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寫呢篇文章,係想同大家講,同2017年果一波以投機為主嘅升值熱潮唔同,ETH同BTC今次嘅暴升,係因為響金融應用同科技技術上面真真正正出現突破,足以令佢超越黃金單純儲值功能之餘,過往為人詬病嘅一啲傳統問題(例如BTC交易速度緩慢之類)亦已逐步解決。
我自己好好彩,雖然響幾個月前買一堆垃圾幣輸咗唔少錢,但亦因為咁痛下決心將所有家當全部擲哂入BTC同ETH呢兩隻最穩陣嘅Crypto,結果由10月6日買齊貨去到今日短短兩個月10日升咗七成……所以我覺得你就算無興趣/唔敢投資落呢樣嘢住,至少都要知道發生緊乜事先
2020年末以以太幣與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價值暴升,其中比特幣更一度突破2017年創下的19800美元歷史新高。由於這已非加密貨幣第一次出現暴升情況,一些傳統金融分析員仍沿用過去看法,認為加密貨幣只是發揮著其避險和走資作用(尤其是中國政府正積極推出能追蹤流向的數碼人民幣),而比特幣作為傳統貨幣的替代品仍有不少限制,再加上各大政府為防金融主權受到挑戰定必插手干預,因此最終幣價必會如以往一般,最終大幅回落云云。然而同時也有另一種意見表示,這次的加密貨幣升值是伴隨著技術進步、有備而來。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2017年的加密貨幣熱潮,乃源於有人利用發行各種新幣作Initial Coin Offering(ICO)集資之用。由於ICO本身有著很高的騙局風險,加上ICO集資過程完全繞過金融機構監管也令各國政府難以容忍,因此在多番打擊後如今已成明日黃花。然而在2020年的今天,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卻賦予加密貨幣新的價值:一方面加密貨幣可以透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技術,毋須透過銀行或金融機構作中介即能進行貸款配對,另一方面流動性挖礦(Yield farming)亦令一般加密貨幣的持有者,能夠以一個相對安全的方式將原先只有保值用途的加密貨幣,透過處放於這些兌換或借貸平台產生獎勵性收入,年回報甚至可達10%以上。
再者,擁有美元資產作後盾的穩定幣出現,長期維持與美元一兌一匯率亦可以成為「錨點」,大大減低了加密貨幣因幣值不穩定而產生的交易成本;而透過Wrapped跨鏈技術而把比特幣與以抵押方式轉換成WBTC、RENBTC等功能更多、交易速度更快的新幣種,市場一直批評的缺點得以解決。甚至乎以太幣亦在新近進入2.0進化程序,在這些技術背景加持下,縱使加密貨幣價格仍將激烈搖擺不定,但至少和三年前相比,是有更實在的價值支持。
後記:當然,以而家BTC升破歷史高位、ETH去番幾年前我買嘅第一粒ETH果個家鄉價,隨時會響幾日後跌番一大截;但你話想番番去半年至一年前BTC幾萬蚊港紙就可以買倒一粒、ETH千零蚊港紙可以周街買倒,我諗就真係無乜可能,同埋而家DEFI嘅普及,係令你就算Strong Hold都仲可以收息以戰養戰
不過呢啲投資建議我就唔敢亂比,響將來會全部加哂入去聖殿級會員文章尊享(未知幾時開始寫,但叫做順帶比番一直以來每個月比20蚊美金月費嘅會員一啲回饋…咁耐以黎都支持我真係多謝哂…),你地有興趣先Join入黎睇啦!
