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和演員樹木希林,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再把是枝導演的電影拿出來溫習,最喜歡看最多次的就是橫山味之家,最近又重看了一次,又懷念起了樹木希林。
光影與人生:樹木希林。步履不停。走在生命記憶的光譜上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是為了看看世界,聽聽世界,就算無法成為甚麼大人物,但我們有我們自己,活著的意義。(戀戀銅鑼燒)
很喜愛演員-樹木希林過世了,我是因為喜愛是枝裕和的電影,而喜歡上這個演員的,只要有她參與過的電影,少了她,電影的靈魂都等於消失一般。
巧的是,在樹木希林還未過世前,在2018年,一直惦記著【橫山味之家】,重看了好多次,【橫山味之家】是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我最著迷的一部。
是枝裕和的電影,都是用生活感堆疊出來的,當你一再的重看,就會不斷地發現那許多生活的況味與細節,一次比一次強烈,一次比一次深刻,並且和你經歷過的人生交錯在一起。
【橫山家之味】是一部描繪了一個日本家庭為了悼念死去長子所相聚的兩天時光,劇情極為簡單單純,但滲透力與感染力,就像是能滲透到你身體裡一樣。
橫山味之家,樹木希林演的年邁母親,看似純樸卻又帶著心機的性格,極為真實,那才是真正人的樣子,當你的兒子因為救人而溺死,你怎麼可能會如此容易放下?你怎麼可能會輕易原諒別人呢?
當阿部寬飾演的良多,跟母親說,放過那個他大哥因為救人而溺斃的那位男孩,別讓他每年都來祭拜他的大哥了,這樣對他太殘忍了。
樹木希林說,就是知道這樣,才要他每年來呀,怎麼可以就這樣輕易地放過他,要讓他記住呀!
良多說,你這樣心機太重了吧!又不是他的錯!
母親說,對,但是父母就是會這樣!
【橫山家之味】的日文片名叫【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應該更適合翻成【步履不停】,就像是每個家庭裡生活的切片,回爺爺奶奶家的一個回憶,奶奶煮的飯,爺爺的固執,每次都不斷提起的一些重複的回憶,記憶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是不完整的,拼湊出家族的記憶。
當良多的父親一直數落著樹木希林,還說根本她不懂音樂,還買了一整套昭和的唱片,良多的老婆(夏川結衣)問著樹木希林,媽媽你有特別喜歡的音樂嗎?
樹木希林拿出了『橫濱藍色燈影』的唱片,請良多放,原來這是良多小時候,老爸偷情時唱的歌,樹木希林從未拆穿過這段回憶,幾十年後,突然放起了這個音樂,在浴室和老公輕描淡寫地講着老公偷情的回憶,嚇都把你嚇死。
橫山是導演『是枝裕和』為了懷念母親所拍的電影,樹木希林把母親的立體形象,比導演心中更完整的演活了,真實不虛假。
樹木希林可以將一個人的靈魂用外在的模樣表現出來。
在我個人也相當喜愛的導演河瀨直美的作品『戀戀銅鑼燒』,希林演了一位患了痲瘋病的老婆婆德江姨,她從病院裡偷偷溜出來,來到一間日式銅鑼燒店打工,店長是永瀨正敏所演,是一位不喜歡甜食對銅鑼燒製作也很隨便的人,直到年邁的德江姨毛遂自薦來到店裡,永瀨正敏才知道原來製作紅豆餡是怎麼回事?開始喜歡上自己做的銅鑼燒。
