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網友傳來的訊息,說的是Cell 科學期刊,刊出的一篇文,重點是要講一群很有名的科學家認為說covid-19來自武漢實驗室的說法沒有證據. 比較有可能的來源,是動物.
這個文對我來講太困難了,太多專有名詞.有看沒有懂.但我還是看了一圈,
第一,Cell是很有聲望的科學期刊,與Nature, Science這些期刊齊名.尤其在生物學相關期刊裡,排名應該是第一吧!
第二,這篇文章(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991-0)
是列在Cell Press Coronavirus Resource Hub 我的理解是放在hub是為了讓更多資訊快速流通,所以可能沒有經過一般正常程序的檢驗,但的確也已經是cell的團隊挑過了之後,才能放上來.這個文有33頁, 點進去以後,上面寫著Journal Pre-proof.這是說Cell還沒有完成查證的意思吧?
第三,我讓我那醫生老公看了結論,大意大概就是,武漢實驗室的說法沒有證據. 比較有可能的來源,是動物.
我很希望有真的懂的朋友,看了以後,來告訴我們,可信度如何.
【證武漢實驗室清白!多國科學家重磅發聲】
多國科學家合作撰寫的一篇新冠病毒溯源綜述性文章本週在美國《細胞》雜誌上發表,這是該領域專業人士基於已有科學證據對溯源問題作出的重要評判。文章有力駁斥了一些美國政客鼓吹的「實驗室洩漏」陰謀論,並指出,#從動物到人的跨物種傳播是新冠病毒最可能的來源。
20余名世界主流科學家合作撰寫了這篇文章,包括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瑪麗·巴希爾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所的愛德華·霍爾姆斯、美國猶他大學人類遺傳系的斯蒂芬·戈德斯坦、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疫苗和傳染病組織的安傑拉·拉斯穆森、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的戴維·羅伯遜等。文章預印本曾於7月上旬在開放科學數據平台Zenodo上發佈。
文章說,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場流行病由新型病毒逃逸引發,也沒有數據表明在新冠疫情暴發前,武漢病毒研究所或其他實驗室正在研究新冠病毒或任何足以成為新冠病毒祖先的病毒。武漢病毒研究所開展常規的病毒基因組測序,但這種操作無需細胞培養,風險可忽略不計。早期的新冠病毒分離物無法感染野生型小鼠等事實也表明,新冠病毒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中的功能增益研究獲得。
武漢病毒研究所報告的RaTG13是迄今已知的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最相似的冠狀病毒,一些陰謀論者聲稱RaTG13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頭。文章表示,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未培養RaTG13冠狀病毒,僅以短測序片段組裝出RaTG13的核苷酸序列。如果考慮基因重組等因素,另外3種蝙蝠冠狀病毒RmYN02、RpYN06和PrC31可能與新冠病毒有更近的共同祖先,而這3種病毒都不是由武漢病毒研究所收集的,並且疫情暴發後才完成對它們的測序。
文章作者還審核了支持新冠病毒人畜共患起源和自然進化方面的證據。文章說,絕大多數能感染人類的病毒都是人畜共患起源,之前的幾種人類冠狀病毒也是如此。從新冠病毒流行病學史來看,它的出現與先前和動物市場相關、因人類暴露導致的冠狀病毒疫情暴發相似。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經歷了頻繁的突變,包括大流行早期出現的D614G突變以及發生在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的一些突變。這些突變是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後發生的,增強了病毒適應性,同時也有力駁斥了新冠病毒出現時其刺突蛋白已優化到足以適應與人體細胞有關受體結合的說法。
文章結尾寫道,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起源自實驗室,沒有證據表明任何早期新冠病例與武漢病毒研究所有任何聯繫。相較於野生動物貿易中經常發生的人與動物大量頻繁接觸,實驗室來源這一路徑極不可能。如果不能通過合作與認真協作的研究全面調查新冠病毒的人畜共患起源,世界未來面對由同樣的人類活動引發的大流行時將依然脆弱。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香料老司機 Re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Ed Currie 被稱為辣椒界的瘋狂天才、瘋狂科學家,還有個辣椒界絕命毒師的可怕稱號,他是卡羅萊納死神辣椒的栽種者,連號稱史上最辣的 X 辣椒也出自他的手,那他到底是何方神聖?今天這集就帶你們來深入了解,片尾還有墨西哥香辣粉的抽獎時間,想要試試味旅新品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囉~😎 0:00 預告 0:...
有名的科學家 在 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活動-跟世界說嗨!改變世界的19位科學家】
各位今天過得好嗎?
徐老師中午出門上班時簡直快被烤焦,好想念上週的涼爽喔...準備午餐時居然失神摸了燙鍋子,冰敷許久還是痛爆,各位有過這種經驗嗎?😭😭😭
為了轉移注意力,單手打字的徐老師要來送書!!!
=======摘自博客來======
.愛因斯坦討厭穿襪子?
.牛頓差點成為農夫?
你知道嗎?鼎鼎有名的科學家雖有了不起的成就,但一路順遂的人生勝利組其實少之又少!
