大量科普知識與人文關懷的中文作家,就我淺薄的眼界而言,非吳明益的作品不可了。
同年度閱讀的《毒木聖經》也有同樣相似的閱讀效果,亦是一部佳作。但翻譯作品多少會有一些晦澀語意流失於語言轉換之間。對中文世界的我們來說,在過多的註釋之下,也難以酣暢淋漓。
能夠暢快閱讀、暢快思考的中文小說非吳明益的小說不可了。其所關注的背景議題,也有不輸外國小說的巨大野心。是我認為代表這個世代台灣寫作的國際面貌。
(二)散文:
* 孤獨六講
* 天地有大美
* 感覺宋詞
〈散文〉總結:
恰巧三本都是蔣勳的作品。如果能在閱讀之前先行於網路上看過蔣勳的影片,在閱讀時於腦中融入他磁性沈穩的嗓音當作旁白。會是非常舒服的享受。
在心神不寧的時候我尤其喜歡看蔣勳的書,似是一個對生活有歷練的智者在淘洗心靈的過程。蔣勳的文字像是一名心細溫柔的牙醫,在病人巨大的驚懼之下,依舊自若,細細淘洗牙間縫隙。生活中總有污穢不如意,有時能黑暗的不只是深不見底,而是坦然地令人噁心。蔣勳的文字即便優雅細膩,卻不會予人強顏歡笑、自以為是的做作之感。你能明白我們都是從泥淖裡走出來的人,漿洗之後,還能有風霜的色彩與愈發的柔軟。
我相信絕對的狼狽才能成就絕對的不狼狽。唯有如此才能看重生命的創口、才有結痂成自然的能力。
蔣勳的作品並不艱澀,卻能看到行到水窮處的泰然。那或許要更難。
〈散文〉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想選擇《孤獨六講》。或許是因為我曾經感覺非常的孤獨,敝帚自珍的心態作祟下,我特別珍惜那樣的歷程與感覺。
我的絕對孤獨感大抵是來自愛情的面相。長大成人的我也目光如豆地以為,孤獨一定是來自丟失的另一半。但《孤獨六講》卻點出了許多我不曾感知到孤獨感,讓我的眼界擴大,知道自己需要珍惜與重視的還有許多層面,生命才有趨向完整的可能。
在科技尚未發展到可以仔細描繪出人類的夢境以前,我們對於心理活動的琢磨,只能來自體驗,與體會過後的哲學式思考。開放式的問答令人迷茫,卻也令各種情境變得有無限可能。我們藉由偷看蔣勳的答案進而去思考自己的,然後才能感到慶幸,孤獨是眾人的共業。如果這世上只有一個人,就不會感到孤獨。
(三)心理勵志:
* 正是時候讀莊子
*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
* 斜槓青年
* 海角天涯,轉身就是家
* 有些情傷過不了,是因為你還不夠懂自己:照見真實自我的43道愛的練習題
*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 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 真正解決溝通困境
* 婚內失戀
*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心理勵志〉總結:
我一直以為我的心靈很強大了,沒想到還是讀了這麼多心理勵志的書籍。不過我感覺人進步的曲線,是像海浪一樣會來來回回。有所進步之後再退回來,尤其會令人感到氣餒。我想那是我居然還是讀了這麼多心理勵志的書的原因。因此我不想因為這個數量而否定自己。
所謂心理勵志無非是換個思考方式、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中心思想只是這樣,為何要一直看別人的樣貌?說到底,人類還是需要合作與分享才有前進的可能。我們閱讀是一種合作、他們書寫是一種分享。
我想我可能不會有所謂真正心靈強大的一天,必須謙虛地一直學習,才能盡可能不落入一個程度之外。
〈心理勵志〉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絕對是言簡意賅地將現代生活的煩惱條列式的破題解開。融入精彩的腦科學知識,更具信服力。不過有時過於簡單的解法反而會令人不夠深刻而輕易拋在腦後,畢竟要是人生這麼簡單,我們怎麼還會這樣煩惱至極?要是都照書上做了人生就會好轉,自己還會懷疑這是不是某種異端邪說。
關於「心理」這件事,我特別想提出來的一點是「形式」與「本質」。書上寫的那些解法是形式,能不能參透並融進自己的思想是本質。必須要內在改變了,顯現出來的形式才具有意義,不然都是徒具外表的空泛。
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討厭「語錄」、討厭為什麼簡短的一句話就能把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什麼「認真就輸了」⋯⋯,要是不認真,究竟還有什麼事情有意義?純粹是受不了自己的心理拉扯才嗔怪是因為自己太認真,而且還要假鬼假怪地用「認真」這樣高尚的詞語定義自己的軟弱。恕我感覺這樣的行為噁心。
語錄的生產,是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事情所榨取出的精華,的確是最值得摘取的部分沒錯,卻不能不去重視其背後的生產歷程。這就像是一個有錢人吃了別人說的最頂級的魚子醬,但他僅是吃了,無法真正獲取感動,因為他不理解其頂級的原委何在。那不如一個很愛滷肉飯的人,吃遍全台的滷肉飯後扎扎實實的評鑑出他心中的第一名,因為那是他花費時間精力的心理獲得。
