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30年不上朝為啥國家還這麼強?外戰全勝
歷史春秋網
在古代評判一個好皇帝,除了雄才大略,愛民如子之外,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勤政。因為,古代集權環境下,全國的大事小事都是皇帝說了算。因此,皇帝勤政才能及時的處理各種事務,才能維護國穩定,使得各項事務能夠正常的運轉。但是,下面這位皇帝,堪稱古代最「懶」的皇帝,連續30年不上朝,但是卻管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內戰外戰全勝,還把倭寇消滅掉20多萬,堪稱奇蹟。
這位皇帝大家肯定知道,那就是著名的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在位總共是48年。前10多年主要是張居正在為其打理政事,自己真正管事的只有30多年,但是這30多年,萬曆就有28年不上朝,整天關在後宮也不知道幹什麼。雖然不上朝,但是萬曆時期無論對內對外的戰爭,都是徹底全勝的記錄。
尤其是萬曆朝鮮戰爭,派出了幾萬的遠征軍,跑到朝鮮還把日本20萬軍隊消滅,打進了大海裡面。在將倭寇俘虜押送到北京砍頭的時候,萬曆親自出來了,那一刻,大明軍事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那麼很多人就不理解了,萬曆幾十年不上朝,怎麼沒有亂,還這麼強悍,戰爭全勝呢?
其實這個很簡單,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自己最主要抓一件事。據史料記載,當時大臣給皇帝上摺子,一般的摺子,皇帝基本不看不批也不回覆。但是凡是軍事摺子,關乎戰事的,那麼會立刻辦,當場辦。這就是萬曆的策略,他什麼都可以不管,但是軍事上必須管。
他不僅提拔了很多著名的名將,而且每場戰爭是親歷去辦,給予前方支持。因此,在這些名將帶領下,在萬曆皇帝幫助下,戰爭自然是打一個勝一個。這是古代皇帝都懂得的道理,主要軍隊不亂,亂不了,這是其能夠坦然30年不上朝的主要原因。
而當時萬曆懶惰,主要影響的是文官和行政體系,使得很多的部分缺員嚴重。而且關鍵是,當時的很多的圈地,很多的違法犯罪,很多的官員徇私枉法,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因此,這為明朝的滅亡直接埋下了禍根,以至於後來到了朱由校、朱由檢時代積重難返,最後快速走向滅亡。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萬曆皇帝 #勤政 #朝鮮戰爭 #遠征軍 #愛民如子
朝鮮倭寇之亂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捉努爾哈赤的大明最強邊帥究竟是誰?|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大明朝,最強邊帥發生在萬曆一朝,明神宗朱翊鈞在世人眼裡冒似是個「混蛋皇帝」,史家有「明之亡,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但歷史上的朱翊鈞並沒有那麼無能,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有「張居正改革」,出現了「萬曆中興」,軍事上重用兩員大將,東北有李成梁,東南有戚繼光,出現了「萬曆三大征」,不管是蒙古、女真還是日本倭寇,不敢越明境一步。經濟上也領跑於全世界,英國在明朝面前只是小弟的角色。說大明實亡於萬曆,其實指的是他麾下大將李成梁,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爺爺,卻放走了努爾哈赤,為滿清入關留下了禍種,後世評價他為「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說起李成梁的身份,可以說他是中國人,也可以說他是韓國人。如果論祖籍,他應該是唐室宗親,李淵、李世民一脈,正宗中國人,隴西人士。但唐末戰亂,李成梁的先祖逃到了朝鮮,加入了「朝鮮國籍」,所以又可以說李成梁祖籍是朝鮮人或韓國人。李成梁的高祖李英,後來從韓鮮半島遷到遼寧鐵嶺生活,受封大明官職,任鐵嶺衛指揮僉事,李成梁就出生在鐵嶺,和趙本山是老鄉,所以說他又「認祖歸宗」,成了中國人。
從李英開始,李家開始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僉是什麼意思?輔助的意思,僉事,就是輔助指揮的事情,軍事上的指揮副手,明代名將戚繼光十八歲時擔任世襲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般分掌訓練、軍紀等,相當於現在的副職或助理。李成梁的父親李涇,也擔任鐵嶺衛指揮僉事一職。這是個不大的官,所以李家的家境並不是多好,李成梁四十歲不惑之年時,才以生員的身份襲了父職,也做這個僉事。生員就是秀才。但李成梁這個秀才,可不是普通的秀才,他「英毅驍健,大有將才」,初為險山參將,因屢立戰功,隆慶元年進為副總兵官,協守遼陽;隆慶四年,被提拔為遼東都督僉事,駐節廣寧;隆慶五年,進封為署都督同知,世代承襲千戶;萬曆三年,加封太子太保,世蔭錦衣千戶;萬曆六年,加太保,世蔭本衛指揮使,論功被封寧遠伯;最後耄耋之年時,明朝廷仍任用李成梁鎮守遼東,加封太傅。從四十歲征戰沙場,直到九十歲去世,李成梁與蒙古人、女真人打了五十年交道,除去在北京的幾年外,縱橫北方邊塞四十餘年,史載「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明)兩百年來所未有!」。
李成梁對付的兩類敵人,一類是蒙古人,一類是女真人。李成梁之前,明朝遼東將領相繼敗北,三員大將陣亡。李成梁掌握遼東戰事指揮權後,節節勝利,他突破了李家鐵嶺衛指揮僉事的「魔咒」,是通過一場場的拚殺獲得的。對於明朝廷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是李成梁平定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父子之戰,王杲是建州女真頭領,同時也是明朝廷冊封的建州右衛都督,這個王杲不知怎麼搞的,大明的官不好好當,竟然造了反,先後殺死撫順備御彭文洙、副總兵黑春、指揮王國柱、陳其孚、戴冕、王重爵、楊五美、把總溫欒、於欒、王守廉、田耕、劉一鳴等數十人,這還了得,李成梁率部擊敗了飛揚跋扈的王杲,在這次戰役中,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當了李成梁的俘虜,但李成梁並未殺他們,而是將他們收留充當僕役。
王杲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因為他是首要分子,被押往北京斬首示眾。但王杲的其中一個兒子阿台逃脫了,繼續與明朝廷作對。李成梁再征阿台,阿台是誰?是努爾哈赤的親娘舅,此時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與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已歸附了李成梁,奉命前去古勒寨為明軍勸降,負責進攻的李成梁部將尼堪外蘭設計騙阿台開城,攻破城池後展開了殘酷的屠城,結果在這次大規模的屠城中,阿台被殺,奉命勸降的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與爺爺覺昌安竟也在亂軍中同時喪命。
