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新聞台] 新世代中置油電超跑Aston Martin Valhalla
#小編:強勁動力系統結合F1技術 重新定義超跑思維
Aston Martin Valhalla 採用F1賽車底盤、混合動力系統、空氣力學以及全新電子技術,以駕駛者思維出發,打造為駕馭而生的核心駕控體驗。配備全新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系統,擁有三種動力模式。搭載性能強勁、反應敏捷的後中置4.0升雙渦輪增壓V8引擎,採用平面曲軸技術以提高靈活性,當引擎轉速達到7200rpm時,可輸出最大馬力 750PS,並將動力完全輸送至後軸位置。Valhalla輕量化排氣系統擁有主動調節的閥門設計,與車尾上方排氣管相互作用,延續品牌標誌性迷人聲浪。與全新V8引擎搭配的是一套前後軸配備150kw/400V電池的混合動力系統,該系統額外貢獻204PS,使Valhalla的綜合輸出功率超過950PS。在純電模式行駛下,動力將被完全輸送到前軸;其他駕駛模式設定,電驅動力會於前後軸間動態分配,依照駕駛需求及時應變發送至前後軸的電驅比例;在極端情況下,100%的電驅動力則會被輸送到後軸,與強勁 V8引擎共創極致性能表現。
Aston Martin Valhalla搭載全新設計之8速雙離合變速箱,採用E-reverse設計,取消傳統的倒擋齒輪,並配備電子限滑差速器(E-Diff),實現最大牽引力和操縱靈活性。混合動力系統中的電驅動力也被用來加強低速操控性,受惠於瞬時轉矩特性,混合動力系統輔助全新V8引擎,帶來亮眼的起步加速表現與極高換擋速度。電力系統和V8引擎能在雙離合變速箱中同時運行於不同檔位,使最大扭力輸出達到1000Nm,進而提高車輛性能。
開啟純電模式駕駛,Valhalla能達到130km/h最高時速,續航里程達15km,綜合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低於200g/km。在950PS全輸出條件下,Valhalla可於2.5秒內完成0-100公里加速,最快速度高達330km/h。而Valhalla的賽道表現更是可期,Aston Martin將紐柏林北環賽道目標圈速設於6分30秒以內。
動力工程主管Ralph Illenberger表示:「Valhalla給予我們證明超級跑車量產實力的機會。除了成功研發增壓冷卻技術和平面曲軸V8引擎,也順利與強大混合動力系統完美結合。首次運用在品牌車款中的8速雙離合變速箱,宣告Valhalla將與未來產品共享此項跨時代先進技術,頂規動力系統與Valhalla高性能跑車基因相輔相成,共同開創品牌極致追求的突破性車藝篇章。」就車身結構而言,Valhalla由全新碳纖維單體座艙打造,在獲得最大車身強度的同時,也確保車身極致輕量化。移植於F1的推桿式前懸架,配有內置彈簧和減震器,不僅有效減少非簧載質量,更提供出色的車身配重。Valhalla後懸吊系統採取多連桿設計,使用Multimatic自適應彈簧以及可調節頻率的阻尼減震器,無論行駛於公路或賽道,皆擁有優秀動態表現。在賽道模式下,除了搭配更為硬挺的懸吊設定外,離地高度也大幅降低,可有效提升下壓力;除此之外,車頭部分更配置前軸抬升系統,用於改善上斜坡時的車輛低角。
Valhalla碳纖維單體座艙強度極高,可精確控制懸架負荷,並與電動輔助轉向系統的指令合作無間。配備高性能線控碳纖維陶瓷剎車系統,Valhalla專用前20吋、後21吋米其林車胎,也提供了優異的抓地優勢。Valhalla致力傳遞駕駛者與跑車之間的緊密交流,搭配先進材料科技與電子系統,以創造駕駛者的駕馭樂趣及完全的掌控能力為核心體驗。
Valhalla車重低於1,550kg,擁有傲視同級的功率重量比。得益於Aston Martin Valkyrie取法於F1空氣力學之設計理念,Valhalla採用一系列主動式空氣動力學套件,透過車頭、尾翼,藉由文氏管效應的強化,對車身底部氣流的巧妙梳理,成就Valhalla卓越動態性能。在150mph速度下,Valhalla精心雕琢的空氣力學設計可產生最大600kg下壓力,確保車輛高速過彎能力及穩定性。
Valhalla完美展現空氣力學的極致追求,同時緊扣品牌對於車藝美學的堅定信仰,以中置超跑為主體,結合性能部件與車體美學。極具線條感的斜面車門,搭配方便乘客進出的車頂切口;獨特設計之勺型車頂進氣道,將空氣直接送入V8引擎進氣口中;側面及尾部之進氣通風口,與車身線條巧妙融合,細節之處皆高度展現一體成形的工藝之美。
Aston Martin Valhalla將同時提供左駕及右駕兩種版本,與女武神Valkyrie相比,Valhalla駕駛空間保留諸多F1賽車靈感,打造駕駛者導向的人體工學設計,以及更大的車室空間表現。車室配備中央觸控螢幕,可支持Carplay和Android Auto系統;可調式踏板及方向盤使座椅底座可固定於底盤結構上,同時提高腳部空間,完整還原與F1賽車相同之駕駛坐姿。
#Aston #Martin #Valhalla
