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蔓延迅速且變異飛快,令全球人類如臨大敵,因措手不及而損失慘重!雖施打疫苗被視為當前對抗病毒的主要利器,但其仍存有潛在的排斥及再次染疫風險,亦離全體免疫目標甚遠的此刻,實倍感威脅,特別是突逢離別的消息頻傳,再再都讓人感到無助、絕望與惶恐!
諮商心理師卓君柔就曾在文章中提到「悲傷與死亡,是華人社會最容易逃避的話題。然而悲傷不會因不去看而消失;死亡也不會因為不談論而不存在」。當人們面對生離死別時 ,應先好好關注自己的悲傷情緒。「快點好起來」真的能有安慰作用嗎?這樣的安慰方式是否讓人壓力倍增?這句話是用來滿足安慰者的內心需求?還是被安慰者的真正需要呢?並表示「在處理個案傷痛的過程中,往往就像是進行了一場清創手術」
雖然我們擁有悲傷的權利,但若長時間允許或不知不覺讓低迷的情緒及負面思考在心中任由滋長,便容易使人偏離生活正常軌道,身心都將出現嚴重的危害與偏差。因此,當在人生的路途中,步入崎嶇路況導致遍體鱗傷時,記得先緩下步伐靜靜療傷,待傷口痊癒後,更別忘了再給自己重新向前邁開步伐的機會,勇敢讓悲傷止步!
自己的人生獨一無二,只有自己最能體會箇中滋味。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遇困難而感到無可自拔時,越要意識到為自己敞開心房,用良知善念充盈腦海,讓旺盛意志灌溉心田。社會中仍有許多生命鬥士,為難得且坎坷的生命路,持續奮力譜出一段段動人篇章。以下「六句人生勇士的至理名言」,我們一起借鏡學習,盼在充滿挑戰的途中相互扶持,把握珍貴時光,繼續勇敢前行!
❶謝坤山先生:努力過踏實人生……
「唯有看重自己,及持續不懈的努力,才是最踏實的人生。」
謝坤山在16歲時因誤觸高壓電而失去了雙臂和一條腿,後來又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一邊眼睛。無法生活自理的他,便開始發明儀器來幫助自己能完成刷牙、洗澡、吃飯,甚至還想學習繪畫培養專長,不辭辛勞拜師學習,最終學成參賽,他創作的《金池塘》以八萬元新台幣賣出,他的作品先後六次入選大型畫展,1997年榮獲國際特殊才藝協會視覺藝術獎。謝坤山說:「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能的,就算戰到剩下一兵一卒,我都還要堅持下去!」
❷陳景維先生:用生命照亮他人……
「我不知道可以活多久,但我希望用生命照亮更多人!」
陳景維在出生後即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從小父母離異,行動不便的他,生活都靠爺爺奶奶一手照料。他樂觀且上進,積極向學,考取多張證照,雖生命快速流逝,但他珍惜活著的分分秒秒,每天都到校學習,目標要讀完大學、出書、登上TED演說,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告訴世人「希望可以影響更多人,並幫助他人完成夢想」、「雖然我的大學夢很艱苦,但是如果我做到了,大家應該也會有這股力量去完成他自己最大的目標!」
❸楊玉欣女士:把握好好表達愛……
「我們要把握自己意識清醒的時候,好好表達我們的愛!」
很多人稱楊玉欣是罕病天使,她罹患了「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全身肌肉持續退化,且無藥可醫,曾擁有音樂才華的她被迫放棄夢想,但她沒有放棄人生,不只致力於幫助弱勢,更替病患發聲。在經歷許多身體病痛與事情後,她對人生的體悟是「我們要把握自己意識清醒的時候,好好表達我們的愛,我會希望我的家人快樂地送我,因為我這一生已經精彩痛快地活過了,可以去到另外一個世界,並且希望離別時能和全家人在一起,好好道謝、道歉、道別、道愛!」
❹呂立偉先生:要懂得學會放下……
「人生充滿各種可能,有的人這一分鐘還在頂峰,下一分鐘跌到谷底,想要擺脫不愉快,就得學會放下。」
罹患先天性肌肉萎縮症的生命鬥士呂立偉,因小時候的一場重病,讓他的免疫力下降而導致重病。因此,小學時便在家自學,直到國中抵抗力較好後,才進入班級和同學們一起上課。自高中起,因想尋得自我價值,也期許自己能服務社會、將希望與歡笑帶給他人,認為不該被「身心障礙者」的身分而低估、限制自身的能力,最終克服了行動阻礙、雙手肌肉無力等困難,以「一般生」身分考取靜宜大學的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朝著助人的願景邁進。他覺得「要學會接受與放下,更要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
❺林子期先生:活著就是種幸福……
「沒有時間想其他的事,就是努力活在當下。畢竟,現在對我而言,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啊!」
