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還是一個學生時,老師就告訴我們:「醫生醫的是『人』,不是『病』!」當時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以為把病醫好就是醫生對病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病人身上的病痛有太多不是用精密的儀器、最好的藥物、或是精湛的醫術就可以解決的。
「病人是人,需要被療癒的是『人』,不是『病』。」老師當時說的話,我開始慢慢懂了。
「疾病是人的本質,它唯一的目標,就是讓我們變得完整。當我們重新學習症狀的語言,聽它說話,就能了解我們缺乏什麼,進而轉化疾病,邁向療癒的道路。」
這段話出現在《疾病的希望》一書,我曾經對著這段話深思許久。身體有痛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被疼痛所吸引,把我們的察覺力、注意力和大部分的精力都關注在疼痛的症狀上,對生活、情緒、學業或工作、人際關係產生很大的干擾。為了要讓我們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要趕快把疼痛給去除,因為「不痛」就等於「沒有干擾」,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對「痛」抗戰,打針、吃藥、按摩、針灸……,只要可以做的都去做,就是希望可以用最快、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不要再痛。
然而疼痛是內在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疼痛的症狀就好比在大樓天花板上的警示器,當它響起來的時候,代表屋子裡冒起了濃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趕快把失火點找到,並且及時的撲滅,而不是趕快把警鈴給關掉。人體的警示系統比大樓的警示系統精細很多,它會用各種不同的症狀來提醒我們身體已經失衡,提醒我們要讓自己回到平衡的位置,讓身體的自癒力啟動,讓身體恢復健康。一直存在的疼痛,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身體還是處於失衡的訊息,我們一定還有什麼沒有照顧好的,我們可以更加油。
#療癒
#醫生醫的是人不是病
#病人是人最需要醫的是人不是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98. 理性對理性的剖析—思想的思想 理性有不同的意思。但是當我們去認識理性(reason)的時候,首先須明白理性有二向。理性的一向是對外部事物的認識,另一向是放下對外部事物的認識,全泯外緣,折返回來,親知此性本身。 理性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增加認識,不斷累積。世界是紛紜的,我們借助文字語言等符號...
是人的本質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分鐘閱讀
女性主義思想家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於1908年,1986年逝世。
西蒙波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行動主義分子及社會理論家。她著有一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她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更被世人關注的,是她與當時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的開放式戀情,他們堅定忠誠,又各享自由,有人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沙特為存在主義下的定義是「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有人說品性是「天生」的,人的本質天注定。「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規條。道德和規條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每個人的本質,是由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西蒙波娃於1949年寫下的經典著作《第二性》,為當時的女性地位,提出存在主義思辨的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也就是說,女人憑性徵生為女人,只是存在,而女性的本質、地位,則是後天被「定義」的。「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的本質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有一本最新出版的書,《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以「成為」(Becoming)做書名,是對波娃的思想同人生的最佳概括。
《成為西蒙波娃》
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
西蒙波娃撰寫了許多哲學、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隨筆、傳記、專著,其中她生前的自傳也有四部。她晚年,在沙特逝世後寫的作品《告別儀式》也帶自傳成分。她編輯出版過沙特給她的書信。加上幾十年許多寫作者對她的分析與評論,關注女性主義及存在主義的讀者,西蒙波娃她已經甚有認識了。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以及會涉及他人,所以她豐富人生中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思未公開透露。
最近幾年,她的日記和私人信件陸續曝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講師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鑽研哲學、女性主義和宗教,寫有幾本關於沙特、存在主義的著作,2020年8月出版了《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中譯本上月在台灣出版。作者全盤檢視了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近幾年曝光的資料,補足了未曾被看見的細節,看到了波娃立體、真實而細微的面貌,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
「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自古希臘哲學以來,西方哲學家都討論「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人類知識的兩大分類。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認識自己才稱得上睿智。尼采說,人生在世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波娃在哲學上卻這樣反問:如果女性真實的自我根本就被禁止存在呢?如果你在成為自己的同時,人們卻因你沒有能夠成為你理應該成為的人——好女人、好情人、好母親——而視你為失敗者呢?如果成為自己令你蒙受揶揄、蔑視或羞辱呢?