樹木希林演的德江姨是一位痲瘋病患,手掌滿了肉結,她對萬物都有靈性與之對話,看著她與樹說話,在製作紅豆餡時,細心的呵護著煮沸的紅豆,也漸漸融化了店長冷漠的心。
其實這是部頗為悲傷的故事,在河瀨直美詩意迷濛的敘事下,許多人的故事,一一被揭開,憂鬱不喜歡甜食的店長為何會開銅鑼燒店、德江姨的身世、寂寞的高中生若菜等,像是緩開的花朵般,一個個被打開,故事到了後面,悲傷會不斷的堆疊上來,德江姨的身世鋪天蓋地的灑落下來,像是櫻花雪。
德江姨最後留給了店長這些話語,櫻花再度盛開,花開花落,生命會用不同的方式延續下去。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是為了看看世界,聽聽世界,就算無法成為甚麼大人物,但我們有我們自己,活著的意義。
除了樹木希林,我想不到有第二個人可以演德江姨這個角色,只是演得太令人心疼了。
幸福呀!是沒有犧牲就不會得到的東西!(比海還深)
樹木希林與阿部寬,在【橫山家之味】後,再度成為母子,橫山家裡的阿部寬是一位不得志的古畫修復師,到了比海還深,成了一位不得志的小說家,同樣是回到母親家兩天一夜的故事,故事從古樸的小鎮與老屋,回到了城市裡的公寓。
【比海還深】與【橫山味之家】的片名都是來自於歌曲的歌詞,樹木希林在"比"中演的母親,已沒有了另一半,獨自生活,片子的角色,都在現實與理想中游走選擇,面對鬱鬱不得志婚姻失敗的失敗者兒子,年老無人照顧自己獨居的生活,還有已經和兒子離異的媳婦及孫子,樹木希林所飾演的老婦人,像是大海般如常的包容與面對生活與家人,偶爾抱怨著兒子都無法實現她的夢想,但心理仍寄望著一些甚麼。
當母子倆聽著收音機裡鄧麗君唱「别れの予感」,談到裡面的歌詞也就是片名。
海よりも
まだ深く
空よりも
まだ青く
あなたをこれ以上
爱するなんて
樹木希林說,怎麼可能愛一個人,比海還深呢?問著兒子,你有嗎?阿部寬想了一下,勉強回答著,算有吧!
樹木希林想要和兒子說的更是,你應該面對現實,成為一個大人了。
【比海還深】與【橫山味之家】這兩部片,都強烈用了食物來塑造樹木希林的角色,橫山家之味在日式老宅裡,用著一道道家庭味十足的日本料理,來勾起每一個人對家的記憶;比海還深裡,年邁獨身住在公寓裡的老婦人,用著則是便利保存食物的節省方式,用咖啡粉泡的咖啡、將可爾必思冰凍成冰棒、將咖哩煮好放冷凍方便料理等。
聽說樹木希林這個名字,並非她的本名,而是有一次她上黑柳徹子的談話節目,節目希望來賓拿一樣自己的東西來拍賣,當時藝名還叫悠木千帆的她,說她沒甚麼東西可以賣的,就把她的名字賣掉吧,也真的賣掉了,後來才取了樹木希林,她的人生觀與世俗截然不同,不管在戲裡或是戲外,而她自己說,她寧願當一位戲裡的人。
比海還深裡有一段話,阿部寬問同事,他的前妻會不會因為認識新的男人就忘了他呢?他同事回答他。
人的感情記憶不是記憶卡,而是幅油畫,只要將新的顏料蓋上去,就看不到過去了,但,你我都知道他沒有消失,只是存在於過去而已。
樹木希林擅長演老婦人,戲中也常提到面對死亡的態度,而現實生活中的她,對死亡的態度也令人感到豁達與欣賞,她得了癌症很多年,卻不積極治療,與之共存,她上綜藝節目,還會一直調侃自己,觀眾會不會覺得,她這個老人,怎麼一直說要死,還一直活著呀?
我希望死了之後不要留下任何東西。不需要葬禮、也不用留下遺願。乾淨的結束就好。
如果人死後會成為宇宙的灰塵,至少要變成一顆美麗且發亮著飛舞的塵埃。 那個,是我最後的慾望。
人生已經到了下半場的我們,多麼希望自己在面對死亡時,也能和樹木希林一樣,如此豁達,如此淡然,我們更知道生命的美麗,在於享受每一個當下,無論那個當下是甚麼?