「有效通風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到底何謂有效通風 :: 誰的消防不合格 的評價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建築技術規則通風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建築技術規則通風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建築技術規則通風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簡稱AIHA)的定義,工業衛生是一門致力於預期(anticipation) ... 的評價
- 關於有效通風定義 在 EP2-工安講堂| 理論通風量/換氣量公式- 計算與活用講解說明 的評價
有效通風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he Guardian 英國衛報》
英國衛報在7日以「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為何台灣未能設法因應大規模新冠疫情爆發」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how Taiwan failed to plan for a major Covid outbreak為題,評論報導點出儘管台灣先前有250天沒有發生任何本土案例。
但近期在台灣發生逾1.1萬例感染案例中,超過90%是在5月中以來染疫。台灣主要受三大因素,而在抗疫中失敗:
1)疫苗訂量不足、
2)錯估全球疫苗短缺形勢
3)和地緣政治影響。(指因中國大陸復星集團代理權爭議買不到輝瑞疫苗)
而且,因為疫苗不足,台灣全國接種疫苗的人口比率,不到3%。(指施打一劑)
●未能及時防範兇猛的英國病毒株
多位公共衛生專家表示,在病毒於全世界一波波擴散之際,台灣當局未跟上有
關新的變種病毒株的新知識、包括對抗空氣傳播必須通風的重要性。
*尤其大規模檢測的有效性。
一些人士認為,台灣已成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公衛專家、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當局原先以為他們靠著接觸史追蹤系統和精確篩檢就已控制住疫情,但英國病毒株傳播速度更快,帶來挑戰,而且5月9日母親節又釀成超級散播事件。
●不願採取嚴格封鎖措施
衛報也指出,台灣當局顯然反對採取激烈的封鎖措施,而且屢次重新界定引發必須封鎖定義門檻。
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表示,從疫情大爆發以來,已有很大的改善,但他仍希望台灣能基於感染數和風險水準制定明確定對應的封鎖限制措施。
顏慕庸說,他仍擔心加護病房被增加的病患數壓垮,進而導致外溢至社區的風險,「這曾經發生在紐約市、義大利北部。你必須要停止傳播,就是要採用封鎖。一個必要、精心規劃的封鎖」。
●疫苗仍是當務之急
衛報指出,全球應對疫情的焦點仍是疫苗,但台灣在取得疫苗方面也面臨問題。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how Taiwan failed to plan for a major Covid outbreak
Once a poster child for blocking coronavirus, Taiwan failed to fully prepare a pandemic response or vaccination rollout
Coronavirus – latest updates
See all our coronavirus coverage
Helen Davidson in Taipei
@heldavidson
Mon 7 Jun 2021 09.19 EDT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Share via Email
While most of the world suffered throug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ases and millions of deaths from Covid-19, the 23.5 million people in Taiwan largely lived a normal life, thanks to a well-documented strong and early response that saw it go 250 days without a single local case. It lobbied for inclusion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decision-making body off the back of its undeniable success and expertise under the slogan “Taiwan can help”.
