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a完全無人駕駛首次曝光!城區道路混行無接管,遭遇逆行也不怕,特斯拉Waymo路線二合一
本文來源: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QbitAI 作者:李根
…………………………………………………………
Momenta(現在)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宏觀印象:學霸創業、中國無人車獨角獸、賓士母公司戴姆勒加持、自動駕駛第一梯隊玩家……
產品業務:高速場景方案產品、L4級自主泊車產品交貨、最高等級高精度地圖資質……
一千個維度有一千種答案,但也頗顯盲人摸象。
只是從今往後,Momenta的技術路徑開始完整清晰。
在通往自動駕駛實現大道上,之前有漸進式的特斯拉,也有一步到位的Waymo,天下方案,莫過於此。
而現在,Momenta集二者之所長,避二者之所短:
Tesla+Waymo,就是Momenta。
▌完全無人駕駛發佈
12月26日,Momenta對外正式發佈L4級無人駕駛技術MSD (Momenta Self Driving),開始支持城市內完全無人駕駛場景。
如果說2019年來Momenta發佈的前裝量產產品Mpilot,更像是特斯拉方案。
那麼現在,MSD上馬,則顯出Waymo路線雄心。
萬萬沒想到,自動駕駛業內一度紛爭的兩種路線,如今讓Momenta實現二合一。
但MSD究竟是一套怎樣的方案?
區別於量產前裝方案,Momenta完全無人駕駛方案中最明顯不同在於多了雷射雷達。
在其測試車中,共搭載12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和1個雷射雷達。整套系統感測器方案以攝像頭為主,雷射雷達為輔,多感測器冗餘。
而且Momenta強調,除去雷射雷達,方案中的硬體選型與前裝量產保持一致——這也是Momenta“兩條腿”向前的關鍵考量,後面還會詳細講到。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無人駕駛——還得以身試乘看一看。
MSD方案的試乘,選在了Momenta(蘇州),地點毗鄰蘇州高鐵北站,屬城建頻繁區域,路線全程約12公里,沿途經過30餘個紅綠燈路口:
既包括無保護左轉等典型場景,也有非機動車混行、立交橋下長路口等複雜路段。
路線中還有多處工地,也有學校、居民區、寫字樓、商業中心等生活場景。
符合Momenta該方案目標所指:城市區間內,完全無人駕駛。
而且路段基礎設施也沒有過V2X改造,依然拼的是單車智慧實力。
車流交匯交互,也是最有意思的場景。MSD方案雖初發佈,但智慧程度已有老司機風範,在試乘的幾次交互場景中,有讓行、也有選擇先過,並不基於單一規則。
同車試乘的Momenta研發總監夏炎解釋,這能體現MSD在預測規劃方面的實力和學習能力。
不過整體試乘而言,因為城市區間不同高速場景(無人車混行)和停車場(低速),Momenta的AI司機給人的印象是:安全第一,寧慫不偏激。
比如在蘇州相城道路,會出現不規則的異型車——挑戰自動駕駛系統的感知識別。
其實從當天道路實際情況來看,系統完全可以“偏激”一些,讓路不減速通過。
但安全第一思考下,Momenta工程師打造的該系統,在交通中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下,先減速,甚至刹車,確保交互雙方的安全。
而且相比人類老司機,MSD雖初生牛犢,但也展現出不凡實力。
遭遇人類司機深為苦惱的大貨車時,既要對大貨車的載貨品類多樣、形態各異準確感知,還要對大貨車行為上的激進行為有應對:
MSD跟隨慢速行駛的大貨車一段時間後,“決定”變道超車,但在超車過程中仍保持對貨車一定的安全距離,通過接近路口的實白線後才拉大橫向距離超車,保證了超車過程中的安全性。
▌完全無人駕駛新速度
12公里左右里程,按道路交規限速行駛(40公里每小時為主),近40分鐘,歷經城區內各種場景——有臨時施工、有不規則車輛,還有逆行,但全程無接管。
這樣的完全自動駕駛能力,起步最早的穀歌用了近十年,百度從開始研發到落地也超過5年,一眾自動駕駛新勢力從無到有也走過了快3年……
雖然深度學習、大數據和大計算帶來的指數加速,已再明顯不過。
但得知Momenta的速度,依然讓人不可思議:
50人左右的團隊,5個月左右的時間。
沒錯,從今年下半年交貨量產自動駕駛產品後,Momenta才開始囤積重兵,依靠公司長期的技術和數據積累,以及量產自動駕駛和完全無人駕駛通用的平臺支持,開始攻堅完全無人駕駛。
至於能夠達到城區開放道路全程無接管,之前行業內最快的友商也差不多用時1年,且積累了至少十萬公里以上實際路測里程。
所以Momenta之速,背後究竟有“引擎”?