有的人從小生活貧困,有的人因戰爭被迫離鄉,有的人因為性別或性向被排擠……還有更多科學家因為突破性的創舉,無法受到社會認可。
但是,他們並沒有輕言放棄,一步一步的影響了世界。
本書收錄19位對世界極具貢獻的科學家。透過書中淺顯文字與趣味插圖,讓你輕鬆認識這些大人物的一生。你將看見他們的成功、失敗,以及各式各樣的生命經歷,這些大人物在失敗中持續挑戰的精神,遠比研究成果更值得我們學習。快打開本書,向這些科學家說聲「嗨」吧!
=================================
現在徐老師要送出三本「跟世界說嗨!改變世界的19位科學家」給大家喔~~~
✅參加辦法:
⚠️1.在「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按讚、儲存並設定「搶先看」。
⚠️2.分享此篇活動於自己臉書,分享對象要設定為「公開」。
⚠️3.於留言處tag 4位朋友,並寫下想要得到這本書的原因。
✅活動截止時間:2021/6/7(一)晚上9點。
#跟世界說嗨!改變世界的19位科學家
有名的科學家 在 拖鞋亮綠教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的教育不知從多久前
開始把稱為"實驗"的這個詞
變成了一種秀
一種歡樂、會讓孩子誤以為"興趣"的秀
.
好像兩三百年前的
英國倫敦皇家研究院
那時研究院的經費來源
除了各大企業委託的研究案外
就屬科學家們的演講
.
當時沒有3C,有錢的人們
看膩了歌舞劇
後來甚至把大體解剖也變成了時尚的表演
還曾經為了沒有屍體可以解剖
而出現謀殺流浪漢
或盜屍(倫敦天冷,剛下葬的屍體不會快速腐敗)
.
研究院的院士演講
也成了時尚的指標
越有名的科學家,演講的門票越貴
而演講者就用科學實驗的成果
來安排一場秀
.
最有名的就屬
漢弗里.戴維(週期表上數個元素都跟他有關)
串聯上百顆電池
所製造出來的片刻電弧光亮
.
時至今日
許多教育者,也走上這條兩百多年前的道路
只要表演的讓觀眾叫好,心情爽就好
因為這樣就能收取高額的費用
且確保觀眾的持續入場
.
數年前阿亮開始反省
要教給孩子的是甚麼?
是更刺激、更不可思議的歡樂
來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找到了興趣
或者???
.
在多番的思考掙扎、自我觀念碰撞
最後得到了一個答案
.
原來
上課還是回到最原始的狀態
從一個生活現象開始討論
從古代的觀點開始切入
捨棄了多餘的歡樂式"秀"實驗的成果
.
如此,課程就多了些嚴肅與少了些笑容
阿亮要做的是如何精進自己嘴砲能力
並更合適安排上課中的起承轉合
讓孩子在嚴肅的課堂中
觀察著基本的現象演示
(阿亮不認為這些叫做實驗,最多只能稱為"現象演示")
願意學,且專心學,重點是還帶著笑容回家
.
少了些歡樂式笑容的教學之路
還有許多的挑戰
刻意讓自己在課堂的笑容減少
在客觀的條件下,多少會影響學員的人數
.
我知道自己
走在不屬於現行主流教育的模式之外
不過對阿亮來說
這讓人很自在,也讓人生多了很多挑戰
.
今日與一位前輩談心
又讓阿亮有了些新的體悟與堅持的勇氣
.....................................
以下是題外話
阿亮的教育想法
DIY是DIY,學理論是學理論
專題式、有組織的教學法
對於"大部分"十歲前的小孩子
阿亮不覺得適用
(除非孩子自己想要)
.
因為他們需要的是
天馬行空的想像
以及
多樣化的生活刺激
與
最基本事物的觀察感受
比如:
植物的成長、拖地的方法、蟑螂的爬行、馬桶的沖水....
有名的科學家 在 香料老司機 Rex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Ed Currie 被稱為辣椒界的瘋狂天才、瘋狂科學家,還有個辣椒界絕命毒師的可怕稱號,他是卡羅萊納死神辣椒的栽種者,連號稱史上最辣的 X 辣椒也出自他的手,那他到底是何方神聖?今天這集就帶你們來深入了解,片尾還有墨西哥香辣粉的抽獎時間,想要試試味旅新品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囉~😎
0:00 預告
0:30 正片開始
1:08 Ed Currie 是誰?
1:32 Ed Currie 對種植的興趣
1:53 Ed Currie 怎麼會愛上辣椒?
3:15 Ed Currie 對辣椒的愛
4:04 Ed Currie 最出名的死神辣椒
4:50 Ed Currie 的 X 辣椒將再次打破世界紀錄?
5:09 想挑戰 Ed Currie 的辣椒嗎?
5:54 墨西哥香辣粉抽起來!
#EdCurrie #死神辣椒 #X辣椒
還想知道關於香料、關於中藥或是關於我們的
都歡迎你們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如果想收到最新的影片通知
別忘了訂閱我們的頻道 並開啟小鈴鐺
我們下個影片見!
⭐味旅官網:https://www.spicesjourney.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picesjourne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pices_jny/
⭐本集抽獎:《墨西哥香辣粉》3份
有名的科學家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有名的科學家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