But now the tables have turned and the island itself is in need of assistance, after an outbreak that started among airline staff in April spread across the island. The government appears to have been caught short by something it thought would never happen: the poster child for outbreak prevention had apparently failed to fully prepare an outbreak response.
It has so far recorded more than 11,000 cases and 260 deaths, more than 90% of them since mid-May. Affected by inadequate orders, global shortages and geopolitics, it has vaccinated fewer than 3% of its 23.5 million people. The president, Tsai Ing-wen, on Monday gave a broadcast address from her office to assure a population at its second-highest alert level that 750,000 vaccine doses promised by the US would arrive soon.
‘We thought maybe we could contain this’
Multiple health and social experts told the Guardian that as the virus spread in waves worldwide, authorities hadn’t kept up with new scientific knowledge around virulent new strains, the importance of ventilation to combat aerosolised spread, the effectiveness of mass testing, or the examples set by some countries of locking down hard and early. Some felt Taiwan had become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even complacent.
* 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台灣如何未能為大規模的 Covid 爆發做好計劃
台灣曾是阻斷冠狀病毒的典型代表,但未能為大流行應對或疫苗接種做好充分準備
冠狀病毒 - 最新更新查看我們所有的冠狀病毒報導海倫戴維森在台北
@heldavidson
2021 年 6 月 7 日星期一 09.19 EDT
雖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因 Covid-19 感染了數億例病例和數百萬人死亡,但台灣 2350 萬人在很大程度上過著正常的生活,這要歸功於有據可查的強有力的早期反應,該反應在 250 天內沒有發生一個本地案例。
憑藉其無可否認的成功和專業知識,它以“台灣可以提供幫助”為口號,遊說將其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決策機構。
但是,在 4 月份航空公司工作人員爆發的疫情蔓延到全島之後,現在情況發生了轉變,該島本身需要幫助。政府似乎被它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弄得措手不及:預防疫情的典型代表顯然未能充分準備好應對疫情。
迄今為止,它已記錄了 11,000 多例病例和 260 例死亡,其中 90% 以上是自 5 月中旬以來的記錄。
受政府疫苗採購不足、全球疫苗短缺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它的 2350 萬人口中只有不到 3% 的人,接種了(一劑)疫苗。
週一,蔡英文總統在她的辦公室發表廣播講話,向處於第二高警戒級別的民眾保證,美國承諾的 75 萬劑疫苗很快就會到貨。
“我們想也許我們可以控制它”
多位公衛體系和社會專家告訴《衛報》,隨著病毒在全球掀起波瀾,當局沒有跟上關於新變種毒株的新科學知識。
*通風對抗霧化傳播的重要性、
*大規模檢測的有效性或示例。
一些國家早已地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但一些人認為台灣已成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甚至自滿。
⋯⋯
在國內,黨派也攪渾了水,幾位專家告訴衛報,他們對公開批評廣受歡迎的政府和衛生當局(包括陳時中)必須持謹慎態度。
一位公衛專家說,他們覺得政府不願複製在中國看到的任何事情——比如野戰方艙醫院或封鎖——政治已經為判斷蒙上了陰影。