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囫圇吞棗地把書上寫的這些複製貼上在自己的社交軟體上。先能硬生生地、機器人式地去做做看。我們畢竟不是太強大的動物,很多事情還是需要經由外在的改變來催化內在的質變。在實踐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豁然、快樂、痛苦、挫折,就能逐漸地把別人的轉化成為自己的,然後就再也不是活在Hashtag加粗字體下的人。
人生不需要強調什麼,因為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請認真地活著。
(四)科普:
* 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
* 在進入潛意識夢境前,請問佛洛伊德。讀懂佛洛伊德與《夢的解析》
* 在地球瀕臨滅絕時,還原達爾文。讀懂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 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讀懂馬克思與《資本論》
* 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 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
〈科普〉總結:
去年讀的這五本科普書籍,我只能說每一本都很精彩,都令我在最廣泛的面相裡面參透了這個世界的面貌一點點,不僅僅是一個饞食著生活的人。然後我在航行於人生之際,面對著世界所引起的浪潮,儘管我不是美國總統那樣站在世界權力核心的人,世界的浪潮打來我身上的時候已經是小的不能再小的漣漪狀態,我還能有點拍自己馬屁似的為自己與世界的距離提出一些見解。
不全然的盲目,甚至還能稍稍改變步伐,去令自己五十步笑百步的再近一點。
這一點感覺自己與他人不同、感覺自己與世界息息相關的自覺我想稱之為「公民意識」。這樣公民意識的開啟很有助於成為設定個人目標的原則,也能有助於錨定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不至於感覺自己非常非常孤單,畢竟我們不論如何也還無法飛起來生存在另一顆星球之上。
回頭來看,我也感覺自己有幸是以上述的順序閱讀這幾本科普書籍。韓國作家蔡社長所撰寫的《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不旦淺顯易懂,也像建中班長般將千年來文明世界形成的脈絡,做了非常簡潔有力的筆記整理,就是認真讀完至少可以考六十的感覺。
接下來再看台灣作家楊照用思想史的方式,去解構十九世紀以降影響現代社會形成的三本重要著作: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如果說《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是一本編年史,一步步告訴你這個世界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那麼楊照的三本著作就有點像是傳記般,幫助我們轉身繞到那個時代的背後,去看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這三位大師的個人智慧,也能歸納到是時代的堆疊。旁徵博引地去了解他們思想的起源,而不是艱深地困在他們已然織就的網絡。反而有種柯南般解謎的有趣,也令自己以比較輕鬆童趣的方式去理解重要的一點什麼。
最後看的《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 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則是大大顛覆了我對人類性愛與忠貞機制的傳統想像。我許多對自己都難以啟齒的動物本性,都在這本書中的論述得到寬慰。這本書是一面巨大的照妖鏡,照見我們無法掩蓋的真實本能。殘酷、殘忍,卻也耐人尋味,為什麼我們要把自己變成這個樣子。
我必須說,因著這本書,我開始變得不是一生一世摯愛的信仰者,我希望能更多地回歸自然,尋找屬於我最好的愛的方式。走出瓊瑤後,屬於新時代的新經典是什麼,這就是我現在企圖追究的事物。我逐漸不害怕當個離經叛道的人,只怕自己常存抱柱信,卻在陰間怨嘆自己幹麼要死的這麼不明不白。