死亡並非終點,而是一種狀態而已, 我們走在一條往無的盡頭,唯一能做的,並非擁有甚麼?而是忘掉擁有什麼,只要能欣賞一路上的風景,擁有記憶就足夠了。
完整圖文和相關連結請見留言網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藝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當代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
時藝 老 屋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猶抱時光半遮面】#藝旦 #時代歌聲的收納箱
文‧圖︱林太崴(類比音聲玩家)
若說藝旦是個職業類別的話,在島內早已消失許久。
遠在清朝時代,青樓便頗為盛行,到了日本時代,所謂「花柳界」甚至更具規模,尤其設有專人專法進行管理的「遊廓」(又稱色町)。在遊廓下的各種相關分類中,娼妓是最明確帶有情色服務的,其他如藝妓、酌婦、酒女、女給,則有點走擦邊球路線,漂遊於有與沒有之間。大多數人可能對於藝旦有個誤解,認為她們是性工作者之一。事實上,有別於賣身的妓女,正式的藝旦僅能賣藝,訓練嚴格、生活規律。她們受教育、識字、要會唱各種北曲南詞、習樂器、寫詩吟詞,更要應對得宜、舉止得體。名牌藝旦日日有專人梳妝,出入有車伕。天天都打扮得美美的、香香的,優雅地散發出最極致的女性魅力,以便迷倒眾多尋芳客。
在錄音技術尚未發明之前,藝旦穿梭在各地的料理屋或專屬藝旦間,可說是最早的明星形式,她們會有屬於自己的支持者、場域與公開活動。而在錄音技術普及之後,唱片工業興起,某些藝旦面臨某部分獨特娛樂性被唱片取代了的問題,一部分藝旦選擇繼續留在特定場域空間進行表演,而有另外一批藝旦選擇懷抱新科技,進入錄音室,在唱片世界裡找到自己的新舞臺。
1926年起,專門接待仕紳的台灣料理屋東薈芳、江山樓、蓬萊閣有多位專屬藝旦開始積極參與錄音,直至戰前整個唱片工業結束這二十年期間,藝旦圈對於唱片工業可謂貢獻良多。研究者林倚如形容藝旦就是「時代歌聲的收納箱」,為了賓客的需求,各種樂種都得習藝:北管、南管、日本曲、流行歌......都在演唱及錄音的範疇內。
#稻江名旦
在風月報或三六九小報當中,常可以看見當時藝旦的各種動態,其中有幾位藝旦特別受到矚目,而她們同時也是唱片工業中的要角,其中一個代表人物即是幼良。
出身大稻埕的幼良女士可說是大稻埕一流藝旦無誤,不僅灌錄唱片,甚至也上廣播,透過放送對日本樂迷獨奏揚琴,讓各地樂迷感到十分歡欣。根據報導,她是個大眼睛、鼻子高挺的小個子時尚女伶。幼良的美,可不是隨便口說,她曾在美人投票中脫穎而出,當選藝妓部花狀元,說她是紅牌明星絕不為過(風月報,1936年)。1932年流行歌天后純純唱的〈臺北行進曲〉歌詞中,幼良還入了歌詞,當中唱道:「行入蓬萊閣旗亭,走樓親切恰叮嚀,檢番花譜提來擇,幼良、寶惜及桂英。曲唱清風亭、寶連燈、二進宮、李樣起興、黃樣起統,二ケ對唱献西城」。由這幾句歌詞看來,幼良以藝會客的畫面似乎歷歷在目,花名錄裡登載的幼良人氣非常高,獻唱的曲目也很多元。更特別的是,純純演唱的名曲〈望春風〉於1934年發行之後,因為正當紅又人氣高,1937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其中,幼良跨刀飾演藝妓彩鳳,真可說是影歌雙棲。
幼良另一個才藝是揚琴,她回憶道:「想起第一次看到揚琴就非常喜歡,特地拜託黃章田先生每天從萬華過來,每天努力的練習揚琴,今天才能往內地日本放送,甚至讓我收到了很多從日本寄來的信件,把我當成他們的愛戀對象,希望我能去日本去表演,或是至少給他們簽名照之類的請求。我最初也想見見那裡的樂迷,不過仔細想想身邊還有孩子,又是如此遙遠的地方。此外,主要的是我的日文又不通。所以無法前往,但最起碼可以寄送簽名照給他們。」從這則報導,可見她當年受廣大粉絲歡迎的程度。
1931年,〈烏貓行進曲〉唱出臺灣流行歌的第一聲,不過幼良的〈雪梅思君〉更受到市場歡迎,日蓄唱片公司前後共再版了至少3次。該曲錄音時,幼良才剛踏入藝旦這一行沒多久,年紀應該跟純純差不多,約略於1914年出生。這首〈雪梅思君〉甚至到了戰後還有許多歌手持續翻唱,包含天后江蕙。
#烏貓之聲