對於台灣以外的人或密切關注疫情的人來說,今天的台灣令人不安地懷舊,彷彿現在是2020年6月,而不是2021年。
全球防疫現在是關於疫苗。
但台灣也在這方面苦苦掙扎。 “我認為政府開始認真考慮 [疫苗] 太晚了,”全球臺灣醫學聯盟總幹事、前國家監察員委員Peter Chang 博士說。
“他們認為我們很擅長戴口罩,人們在保持社交距離方面非常自律,所以沒關係。”
許多早期在該病毒上取得成功的國家也一直在努力獲得和分發疫苗,但台灣面臨著額外的併發症,包括指責和中國地緣政治干預的實例。台灣聲稱中國阻止了與德國疫苗生產商 BioNTech 的交易,中國予以否認。
台灣防疫指揮中心CECC 告訴《衛報》,它正在盡最大努力控制疫情,但“公平獲得有效疫苗是結束全球 Covid-19 大流行的最終解決方案”。
日本已提供超過 120 萬劑疫苗,美國參議員周日飛往台北,宣布美國的捐贈,並強調美國兩黨對台灣的支持。
進入第 3 級警戒兩週多後,病例數並沒有顯著下降,週一警報再次延長,直到 6 月底。
陳時中部長認為 3 級已經足夠嚴格,並質疑政府實施更多措施的能力,但表示沒有足夠明確的信息,告訴一般人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高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和所謂的“隱形感染”者。
“你必須假設任何不與你同住的人都是潛在的攜帶者,”他說。 “在接下來的兩週左右的時間裡,不要與不和你住在一起的人在室內聚會。”
https://amp.theguardian.com/world/2021/jun/07/a-victim-of-its-own-success-how-taiwan-failed-to-plan-for-a-major-covid-outbreak
有效通風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372例本土、校正回歸177、12例死亡,疫情膠著未趨緩;AZ疫苗施打出現首例血栓;文大宿舍群聚感染,北市首度出動快篩隊,快篩345位有14位陽性;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接種計畫,計劃疫苗到位後每週施打100萬劑以上;全國救護能量告急,消促會呼籲納入民間救護能量並要求中央訂立防疫巴士指引】
台灣今(2)日新增372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個案、校正回歸177例,合計549例,新增12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天的個案數比較多,顯示疫情並沒有下降,只是穩住沒有持續惡化,現在不敢講疫情平穩,還沒到放鬆的時候,必須持續人流管制,再觀察兩天看看情況。
指揮中心公布施打AZ疫苗出現首例血栓個案,是一位30多歲男性,所幸即時就醫,狀況穩定,並呼籲接種民眾28天內如果出現嚴重頭痛、癲癇等症狀,必須儘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雖然目前國內仍未有足量的疫苗,指揮中心宣布未來全面接種疫苗計畫,將分成醫療院所與接種站,每週至少接種100萬劑以上,預估每週接種達135萬至171萬人次。陳時中並透露,月底會有疫苗再進來,但還沒掌握到哪一種疫苗,等確定後會再公布。
■單日確診人數創6天來新高
今日新增的372例本土病例,為207例男性、1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日至6月1日。另校正回歸個案177例中,為96例男性、8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30日。
今日確診人數372例創下6天以來新高,校正回歸數也上升,達到177例,陳時中說明,今日的數字確實看起來比較多,校正回歸也努力把過去累積的個案清掉,今日總計549例,分布地區以新北市310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52例、桃園市28例、基隆市18例、苗栗縣12例、彰化縣10例、高雄市5例、台東縣4例、台中市3例,新竹縣及台南市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及花蓮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87例中1例有萬華活動史,65例已知感染源,21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台北市長柯文哲分析,目前看起來,萬華疫情有控制,但其他行政區也有疫情,從趨勢上看,目前疫情處於「戰況膠著」,從交通局監控的車流大數據,發現前兩週車流明顯減少,但這一週已經逐漸上升中,還是要呼籲市民少出門、減少外出採買的次數,避免人與人的群聚感染。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則表示,夜市部分絕大多數都已經停業到6月14日,降低人潮群聚的機會,但傳統市場部分,分成公有與民有,總計有1,100多處,與自治會溝通落實防疫措施,包括:實聯制、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提供外帶、禁止試吃,以及熟食必須防護等;減少人流部分,已有縣市祭出依照身分證尾數分流採買,將會持續關注是否有助於減少人流,並滾動檢討。