Momenta CEO曹旭東認為,與他們內部看問題的角度、方法和戰略選擇有關。
Momenta創辦,從一開始就明確目標,要打造自動駕駛大腦。
這並非傳統汽車產業內“換輪子”,而是行業開始AI化變革後,供應鏈環節中的新機會。
汽車產業鏈中:
有最基礎的Tier1一級供應商,如博世、大陸,在系統層面、硬體層面提供產業支援。
再往上則是OEM廠商,賓士、寶馬、豐田……即車廠。
還有智慧化的基礎——計算晶片,如TI、NXP、瑞薩和英偉達。
最後,核心新增的玩家,一方面是提供出行網路的滴滴Uber等,另一方面則是提供自動駕駛所需核心演算法和軟體的技術公司。
比如定位“自動駕駛大腦”的Momenta,就處於這一層。
但即便如此,如何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如何最高效擁抱未來,也沒有清晰明確的答案。
至少在打造自動駕駛大腦這件事上,特斯拉方案和Waymo路線一度不可調和。
▌兩個路線的爭論
所謂特斯拉路線,是按照自動駕駛等級的劃分,從低級往高級不斷升維,通過量產汽車對場景、數據和演算法的反覆運算,最終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而且正是因為堅定量產路線,也為了最低門檻獲取數據、場景和功能回饋,偏執狂馬斯克完全依靠攝像頭方案、不使用價格昂貴的雷射雷達。
所以即便2019年發佈為完全自動駕駛而生的FSD硬體,外界也不相信馬斯克2020百萬RoboTaxi的豪言。
而Waymo路線,則認為只有從一開始L4才能實現RoboTaxi。該路線中,人機共駕的高級輔助駕駛被認為有天然Bug——既要機器輔助駕駛,又要人類在緊急時刻接管,顯然不靠譜。
於是Waymo從2009年正式推動後,逐漸明確了實現方式:
原型車、規模化路測、在豐富場景中不斷反覆運算,區域內落地,終極場景是讓無人車行駛運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任何場景。
但Waymo路線中,最難的是無窮無盡的“長尾”問題,現實中總會有出乎預料的新場景、特殊挑戰,這就要求自動駕駛系統足夠聰明、且學習反覆運算得足夠快。
所以概括而言,二者優缺點都很明顯。
特斯拉方案:想依靠低成本感測器方案不斷升維,難且有道德挑戰;但好處是數據“眾包”,能在量產中獲得現金流和數據流程。
Waymo路線:希望一己之力不斷擴大無人車隊規模,最終真正實現完全落地,險且依賴融資燒錢;而好處是安全性相較而言更可控,不用把車主當小白鼠。
但如今Momenta之行動,所謂“兩條腿”戰略,卻實現了特斯拉和Waymo路線的二合一。
即,通過量產自動駕駛產品獲得海量數據,持續研發數據驅動的核心演算法,打造閉環自動化工程體系,發揮數據價值,高效反覆運算數據技術,最終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同時,MSD的技術框架中不同感測器的感知演算法相互獨立冗余,並非完全依賴某一種感測器,因此目前量產感測器收集的數據,如視覺、地圖、軌跡數據等可以無縫應用並有效助力MSD演算法提升。
最終,一個數據流程和技術流的閉環搭建完成,量產自動駕駛和完全無人駕駛,真正互相補益。
但為何能打通?又為什麼是Momenta?