林子期先生的生長過程備受艱辛,從小一路由阿公靠資源回收辛苦撫養長大。服完憲兵役後,靠著半工半讀,取得二專學歷,正以為自己可以打拚工作,努力賺錢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時,身體卻陸續出現狀況。經檢驗後確診罹患小腦萎縮症。雖身體日益虛弱,仍勇敢著手進行環島圓夢計畫,每年踴躍參與環島或各項賽事,從中建立自信心,也找到了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對他而言,「我想要的不是金錢上的資助,而是獲得大家對我的支持。透過我的生命故事,希望可以鼓勵更多人勇於面對人生路上的難關!」
❻陳燕麟醫師:讓生命創造價值……
「生命的可貴,在於利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
擔任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治醫師的陳燕麟醫師,國三時發現自己罹患「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簡稱肌萎症)」,是一種四肢會逐漸無力的罕見疾病,目前仍未有治癒的方法。因自身的經歷,讓陳醫師面對患者的疑問時,更能感同身受。且因自身疾患,而萌生主動探詢該疾病之解決方案的動力,希望不讓疾病留給下一代,遂在醫界支持下順利讓「基因檢測公益計畫」誕生,以期更多患者與家屬能受幫助。在執行過程中,充滿包括資金、技術和資源的重重難關,但陳醫師仍然努力堅持前行,勇敢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價值!
#凱鈞話重點
#六句人生勇士的至理名言
曾盛麟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船取寶與貿易|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朝遣使出國,除詔諭、冊封、弔唁等政治任務,也帶有貿易行為。他們到達一地,通常是先開讀皇帝詔諭,賞賜完畢後,就在該地進行貿易買採,而且明朝特使人員一般也會私自携物出海,順搭交易。
鄭和隨員馬歡在《瀛涯勝覽》之暹羅、錫蘭國、柯枝國、古里國、溜山國、祖法兒國、阿丹國以及天方國等諸條,都記載鄭和寶船或鄭和使團至彼,於當地交易寶石、珍珠和龍涎香等香藥的詳情。
鄭和船隊來到滿剌加,更是在這裡設立了「官廠」,駐軍於此,「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抵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瀛涯勝覽》所記,說明鄭和下西洋,實是把滿剌加視為停裝貨物及分聚之所,設置貨倉並駐軍於此的忠誠伙伴。很明顯,鄭和下西洋帶有貿易性質。吳晗《16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更倡議說,鄭和下西洋之最大使命是「經營國際貿易」。
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非常繁忙的貿易航道。中國經此航道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和外銷瓷品。明朝初年,官窑和織染局特別興盛,彼等所生產的官窑瓷器和絲織品,量多質高,成為鄭和下西洋進行賚賜貿易的極佳貨源。
明代《殊域周咨錄》記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迭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府庫,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羡裕矣。」
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之序,亦言及:「太宗皇帝入纘丕緒,將長馭遠駕,通道於乖蠻革夷,乃大賚西洋貿采琛異……由是明明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梅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鄭和寶船,實是下西洋「取寶」貿易之商船。
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亦指出:「將鄭和下西洋作為明代海外政策成功的標志,是因為它成功地實現了明初對外政策的目標,增強和擴展了中國明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也使朝貢貿易這一官方壟斷的海外貿易發展到鼎盛。明初海外政策得到成功實施,主要體現在鄭和下西洋上。」
鄭和之後,明朝仍有派遣使節出使滿剌加。這在《明實錄》裡多有記錄。1459年(天順三年),給事中陳嘉猷奉命出使滿剌加,冊封蘇丹茫速沙,即因途中船破而延誤行程。他們「令水手打撈,得紵絲等物,俱水濕有跡」,而「乞行廣東布政司收買。應付其紵絲、羅布,宜於內承運庫換給,遣人賚付嘉猷」,方於1461年再往成行。
