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關注國內樓市,應該肯定聽過「限價令」的政策,即是政府不容許樓價升得太快,定下一個「天花板」的高度,樓盤推出的呎價必須低於這個水平。但最近有不少國內城市,竟然推出「限跌令」,到底搞乜?
根據國內媒體報道,多個國內城市例如昆明、瀋陽、唐山、江陰、岳陽、菏澤等都推出「限跌令」,不容許新房銷售價格低於備案價的一定百分比、不容許低價傾銷、不准打價格戰、要杜絕惡性競爭、嚴禁變相降價等……如果有發展商唔守規矩,最嚴重的懲罰就是取消樓花的銷售,問你驚唔驚!
要分析地方政府推出「限跌令」的背後原因,就先要了解近年中央對地產商的政策。中國很多房地產的發展商,一向都維持高槓桿投資,例如彭博去年曾經做過統計,在全球十大負債最沉重的開發商中,其中七家竟然位於中國;為了降低房地產行業的潛在危險,中央去年定下「三道紅線」的限制融資政策,包括(1)企業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2)淨負債率大於100%;及(3)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並根據踩線情況分為紅、橙、黃、綠四級,踩三條線是紅色,兩條橙色,一條黃色,冇踩線就是綠色。
對於踩咗線的發展商,唯一解決方案就是賣樓套現。但賣樓是需要時間的,點可能賣得咁快?但中央由於逼發展商要盡快脫離踩線,於是發展商只好減價賣樓,結果在三四線城市出現惡性循環,你減多啲我又減多啲!但大家一直減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地方政府就推出「限跌令」,唔准發展商減得太多,否則只有同歸於盡,包括發展商及地方政府。
但當這些政策加起來之後,就出現邏輯上的矛盾了:
(1)中央要發展商跳出「三道紅線」;
(2)地方政府唔畀發展商減價,於是賣唔到咁多樓;
(3)賣唔到咁多樓,就不能跳出紅線;
(4)跳唔出紅線,中央就限制發展商的融資,不可以「借新償舊」。
以上幾點政策明顯互相矛盾,中央訂立紅線要發展商賣樓套現,但地方政府唔准減價賣樓,唔減價當然會賣得較慢,賣得慢就跳唔出紅線……結果就搞死一些實力不夠的發展商,導致債券出現違約,銀行到期貸款亦冇錢還。根據過年《中國消費者報》指出,今年上半年已經有十多家地產商出現債券違約,整體房地產行業違約規模高達192億元。
目前壓力最大的發展商,主要樓盤都位於三四線的城市,所以減價壓力在三四線城市特別厲害,反而一線城市的樓價就繼續上升,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其實只要讀過最基本的經濟理論,就知道限價將會減低成交數量,就算是街市賣菜的亞婆,當發現檔口的菜唔係好賣得的時候,都會識得減價速銷,而並非限制價格下跌,否則只有關門大吉。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106030
昆明新房 在 好房網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是壯觀的景象🤩
#爛尾樓 #爆破
昆明新房 在 好房網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5棟花45秒夷平~這畫面好駭人啊
#爛尾樓 #雲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