如果說努爾哈赤的外祖父與舅舅是罪有應得的話,那塔克世與覺昌安何罪之有,竟也被殘酷屠殺?這讓李成梁與努爾哈赤結下了殺父之仇。父仇不報,不共戴天,努爾哈赤後來反明有「七大恨」,第一恨就是殺父之仇。李成梁守邊有功,但他錯殺塔吉世與覺昌安,確是犯下的大錯。如果維護明朝的利益來說,李成梁斬草除根殺掉努爾哈赤,也就沒有後來滿清入關的事情了。但偏偏李成梁這會覺得內疚,起了婦人之仁,史載「太祖及弟舒爾哈齊沒於兵間,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李成梁的的妻子偷偷放了他,無異放虎歸山。努爾哈赤逃走後,李成梁不但沒有攻擊努爾哈赤,反而縱容努爾哈赤女真部的擴張,「保奏給官」、「棄地以餌之」,其他蒙古部落、女真部落都成了李成梁的手下敗將,唯獨對於努爾哈赤,李成梁不聞不問,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李成梁戰功赫赫,但他和其他居功自傲的將領一樣,也「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後來竟發展到掩飾敗績、殺良民冒領軍功的地步,於是被言官彈劾,一度曾經被罷官免職。但缺了李成梁的邊境就是不太平,李成梁離開邊境十年之中,竟然八易其帥,朝廷無奈之下在李成梁七十六歲高齡時再次啟用其鎮邊。這麼大歲數了,竟然餘威仍在。李成梁老年戍邊八年,蒙古、女真部落竟然少有邊情。在這一段時間內,遼東雖無重大邊情,但李成梁卻辦錯了兩件大事。一是縱容努爾哈赤發展女真部,對明朝廷帶來隱患;二是主動放棄他自己開疆擴土的寬甸六堡,說什麼寬甸六堡,孤懸海外,離得太遠,不好防守,費錢費糧,不如撤了。撤了寬甸六堡,等於將這塊寶地,不經一戰送給了努爾哈赤,自毀遼東「長城」。這兩大錯,讓李成梁成為毀譽參半的人物,既是戍邊的英雄,又是亡明的罪人。另一明朝大將熊廷弼就彈劾李成梁,說他罪該至死。不過,皇帝還是比較青睞這位為明朝邊境安全立下不世之功的老壽星的,沒有懲罰於他。李成梁生有九個兒子,個個不失英雄本色。尤其其長子李如松,指揮了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聲名蓋過李成梁,到底沒有給他的老子丟臉。
(作者:陸棄、孫玉良,歷史春秋網專欄作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朝鮮倭寇之亂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海盜王直之死:坐小轎子上刑場 罪名竟是叛國|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臘月二十五,還有五天就要過年了,杭州城卻突然戒嚴,十分肅殺。
這一天,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560年年初),官巷口外設了法場。
今天的死囚十分特殊:他不僅沒有慣常死囚那種被嚴刑拷打後的行走艱難,而且居然還是用小轎子抬到刑場上的。轎子來到了法場,死囚才知道今日走到了人生的盡頭。臨刑之前,他希望能與兒子再見一面。衙役們將他的兒子帶到面前,父子兩人抱頭而哭,死囚將一支金簪交給兒子,嘆息道:「沒想到要死在這裡了!」說完伸頸受刃。
這位死囚,就是大名鼎鼎的「淨海王」、橫行大洋的「倭寇」大首領王直。
鋼刀橫空,碧血四濺,一個時代在這道駭人的刀光中終結——那就是王直已經建立的海洋帝國。
誘殺陷阱
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王直,還是天真地小看了官府的背信棄義能力。在複雜的官場鬥爭面前,胡宗憲只好拿王直作為投名狀來洗刷自己……
王直人頭落地的不遠處,總督衙門內,作為抗倭前線的最高領導人,總督胡宗憲很清楚,處決王直只能令「倭患」更為惡化。在王直被監禁的兩年內,胡宗憲竭盡全力向中央上書,希望能免王直一死,並放寬海禁,從根本上解決「倭患」。但在殘酷的官場鬥爭中,他的建議很快被政敵們當做把柄。有關他收受了王直巨額賄賂的傳言開始可怕地流傳,令胡宗憲這位麾下擁有戚繼光、俞大猷等良將的統帥,也望而卻步。在一個崇尚空談、爾虞我詐的體制中,一個實幹者如果要保住自己,首先就只能韜光養晦、夾緊尾巴。
令總督胡宗憲畏懼於人言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與這位「海賊王」王直居然是老鄉。胡宗憲是績溪人,王直是歙縣人,都屬於徽州。這種老鄉關係令胡宗憲贏得了王直的信任,得以實現「誘捕」王直的「壯舉」,「老鄉騙老鄉」也依然是「兩眼淚汪汪」。
嘉靖三十三年(1554),42歲的胡宗憲被任命為浙江巡按監察御史,一個正七品的小幹部。而當時,他的老鄉王直,已經在東海之上稱王兩年,自號「淨海王」及「徽王」,以日本平戶港為基地,部眾數十萬,戰船無數,控制三十六島的「島夷」,勢力遍及日本及東南亞,是不折不扣的海上霸主,及「倭寇」的總後台。
當時,浙江官場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就是「抗倭」。總督張經、巡撫李天寵之外,朝廷還派來了工部右侍郎趙文華督察沿海軍務。趙文華是嚴嵩的義子,背景深,關係硬,他與總督張經、巡撫李天寵關係都不好,工作能力本來就很強的胡宗憲因緣際會,就成了趙文華的親信。
在趙文華的保駕護航下,胡宗憲官符如火,不久就被破格提拔為正四品的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接替巡撫差使。隨後,又升任正三品的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僉都御史,接任總督,從一個中央機關下派的小幹部,一躍而為肩負抗倭重擔的封疆大吏。
上任不久,面對抗倭的僵局,胡宗憲祭出了在山東任職時的「剿撫兼用」手段,在用軍事力量進行攻擊之外,開始運用「外交」手腕,「攻謀為上,角力為下」。他清晰地認識到,「首倭而作亂者,徽人王直也」,「其餘皆鼠輩,毋足慮。」「要須誘而出之,使虎失負隅之勢,乃可成擒耳。」
他派遣了蔣洲、陳可願兩人到日本「宣諭」,向王直傳遞自己的善意:王直的老母和妻兒已經從金華的監獄中釋放,安置在杭州,生活過得十分不錯;王直如果能夠回到偉大祖國,則可以保證他的生命安全。
經過兩年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王直同意接受招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初,王直率千餘名「驍勇之倭」,乘戰船來到了岑港(舟山群島)。
經再三的猶豫、尤其是官方答應派出指揮夏正作為人質之後,他決定接受胡宗憲的邀請,上岸談判,此時已經是十一月。這位「徽王」率兩名助手葉宗滿、王汝賢離船上岸,受到胡宗憲的熱烈歡迎,勁敵兼老鄉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儼然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胡宗憲偕王直回省城杭州,「設供帳,備使令,命兩司更相宴之。直每出入,乘金碧輿,居諸司首,無少遜避,自以為榮。」
但此時,胡宗憲的政敵、浙江巡按使王本固橫插一槓。次年正月二十五日,在王本固的堅持下,王直被捕入獄,關押在按察司獄。
胡宗憲在政治上的起家,靠的是浙江督撫們與中央特派員之間的矛盾。如今,作為方面大員,他自己也陷於這種權力鬥爭遊戲,只能徒喚無奈。胡宗憲倒是真心想招安王直,以利用他的力量平定海疆。胡宗憲上疏請求皇帝赦免,但「其後議論洶洶,遂不敢堅請」。王本固甚至上書彈劾胡宗憲,而京城已經開始傳言,說胡宗憲收了王直集團的高達數十萬兩白銀的巨額賄賂。眾口鑠金之下,胡宗憲「大懼」,只好附和大多數人的意見。
王直雖然入獄,但其所部力量很大,在為王直報仇的名義下,他們開始四處出擊。明帝國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監禁王直,並不釋放,另一方面則給予其特殊禮遇,形同軟禁。