明朝使節團經常以出使之名,挾帶私貨,轉經滿剌加貿易。1474年(成化十年)給事中陳峻出使占城,適值占城戰亂,陳峻使團不敢進入,竟以「其所賚載私貨及挾帶商人數多,遂假以遭風為由,越境至滿剌加國交易。」
1481年(成化十七年),行人張瑾奉命冊封「占城國王孤齋亞麻勿庵為王,多挾私貨,以圖市利。至廣東,聞齋亞麻勿庵已死」,擔心空手失利而返,於是速至占城,「又經滿剌加國,盡貨其私物以歸。」中國商品在滿剌加轉口市場需求量之大,吸引了明朝特使假借名目到來市易謀利。
同年,林榮、黃乾亨出使滿剌加,奉命冊封馬哈木沙,卻因挾帶「物貨太重」,在越南南部海域遭遇風暴,船沉遇難。隨船者千餘人,只有24人生還。誠如廣州暨南大學馬明達《明朝出使滿剌加的一次海難》所指出的,「從林、黃海難事件也可想見,明朝出使南洋諸國的使船,其實很像是一個龐大的海上商隊。」
朝貢與貿易,下西洋與取寶,往往是一體兩面。「馬中友好」關係的維繫,彼此間的經貿互動,不能忽視。往昔今時,也大致如此。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曾盛麟學歷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示威半年後:經濟困局與可能出路 - 山海
香港社會動蕩已持續半年,大部分衝突發生在周末,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成了警察和黑衣人的戰場,時常充斥著燃燒彈和催淚煙。
原本人頭攢動的尖沙咀海港城,少了操著普通話在奢侈品店門口排隊的遊客。奢侈品銷售連續三個月降幅超四成。
上水和沙田的藥妝店內,少了拖著購物車的水貨客。接待的中國內地旅行團從日均300個降到最低一天14個。全港零售業也在「黃金十月」直跌24%。
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於一些香港居民而言,一夜之間,原本狹窄的人行道有了騰挪的空間,自己絶不會光顧的水貨店關門歇業,擠在居民區成排的旅遊大巴忽然消失,蕭條之下的「難得清靜」,不失為一件好事。
但對於旺角女人街的攤主來說,日子不好過,租約早已簽,租金還要交,收入突然腰斬。當蕭條持續半年還不見好轉,脆弱的小商販不得不停止營業,另尋活路。
在官方的語境中,社會動蕩和貿易戰使香港內外交困,一場「經濟颱風」直撲香港,破壞力更甚於2003年的「非典」疫情(香港稱「沙士」)。
香港經濟跌落谷底?
「直觀上看經濟形勢確實很嚴峻。」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表示,主要原因是連續半年的局勢不穩,這給旅遊業帶來持續負面影響。
旅遊業相關產業,如酒店、零售業受挫最嚴重。據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粗略估算,在第三季經濟2.9%的負增長中,超過2個百分點的跌幅是源於零售、餐飲及酒店等行業受到直接而嚴重的衝擊。
遊客的多少、店鋪的興衰,可立即被居民和媒體感知,這些產業又吸納大量就業,因此零售業兩位數的萎縮,不免讓人有經濟驟然遇冷之感。
那麼當前的「冷」真的冷過「非典」時期的香港嗎?
如果僅看就業,現在香港的經濟要好得多,在示威爆發後,失業率僅微升0.3個百分點至3.1%。而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後,二三季的失業率都達到8.6%,比此前一年平均上浮一個百分點左右。
但不代表現在的日子更好過,更宏觀數字反映的畫面要暗淡得多。今年第三季度香港GDP下跌2.9%,而在非典最嚴重的2003年二季度GDP僅下跌0.5%;當年香港零售業連續數月跌幅一成多,目前跌幅則在兩成左右。
雖然香港經濟萎縮,但整體而言,離「谷底」還早得很。受重創的旅遊業,其實只佔香港GDP的4.7%。
原因是佔比最大的貿易和金融受影響有限。貿易雖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但跌幅還維持在個位數;金融領域甚至還迎來阿里巴巴在港上市,募資額史上第三,使香港今年的IPO總額有機會登頂全球第一。
未及「谷底」,但長遠來看,隱憂已現。
非典疫情對香港經濟的打擊是短暫的,當年最難過的二季度過去後,三四季度迎來4%和5%的反彈,使全年增幅達到3.3%,甚至比疫情之前的2002年還要高。
與此相比,當前香港經濟面臨的困境則顯得更長期。
「香港在多個方面都面臨困難。」安德思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陸修泉(Brock Silvers)分析認為,在外部,中國經濟放緩、貿易戰等會拖累香港,但是暫時的;在內部,香港與中國內地緊張的政治關係和社會情緒,引發社會動蕩,使很多外國公司不願投資香港業務或設立子公司,如果這些投資流向其他地方,金融領域的高質量工作會流失,香港將變得無關緊要。後者才是對香港繁榮真正的威脅。
「香港需要記住,金融行業的流動性很高,如果動蕩變得過於極端,或者中國介入的方式過於激進,新加坡會仍然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
