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區擬人/梅窩、葵涌】
第三回人氣投票開始啦!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mYTQCUoeuGUx37VMjBcmmGzR4jf1Z7f-SGfTilP5VtM579w/viewform
生了新仔,也更新了葵大哥的人設!
✨圖中台詞翻譯
葵芳:我們也要跟大哥拍照!
葵涌:你們快來啦!
✨圖中人物
粉毛:梅窩
紅毛:葵涌
粉紅蝴蝶結:葵芳
粉黃蝴蝶結:葵興
右下:荃灣
✨放部分人設!詳細可到 http://azurite821.com/hkdp 看的!
【梅窩】
- 粉毛、紋身、耳環:梅
- 銀瞳:有銀礦洞+很多銀字開首的地方和建築
- 有不分時地人就隨便環抱人的壞習慣
- 喜歡星星:區內有條河叫銀河,銀灣邨內的樓宇名跟日月星也有關係
- 非常受動物歡迎,動物會主動靠近
- 有種令人舒服、平靜的感覺
- 說話有時直接且毒舌
- 忍無可忍時,反應會變得激烈
- 因為看向葵涌時,總是被不同的人遮掩而看不清,所以對葵涌異常有興趣:地圖上,梅窩和葵涌之間的直線軌道中,有青衣和坪洲,比從同一邊大嶼山內的地區看過去,還要多障礙(示意圖下收)
【葵涌】
- 葵家大哥,一手拉大所有弟妹
- 荃灣、青衣的幼馴染: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
- 紅髮:葵青貨櫃碼頭有很多很大的紅色吊臂
- 雖然瞳色偏深,但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隱隱透出亮橙色:夜晚的貨櫃碼頭超級好看,像夜幕中的一群星星🥺✨
- 為了養家,很早便工作,起初以體力勞動的工作為主,之後身兼多職,職業類型不一
- 個性堅強,坦率爽直,忍耐力和包容力都很高,沒什麼機心
- 跟認識的人關係都很好,喜歡+習慣照顧別人
- 收納盒愛好者:貨櫃(像盒盒
星葵台詞 在 李鼎的也不賴Leading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晚有幸接受余政憲的邀約與安排
終於讓我可以親眼目睹白先勇先生的風采
以及政憲跟鄧勇星導演最新的作品「#牡丹還魂_白先勇與崑曲復興」這部電影的貴賓首映
毫無預警的狀況下
我在片中看到曾經指導我的恩師「#華文漪」老師
一時間滿滿的暖意跟那些熟悉的「#遊園驚夢」唱詞及在排練教室苦練的身段還有恩師的教誨與風趣
仿佛跟著電影中的畫面
自己也在其中
之所以落淚不是因爲感傷
而是本片很有溫度的呈現
崑曲復興的尊嚴不是來自於悲情消逝的訴求
而是用盡全部的力量
告訴不知曉的人
那其中的婉約與渺小帶來的生命震撼
你可以看見真正與「青春」不離不棄的是白先勇先生
崑曲的一切遭遇並沒有讓他憂傷嘆息或感時憂國
反而讓他充滿活力與謙卑甚至使命
讓自己跟周圍的人
知道如何踏在水上也順應水流
這是湯顯祖用一場夢給人的處事寓言
如同西方的莎士比亞給上至仕官下至販夫走卒其中的智慧
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
叫「復興」或許太過沈重
因為網路上的自由,是沒有什麼會不被看見的
鄧勇星導演似乎得到了白先勇先生的葵花寶典
整部紀錄片在大量的言談中
不是滄桑的時空對比
因為對「崑曲」來說,時空就是一種美感
言談中對比的是所有參與的人
他們的熱情以及理解崑曲的層次後
如何讓身體去力行
也讓別人理解與欣賞
這是這部紀錄片最棒的觀點
也是真正青春的原液
而片中每一段落選擇崑曲曲目中的台詞
即便自己過往辛苦練習唱過與表演過
但在這部紀錄片中
卻因為與受訪者及導演搜集的歷史畫面相襯
才更喜悅的知道
你過往
活的夢的都還不夠
未來還要活
還要夢
最後
讓我說說我的好搭檔余政憲的功力