明日黃花借代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重溫:23條怎樣到來?】Brinksmanship Vs Brinksmanship
政圈不時流傳,北京「必須」林鄭月娥任內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這個「硬任務」,而隨著政府認受性越來越低、對選舉的把握越來越小,「反正無嘢好輸」,連基本法22條也被重新演繹,這風聲近日又再傳出來。
2003年,田北俊帶領自由黨憑藉關鍵少數,一錘定音拉倒23條立法,成為他今天建立「希望聯盟」的最大希望。然而時移勢易,北京要依樣葫蘆,恐怕很難再守君子協定:先公開諮詢,再讓民意醞釀,雙方動員,然後演出攻防戰,最後任由議案被多數民意以一切手段拉倒。這一套遊戲規則,只適用於太平盛世,和一個尚有點廉恥、說話算話的政府。但經過23條、特別是反送中一役,政府應該心知肚明,真的根據香港內部立法程序,就是少數派壟斷的立法會「夠票」,只要成為一場全民運動(而這是必然的),就會重演之前發生的一切,而且必然變本加厲。當然,不能排除政府「真心膠」,或一心「hae交功課」,這畢竟是23條立法的一個可能途徑。但恐怕以今天政府的厚黑指數,從種種跡象可見,可能會另闢蹊徑。
其中一個可能性,據說是實行全國性法律,無論是通過加入基本法附件三,還是宣佈香港進入緊急狀態。這本來風險很大,因為貿貿然實行全國性法律,基本上就是宣告對「一國兩制」的徹底不信任,國際社會自此怎樣看香港獨特地位,就誰也說不準;而北京從來是一個避險政權,一個動作換來可能摧毀香港這個白手套,未免不化算。但北京正構想一個論述,讓實行全國性法律之時,國際社會也無話可說,從而不影響香港的獨特地位,雙方繼續洗錢,只是香港核心價值蕩然無存,而這個劇本有一個關鍵字:「反恐」。早在2014年前,親建制學者就開始吹風,警惕香港出現「本土恐怖主義」,當時筆者曾嘗試駁斥,但苗頭已經不妙。到了去年開始,由港澳辦、特首到警方記者會,都不時以所謂「恐怖主義傾向」形容香港抗爭運動,項莊舞劍,意在公公,目的就是以「反恐」之名,把香港內部抗爭演繹為「一國」層面,從而合理化「國家安全法」一類「全國性法律」在香港實施。對北京而言,只要成功說服國際社會香港存在「恐怖主義」,足以和各國內部的恐怖主義相提並論,摸底得知他們不會強硬回應,這條路,自然最為方便,因為無須處理香港任何內部情況,無聲無息就完成。
另一個可能性更有「創意」,這要從近日港澳辦、中聯辦、特區政府批評郭榮鏗議員「違反擁護《基本法》誓言、公職人員行為失當」談起。在一個行普通化的地方,以民選議員拉布為由,說他「違反基本法」,原因是基本法列明立法會議員的主要工作是立法,這樣的邏輯,早已超越一般理解:須知立法工作包括代表民意反抗不合理的法律,在少數派壟斷的議會,代表多數民意的議員以不同方式表達意見,只是工作一部份,否則豈不是只能當橡皮圖章?但以上指控的重點,其實不是「郭榮鏗案」本身,而是以此作為突破點:假如上述邏輯成立,是否「真誠擁護基本法」,定義就不只是是否支持綱領性的一國兩制、是否支持港獨或自決,而變成了是否支持、甚或行動有否違背基本法的每一條條文,而且「支持」、「違背」一類演繹,都是按「唯心」的中國方式解讀。假如下次選舉,DQ主任問所有候選人:「基本法列明23條立法是憲政責任,不支持23條立法就是不真誠擁護基本法,請問你是否支持23條立法?」假如厚顏無恥至此,即使是田北俊親自參選,也足以被DQ;而假如勉強以語言偽術選進去,到了審批23條立法,反對又是DQ下場,技術上,只能不斷提出修訂。在太平盛世,這樣行事自然很荒謬,但假如這能同時解決「反對派奪權」和「23條未能立法」兩大危機,對政權的誘因,卻是巨大的。
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目前方向這樣:即使沒有表面上的23條,香港人2003年對23條的憂慮,已經絕大部份成為現實,而且猶有過之:社交媒體分享個人立場會被批鬥、被解僱,參與合法遊行示威會被前行政長官牽頭的「篤灰網」公審,罷工會被秋後算賬,企業要天天表態、並懲罰政治不正確的員工,教育工作者的言論自由被嚴密監控,捐款變成洗黑錢,網絡上分享新聞也會被《公安條例》控告「煽動」……這時候,香港人才如夢初醒,《基本法》雖然保障香港人的言論、集會、遊行、示威、罷工權利,但只要政府援引、曲解古法、或借用其他條文「執法」,這些自由已經一律「依法失去」。對政權而言,今天拘捕幾人、明天在監獄私刑數人,大眾已經麻木,而且不容易激起大規模反彈,國際社會也不會留神,但數年下來,一切早已明日黃花,變成了另一個香港。這種不給予外界明確endgame、卻分拆endgame天天上市的伎倆,在權謀角度,不得不算「高明」。