指揮中心公布今日有12例死亡,為男性7位、女性5位,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29日,確診日介於5月16日至6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6月1日。截至今日為止,共計9,389例確診,分別是8,195例本土、1,141例境外移入、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24例(新增案7666、案8854)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共149例死亡。
■文大宿舍群聚感染4人確診,北市首度出動快篩隊,目前345位快篩中有14位陽性
昨天傳出文化大學大倫館4名住宿生確診,包括3名外籍生與1名本國籍,雖然不是第一起大學宿舍確診案例,但一次出現4人確診的群聚是首例。由於大倫館有345名住宿生,台北市今天上午首度派出剛成立的快篩隊,直接進駐大學校園採檢200多名住宿生,其餘則是由校方與北市安排搭車前往剝皮寮快篩站,全數完成採檢,結果有14人快篩陽性,接下來會進一步做PCR檢測,目前學生已被安排在隔離空間等待結果,一旦確定是陽性,將會由台北市衛生局安排入住防疫旅館。
教育部長潘文忠重申,雖然發生宿舍群聚感染事件,但三級警戒仍要求大學避免學生不必要的移動,學校不得強制學生返鄉離開宿舍,防疫住宿必須依照「大專校院住宿防疫指引」,落實宿舍門禁、體溫量測、專人關懷、定期消毒、保持通風與社交距離等措施。
柯文哲指出,這次文大宿舍一次有4名住宿生確診,雖然來不及分析是否為熱區,但保險起見,還是派出剛成立的快篩隊,19人的編制立即前進校園1天內完成快篩。他強調,新冠病毒難對付的原因在於,前2到3天的潛伏期就有傳染力,當確診時,可能已經群聚傳染,因此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抓出可能的個案,把疫情撲滅,這套模式將會廣泛運用,只要數據顯示北市哪一個地區是感染熱區,就會依照這樣的模式處置,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全國累積30家長照機構有確診個案,北市宣布長照工作人員施打順位要提前
昨天北市公布信義區某長照機構爆發群聚,共27人染疫(含住民與工作人員),已造成7人死亡,平均82歲。台北市今天宣布,將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的施打疫苗順位提前至與地方診所醫護人員同一級,4日就會開始施打,包括現場的主任、照服員以及外籍看護等。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累積已經有30家長照機構出現確診個案,多數是零星的住民與工作人員,除了北市之外,新北市土城某長照中心也有33人確診。他表示,長照中心一旦發現確診,將會立即匡列接觸者,進行適當的區隔與治療,盡力減少重症與死亡。
陳時中表示,長照中心都是老年人,染疫後對健康的威脅很大,各國的經驗也是如此,因此會重新考慮工作人員與住民的優先施打順位,在疫苗量能提升後,把施打順位往前提,這將會列入重要的選項,並送專家小組討論後定案。
指揮中心公布截至今日為止,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303人,佔確診人數的16.8%,其中年齡大於60歲的2,958人中,912人是重症,比例為30.8%。
■國內接種AZ疫苗出現首例血栓,疫苗到位後的每週百萬劑接種計畫公布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公布,國內接種疫苗出現首例血栓個案,為30多歲男性,5月12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曾出現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於3日後逐漸緩解;5月19日起,又出現微燒、持續頭痛、腹痛等症狀,就醫抽血檢查後,發現血小板低下,D-dimer異常升高等,同步影像學檢視頭部、腹部雖未發現血栓病兆,經臨床研判依「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臨床指引」診治。
李秉穎表示,個案目前血小板值恢復中,狀況穩定,這起案件經專家審查,符合布萊頓合作組織 (Brighton Collaboration)病例定義,研判為我國首例TTS個案。截至今日為止,國內接種達46萬1,647人次,發生首例TTS,發生率為百萬分之2.1,其他國家例如英國TTS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2.3(截至5月1日),歐盟為百萬分之6.5(截至4月4日)。
李秉穎指出,所幸國內血栓個案及早就醫,得以緊急處置,因此呼籲已經接種的民眾,接種AZ疫苗28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任一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處置。最後專家建議,符合接種對象仍應配合疫苗供應進度接種。