紀錄片最可貴的就是當事人在不同時空的採訪
最難的就是不同時空中拍攝的錄音品質
余政憲不但完整的還原一個真實人物在聲音上的溫度
(是的,聲音是有溫度的)
也將電影院整個5.1聲道的空間
重現了崑曲劇場中鑼鼓的位置
以及鄧導演在場景調度中
自然與人物
巷弄與大地
還有當年表演的熱鬧
與
你內心湖水蕩漾的真實聲響
這是一部值得在電影院觀賞的作品
能是一部讓每個在夢想
與對於生命長度存疑的人
有一些可以讓自己去明白的道理
這或許就是東方文化與湯顯祖之美
所有的人
不管出身、年齡、性別
你信不信
血液裡都藏有一首屬於自己或是詮釋自己的詩
這首詩的魂
怎麼被吟唱出來
或許這部電影
是一次機會
星葵台詞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許多人在旅途上,都會冒出一種旁人難以理解,但也不求他人理解的執著。其中一個是無論去到世界上哪個國家,心中總有一個必去「踩點」的地方。踩點類型多采多姿,而我是Apple Store蘋果直營店。只要是那座城市有蘋果公司直營的Apple Store,我就會忍不住繞過去看一看。
為了要買什麼嗎?並沒有。因為該有的都有了。每一間蘋果商店有迥異的建築造型嗎?其實也沒有。因為基本上每間店面的設計都大同小異。那麼,肯定是像星巴克一樣,有販賣該店才有的限定商品吧?呃,真不好意思,這部分也沒包括。
那到底為什麼要去呢?我的朋友常滿懷好奇地問我,而我那一連串不太有說服力的回答,總令他們不太滿意。
然而這世界上瘋狂的愛,大抵都不是用理智所能說清的吧?所以理由很簡單,就是我愛去,我想去,就算不買什麼也不做什麼,只要走進店裡晃一晃,就覺得神清氣爽,正面能量爆表。
我的果粉資歷,迄今上看二十年。最先與蘋果結下不解之緣的,是第一台筆記型電腦。那一年是2001年。當時筆電的普及率沒像現在這麼高,雖然想要,可始終缺乏正當理由。後來,為了期許自己多寫稿,去到哪裡都能寫,於是找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藉口來催眠自己。
剛開始完全沒想到蘋果電腦的存在。尋訪許多的電腦專賣店,內心雖有幾個候選,但始終沒有特別心動的外型。等等,買電腦不是要看效能才對嗎?理論上我也是明白的,但情感上還是難以逃脫天秤座「外貌協會會長」的魔咒。畢竟,光看造型就沒興趣了,實在很難愛不釋手。不愛的話,我要怎麼全神貫注抱著它投入寫作呢?
幾天後去誠品敦南店,經過當時一樓有間蘋果電腦經銷商時,忽然才想到這世界還有一個電腦品牌叫蘋果。我突然被陳列台上的iBook筆電給吸引住目光了。純白帶著透明的色澤,流線型的極簡造型,真的好美!看著店員操作,整個螢幕介面的設計也太可愛了吧!可是,電腦用的系統與慣用的微軟視窗全然迥異。蘋果的麥金塔系統,我完全不懂,這一點令人卻步。店員細心解釋,蘋果電腦很容易上手,而且我最常用的Word也有Mac版本,當下解決了我的擔憂。那一天「刻意」空手回家,藉以假裝自己夠理智,然後沒過兩天我就堂堂正正的去把iBook買回家了。
2001年秋天,蘋果發售第一世代iPod。那時候MP3數位隨身聽還不流行,iPod作為純聽音樂的播放器,銷售乏人問津。我因為用了iBook以後,開始對蘋果的各式商品充滿濃厚的興趣,於是禁不住誘惑去買了。當時周遭的朋友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我逢人詢問就解說,台詞熟練到簡直可以去當銷售員。
我所購買的第二世代iPod(2002年生產)非常珍貴。首先它是現在不可能存在的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機種,再者是它背面光亮亮的銀鋁材質,來自於日本新潟縣燕三條地區的「鏡面打磨加工」工廠。據說是Steve Jobs親自挑選的,當年他認為想要的品質,只有日本新潟縣的金屬加工職人才能辦到。