如此拖延了兩年之久,中央才最後下決心處決王直,罪名卻不是海盜,而是「叛國」,在以聖旨名義下達的判決書中,指責王直「背華勾夷,罪逆深重」——儘管王直並非聽命於日本人,而是日本人聽命於他。
令後人唏噓的是,王直既不認為自己就是「倭寇」,更不認為自己是「叛逆」。他在獄中寫了一份《自明疏》,認為自己只不過是「覓利商海,賣貨浙福,與人同利,為國捍邊」,不僅「絕無勾引黨賊侵擾事情」,而且,「陳悃報國,以靖邊疆,以弭群凶」。除了詳細開列自己「為國捍邊」的種種事蹟之外,還提出應開放海禁,才是令「倭奴不得復為跋扈」的上策。
第一桶金
在明朝慷慨的「厚往薄來」政策下,足利義滿每派出一次朝貢船隊,就能獲利20萬貫左右,這成為日本「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王直出生年月,但據胡宗憲的幕僚謝顧日後在回憶錄中說,王直在下海經商前,曾經問其母親:「生兒時有異兆否?」其母答道:「生汝之夕,夢大星入懷,傍有峨冠者,詫曰:此弧矢星也。已而大雪,草木皆冰。」
王直聽了,欣喜地認為:「天星入懷非凡胎,草木冰者,兵象也。天將命我以武勝乎?」
根據謝顧的記載,王直「少落魄,有任俠氣,及壯,多智略,善施與」。
徽州之地相當貧瘠,「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卻又十分注重教育,民眾多以經商謀生,成為徽商的大本營。
嘉靖十九年(1540),王直也如同許多老鄉一樣,南下廣東,尋找商機。他們選擇了越洋貿易,向日本等國販運貨物,當然,在嚴厲的海禁之下,這種貿易都是「非法」的「走私」行為,「將帶硝黃、絲綿等違禁物抵日本、暹羅、西洋等國,往來互市者五六年,致富不資。」王直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就來自對日貿易。
此時,中日貿易基本停頓。明朝立國後,倭寇肆虐,並大有與反朱元璋勢力聯合之勢。在胡惟庸謀反案中,發現了寧波衛指揮林賢「通倭案」,林賢從日本借兵,日本使者則借進貢巨燭的機會,暗藏兵器。案發後,朱元璋下令斷絕了日本朝貢,並由此導致明朝的全面「禁海」。
日本當時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統治者被朱元璋冊封為「日本國王」。但不久,北朝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滿出兵征服了南朝,於1401年,派使節前往明朝要求冊封。期間,明朝發生「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舉兵反叛,並奪取政權,改元永樂,這就是明成祖。朱棣隨後再度派遣使節東渡日本,冊封了足利義滿。
朱棣冊封日本國王後,日本正式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日本從禮部領取「勘合」憑證,才能前來貿易,史稱「勘合貿易」。日本的勘合貿易安排在浙江市舶司所在地寧波港,朝貢使團到達後,可以上岸交易,並等候進京許可。進京許可獲批後,使團便攜帶國書、貢物及自己私下攜帶的貨物,在中國官員護送下前往北京,統一入住會同館。使團的首要任務就是遞交國書、呈送貢物、領取賞賜,然後就可以將自己攜帶的物品出售,不過先必須由中國政府機關挑選收購,餘物才可以上市交易。在明朝慷慨的「厚往薄來」政策下,足利義滿每派出一次朝貢船隊,就能獲利20萬貫左右,這成為日本「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但是,足利義滿死後,接班的兒子足利義持認為朝貢「有辱」日本國體,於永樂六年(1411)停貢,直到20年後(1432年)的宣德八年,足利義持的兒子足利義教即位才恢復。而在這20年間,倭亂反彈,倭寇入侵多達17次,可見中日貿易的重要性。
日本爭貢
兩個日本朝貢團在寧波的血腥火拚,令明帝國徹底取締了日本的勘合貿易,為走私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到了1467年,統治日本的足利將軍家,發生了內亂,史稱「應仁之亂」,自此,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
「應仁之亂」後,大內氏迅速崛起,奪得了明朝正德皇帝新頒發的「勘合符」,而它的對頭細川氏則手持老皇帝弘治頒發的舊的「勘合符」。
嘉靖二年(1523),這兩派都派出了使團向明朝進貢。大內氏派出的使節,名叫宗設謙道。細川氏派出的使節,名叫鸞岡端佐,同時,還有位寧波人宋素卿(朱縞)作為副使。
持有效「勘合符」的大內氏船隊先到寧波,而持過期「勘合符」的細川氏船隊晚到3天。令人不解的是,後到的細川氏船隊,反而被允許先入港查驗,佔了先機,大內氏船隊的有效「勘合符」反而無效。在市舶司於「嘉賓堂」舉行的歡迎宴會上,雙方爆發激烈爭吵,而明朝官員卻袒護細川氏。
宗設謙道的憤怒終於失控,他下令手下抄傢伙,當庭攻擊細川氏使團。細川氏使節逃出了宴會,宗設謙道隨即縱火,焚燬了嘉賓堂,然後趕回港口燒燬了細川的船隊。
細川氏的正副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等逃出寧波,宗設謙道居然一路追殺到了紹興,然後又殺回寧波,沿途追擊的明軍及無辜百姓不少被殺,宗設等「大肆焚掠,所過地方,莫不騷動,藉使不蚤為之計,寧波幾為所屠矣」。最後,宗設謙道在寧波奪船出海,還劫走了被其俘虜的明軍指揮使袁璡。
朝廷震怒之下,下令鎖拿了細川氏的正副使節鸞岡端佐、宋素卿,而逃走的大內氏使團中,有一艘船被風吹到了朝鮮海岸,朝鮮將船上的數十人悉數縛送給明帝國。經過幾方對質,才發現,禍源在於細川氏使團的副使宋素卿向浙江市舶司主管太監賴恩賄賂,賴恩枉法,導致這場大風波。
這場風波之後5年(1527),根據巡按御史楊彝的建議,明帝國重申對日本朝貢的四項限制,即十年一貢、人百、船三、禁止帶用兵器,否則「皆阻回」。大內氏派遣的兩次朝貢,都因不符合規定而被阻擋。
更多的日本私人商船,只能轉而求助於走私渠道。
不久後,給事中夏言(後來官居內閣首輔大臣)上奏建議撤銷浙江市舶司,朝廷接受,這實際上將中日貿易逐漸逼入地下狀態,「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奸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而王直下海經商的1540年,正是中日間走私貿易最為紅火的年份,「輸中華之產,馳異域之邦,易方物,利可十倍」。
從建文三年(1401年)日本首次朝貢,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日本大內氏政權被滅,日本的朝貢使團共計18批,至此成為絕響。武裝走私成為主旋律,亦商亦匪的「倭寇」則成為主力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朝鮮倭寇之亂 在 教科书没讲的万历朝鲜战争!大明苦战7年打退倭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Comments307 · 三藩之乱为何爆发? · 露梁海戰:明朝聯軍伏擊日本艦隊,大明水師將倭寇從朝鮮驅逐 · 日本戰國落幕之戰,20萬德川軍圍攻大阪,豐臣氏徹底滅亡 ... ... <看更多>
朝鮮倭寇之亂 在 漢服歸來- 明萬曆朝鮮戰爭又壬辰倭亂戰爭重演圖片來源@İçen ... 的推薦與評價
倭寇 與大名正規軍是兩回事好嗎... 4 yrs. 古修文. 倭亂是當時明廷跟朝鮮李朝的官方定論. 4 yrs. King Chi Cheung. 就看裝備,倭寇的火槍同護甲較明軍精良. ... <看更多>