上述提及了〈烏貓行進曲〉,它的確是台灣最早發行的流行歌曲,演唱者其實也與幼良一樣,同為藝旦,她叫秋蟾。雖然此曲可說早被世人遺忘,但是透過該曲的再出土,我們才有機會一窺當時所謂的流行歌最早期風貌。我們現今聽到的所有流行歌,都曾經經歷演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則在〈烏貓行進曲〉發行後才算正式萌芽。
當年的流行歌可說是唱片界的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詞曲作者及歌手必須在某個程度上夠了解流行歌是什麼,並且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能與這個來自西方概念的世界流行接軌。接軌的同時,除了遵守流行歌的規則外,還得融入臺灣味,創作出讓聽眾可以接受的詞曲。所以其重大意義在於融合外來與內有,新創與舊存,西方與臺灣。這個挑戰對剛開始起步耕耘的這群人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藝旦秋蟾唱了〈烏貓行進曲〉,「烏貓」以當時的社會氛圍來說,就是「摩登女子」。我們從風月報看到的秋蟾照片,秀麗當中透著貴氣,顯然就是一位烏貓代言人。
#最成功進入流行歌圈的藝旦
青春美,可以說是在流行歌界最成功的藝旦了。她本名為林春美,原為桃園人,後於臺北太平町擔任藝旦,專攻京曲。初入唱片界首度現聲在文聲唱片,與鄧雨賢合作了數首曲子,後兩人一同加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古倫美亞開啟了青春美的青春世界,以青春為名的她,專門演唱了青春系列歌曲〈老青春〉、〈青春美〉、〈青春美呢〉和〈青春讚歌〉,號稱青春歌手。青春美雖然學過京劇,不過卻沒有灌錄京劇或任何京音小曲唱片,也沒有像純純或愛愛一樣,挑戰其它樂種。脫離藝旦生涯後,看來便專心當個稱職的流行歌手。
除了在文聲的時期可以聽到她未脫京劇影響之外,在唱片中的表現漸入佳境,大致維持不錯的穩健水準。她唱紅的歌曲算來實在很多,紅利家的〈對花〉、博友樂的〈人道〉、日東的〈農村曲〉,還有泰平爭議不小的台灣首片禁歌〈街頭的流浪〉,都是青春美主唱。
整體來說,青春美算是在藝旦圈當中,切入流行歌界後表現最出色的一位,成績也最為亮眼。
#已消失的藝旦文化
大多數藝旦,在戰後的生活如何,後續過得好不好,只隔著資訊的大斷裂,皆不得而知。戰後新時代,藝旦文化消失在島內,成了一道說不出的無敵隔音大藩籬。
上述舉例的藝旦僅只是其中一部分,當時還有許多知名藝旦也灌製錄音,藝旦風華透過《風月》或《三六九小報》當中的報導看來也格外精彩。例如阿好、玉雲、根根、阿珠、鱸鰻或節子......等等。有趣的是,當時有兩位藝旦撞名,都叫「金治」,哪位歌迷要買哪位藝旦的唱片會搞不清楚,於是分別改取名為「小金治」和「大金治」。還有一組撞名更為奇特,因為都叫「罔市」,所以其中一位研判可能是皮膚較黑的罔市就被更名為「烏肉罔市」。
這些藝旦各有千秋,各有忠實歌迷,甚至曾經有日本歌迷將這些藝旦的錄音,從臺灣再買回原先的壓片地日本,當作聲音土產送給日本友人,於是這些唱片都曾經幾番折騰,數度漂流在往返臺日的海上,以聲音載體的形式來旅行。
藝旦的美,有聲有色。總令現代人多懷抱著神秘幻想,特別在現今已消失的台灣藝旦文化裡,更顯珍貴,充滿異時代的趣味。
#報時光專題 #報時光UDNtime
時藝 老 屋 在 大人物 - 創意生活設計好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身為警察局、屋齡已逾百歲的牯嶺街小劇場希望透過募資計畫募集未來的營運資金,也邀各界藝術家進駐,讓民眾看展演還能逛劇場!
