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用「地方」作為概念,重讀北車微笑大廳爭議
我們想像的城市空間是什麼樣的?日常生活的經驗,如何將空間轉化為地方(place)?在這一篇文章中,作者透過對於「地方」概念的理論性梳理,帶讀者重新看待北車候車大廳的「禁坐爭議」,以及,在交通部於地板放上詭異的「微笑」事件中,賦予詮釋性的意義。透過了解『地方』,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到空間的文化意義,去解析當權機關對於公共空間的加強管理產生的問題。
究竟何謂地方?空間的社會分析三元素是:空間、地景、地方。政治地理學家阿格紐(John Agnew)對地方概念提出簡單的定義:「地方就是有意義的區位(a meaningful location)」。地方有積極的社會功能,
人們需要歸屬感,地方的建構可以是解決都市人心理感受疏離的方式,也避免了非地方所造成的膚淺的地方感受。更重要的是:地方是透過人群的日常生活而日復一日操演出來的。
---
因為肺炎疫情,台鐵為了避免群聚感染,禁止民眾於北車大廳聚集。在疫情趨緩後,北車原意延續此禁令,此舉引起市民對於公共空間使用的討論,北車大廳是否應該在疫情趨緩後開放的議題便浮現出來。
支持禁令 & 反對禁令的意見背後,我們可以看見:地方(place)概念的消散與凝聚是如何解釋非地方(non-places)與地方之間的競爭關係。這個競爭關係並不是繼承或演替,反而在各個概念之間游移,是一個不斷抹去重寫的過程,在過程中愈來愈混雜也伴隨著衝突。本文用地方的角度觀看北車微笑大廳,試圖認識地方與非地方之間的糾葛,以及人與地方之間的意義與關聯。
---
「對於使用北車大廳的通過者來說,原本消散的非地方,經過移工社群的日常實踐,逐漸凝聚為傳統意義上的地方,這也呼應了Tim Cresswell所說的:「地方是透過人群的日常生活而日復一日操演出來的。」凝聚地方的同時,便生產了人際關係與社群,對於北車這個物理上固著與此地的空間來說,是一個「賦予意義」的過程」
然而,他們「加強管理」的主張顯而易見,可以有效避免了種族歧視與階級歧視的指控,所用的論點基本上不脫離「禮儀」、「衛生」、「消防」、「交通」、「美觀」、「治安」等等。這些論點試圖以訴諸「常識」的方式,將這些人在大廳聚會的爭議抽離了城市的社會、經濟以及人文地理等等更廣泛脈絡,從而模糊了焦點。」
#北車
#北車大廳
#北車微笑大廳
#地方
#公共空間
#讀者投稿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7/27/14754/
Search
有意義 的區位 在 Mao的博覽鏡- 說到空間(space),一般我們會想到外太空 的推薦與評價
政治地理學家阿格紐(John Agnew)對地方概念提出簡單的定義:「地方就是有意義的區位(a meaningful locatio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