朝鮮倭寇之亂 在 [討論]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7p] -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oursogo.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02486&extra=page%3D1%26filter%3Dtype%26typeid%3D283
風乘騎俠 (lovers run away):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7p]
萬曆朝鮮戰爭,又稱朝鮮壬辰衛國戰爭,南、北韓稱之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之為丁酉再
亂,日本稱之為文祿之役,第二次稱之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
朝鮮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征。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
1592年(壬辰年)派兵侵略朝鮮引起。因朝鮮為中國的朝貢國,故向中國求援,明神宗應
請求派遣大軍救援,明國和朝鮮陸軍及水師多次並肩作戰,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設計的龜船
,中朝盟軍最終獲勝,朝鮮轉危為安;日軍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圖侵佔朝鮮並以之為跳
板進攻中國的企圖破滅,豐臣秀吉也在希望破滅後不久死去。他死後不久,日本軍隊被迫
全部從朝鮮撤退。
目錄
1 第一次入侵
1.1 圖謀中國
1.2 日本出兵
1.3 義軍反攻
1.4 求助明朝
1.5 遼東派兵
1.6 明朝正式出兵
1.7 碧蹄館大戰
1.8 朝鮮軍的奮戰
1.9 玉浦海戰
1.10 泗川海戰
1.11 唐浦、固城、栗浦海戰
1.12 閒山島海戰
1.13 明、日議和
2 第二次入侵
2.1 戰事再起
2.2 再援朝鮮
2.3 鳴梁海戰
2.4 日軍蔚山防衛獲勝
2.5 形勢逆轉
2.6 露梁海戰
2.7 結束
3 影響
3.1 明朝
3.2 朝鮮
3.3 日本
第一次入侵
圖謀中國
在1591年5月,日本太閣(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
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並完成其最終統一中國、
朝鮮和日本三國,稱霸東亞的圖謀。他在萬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義智通
告朝鮮國王宣祖李 日公(音:言)表示他有意於明年(1592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國,並
請多多包涵與協助,秀吉致書朝鮮
國王雲:「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而直入於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
。」但朝鮮因久事明而拒絕。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 日公重文輕武,以致「人不
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使得豐臣秀吉
欲先吞併朝鮮,再吞併中國。
日本出兵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三十萬六千二百五十人,以十五萬八千七百人區分為九
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其餘軍團編制如下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團
18700人、加藤清正率第二軍團22800人、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團11000人、毛利秀成第四軍
團14000人、福島正則第五軍團25000人、小早川隆景第六軍團15700人、毛利輝元第七軍
團30000人、宇喜多秀家第八軍團10000人、羽柴秀勝第九軍團11500人、再加上九鬼嘉隆
率九千二百人水師和七百艘艦船作運輸士兵和海戰。而為了補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
利家、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政宗將他們的旗下的軍隊集結在名護屋作為預備隊,共
10萬5千人。一時間「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在戰略上,採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確定了
「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
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占領朝鮮。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藉口朝鮮拒絕攻
明,於4月正式開始了攻略朝鮮的戰爭。四月12日其第一軍團一萬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對
馬島待命。四月13日九軍出發之命到達,4月14日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19日後的5
月2日攻陷朝鮮王京漢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義軍反攻
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立組織義軍,當中如慶尚道的星州的郭再祐
,於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0月10
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谷川秀一的大軍,獲得「天降紅衣將軍
」的美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統治慶尚道。 全羅道光
州的金千鎰、全州高敬命也於6月1日組織義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趙憲、僧人靈圭則於7
月3日整頓兵力,聯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軍第六軍團,其中經歷清洲城之戰
、梁丹山之戰、兩次錦山之戰。 另外還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安對抗黑田長政,以上皆令
部份日軍吃足苦頭,一時妨礙了日軍的侵略。
求助明朝
5月8日朝鮮國王李 日公倉皇出奔平壤,但在5月27日日軍第一、第二、第三軍團追擊
而至,突破臨津守備攻陷開城,於是宣祖李 日公不得不在6月11日離開平壤,再繼續流亡
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之地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