時藝 老 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藝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當代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阪神社所在的東山。八阪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阪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点女(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有計畫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在現代日本,擔任藝妓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所有藝妓都能堅持的。古時藝妓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初中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學習的內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樂器,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一項的內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妓,整個演藝歷程長達5年。初為藝妓者稱為「舞妓(或寫做舞子)」、「半玉」,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妓」。藝妓生涯一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妓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妓之陪襯。藝妓中把前輩藝妓稱為「お姉さん(姊姊)」。藝妓一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妓。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妓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因為經常都要盛裝打扮,不便處理日常生活事務以及個人的梳妝。有顧及此,藝妓的僱主會為藝妓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出色的藝妓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妓的工作,但藝妓在古代仍處於社會下層,與達官貴人並非門當戶對,一般只會納為側室,直至一夫一妻制實行後才有較大改變,但二戰前仍有不少藝妓只能成為情婦。現代藝妓婚後離職的行規才被逐漸取消,但大部分的藝妓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妓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妓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中村喜春。
京都市東山區建仁寺是臨濟宗建仁寺的總寺院。開山鼻祖為榮西禪師,由源賴家創建寺院。寺院創設於鐮倉時代的建仁二年(1202年),寺名即當時的年號,山號為東山。寺內殿堂是模仿中國的百丈山而修建。創建時是天臺/密教/禪三宗而兼學,但從第十一世但蘭溪道隆時代則變成純粹的臨濟禪的道場。建仁寺作為禪的道場,歷經800年的時間。至今仍然是很多民眾的心靈依靠。
關於開山鼻祖榮西的名字讀法,在寺院傳記中讀作"YOSAI",但是一般被讀作"EISAI"。字明庵,號千光葉上。榮西禪師于永治元年(1141年)生於備中(岡山縣)吉備津宮世襲神職之家,為賀陽氏之子。14歲落髮,此後在比睿山修煉天臺密教,之後兩度入宋,將禪法帶回日本,並進行傳播。此外,榮西禪師還被尊為“茶祖”,他從中國帶回茶種,鼓勵在日本栽種茶葉,普及了喝茶的方法。
潮音庭——三連之庭,位於建仁寺本坊中庭的禪庭,中央立三尊石,東立坐禪石,周圍紅葉環繞,四面均可見美景,氣氛淡泊寧靜。
風神雷神圖屏風(國寶)被視為表屋宗達真跡且是他晚年最經典的傑作。兩折屏風的全部表面貼有金箔,右半描繪風神,左半描繪雷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