一切要從Momenta創立之初對自動駕駛的認知說起。
▌終局視角思考無人車
Momenta 2016年創辦,當時就分析過特斯拉模式和Waymo路線。
但並非為結合二者而生。
曹旭東回憶,從一開始就希望從本質出發、從終局角度思考問題。
Momenta的思考中,自動駕駛的終局,一定是L4級以上,不需要方向盤、不需要人類司機。
但要實現這個終局,結合深度學習為核心的AI新浪潮,兩大要素就格外關鍵:
一是數據驅動。
二為海量數據。
之所以要數據驅動,是因為完全無人駕駛中的長尾問題——幾乎是難以窮盡的。
唯一的可能性只有數據驅動,自動化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例如99%問題。
所以Momenta內部,“架構師”文化興盛,他們目標是架構能夠自動化解決問題的系統。
在當前系統中,Momenta的 “閉環自動化”方法論就已發揮作用,通過建立對問題自動化發現、記錄、標注、訓練、驗證的閉環過程,為技術和數據提供自動化的反覆運算能力。
而關於海量數據,這是數據驅動的原料和前提。
之前有粗略估計,實現完全無人駕駛,需要100萬輛車跑一年,每輛每天跑10小時以上。
如此海量數據,完全依靠自建車隊採集,幾乎不現實。
量產自動駕駛數據流程能夠助力完全無人駕駛,源自統一量產感測器方案。
MSD感測器方案包括視覺感測器、雷射雷達與毫米波雷達,均覆蓋360°範圍,該感測器方案子集與量產感測器方案保持一致。
所以理解了無人駕駛終局的兩大要素,或許也就不難明白Momenta此次談及的兩條腿戰略:
一條腿是量產自動駕駛;
另外一條是完全無人駕駛。
量產自動駕駛,人車共駕,以人為主,但解放人類在高速環路、停車場等場景下的駕駛時間,提升駕駛安全性及駕駛體驗。
而且通過量產自動駕駛,實現海量數據獲取——學特斯拉又超乎其外。
進一步,量產自動駕駛可以給完全無人駕駛帶來數據,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去自動化地解決99%的問題。
未來隨著量產產品上市,像 “活水”一般源源不斷注入MSD,推動MSD演算法不斷升級,使得完全無人駕駛系統不斷進化。
這是數據流程上的打通。
而通過完全無人駕駛,還能給量產自動駕駛回饋技術流,不斷提升體驗和能力,讓量產自動駕駛持續進步,提升行業份額。
當然,數據流程和技術流形成閉環,聽起來不算稀奇。
但真正實現這樣的戰略並不容易,關鍵是量產感測器方案的一致性、互補性,並在量產自動駕駛戰略中真正快速低成本交貨、落地。
這也是特斯拉和Waymo難以跨公司二合一的原因。
另外,作為創業公司,在數據流程和技術流閉環之外,靠融資燒錢顯然不可持續,必然還需要現金流。
所以Momenta創辦3年來,先在量產自動駕駛發力,實現數據流程和現金流方面的驗證,然後發力完全無人駕駛,同時著力於打通兩者之間的數據流程和技術流。
現在,完全無人駕駛方案發佈,數據流程和技術流的戰略雛形形成,現金流也能讓公司不受輿論和資本市場變化而左右。
曹旭東說, 目前Mpilot 和MSD的原型發佈,標誌著兩條腿的雛形期形成。預計到2019年-2024年,量產自動駕駛大規模上市,以及MSD真正的完全數據驅動,完全自動化,則是“兩條腿”戰略得到驗證的時刻,也是戰略的成型期。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不過,也還沒到一腳定江山的時刻。
雛形初現,一切還只不過是開始。
更何況這樣的戰略完整披露,一方面會面臨質疑,另一方面也有被複製的風險。
但曹旭東並不擔心。他說:“戰略沒有優劣,戰略是選擇。這個戰略有其優點,也有難點和挑戰。我們在選擇戰略同時,也必須克服和解決其背後難點。我相信,戰略發佈後,看到的不是抄襲,更多的是爭議。在戰略執行時,遇到困難,可以選擇繼續走下去,也可以去選擇其他戰略,但我們選擇迎難而上。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按照Momenta的說法,執行層面主要面臨兩個維度的挑戰:包括技術難度和商業難度。
技術層面的難,例如數據流程的打通。曹旭東認為,行業主流都是以雷射雷達為主的技術解決方案,但Momenta是以統一量產感測器為主,需要打通量產自動駕駛到完全無人駕駛的數據流程,而他們在其中做了大量的技術創新。