iBook用了好一陣子以後,決定把家裡桌上型PC微軟系統的拼裝電腦也替換掉。2003年我買了一體成型蘋果桌機iMac。當年的iMac跟現在的造型不同,主機和螢幕中間,只用一根可動式圓柱支撐,外型特殊,被業界暱稱為向日葵或檯燈機種,創下了工藝設計的里程碑。這台電腦現在放在台北的家裡,直到我2008年搬到日本前都一直在用。雖然現在回台北,都是帶筆電回去用了,很少開機,但還是捨不得丟。就是放在桌上有紀念價值,當個裝置藝術也過癮。
擁有iBook、iMac和iPod,正式揭開了我的「果粉」追尋之旅。之後的數十年間,大概只要蘋果有出品新的玩意兒,八、九成都會入手。
面對蘋果,有時候覺得自己還滿沒骨氣的。iPhone剛推出時,我的好友問我何時會買?我斬釘截鐵告訴他,我不會買。因為特地在日本生活,當然要用日劇裡常常出現的那種折疊式日本手機!日本手機這麼漂亮,選一款有個性的來用,幹嘛要用跟大家一樣的東西?結果,等到iPhone在日本正式上市,我買得比誰都快。Apple Watch也是。推出時,我好友又問,何時會戴在手上?我說,已經有iPhone看時間了,早就不習慣戴手錶,畫蛇添足,不會買。結果,我又是我們這群朋友圈裡,第一個戴起Apple Watch的人。2019年現在,我最新擁有的,是蘋果出的AI智慧型音箱HomePod。不久以後,AppleTV要推出像是Netfliex一樣的月租影集頻道,在此先行預告,我也會訂閱的。
漸漸的,旅行的時候,蒐集各地的Apple Store成為我的樂事之一。
世界上去過的Apple Store當中,我對東京銀座店最富感情。銀座店是美國本土以外,海外第一間直營店,開幕於2003年,同時也是我第一間踏進的蘋果直營店。
十多年前跟媽媽來東京旅遊,受姊姊之託,在銀座尋找一間鞋店。那年代沒google map,找了半天都未果。最後腳步停在銀座店前,只好拿著紙上抄寫的店家資訊,詢問在店門前等人的陌生女子。當時日文根本不會講,只能用英文,對方英文不好,卻仍努力幫忙,打電話向商家確認地點,甚至最後乾脆直接帶我們去,相當感人。現在經過那間蘋果銀座店,還是會想起這件事。我不知道她是誰,當然也不記得她的長相,但陌生人的好意,卻一直留存在心底,提醒我,每當有陌生人向我伸手求援時,也不該冷漠拒絕。
台北是在最近這幾年,才終於擁有了Apple Store直營店。每次回台北時,逛街若逛到那兒,也會繞進去走走。
在信義區的兩間蘋果直營店之間,那一帶在我離開台北後變化得很多。從前叫作「紐約‧紐約」而現在稱為「Att for Fun」的後面,一樓曾有間咖啡店,平日晚沒什麼人,十幾年前,我常抱著我的iBook,下班後窩在這裡。
那時候的我生活圈狹窄,絕少飯局,沒什麼朋友。下班後若還不想回家,除了到健身房運動,常不知道該晃蕩去哪裡。我有點寂寞,想要有一些懂我的人陪我,但是我沒有。我只能面對我的蘋果,創造出一群人,跟我活在同一座台北城,讓他們過得比我好、過得比我不孤單。我想要陪伴他們也想要他們陪伴我,所以開始寫了長篇小說。
到底為何如此在意蘋果呢?仔細想想,說不定正是因為那段日子,一起經歷過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吧。
在那之後,小說寫了一本又一本。可惜書是越來越難賣了,小說讀者在哪裡?網路上隨便一則貼文也夠精采的,誰還在乎虛構的故事,花力氣閱讀文字呢?最近偶爾會這麼想。可是,面對電腦之際,我的蘋果彷彿就會提醒我,別忘記最初是因為想寫而寫的衝動。
寫小說曾經陪伴過寂寞的我,而現在我也應該反過來陪伴寂寞的小說。
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兩兩相對的陪伴,我和我的蘋果。
http://bit.ly/2SrQtTH
#新文首刊 #張維中 #散文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