北京以上為23條立法的可能性,目的都包括避免國際社會有最激烈反應,為了確保變天後的香港繼續被國際承認為不同中國大陸的實體,而又不給予單一藉口香港人像2003年、2014年、2019年那樣大規模動員,也不希望議會抗爭再次發揮功用,這些都是現實主義博弈的典型brinksmanship策略。要回應brinksmanship,自然要知己知彼:
- 香港不是新疆、西藏,畢竟資訊透明,香港人必須向國際社會說明,香港的抗爭並非恐怖主義:定義上這屬於學術問題、另文再敘;方法論上可多與各地同期發生的抗爭比較(同期差不多有20國發生類似大型抗爭,無一被列為恐怖主義);行動上必須保留大量證據,證明香港警察的暴力才是不成比例的暴力;文宣上要證明「全國性法律等於香港endgame」,因為足以影響各國在香港的戰略利益。這是國際線最重要的工作。
- 要回應溫水煮蛙策略,但又要市民保持希望,議會路線的朋友,應該有兩手準備,當DQ局限於案例,未改變權力結構,則要安排大量Plan B;當DQ針對整個陣營(例如「反對23條就不能選議員」),則必須及早製造文宣,向全港市民、全球受眾講解,這也是等於香港endgame,並以現任議員維繫一個國際認受的民選mandate,保留元氣。
- 當上述情況出現,移民潮也肯定隨之而來,屆時重點是希望離開的香港人不要獨善其身,在海外也可以維繫香港人身份認同,繼續用不同方式凝聚起來。「移民成為廢老」和「走到海外成為diasporas心繫香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但經過過去一年的洗禮,要放棄一切,談何容易?
沉著應對,從來是香港人的強項。
沈旭暉,壹週刊,2020年4月17日
明日黃花借代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寫序》
*我平日不答應寫序,工作太忙,身體不佳,自己也早該恢復寫作都是原因:此外如答應一人寫序,後面很難拒絕⋯⋯我本性不喜應酬式文章,所以幾乎甚少為他人作序。
*初閱蘇東坡此書時,我心裡想著:當代什麼人會用三十年研究一件事?或是三十年研究一個人?而且不只典籍考証,還為了自己早已熟悉的題材,行走三年,飛行數十萬里,踏遍蘇東坡遺跡。這個什麼都速食、賣弄、炒作、討好、以華麗主題堆疊的年代,還有這樣的人嗎?
*於是沒有出版社邀約,或許他們知道邀了我也不會點頭:我自己在世界周報Facebook 寫了閱讀後感觸。
*難得書市如此蕭瑟,能賣的多是漫畫、健康飲食、談話技巧⋯⋯這本《陪你去看蘇東坡》的書,居然不只再版、三刷了。
*此刻我同意第三刷出版時,略修正原Facebook 文章,以序代敬。
*以下為我的序:
《紙薄情長若芬芳》
——讀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
。陳文茜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琖淒然北望。
—蘇東坡
衣若芬教授做了三十年的東坡夢。一個女子,魂牽夢縈千年前的大詩人,考証他的出生地,走遍他被貶放的江山,飛行數十萬里,就為體悟蘇東坡寫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的心境。
蘇老當年一定無法想像千年之後,會有一個來自比他當時被流貶的黃州(今日湖北黃崗)更遠方的台灣女子,歷經千年時光仍幽幽傳遞思念。之後依靠她嚴謹的學術論証,尋覓東坡先生出生地,兒時往事,硯台隱喻,身高長相,甚至反駁了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記的史實錯誤。
三十年夢幻情牽後,衣若芬完成了這一整本書。何止紙薄情長,它太珍貴了!