宣祖李 日公知道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沒有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便派幾批使臣去明朝
求救。朝鮮的
使臣們用盡方法,除了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
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盡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
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後便
答應宣祖李 日公渡過鴨祿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等於正式受到明廷的
保護,同時出兵援
助朝鮮。
遼東派兵
6月17日明朝參將戴朝與游擊史儒率軍進入朝鮮,得知平壤陷落後,隨即退回義州。7月間
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明朝遼東巡撫郝傑,並在巡撫帳下日夜痛哭不走,遼東巡撫受其
感動,遣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5000人渡鴨綠江救援朝鮮,與日軍戰於平壤城,但因天雨馬
蹄紛紛潰爛,加上祖承訓不知善用騎兵之利,反而領兵輕率進入平壤城內,城內多狹巷,
騎兵不但無法衝鋒,更成為日軍鳥銃伏擊的對象,導致軍潰將亡,承訓僅以身免,朝廷震
動。
明朝正式出兵
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並詔天下督撫舉將材。於10月16日,
明朝命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如柏、如梅為
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
遼東精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
川副總兵劉綎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在1592年12月25日,總兵官李如松
從寧夏勝利歸遼後,尚不及休息即率軍43000餘人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元月5日進抵平壤
城下,元月8日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18000人戰於平壤,平壤城易守難攻。東有大同、長
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
星二門,北有密台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游擊吳惟忠率
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後,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
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
通門;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主帥李如松督陣。明軍
主力將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
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著含談門、普通門、
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佔,日軍黑田長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久
野四兵衛)前往偵查,也不幸被明軍毒刀砍傷於翌日毒發身亡。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
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王京退卻。沿
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數百日軍。當時明軍配有佛
朗機砲、虎蹲砲,滅虜砲...等等火砲數百門,日軍火繩槍雖然略優於明軍火統,但日軍
卻沒有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朝鮮紀錄如此形容,「在距城5里許,諸砲一時齊發,聲如
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砲如天崩地裂
,犯之無不焦爛...」。李如松卒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王京(漢城)。
碧蹄館大戰
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後,欲乘勝追擊日軍,先遣副總兵查大受與朝鮮將領高彥伯領騎兵數百
偵查開城至王京之間的道路,正月25日偵查先鋒在碧蹄館(今首爾/漢城西北)南方的礪
石嶺遇到日軍前野長康、加藤光泰的偵察隊數百名,一時之間,雙方前鋒交戰互有傷亡,
日方敗退損失60騎,查大受則退往碧蹄館。 26日提督李如松得報後,以為日軍如當地土
民所說棄京城撤退,遂率領本部兵馬騎兵2000餘騎從開城疾馳引援。孰料日軍立花宗茂領
3200騎正在礪石嶺,從清晨7時傾開始以部將十時連久、池邊永晟的奮戰戰死,歷經5小時
擊退了查大受的軍勢,如松得知先鋒已經交戰迅速展開為鶴翼之陣,於礪石嶺北方的望客
硯迎來查大受軍勢後於碧蹄館重整軍陣,此時近中午時分,突然20000日軍先鋒軍如小早
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等出現佔領望客硯,後面還有日軍本隊20000
如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進軍,措手不及兩軍已犬牙交錯,無法退兵。由於碧蹄館地形狹
隘,又多泥濘水田,不利騎兵行動,於是李如松且戰且退,往北方高陽市的出口惠陰嶺,
急忙傳令中軍主力急速進兵,雖然剛開戰明軍先鋒擊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鋒粟屋景雄
3000,但隆景右翼先鋒井上景貞3000又反包夾明軍先鋒,但是戰況仍是明軍優勢,一方日
將立花宗茂領3000從日軍左方移動至明軍右側山上,見機突擊明軍右翼,立花軍中其中一
位金甲倭將(小野成幸)與李如松單挑時,被李如梅射殺,而明軍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
小早川秀包的突擊,正面則是小早川隆景壓制,明軍頓時如同被包圍的態勢,此時李如柏
、李寧、查大受、張世爵、方時輝、王問等明將皆各自持刀奮迅作戰,其中李有昇為護衛
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將井上景貞刺殺,日軍的立花軍中也有安東常久、小串成重兩位部將戰
死,小早川秀包麾下更有八名部將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廣家、宇喜多秀家、黑
田長政的軍勢欲加包圍,然而明軍終於等到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到來,楊元奮勇衝
破日軍包圍領軍搶佔如松右方陣地,並和李寧的砲營發砲轟擊日軍援護明軍撤退,日軍小