〈科普〉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覺得所有不知道這個世界在幹麼,活得非常茫然的人都該先去看看《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很有助於找到自己的起點。至少知道了裡頭的一些內容,也能幫忙自己變得說話假掰一點,可以用比較宏觀的角度看待事情,不只是小市民的日常哀屈,只能感嘆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可悲的是我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基本上我們都已經是這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了(很遺憾的好像也不是這麼回事),去了解這個世界的使用說明,至少不會令我們產生那麼多時不我予的挫敗感,因為我們本來就還不熟稔現在這首曲子該怎麼跳,被舞伴踩到腳也只是剛好而已。
世界非常大,值得懂得的事物有很多很多,這本書至少能畫出一個目錄,讓你明白可以繼續鑽研的是世界的哪一個部分。
(五)報導文學:
*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
* 錫安主義——從猶太家園到猶太民族主義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 做工的人
* 幹嘛羨慕新加坡
* 表裏柯P
〈報導文學〉總結:
這大概是我看得最辛苦的一個文類,畢竟若是報導,就不免要揭露一些令人不忍卒睹的真實。這跟看恐怖片是不一樣的,恐怖片的殺戮、血腥,可以安全地理解為是人為設計、是令人血脈噴張的假象。但若在抬眼安逸的地方,VR般感知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且所言不假,同樣是人為設計、是充滿血腥與殺戮的真相,我們心裡會矛盾地同時產生對同類的不捨與厭惡。如果心有所感,會惶惶然找不到安身之處。
不過若是不想絕望的認定自己就是出生成分不佳、是鬼島島民、只想掌握一些人人蜂擁的小確幸,很殘酷地割開自己的心再去感受一些更悲慘的事物,其實是一帖立竿見影的做法。能夠有效收束我們停止哀怨,至少能有一時的功效。
可以說,我是為了令自己變得更加柔軟,才要這樣讓自己痛苦。不過看書也已經是看恐怖片般的坐上觀了,我實在沒資格再哀嘆自己的人生什麼。
人類天生就是一個喜愛不停比較的動物,適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助於我們在心裡將自己固定在較高的位階;再更進步一點,還能多付出寬容予他人。
不期待自己能夠拯救世界,至少要令自己的方圓一寸之地問心無愧。我盡力維持這樣小小一片和善的防護罩,希望自己能是有能力一直面對真實的人。
〈報導文學〉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做工的人》大概是我所閱讀的書中最悲傷的一本,也因此我最推薦它。這本易讀的小品能夠令人真實感受社會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有心酸、也會有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不解。
人究竟是怎麼樣從一個樣子轉變為另一個樣子的呢?為什麼有人會願意讓自己停留在同樣的地方停滯不前,是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還是他們自己太過懶散?在思考這樣問題的同時,也能照見自己的無力感。真正積極的人會在這個時候奮力扭一扭身,試圖甩開所謂的命定。當然這個功效的時間長短不定,端看個人意志力如何。
不過,我們在崇拜高大上的同時,一定至少要試圖看看腳下。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從下面開始的。俗鄙往往是根基的力量,要想茁壯就不能一味地只看著上面。我們和下面的距離,或許才關鍵。
(六)回憶錄:
* 擊壤歌(經典版)
* 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
* 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
* 往事並不如煙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回憶錄〉總結:
這是對我來說很難歸類的文類。要說上述這些是小說的話其實也可以,但這些小說寫的又是作者自身的真實經歷,因此我只好將它歸類為回憶錄了。
能夠寫下回憶錄的人通常都有超凡於常人的經驗,才有值得書寫的價值。像是《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往事並不如煙》都有這樣的特性。《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光看書名就相當驚悚了,這樣的男女要怎麼做成夫妻完全充滿獵奇的風采;《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亦是有這樣怪奇認證的經歷,再加上宗教的加持,更讓人非常想要一探究竟;《往事並不如煙》書寫的則是作者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的少女時代。