在矽谷拜訪時,曹旭東也講到Momenta的戰略和已解決的技術難題,得到很多行業專家的認可和欣賞,因為Momenta在做原始的技術創新,而不是簡單的複製跟隨。
商業層面的難,包括如何深入行業、理解客戶,如何拓展能力邊界及更好的服務市場。
曹旭東進一步解釋:“To B是系統性的業務,面對的是一個組織,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認可。一線客戶都有很強的技術能力和很高的技術標準,需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技術評測。而我們經過層層驗證,最後獲得了客戶的認可,進入了量產體系。”
Momenta也有相對長遠的完整時間表。
他們內部,認定2016年-2019年是戰略雛形期,2019年-2024年是戰略成型期。
然後2024年-2028年才是真正的戰略爆發期,那時候在完全自動駕駛“這條腿”上將加速趕上Waymo。
只是現在開始,自動駕駛“面壁者”Momenta,戰略意圖一覽無餘。
▌告別盲人摸象
作用力也才剛剛開始。
從Momenta自身來說,徹底告別被“盲人摸象”狀態。
高精度地圖供應商?高級輔助駕駛玩家?量產自動駕駛交貨……
都不準確。
大道至簡,Momenta(現在)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Momenta = Tesla + Waymo。
而且這種結合帶來的新場景新技能,還可能不是線性相加。
或許也是聚變反應。
比如特斯拉一直是從車角度提供方案,Waymo則是運力技術維度……
但二者結合,就是完整軟硬體集合體,載人載貨,私家車共用車,都有了可能。
簡而言之,能做的更多,可以做的更多,新價值已經展現,新邊界也就要重勘。
自然還會進一步帶動行業新格局重塑。
自動駕駛發展中,特斯拉方案和Waymo路線,一次次被提起,一次次被模仿,一次次被對標。
這樣的新玩家新勢力,無論中美,都可以舉出很多。
但今日之Momenta,在理論上真正達到二合一,並且驗證了可行性。
於是,之前衡量自動駕駛的時間表,曾經理解Momenta的框架,可能是時候刷新了。
▌One more thing
雖然Momenta是中國自動駕駛的獨角獸,但作為Momenta的船長,曹旭東最關心的並不是公司的估值。
他認為商業世界一切有為法,一定離不開價值規律本身,估值並不需要過分關心。
他關心什麼?
作為CEO,他說核心還是人,組織的學習、進步和提升。
這位Momenta創始人,今年來自上而下改變了一件小事:不再把“創始人”放在對內對外的任何地方,僅以職務——CEO示人。
他解釋說,Momenta正在最大限度通過組織變革、文化塑造,形成合夥人文化。
合夥人不分加入先後,不論年齡資歷,核心關注的是技術、貢獻和志同道合。
他希望以此吸引最頂級的牛人,讓更多有識之士加速自動駕駛終局到來。
《道德經》裡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真正能邁步實踐者,少之又少。
如今,無人車獨角獸Momenta,宣示兩條腿,放下“自我”,立志要做推動終局實現的那個玩家。
這就是Momenta。
未生逆行抄襲 在 少年江流的電影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他與他的荷里活
著名大導昆汀的新片《從前有個荷里活》上映,這部電影爭議非常大,普遍觀眾都對它負評如潮,唯獨忠粉會拿最後那30分鐘來試圖證明,昆汀沒有變。首先我覺得,昆汀之所以是昆汀,就在於他離經叛道,這裡當然是包括對自己以往作品的顛覆。
昆汀這個導演我也不必多言,隨便在網上一搜,都能找到大量關於這個導演的介紹。他能讓如此多影迷喜愛,就在於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影迷導演,一個在錄像帶店看了上萬部電影的影迷,憑著對多部電影的抄襲(抄得非常高級),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所以,要理解這部電影,就要首先理解昆汀這個人。