早川隆景驚訝明軍援軍的到來方始退軍。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據朝鮮史載兩
軍各死傷五、六百人,部分日史記載倭軍斬首明軍6000人,唯明軍投入戰役人數無法確定
,日史記載明軍人數為20000人,遠高於朝鮮史的記載,形成歷史上的爭議。因戰後日軍
並未追擊,顯示日軍並未完全控制戰場,此役應該是勝負各半。但是李如松經此役後,因
親兵死傷甚重,加上明軍北兵與南兵之爭日烈,如松以後就無意進取,退守平壤,但終達
到逼退日軍從平壤南下於戰略上的成功,而碧蹄館之戰則算是日軍在戰術上的成功,屬皮
洛斯式勝利。
朝鮮軍的奮戰
之後日軍於2月約2萬兵力轉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鮮城將權慄以少數兵力大敗日軍
,日將石田三成、吉川廣家等負傷。2月,李如松改變策略,於3月初焚燒日軍於龍山的糧
倉粟數十萬,逼使其撤退。4月19日,日軍因為缺糧,被逼由王京撤退。5月四川參將劉鋌
率軍五千趕赴援朝,並被任命為副總兵。日軍撤退至釜山,此後陸戰皆集中在朝鮮南部四
道,並以朝鮮勤王軍與倭軍的戰鬥為主。日軍於6月中旬又攻打朝鮮南部的晉州城,為第
二次晉州城攻略戰,日軍加藤清正、黑田長政以部下飯田直景、庄林一心、後藤基次以龜
甲車破壞城壁,大部日軍湧入晉州城而攻陷,城將金千鎰戰死。
玉浦海戰
在明軍馳援的同時,朝鮮水師在海戰則佔據了主動權。1592年5月4日,當時的朝鮮全羅道
左水使李舜臣,統率75艘艦船駛出全羅南道麗水港,準備對日軍發動進攻。日軍則派藤堂
高虎率領50艘木製戰船迎戰。5月7日,朝鮮水師偷襲日軍,日軍被殺個措手不及。一輪激
戰過後,日軍損失慘重,被朝鮮水師消滅了26艘戰船,剩下的艦船隻得倉皇逃跑。李舜臣
繼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殲滅餘下的日軍。5月9日,這場海戰最終結束。從此朝鮮水師
掌握了制海權。全場海戰朝鮮水師共殲滅日艦44艘,而日軍傷亡則不計其數,相對而言,
朝鮮水師只是傷亡了很少的兵力,艦船更是絲毫無損。
這場玉浦海戰是壬辰戰爭爆發以來,朝鮮軍隊的首場大捷,因此大大振奮了朝鮮軍民抗敵
的決心,並使得日軍輸送兵力和糧食輜重至朝鮮半島從此變得困難,因為日軍在此戰後已
喪失大半制海權。
泗川海戰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師不甘失敗,轉而向慶尚南道的泗川進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後,
立即於5月29日率龜甲船隊23艘出發,迅速駛至泗川海灣外面。當時海灣內共有12艘日本
樓船,但日軍對上次海戰失利猶有餘悸,因此當他們見到朝鮮水師馳援,便迅速逃至陸上
,在山上佈防。李舜臣於是命朝鮮水師假裝撤退,以引誘日軍登船追擊,結果日軍中計。
這時正好潮漲,大大有利於朝鮮水師的龜甲船和板屋船這類大型艦船活動,因此當日艦出
動時,李舜臣即下令眾艦船迎擊。很快地,日艦便被打敗。而李舜臣雖然在戰鬥中負傷,
但仍繼續指揮官兵殺敵,結果12艘日艦全部被擊沉。
經此戰役,日本水師再不主動進攻,而改為防禦和偷襲朝鮮水師。
唐浦、固城、栗浦海戰
6月2日,李舜臣統領的朝鮮水師龜甲船隊主動出擊,進攻在唐浦港內停泊的21艘日艦,日
艦被朝鮮水師兩麵包抄,最後被全殲。唐浦海戰獲勝後,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與全
羅右水使李億祺會師,並於6月5日清晨齊其一起率領51艘戰船,向固城唐項浦的海灣內的
26艘日艦進攻,並從兩面對其包抄圍攻。結果日艦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餘全部被殲
滅。當晚,該艘故意放走的日艦將岸上日軍接載上船,並欲於6月6日凌晨逃走,但這正中
了李舜臣的計謀,結果朝鮮水師殲滅了該艘日艦,固城唐項浦海灣的全部日艦均被殲滅。
6月7日,朝鮮水師再度出擊,向[栗浦]的7艘日艦進攻,日軍不敢迎戰,掉頭便跑,但結
果仍被李舜臣全殲。
這三場海戰後,日本水師已被震攝得膽顫心驚,但日軍主帥仍未心息,決定集結兵力,與
朝鮮水師進行決戰,結果導致了閒山島海戰。
閒山島海戰
為了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日本水師在巨濟島一帶集結,準備兵分三路向朝鮮水師發動進
攻。而李舜臣則將其全羅道的艦隊和慶尚道的部分艦隊組成聯合艦隊,準備迎戰。7月6日
,李舜臣進兵出唐浦附近水域,並於7月7日清晨,將集結於巨濟島的日本水師引至閒山島
附近水域決戰。李舜臣選擇在此地決戰是因為這裡有著較為寬闊的深水環境,易於設置埋
伏,可以嚮日本艦隊進行包圍殲滅。
在決戰開始不久後,朝鮮水師的戰船即將日軍包抄起來,而朝鮮水師的龜甲船則嚮日軍艦
隊直撞過去,很快便撞翻了日軍艦隊前列的幾艘大船,而其餘朝鮮戰船也奮勇殺敵,與敵
作殊死戰,結果日軍的61艘戰艦被全殲。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閒山島大捷」。
經此一役,日本水師完全喪失制海權,無法運送軍糧,日本陸軍因此無法再行侵略,結果
豐臣秀吉只有與明朝講和,改令日軍於朝鮮南端建築倭城以作防備和儲糧之用。而李舜臣
則被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師統制使。
明、日議和
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戰失利補給無法送至,加上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
發糧食不易,以及急於保全佔據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
北京城議和。7月,朝廷宣詔退兵以進行日本封貢事宜,於是李如松大軍撤退,只留劉綎
及游擊吳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別扼守要口。但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吳惟忠兵,
結果只留劉綎兵防守。9月,朝鮮國王李 日公雖上表答謝朝廷援救及助其復國,但是暗
中對明日議和卻排除朝鮮有所不滿,此時日軍仍
然佔據朝鮮南部四道,並牢牢握有釜山城。12月,明朝命薊遼總督顧養謙兼責打理朝鮮事
宜,並召回宋應昌、李如松。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5月8日,豐臣秀吉在名護屋會見了到達日本的明朝使團。由於語
言不通,雙方的會談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之間進行。 豐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
和平條件」七條:
1、迎明帝公主為日本天皇后;
2、發展勘合貿易;
3、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4、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
5、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6、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7、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一口答應了這喪權辱國的七條建議,但對同行的謝用鋅、徐一貫等人卻詐稱豐臣秀
吉已同意向明朝稱臣,請求封貢,並退出侵朝日軍。而小西行長則對豐臣秀吉彙報說,明