上述三部作品的議題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夫妻之間的性關係、基督教如何解讀同性戀、文化大革命),能夠擁有這樣願意書寫的親身經歷,我相信對作者本人來說亦是一種解脫、對讀者來說更是跨越議題的橋樑。
《擊壤歌》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多點小清新的感覺。即便《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討的亦是親子在面對教育這件事情的各說各話,但或許是因為我是一個自己就這樣隨便長大的人(我認為我的母親不能算有怎麼樣教育過我),我反而會想安慰自己般的想,反正長大之後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這個議題我反而沒有那麼重視。
人若想要擺脫自母胎脫出以來的孤獨感,就自然會去尋找與他人的經驗共鳴。像我們戀愛時總愛先將對方的祖宗十八代倒背如流一遍,並極力找出我與他的共同點,用星座血型算命證明我倆是天生一對。
閱讀回憶錄一類的書籍亦是一種擴大自己生活經驗共鳴的方式。我們即便無法愛上作者,但願意去傾聽一個人所解釋出的歷史,正是尊重人人所思所想的不同的開端。
時代僅是時代,經由生活其中的人的解釋,才能顯出精彩。
〈回憶錄〉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往事並不如煙》(有一版本亦名此書為《最後的貴族》)在格局、文筆⋯⋯各個方面都是我所閱讀的這幾本書中的上乘之作。雖然好像點不公平的是,此書作者章詒和女士所經歷的一切的確更較其他人的經歷要深沉許多,被環境所逼使出的思想本就理應更高竿,但想想在那之中撐不過去的更是多如牛毛,也會為她能倖存下來這件事情更加感動。
(七)旅遊文學:
*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 聖地之旅
* 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The Road To Santiago
〈旅遊文學〉總結:
其實村上春樹的《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及謝哲青的《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The Road To Santiago》若要歸成散文也是可以的,我其實是為了《聖地之旅》這本書才有些硬是劃了個旅遊文學的文類。
但旅遊文學之所以一直可以是一個會被放出來的主題,大概也是因為不論是誰,問他的夢想是什麼,定會有「環遊世界」這一項之故。由此可見,我們不單渴求安定,亦渴求未知的變動。這種矛盾並不奇怪,不然要是人生在世只像石頭一樣定住不動,哪還有什麼意思呢。
旅遊時寫下的文字,說是記錄從未見過的風景,不如說是記錄自己的心內活動。因為心裡感覺乾涸了,沒有活水注入而沒有感動,才需要一再一再地向外去追尋什麼。
我說過,人不是什麼高竿的動物,所以大部分只能應用外在的改變來引發心內的質變。闖入他人的日常亦是一種外在變形的方式,其實真正期待的該要是小宇宙的爆炸,而不是背板的多樣化。從前人沒有相機,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寫下《馬可波羅遊記》;現代人隨時隨地都有上百張底片可以應用,好像外在環境的改變能引發的心理變化也少了。所以我更敬佩也欽慕這些能夠真正去「旅行」的人。
必須無地自容地承認,曾經我害怕一個人去旅行,其實是因為害怕沒有人幫自己拍照而已。
與其害怕沒有人拍照,不如留下一本傳世的著作。我如此這般安慰自己。加油。
〈旅遊文學〉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村上大師的《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當然是不戰而降地贏了其他兩部作品。
慕村上春樹之名而來卻又害怕被艱深字句轟炸到放棄的假文青們,非常建議從村上大師的散文、隨筆開始閱讀。我是一個連《挪威的森林》都看不完的女子,可是我依舊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喜歡村上春樹。可以把平鋪直敘的扯淡寫得精彩,而不像是為賦新詞的慘綠少年,大師有他的天份也有他的歷練。
不敢真正去壯闊旅行的人,這或許是一種截彎取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