而昆汀這次在電影裡,所顛覆的是經典的電影三幕劇。
偉大的編劇聖經《故事》裡曾經提過,一個優秀的電影劇本離不開三幕劇。那就是建立,發展,以及解決,中間再設置兩個轉折點,讓故事進入高潮。我們所喜愛的絕大多數商業片,都是按照著這個架構。
而昆汀這次同樣設置了三幕劇,但彼此之間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哪怕你拋開前面兩幕直接看最後半個小時,都完全不影響觀影。這種對觀眾觀影習慣的冒犯,是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家都不太喜歡它。
許多人說看這部電影必須要了解西部文化,對荷里活六七十年代電影史有一定熟悉度,需要極高的電影知識儲備才能get到其中的奧妙。我覺得大可不必,雖然會少了一些樂趣,但只要對西部片有基本認識,以及了解曼森家族事件就足夠理解這部電影。
所以這次我決定以三幕劇形式,分析一下昆汀如何在三幕劇架構上做出顛覆,為什麼我認為這是昆汀繼《低俗小說》之後最好的電影。
第一幕:
昆汀在電影的開頭,設置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鏡頭,那就是墻上的海報。經過開場時的訪問,我們所有觀眾自然會對墻上這個大明星有個初步的認識。
於是在酒吧裡,我們通過對話得知主角Rick早已不如從前,曾經的英雄形象不復存在,甚至要淪落到給一些當紅新人做反派來襯托。被邀請去意大利拍通粉西部片,對他而言簡直是演藝生涯的侮辱。(這段我笑死了,因為後來的西部片就是讓意大利帶到巔峰的)
通過酒吧那場戲,打破了我們對Rick這個角色一開頭意氣風發的認識,原來他已經成為了一個過氣的演員。於是我們的目光跟著鏡頭再次定格在一開始的那副海報上。這是多麼的諷刺,多強的心裡反差,海報上Rick猙獰的面孔仿佛是被生活所擠壓著一般。
用一張海報,給觀眾帶出完全不同兩種的感受,這就是昆汀的功底。
接下來是特技人兼司機的cliff的獨角戲,昆汀給了cliff長達一分多鐘的飆車戲,因為這個角色與車緊緊相扣。可以看到cliff在開車時,是狂野且激情的,輕易地超車,變道,逆行,這些地方都是在體現這個人物的性格。
當他回到家中,凌亂又狹小的房間,唯有狗在等待著他的餵食,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底層單身中年人的寫照。而罐頭與狗,這是這個角色唯一擁有的東西,也是最後結尾的重要道具。
另一邊給Rick設置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細節,那就是對著錄音機對戲,我們發現即使Rick已經過氣,但他對曾經的輝煌過去念念不忘,那些西部英雄形象在他心中揮之不去,他必須要靠和錄音機對戲,來對抗低谷的人生。
接下來就是第一幕中最漂亮的鏡頭,一個俯拍鏡頭,先是透過在泳池的Rick,再跟著曼森家族的車來到波蘭斯基的家中,然後本片的第三主角莎朗夫人登場。透過鏡頭將Rick跟莎朗夫人的命運串聯起來,中間還夾著曼森家族,為電影的結局留下伏筆。
莎朗夫人登場後是去到前面Rick提到想參與的泳池派對,這場泳池派對的戲裡,我們看到莎朗夫人受大眾喜愛,男人們都迷戀她,她是這個派對的寵兒,她有多受歡迎,觀眾就會有多惋惜,因為在真實事件裡她被殘忍地奪走了性命。
第一幕大致上就是這樣結束了,沒有然後情節的轉折點,就是不斷地在建立人物。三位主角都代表著三種身份,cliff所代表的是荷里活的邊緣人物,Rick代表的是荷里活最常見的演員,而莎朗夫人則代表荷里活的明日之星。這三個人物,勾畫出一個真實的荷里活。
第二幕
第二幕是大多數觀眾最不喜歡的段落,卻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它講述的是一天裡三位主角所經歷的故事,三個故事彼此毫無關係,但由於交錯剪輯,讓觀眾們感到沉悶而拖沓,如果重新梳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它特別之處。