不祥的苗頭似乎已經出現。高盛一份報告稱,在六月到八月間,已有大約40億港幣存款從香港轉移到新加坡。反映商界信心的採購經理指數(PMI)也從七月的43.8,進一步降到40.8,該指數低於50即代表衰退。
經濟下滑折射結構困境
香港經濟無論是狂飆之時,還是沒落之際,總會被拿來與新加坡比較。
兩個經濟體相似點很多——數一數二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亞洲頂尖大學、擁有亞洲最大的法律服務體系,以及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
但兩者的不同點更明顯——香港服務業佔比逼近99%,幾乎沒有工業;新加坡GDP中則有26%左右的工業,佔比仍相當可觀。
新加坡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電子製造、生物醫藥、石油化工等高端製造業。這些產業往往能創造出大量的工程師、管理職位,在就業市場屬於優質職位。
相比之下,香港佔比18.9%的金融行業,僅創造6.8%的職位,專業服務領域創造14%的就業崗位。而2003年後香港失業率高居8%,其後中國內地開放「自由行」,旅遊業迅速膨脹,創造出大量新增就業,但它們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職位。對於香港年輕人而言,畢業後擺在面前的選擇大多是這些低端職位。香港工作月收入中位數在1.7萬港元左右,新加坡為2.5萬港元,差距近50%。
香港在發展製造業上並不是沒有機會。上世紀後半葉,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輕工業,比如首富李嘉誠靠製造塑料花起家。工業產值一度佔據香港GDP的近三成。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中國改革開放正處於快車道上。「資本開始自然選擇,香港輕工業逐漸北移到營商成本更低的珠三角區域。」胡榮表示。
但香港並未立刻放棄製造業,而是試圖對其進行產業升級。1999年,從台積電離職的張汝京和漢鼎亞太風投徐大麟希望在香港推行「矽港」計劃,但彼時香港輿論質疑實為」炒地皮「,港府最終沒有撥地。與此同時,上海以近乎免地租和五年免稅的優惠措施,吸引這一計劃落地,建立「中芯國際」。目前已發展成擁有七個工廠,市值500億港幣的晶圓生產商。
胡榮認為,對於香港而言,錯失這個項目是一次很大的失誤,這些高端製造業原本可以為香港科技背景的高學歷學生提供大量優質的工作崗位。
錯失工業升級的香港,在港府「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指導下,盡量不干預經濟。新增利潤溢出到地產行業,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
這種經濟模式下,香港年輕人面臨低端工作和高樓價的雙重擠壓。2017年香港年輕人(18至29歲)中貧困人口達到12.2萬,貧困率為12.4%。而高房價、高物價和助學貸款成為年輕人三個最繁重的負擔,不高的薪水很快被消耗殆盡,由此進入「窮忙」的惡性循環。
香港經濟的未來
新加坡的高端製造業香港沒有,香港的金融行業又可能被替代,香港的經濟前景在哪裏?
持續半年的示威活動,繼續激化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的負面情緒和政治矛盾,使香港經濟的前景更加堪憂。
如何轉型的問題,香港早就有所考慮。在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的重創後,香港政府也曾思考產業單一化的弊病。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計劃,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以及創新科技。但這六項產業發展並不順利,十年過去,它們在GDP中佔比依然處在個位數。
香港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蔡洪濱則撰文指出,香港支柱的金融服務和貿易物流在數字革命的去中介化下,難以為繼,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數據、市場和人才方面香港都沒有優勢,因此,香港未來應轉型發展以醫療、教育、文創為主的高端服務業。而要釋放這些產業的供給能力,導入國際需求,需要政府大力進行制度創新。
胡榮也認為,香港在服務行業對比其他城市非常有優勢,這些優勢自然也可以推廣到教育和醫療產業,發揮這些產業優勢,再加上緊鄰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市場,如果實現轉型,香港的經濟困局將會慢慢紓解。
原文:BBC中文網
#社會 #經濟 #政治 #民生 #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