朝使者已經同意了豐臣秀吉的七條建議,只需派日使與明使一道去北京請大明皇帝最後批
准。就這樣,在兩位奸商欺上瞞下的斡旋後,雙方幾乎要達成外交史上最為荒唐的「雞同
鴨講」協議。1594年10月,日本議和使者小西如安與明朝使團一道去北京,二小西如安也
早已與小西行長達成了攻守同盟。
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後,與石星進行了談判,一口答應了石星提出的三項條款:
1、日軍在受封后迅速撤離朝鮮和對馬;
2、只冊封而不准求貢;
3、與朝鮮修好不得侵犯。
當時兵部還和小西如安進行了詳細的對談,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語信口答應。這時沈
惟敬也遞交了偽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為滿意。明神宗立即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
,並按小西提供的名單冊封了日本國大臣。
其後於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詔書內容如下
: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
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 。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 嗣
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
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
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
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這封詔書現存於大阪博物館,為慣用的御筆文體寫就,儼然一副中央大國皇帝對蕞爾小邦
降恩封賞的口氣。豐臣秀吉聽到「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一句時,暴跳如雷,摔詔書於地
說:「不是明帝乞和封我為大明皇帝嗎?日本國,我欲王則王,何待明虜之封?」接著豐
臣秀吉便要將小西行長治罪,並立即把中朝使團驅逐出境。就這樣,歷時兩年的議和鬧劇
,徹底破裂了。沈惟敬歸國途中,滯留朝鮮,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豐臣秀吉的謝恩表
由另一使臣遞交朝廷。這道假冒的謝恩表被明廷識破,再加上朝鮮方面傳來日本再度備戰
的消息,明神宗方知上當受騙,大怒,當即下令把兵部尚書石星下獄問罪,並命駐朝明軍
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
第二次入侵
戰事再起
在戰爭平息了一年多後,1596年4月,朝鮮的使者李宗城因為犯了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
逐,奔還王京(今首爾/漢城),朝鮮方面隨即下詔逮捕其入獄,但已惹來豐臣秀吉的不
滿。5月,明朝再次提議賜封豐臣秀吉,命都督僉事楊方亨、游擊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
明朝賜封的使者楊方亨抵達日本,但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偕同前來以答謝而發
怒。結果豐臣秀吉不肯受封,並決心再次發兵侵略朝鮮。在1597年1月,日軍拒不退出釜
山,朝鮮得知日軍再次入侵,於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這次再侵朝鮮,豐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戰失利使得不能大量運兵和運輸補給的教訓,使
用反間計誣陷李舜臣陰謀篡權,使得李 日公將李舜臣下獄,其後將其貶為士兵,只能白
衣從軍。
再援朝鮮
1597年初,日本出動141490人的兵力,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2月,明朝再次議定援朝
征日,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在3月,明朝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
,經略朝鮮軍務,並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5月,
邢玠趕至遼東。開赴至朝鮮的第一批明軍共約3萬余人。總兵麻貴率1萬7千人駐守漢城;
楊元率遼東騎兵3千人,駐守南原;陳愚忠率騎兵3千人,屯兵全州;吳惟忠率4千人進至
忠州,與南原軍互相呼應;茅國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島嶺、秋風嶺。明軍的戰略部
署是,上述各軍據守本部要塞,待總督邢玠率領的4萬大軍一到,明軍和朝鮮軍即轉入戰
略反攻,由南原、忠州發動鉗形攻勢,直搗釜山之敵。6月,日本兵船數千艘停舶於釜山
,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後進攻南原(為全羅道
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萊皆可揚帆而至)。明軍副總兵楊元率領3千明軍和3千余朝
鮮軍鎮守南原,堅守數日後被日軍攻破,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攻破南原後,付出很大
傷亡代價的日軍屠城一日。這時駐全州的明將陳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這樣加藤清正
的右路軍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後日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漢城
的屏障盡失,再一次瀕臨險境,朝鮮局勢再度危若累卵。九月六日,麻貴命副總兵解生等
率軍2千,奔赴稷山北部,鞏固漢城的前沿陣地。七日,於稷山北與日本戰國名將黑田長
政和伊達政宗率領的日軍第三軍團一部發生遭遇戰,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大
敗黑田長政,長政退守稷山閉門不出。9月,明軍逮捕前兵部尚書石星下獄,並與在明軍
和日軍之間兩邊獲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論罪處死,結果石星於1599年死於獄中,沈惟敬
則於市集斬首。10月麻貴以李如梅率數千攻向星州谷城,城將小早川秀包、筑紫廣門起先
死守,之後迎接小早川秀秋派出的援軍山口正弘、南部無右衛門後轉守為攻,如梅遂退去
。同10月攻打青山的日軍毛利秀元等則被參將彭友德率領的中朝聯軍重兵包圍,死傷慘重
,幸蔚山城將淺野幸長、宍戶元續、太田一吉的接應援護才撤退。12月,援朝明軍與日軍
大戰於蔚山。
鳴梁海戰
於戰事再起之初,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結果無奈之下,朝鮮政府再次起用本來已遭罷
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時,原來苦心經營的水師,只剩下數艘艦隻。但他因為身繫救國