先說說Rick那條線,Rick在一開頭帶著酒意來到片場,遇到了第一個打擊,那就是導演讓他去扮演他最鄙視的嬉皮士(前面有提到Rick對嬉皮士的厭惡)。
然後他遇到了小童星,在小童星的對談下,想起自己的困境,竟然失控地哭了。一個是未來影視界的新希望,另一個是被時代所淘汰的過氣演員,Rick在心裡承受力和職業水準上都遠不如小童星,這是第二個打擊。
接下來是最精彩的一幕,那就是戲中戲。很多人說昆汀的風格是,幾個人在閒聊,突然間有人開了幾槍,給觀眾一個措手不及的反轉。而這場戲中戲,昆汀依然沿用了這個套路,只不過他是放在戲中戲上。
一開頭觀眾固然是知道他們在演戲,但昆汀拍得非常漫長,在觀眾漸漸入戲時,昆汀立即開了“一槍”,那就是Rick的NG,瞬間把觀眾拉回現實。這場NG戲也非常有趣,昆汀用了一個長鏡頭,左右移動著,極為考驗演員的發揮。這場NG戲也給Rick造成第三個打擊。
於是他在化妝室陷入了崩潰。
但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人物如何重新振作起來,扭轉困境。誰也沒想到,居然是第一幕出現的錄音機,一個優秀的導演從來不會浪費任何一個道具。錄音機作為Rick曾經輝煌的符號,給了Rick鼓勵的作用。於是這個男人在最後,發揮了自己最好的表演,還獲得小童星最高的稱讚。
Rick這條線就是典型的故事三幕劇,從開始陷入困境,再到中間黎明前的黑暗,再到最後解決問題。但Rick的這條線,是跟主線完全沒有關係,這就是擺明著用三幕劇來反三幕劇。
再到cliff這條線,這是經典的西部片模式,也是最出彩的一段故事。Cliff這個角色十分正派,身手也十分了得,背後卻有著黑暗的過去,再加上懷才不遇的經歷,他就是典型的西部片主角。
他在路邊遇到曼森家族的女孩,女孩帶著他來到了牧場。透過場景,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周圍的房子都是照著西部片酒館來設置的。背後還有著穿褲子的男人,不難看出這個牧場經常進行性交易,女孩利用自己的美色來獲取金錢,或者吸引男人為之賣命。
人性醜惡的小鎮,往往都是西部片最常見的套路。
當cliff提出要去見牧場主時,配樂立即變得詭異,節奏緊湊,當我們跟著cliff進入那個房間時,心中必然是迫切想窺探房間。但這裡昆汀玩了一個小花招,睡在床上的牧場主居然沒有死去,也沒有被綁架,讓觀眾獵奇的觀影期待落空。
當然,在cliff出門後,昆汀還是讓cliff去展現了一下暴力,這個暴力不是為了視覺衝擊,而是為了鋪墊接下來的戲,讓騎馬的男人回來為同伴復仇。(又是西部片的套路)按照西部片的拍法,這個時候兩人必然會來一場決鬥,誰也沒想到昆汀這個時候再次戲弄觀眾,玩了一個反高潮,讓cliff開車離去。
Cliff這一段就是昆汀用了一個西部故事來反類型,他很清楚觀眾想看什麼,他在懸念跟氣氛都做得十分出色,為的就是在你緊張而期待時,讓你失落。
第三條是莎朗夫人的線,這條線故事性最弱,就是莎朗夫人看電影。表面看,這是極無聊的戲,因為幾乎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但要理清莎朗夫人在電影中的作用,就自然理解這場戲的意義。
首先,莎朗夫人在第一幕介紹了這個人物如何受男性喜愛,於是在第二幕昆汀要做的是加強這個角色的人物塑造和其背後代表的意義。
莎朗夫人一開頭做什麼?是載了一個路人,將其送到目的地,這裡體現了莎朗夫人善良的品質。
接下來,莎朗夫人經過電影院,再三猶豫,決定去看自己主演的作品。而電影院的賣票員和經理都完全不認識她,連拍照都要讓她站在海報旁邊,以免大家不知道她是誰。作為一個電影的主演之一,莎朗夫人遇到這樣窘景她的態度是什麼?沒有抱怨,沒有不滿,完全配合對方。體現了莎朗夫人友善而樂觀的心態。
再到下一幕,是莎朗夫人看電影,在電影院裡放鬆脫了鞋(昆汀的惡趣味),看著電影裡自己的表演,滿懷期待。她明明飾演的是一個笑角,但聽著周圍人的笑聲和掌聲,她露出滿足而欣慰的表情。
從這段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莎朗夫人友善,樂觀,熱愛表演,熱愛電影,對未來充滿憧憬,這簡直是荷里活最美好的存在。這裡充滿了昆汀對莎朗夫人結局的惋惜,以及對莎朗夫人的尊敬。