雖然目前疫苗供應仍不足,但陳時中表示,預估6到8月逐步有疫苗進來,因此先擬定全面接種疫苗作業,等疫苗量能足夠後,每週至少要完成施打100萬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規劃分成「醫療院所」與「接種站及外展服務」兩大區塊,醫療院所包括醫院、衛生所與地方診所,醫院共計300家每週可以接種54萬人次,衛生所200家每週可接種10萬人次,診所6月800家、8月擴增至2,000家,每家每日服務50人,每週可以完成60萬人次。
至於社區接種站將以縣市的規模來劃分,主要是在週末假日的時候服務民眾,估計每週可以完成43.6萬人次;外展的機關、企業與軍營則是每週兩萬人次;並計劃借用體育場、棒球場等大型場地,利用週末加快接種速度,估計每週可以完成1.8萬人次,總計兩大區塊讓每週接種人次可以達到135萬至171萬人次。
此外,政務委員唐鳳正在規劃疫苗接種預約平台,以目前現有的口罩實名制平台為基礎,民眾可以在一週前預約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或接種站,完成後領取接種卡,而健保卡會貼上貼紙註記。指揮中心也已經招募7,795名醫護人力,並有排班系統,媒合醫護人員協助全面接種計畫。但柯文哲則表示,「摒除疫苗不足的問題,我們正把接種計畫擬好,就等疫苗到貨,包括小巨蛋、台北市政府大廳等地,都考慮成為大型接種場地,以最短的速度完成接種。」
陳時中表示,接種計畫目標是10月底讓6成國人打完第一劑疫苗,以國外接種經驗,接種率達2成就有效果、4成就會有抑制疫情的成果,6成會達到控制疫情,但疫苗廠供貨不穩定是隱憂。
■救護運送能量告急,消促會呼籲:儘快回補物資、將緊急救護體系納入防疫指揮會議、徵召民間救護員等
除了醫院量能緊繃外,負責載運疑似確診者的第一線消防救護也出現人力、物資缺乏的困境。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以下稱消促會)今日早上召開記者會,向指揮中心提出四項訴求,包括:
一、防疫物資回補頻率應提高,並因應疫情預先提撥一個月(防疫物資)使用量,供雙北或評估可能重災區域消防單位使用,避免回補不及致裝備短缺。
二、訂定防疫巴士運作指引,並由指揮中心協助各縣市建立防疫巴士國家隊,進行北病南送。
三、提高救災救護中央單位──內政部消防署於防疫指揮體系中的層級,將緊急救護體系納入防疫指揮會議核心成員中,與醫事司共同合作解決疫情期間患者輸送、診治等問題。
四、徵召民間救護車納入防疫體系中,統一調度分派協助各縣市進行患者運送。
消促會會員代表楊適瑋表示,醫療院所防疫救護物資相對充裕,但消防救護員物資消耗更多,每出一次車就要穿脫一套防護衣,物資現在已經相當窘迫。防疫巴士部分,因為車內不能開空調、上廁所,有些車體設計甚至根本不適合上國道,卻還要載著病患和消防員開至少3小時以上到南部縣市,希望此情況能儘速改善,「病人確診已經很倒霉了,還要在長途運送過程中熱衰竭,病人不需要這樣被對待。」他們希望指揮中心統一訂定防疫巴士運作指引,希望建立隨車人員防護裝備、相關通風與行車安全標準,提高後送效率。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石富元表示,一般人覺得民間救護員訓練比較差,這是錯誤的刻板印象,很多民間救護員是消防員退休,不但有合格證照也很專業。現在疫情讓救護運送爆量,「不知道為何要排除民間救護車(協助救護),不用民間還能怎麼辦?」他認為,民間救護員在送確診病患其實只要準確穿好防護衣,就能處理大部分勤務,「不需要用到EMT-P(高級救護技術員),只要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就夠了。」
(文/嚴文廷、林雨佑 ;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攝影/余志偉、林彥廷、董俊志)
#延伸閱讀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https://bit.ly/3bXnguw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快篩 #疫苗 #疫苗接種預約平台 #AZ疫苗 #血栓 #文化大
有效通風定義 在 建築技術規則通風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到底何謂有效通風- 江榮裕建築師+ 居逸室內設計也說明:在建築技術規則中一直提到有效通風,請問各位大大,有效的通風到底怎麼定義?必須滿足哪些要點才算有效通風 ... ... <看更多>
有效通風定義 在 建築技術規則通風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到底何謂有效通風- 江榮裕建築師+ 居逸室內設計也說明:在建築技術規則中一直提到有效通風,請問各位大大,有效的通風到底怎麼定義?必須滿足哪些要點才算有效通風 ... ... <看更多>
有效通風定義 在 到底何謂有效通風 :: 誰的消防不合格 的推薦與評價
所謂的「有效通風面積」是針對建築物的開窗、開門等開口面積,檢討「能與戶外空氣直接流通」的部分,經過計算之後,再與該室樓板面積作比較,以此來衡量個別居室空間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