出版此書飽讀詩書的悔之於臉書引用蘇東坡的詩句,撰寫他的閲讀感想:「晚景宜倍萬自愛耳」。歷經顛沛、苦難、羞辱、流離,那個一再被貶謫,猶須上表謝君恩的詩人,有著如此深刻的覺悟;晩年的東坡不只一次在信上這麼告訴朋友,用今天的白話説:「人老了,應該多愛自己一萬倍啊!」
這句評語,多麼適合疫情大流行下的我們。多愛自己一點,多愛我們仍擁有的時光,多愛我們的每一個踏步、每一個日子。多一些,再多一些,再多一些!
過去喜愛蘇東坡但懶於考証只享受其詩詞的我,從來只是悠遊於他和黃庭堅那一代才子的人生情境。
當命運被捉弄後,他們化苦為美,他們看厄如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我這叫借東坡,有時行樂,有時照斷腸。
而衣若芬教授可是真在林語堂的書裡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樂觀幽默詩人後,她看到蘇東坡不被現實擊倒,始終在顚沛時刻,仍能保有自己的對應方式和生活趣味,決心成為研究蘇東坡的專家。
蘇東坡不是梭羅,梭羅是一個本性叛逆,需要遺世的人。蘇東坡卻不是,他戀家也深愛他的朝代,但在幾次寃案後,他看破了,看破了通判、禮部尚書的官位。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那些他父親帶著全家進京入考的抱負,最後皆可轉成輕雲薄霧。他反對朝中大權人士王安石,説了真話,從此一路被貶。貶的地方也真多,沒完沒了。結果到千年之後,一名叫衣若芬的女子帶著我們追逐蘇東坡一路的足跡。這好像悲劇之旅,好像文化考証,卻有點荒謬地如文化旅遊行書。
每一段路程,都是中國體制血淋漓對一位講真話、才情洋溢的文人,最真實的惩罰。那豈止是蘇東坡的故事。
但在蘇東坡,這些苦厄卻化為一路的詩作之旅。
當年如果他假一點,妥協一點,官拜更高一點還有蘇東坡嗎?
幸好他沒有!!!
這真是文人和權力之間,最好的結局。貶值他的人,只是歷史書上的名字,而蘇東坡卻傳承千年,如今到處是他的紀念館,塑像:以及以不同方式愛慕他的人。
無意之間,蘇東坡教導了人們離愁斷腸時如何自處:他並非追求孤獨,他像我們這些凡人。經常必須在荒涼煙滅的每個地方,找到自處之道。
貶至黃州,他寫下: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衣若芬説她想過這般的人生,流浪在時間的荒蕪裡,啜飲文字如甘泉。
我認為東坡的感慨可能更強,他是被棄絕的,被羞辱的流浪。但他去的地方,有山,有水,有風景且明麗。用現代的説法,他轉念地很快,縱情山水,怡然自得,樂觀幽默。
書一上市,我迫不急待的閱讀:摘錄幾段,寄存給自己的日摘。
在這疫情壓著人悶悶的年代,跟著衣若芬追夢的足跡,一起尋東坡,習他的自由自在,學他逆境中坦然處之的輕雲薄樂。
也向我完全不認識的衣若芬致意。
明日黃花借代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期中考高三國文試卷 的推薦與評價
蝶愁來明日黃花」抒發作者年華已逝,追求愛人不成,落花有意,. 流水無情之嘆 ... 在文學作品中,借代法的使用極其普遍,如余秋雨〈陽關雪〉一文,「當峨冠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