如果說,Rick跟cliff都分別以不同形式來呈現西部片,那昆汀就是用莎朗夫人來呈現充滿夢想的荷里活。尤其要留意,在第二幕結尾,三個人物各自回家時,電影放了一首《加州之夢》。這首歌後來被翻唱了無數次,它是最能表現美國夢的音樂,也預示著一天雖然結束了,但夢仍然還在。
第三幕
第三幕是不能劇透的結尾,網上所有盛讚的都是這一段。源於前兩個小時的沉悶,觀眾無法釋放的情感一次酣暢淋漓的爆發。
昆汀之所以安排這一段,一方面是知道觀眾也被折磨了兩個小時,是時候要釋放了。另一方面是昆汀自己也極度需要用這些暴力情節來釋放自己,為當年的慘案出一口惡氣。
為了鋪墊這一段,昆汀玩了一個倒計時敘事,不斷地用旁白提醒大家,那段轟動一時的慘案即將要發生了,這裡是全片最緊湊最緊張的時刻。
誰也沒想到昆汀最後還玩了個敘述性詭計,虛構了一個歷史事件。
因此,曼森家族的三入組被昆汀有意地醜化了,三個人行為舉止也愚蠢之極。昆汀還有意讓曼森家族承擔了一個反電影主義的角色,仇視電影,仇視演員,仇視荷里活。所以最後,昆汀安排三個角色都死在電影形式下。
Rick最後那段噴火不說了,cliff與曼森家族的對持時,那就是《黃金三鏢客》的站位,昆汀用最後這場高潮戲,宣示了自己對電影本身的熱愛。
但平心而論,這場戲留下的至多只有感官上的刺激,在情節上的鋪墊跟鏡頭的運用,遠遠沒有第二幕玩得出彩,在暴力的呈現和血腥的快感也遠遠不如之前的那些電影,當第二遍再看的時候,這一段就很難再挖掘到驚喜了。
昆汀必然還是十分熱愛荷里活的,最後Rick期待的大門為他打開,莎朗夫人熱情接待,關於荷里活的那個夢,昆汀始終不忍打破它。
最後說說電影裡那些我認為比較有趣的點吧。
西部片
如果再梳理一次Rick的人生歷程,你就會發現這就是西部片的歷史,由最初的輝煌,走向下坡路,再到意大利將他再次走向輝煌。
車
電影裡有好幾場cliff開車的戲,車對cliff而言除了是生存工具,更是壓制cliff心中野獸的符號。Cliff曾經涉嫌殺妻,有過越戰經歷,他心中必然藏著一隻猛獸。而在車裡的他,非常友善,也非常正直,哪怕是曼森家族女孩的主動勾引,也被他以年齡不夠所拒絕了。你會發現,當他離開車時,會與李小龍單挑,會在牧場打人,最後甚至會殺人,都是他離開車後,展現了他野獸的一面。
那支煙
Cliff在第二幕結尾放了一支迷幻煙,是在曼森家族女孩手中買來的,如果說cliff是野獸,那支煙便是給野獸注射的興奮劑,讓cliff徹底釋放他的暴戾。曼森家族賣的毒品,最終讓曼森三入組落得如此下場,這個結尾也充滿著一定的宿命性。
電影評論音軌
昆汀在電影中途加了一段迷影情節,就是讓Rick和cliff看電影時,兩個人配合著畫面發表意見,這就是在惡搞電影DVD常常出現的主創評論音軌,整個過程十分有趣。
戀足
戀足界有三大名導,姜文,新海誠,以及昆汀。而昆汀是三人中最肆無忌憚的那位,這部電影裡幾乎每一個女性角色,都有赤足登場的戲份。裡面還有好幾個長達十秒鐘的特寫鏡頭,無論是髒腳底(昆汀本人明顯喜歡髒的),還是乾淨腳底,都在昆汀的鏡頭下盡情地展現。腳對昆汀而言,就是荷爾蒙跟性暗示的表現。
關於片名
個人不太認可如今的這個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這個片名格式,明顯是致敬當年經典的往事三部曲。所以應該譯作《荷里活往事》或者《好萊塢往事》更為貼切。
最後我想說,觀眾觀影向來會有一個屬於他們的電影舒適區,但電影的革新必然是要跳出這個舒適區的。電影是視聽語言的藝術,電影的表現形式不該只有一種,只有不斷地跳開以往的框架才能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這部電影我最終給8分,因為昆汀不單只突破觀眾的舒適區,也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這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導演應該有的表現。
#從前有個荷里活
#從前有個好萊塢
#QuentinTarant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