在波娃在世的那些年,即1908-1986年,女性所擁有的可能性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開始以招收男性相同的條件招收女性;女性取得投票權,也能合法離婚與墮胎。波娃經歷了三十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亞狂潮、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女人於公共領域中思考、進而坦率談論自身的方式已有所改變了。但即便如此,人們談論「女性主義」一詞時,所講的內容仍然令波娃覺得粗劣、愚蠢和難以忍受。波娃因此寫了《第二性》。當她寫下「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這句名言時,她並不知道《第二性》這本書竟會對自己往後的人生及後世的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已有諸多文獻深入探討這句名言的意義、探討人究竟如何「成為」女人。《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則旨在探究波娃是如何成為她自己。人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因為人生是永無休止地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波娃在十八歲時就作出的結論。
因此,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人生的波娃,她的生命與思想的書寫就由凱特‧寇克派翠完成了。
波娃一生的哲學追求,就是女性要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但諷刺的是,她最受世人關注的,卻依附於沙特,是與沙特的「知識分子情侶檔」關係。
在《第二性》中,波娃說,「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多也僅是極不牢靠的力量:無論她是奴隸或是偶像,決定她命運的人從來都不是她自己。」她的哲學也讓她瞭解,她能做的只有持續成為自己。
女性感情生活被無限放大
1927年某天,19歲的西蒙波娃和她父親對於什麼是「愛」起了爭執。那個年代裡,社會期待所有女性都能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夢想。波娃的父親表示,愛就是對他人的服侍、愛慕與感激,而波娃就強烈反對,說愛不只是感激,不只是因為他人對我們付出而欠下的債。波娃在日記中寫:「有這麼多人不曾明白什麼是愛!」
在波娃的經典著作《第二性》中,她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使男人重新獲取權力,她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無畏時代限制與社會成見的枷鎖,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解放女性,鼓舞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
但即使這樣,她和沙特組成非婚姻的終生情侶檔,仍然使波娃在社會輿論中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屬。大眾普遍認為「知識分子」指的是沙特,而波娃只是構成「情侶」的另一人。波娃在1986年於巴黎過世時,《世界報》(Le Monde)的訃聞標題說她的著作「偏向通俗讀物而非原創作品」。1994年,一位知名的女性主義批評家表示:「若有人認為西蒙波娃的重要之處主要在於她與沙特和其他情人間的非典型戀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是在社會未脫離男性主導的情況下,由於對女性感情生活的無限放大,而導致對她的哲學成就的低估。事實上,很可能波娃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人。
被看見好還是不被看見好
法國的哲學家長期爭論著人活著到底是被人看見好,還是不被人看見好。笛卡兒表示人得「不被看見,才能過得幸福」,沙特認為,他人物化的凝視如何將我們囚禁於次等地位中。但波娃並不同意這些說法,她認為人要過得好,就得被他人看見——只是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被看見。
波娃生前陸續出版了四本回憶錄,其他著作有些也具有自傳性質,比如她的美國和中國紀行。她也將沙特寫給她的信件整理出版。 她讓自己被看見。
不過,波娃逝世後的數十年間,新的日記及信件陸續出版。許多人震驚得知波娃不但擁有過同性戀情,對象更是她過去的學生。她寫給沙特的信也透露出她在哲學上對於沙特的影響。
終其一生,波娃受困於人們對於她的能力與原創性的質疑之中,有些人甚至說她的著作其實是沙特寫的。有人說她像是「引用宗教經典一般地」引用沙特。
當年女性作者經常面臨這樣的指控,而她們往往也會將這樣的看法內化。波娃某些原創的論點,很可能正是令沙特聞名後世的論點。有一年,因為沙特太忙了,波娃便用沙特的名字替他發表文章。沙特說過,《嘔吐》(Nausea)原本只是一篇抽象的哲學論文,是波娃建議將其擴寫為一部小說。沙特也說過,在他漫長的哲學生涯中,波娃以她嚴謹的批評與深刻的洞見,幫助他在發表前將文章修改得更為出色。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成為西蒙波娃》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
由 衛城出版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
是人的本質 在 聲音教練 羅鈞鴻/小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喜歡自己的聲音嗎?好聲音的技法與心法】
到企業授課的時候,有學員問我:「老師,我不喜歡自己的聲音,聽錄音,覺得自己充滿了瑕疵,想要練得很漂亮,充滿魅力,該怎麼做?」讓音色好聽不是很難的事情,但讓我納悶的是這個問題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因為她的聲音其實非常甜美,會讓人想再多認識她一點,她為什麼不喜歡這樣的聲音呢?難道,只是因為這是她自己的聲音?