重任,惟有在這個逆境裡盡其全力,在全羅道右水營著手重建海軍。1597年8月28日,李
舜臣指揮著這支剛重建的水師,再度與日本水師決戰,而決戰地就是在鳴梁海峽。
李舜臣守在鳴梁海峽,但因兵力薄弱,所以決定設陷阱,派人乘退潮時在岸邊設置了鐵索
與木樁。9月16日,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餘艘戰船和2萬陸軍出發,欲趁漲潮時攻進
鳴梁海峽,全殲朝鮮水師。李舜臣首先將海峽內的民用船隻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使
其以為朝鮮水師已恢復過來。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
進攻後,李舜臣隨即發起集中的攻擊,對準日軍指揮艦攻去,結果殲滅了日軍指揮艦和其
他戰船2艘,並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同時間,潮水開始退卻,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
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只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
無法退卻。結果朝鮮水師全力拚殺,殲滅日艦30餘艘,並擊斃日軍4000餘人,再度重創了
日本水師,重新掌握了制海權。
鳴梁海戰的勝利,使得豐臣秀吉再度面對運兵和運輸補給困難的問題,而日軍雖然隨後在
陸戰有所得著,但亦已後繼無援,其最後敗局已定。
日軍蔚山防衛獲勝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軍隊因為日本的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等日軍的援兵突
然趕至,大為震驚。楊鎬趕不及下令,便策馬率先趕奔王京(今首爾/漢城),麻貴亦繼
而趕之,一時間所有軍隊皆潰敗。只有副將吳惟忠、游擊毛國器斷後,日軍在得勝後暫退
以保住勝果,明軍的輜重大多喪失。楊鎬與邢玠卻向明朝朝廷謊報前線大捷。但當時各營
欲向明朝朝廷回報,士卒死傷二萬,這使楊鎬大怒,按而不報,只稱死傷百餘人。贊畫主
事丁應泰得知戰敗,至楊鎬處商議應對計略,但楊鎬竟出示張位、沈一貫的手書,揚揚自
得。這令丁應泰憤而向朝廷回報戰敗事實,明朝首輔趙志皋欲保楊鎬,決定暫時不逮捕他
,但亦遣官查察。同時明軍於攻打蔚山期間,明將高策率2萬2千偷襲日軍本陣釜山,也被
日將立花宗茂以8百人用夜襲和火計擊退,是為般丹之戰。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軍,並欲
以海路運兵以作持久之計。),5月明朝廷叫回攻略蔚山城失敗的楊鎬,新增兵力給於劉
鋌、刑玠並調派水陸約15萬軍力進朝鮮,於是都督陳璘以兩廣之兵,劉鋌以四川之兵,鄧
子龍以浙江、南京之兵趕至增援,明將張榜、藍芳威等於此時參陣。邢玠將明軍兵力分為
水陸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將,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鋌,水路陳璘,各自負責握
守要地,相機而動,進攻之時,各率約五萬分三路,以李如梅、麻貴攻蔚山、鄧子龍、劉
鋌進攻松島、順天,日軍面對龐大軍勢無法獲得良好戰果,僅能防守。5月,李如梅執意
於因楊鎬指揮所造成的蔚山之敗因而招集同志之將再率五~六萬明軍進攻蔚山城,結果被
來援的日將立花宗茂以千人從5月4日開始至5日利用夜襲和假情報逐次擊退,救援了蔚山
城中的加藤清正,明軍因東路攻勢受挫暫時停止進擊。6月,楊鎬罷職候查。
形勢逆轉
就在明軍作出防禦準備時,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卻於7月死於京都伏見。9月,明軍與日軍
於蔚山等處對戰(第二次蔚山之戰),互有勝負。10月,總兵官劉綎、麻貴分道出擊進攻
日軍,並大敗之。然而董一元率兵3萬餘攻打日軍新起的城寨,被日將島津義弘7000兵力
打敗,是為泗水之戰。
露梁海戰
主條目:露梁海戰
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提
督水師,副將鄧子龍、游擊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佈忠清、全羅、慶尚各
個海口。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朝鮮名將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
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宗義智、寺澤廣
高等部。鄧子龍年踰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巨艦嚮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
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
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壯烈犧牲。而李舜臣領
兵來援,率龜甲船衝入敵陣,但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據某些史書記
載李舜臣是遭到明軍火器誤擊,其實這種"友善之火"在戰爭中常常發生,到也不足為奇
),他死前叮囑不許張揚,並把軍旗交給其子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戰鬥。隨後副將陳蠶
、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
登岸的日軍又為明朝所殲,而焚溺的日軍則以萬計。這時劉綎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
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
,陳璘亦擊將其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
於日軍成功撤退。
結束
12月,日本殘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為崖深而道淺,將士不敢進。結果陳璘在夜裡潛入
,向其連珠炮發,日軍只得逃去,陳璘更領明軍追擊。朝鮮之役共歷七年,明軍喪師三萬
有餘,糜餉數百萬兩,才平息戰事。
影響
明朝
明軍雖然最後成功擊退日本,保住了朝鮮,但其喪兵三萬餘,糜餉數百萬,使得國庫空虛
,國力大為損耗,這使得明朝在面對國內李自成、張獻忠之亂,以及北方新興的女真政權
後金時更感軍力不濟,難以抵抗,最後被李自成攻毀並隨後被清朝(即後金)取代。
朝鮮
朝鮮在戰爭裡被日軍侵略,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在戰後百業蕭條,農產量更大減,使得朝
鮮經濟在多年後仍不能恢復。
日本
日本的豐臣家侵朝失敗,使其損兵折將,失去了拑制諸大名家的實力,結果為德川家康所
滅。
ps:抱歉bbs打不出日公這個字不能全篇複製貼上,中間排版有點亂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28.156.2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