▎聲音乘載著一個人的生命歷程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無瑕的人聲,這個人的品格與特質肯定是超越了人性的存在,大概就是聖人了吧?到目前為止,我所聽過的人聲,雖然都各有其不完美之處,卻因為那些不完美,讓他們擁有了屬於平凡人才有的自然,我想這就是「人」的本質之美。
要讓說話有魅力,我認為,要先喜歡自己,當然包括自己的聲音。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客觀的認識自己,不盲目樂觀,同時肯定自己的獨特,說起話來自然會擁有自己的特色。
不過,如果一個人說話的音色很美,但他說話總是很酸,或者帶刺、喜歡強迫別人照他的話做……這樣的聲音當然不會讓人想要常常去聽。聲音好聽,來自於一個人的自我認識,同時也是做人的方式。
那麼,如果要讓聲音變得好聽,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練習呢?
▎首先,在心態上,我們可以用「玩」的態度來跟自己的聲音進行對話
聲音練習最忌諱的就是「太認真」,因為當心態僵硬時,身體的回應就會跟著僵硬,如果長時間在沒有彈性的狀態下練習,就會養成一個僵硬的說話方式。
我推薦,平常一個人看電視、電影時,可以跟著電視上的人物、旁白甚至廣告一起發出聲音,模仿它們。玩著玩著,你會發現,你的聲音可以有很多可能性。
▎第二,讓高音圓潤
對於人類來說,圓潤的高音,與開放性的情緒有關,也就是當一個人展現包容與好奇時,聲音會出現的特性。
心法是,主動去發現「正向意義」,即使他人或事件給你的感覺不好,也試著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那些感覺,找到正面的解釋。當你的心變得開放,能接納各式各樣的發生,開放的情緒慣性,會慢慢轉化到你的聲音上。
技巧上,可以透過強化咬字發音的「前鼻韻」來讓說話變得圓潤,也就是「ㄣ 」或「ㄢ 」的發音。你可以試著發出吃到美食或是聞到香味時發出的「嗯~」的聲音,然後再試著以這樣的質感來唸招牌或廣告標語。
▎第三,讓低音厚實
聲音適當的低沈會讓整個人的形象沈穩,渾厚的聲音也會讓人較容易依靠。
心法是「肯定自己的價值」,如果你的心不輕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能夠堅持原則,或是不盲目從眾,依照自己的價值觀,有意識地做決策,那麼你會培養出領導者的風範,聲音也就沈穩了。
技巧上,則是跟高音的特性相對,運用「後鼻韻」來讓低音厚實,也就是「ㄤ」或「ㄥ」的發音。你可以先發出「啊」的聲音,然後慢慢變成「ㄤ」,讓它呈現「ㄚ~ㄤ」的完整過程,你會在這過程裡找到,喉嚨在放鬆的狀態下發出的低音,放鬆的發聲,就能讓它厚實。
最後,再次回到心態,我們的心裡怎麼想,就會影響我們嘴巴怎麼講,聲音無法藏住人的思考習慣。培養自我覺察力,時常進行自我觀照,這是在改變習慣上非常重要的功課喔!
是人的本質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98. 理性對理性的剖析—思想的思想
理性有不同的意思。但是當我們去認識理性(reason)的時候,首先須明白理性有二向。理性的一向是對外部事物的認識,另一向是放下對外部事物的認識,全泯外緣,折返回來,親知此性本身。
理性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增加認識,不斷累積。世界是紛紜的,我們借助文字語言等符號作工具,將世界區分類別,判別名謂,再經過理性的推論活動,將分別萬殊的現象定位,於是形成知識。
理性是人的本質,人本身就是自我向自己求問;我既是發問者同時是被發問的對象。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黃沐恩(恆生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