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3 中午抽出三位
王晏潔、Zoe Chou、Grace Chen
請私訊寄件資料喔:收件人、手機、地址。
🤤【抽書活動】--《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
🤤#采實文化
。
書商希望推書,非業配,有3本公關書贈書活動。
。
【推薦文】《年屆四十,中年迷路》
『如果說人生的第一個二十歲,是用來認識世界;
那麼,人生第二個二十歲,是用來認識自己。』
。
這是書籍背面斗大的一句話,跟我自己的人生理念不謀而合。20歲之前,讀書考試、能力訓練、得到學歷及證照,像是遵循某套社會腳本,依序在各關卡闖關,坊間也有攻略可參考。這一階段沒什麼選擇,世界就是這樣,也只能跟著做,類似在新手村練等級,否則要做什麼?脫序者會淪落到另一個平行社會,人們皆被這樣警告。
20-40歲,踏入社會,雖然得到一部份自由,但必須要認識自己,界定特色,否則你跟別人沒有區辨度。此時選擇生涯、投入興趣並獲得掌聲/按讚數都是被認同的一種方式。社會心理學家Erikson認為「自我認同」從青春期發展至此年紀,預備要大放異彩了,不過亞洲社會不然,這個年齡層才算是萌芽,必須直到「成家立業」才被認同為獨立個體,否則還是要看父母長輩的臉色。
40歲之後,也就是本書所談的範圍,作者假定我們來到了人生最高點,該有的也到一定水準,客觀上你終於擁有自由與自主,可是踏出牢籠的那一刻卻感到害怕,你從不是「靠自己」接觸外面世界,感到多重力量拉扯。那些是:
(1)過去:
原生家庭的影響、過去的傷痛、未竟之事、內在陰影。以前先壓抑著,現在則被要求「彌補」。
(2)現在:
時代變遷、價值丕變,過去所相信的信念,現在不一定被認同,例如「家長父權—然現在孩子的資訊力比你強」,誰是老大?或「夫妻關係變化—從共同照顧孩子的角色變成兩人獨處關係」,有強烈失落感。
(3)未來:
空虛感,過去由社會所賦予的「假自尊」無用武之地,未來也就飄飄然,加上40歲後身體狀況下滑,力不從心,這些都是『中年危機』的內涵。
。
40歲後的自己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重新燃起活力,開啟「第二人生」--也就是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社會原先給你的那一套,你不能選「套餐」,而是要從挑選食材開始,自己煮出一套像樣的也滿意的晚餐。1970年代美國就有叢書探討中年人生與發展,例如天下文化出版的《新中年主張》。
《年屆四十,中年迷路》這本書,是對中年期的提問與提醒,是初始之章,藉由作者諮詢多人的經驗重新盤點中年的現狀,並試著找到最值得自己努力與期待的事,書本每章節後則有一些需具體的方法:
1.空檔年:放自己一年假。如果實際不可行,白天繼續工作,但晚上或假日一定要空下來當成「空檔」獨處思考體驗。
2.培養自己的興趣。
3.諮商:這是找個專業,與你做鏡子般的對照與對話,會比自己摸索更快。
4.寫自傳:先整理自己的過往,寫出有主題的或以時間序為標題的編排,EX:「追尋避風港的人生」。做過整理就會有頭緒,類似整理房間後的感覺,會突然產生靈感要怎麼布置。
5.希望日記
對未來的期許,列出「想要做的,未完成的清單」,先不要管能不能做到,列了再說,這樣你的想望才可以出現,再繼續下一步:如何完成或選擇性完成。
。
中年期,是第二人生的開始,像是終於累積好在手上一定數量的樂高積木,開始創造自己的樂高模型,自得其樂、開心分享。
從此「人生嘛」這句話,就會是正向的讚嘆詞。
。
部落格好讀版: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4479699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
博客來的連結:目前79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6882?loc=P_0022_005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四十不惑,很難好不好...」
🤤🤤
。
活動日期:109/1/30 (四)18:00~2/3(一)12:00截止喔,2/3(一)中午後公布三位幸運粉絲🙋♀️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給我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未竟之事 心理學 在 Dr. Claire 劉晏孜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3.12 暖心話
海苔熊的文章,我一直都很喜歡,
淡淡的、貼近現實的描述,卻存有極豐富的暖心療癒能量,
讀一篇溫暖的文章,
讓自己的心,如現下這週日晌午的陽光一樣溫暖
(歡迎大家留言寫下讀後感)
--------------------------------------------------------------------------------------
來給我看診的人兒們,其實許多是心病,
記得有位焦慮的女孩,生活壓力大到爆表,
伴隨而來很多生理上的不舒服,
第一次來看診,就看了半小時,談工作、談感情、談原生家庭,
一滴一滴的眼淚穿插於她絮絮語句之間,
接著,她從包包裡倒出一堆不同種類的安眠藥,
她說她看了好多家診所、醫院,但沒有一種可以讓她睡得好,
我把它們通通回收(這種藥還是不要放在心靈脆弱的人身邊比較好),
最後,我只開給他一種抗焦慮劑,
然後印了兩篇我覺得她目前處境適合閱讀的文章,
往後幾次,陸續建議了幾本書與專業心理網站給她,
逐漸,她回診的間隔時間越拉越久,某一次之後就沒再回來過了。
數月前,粉絲專頁私訊裡收到一則訊息,
訊息裡說感謝我那時給她的幫助,幫助最大的不是藥物,
而是那些文章和書籍,讓她學習到她該如何幫助自己。
說真的,我並不是精神醫學專科醫師,
門診裡遇到這樣的患者,該如何處理,也是一路上我在學習的重點,
所幸我也是一般人,也會有壓力、情緒、關係等等的困擾,
那些能幫助我的,相信應該也能幫助到我的患者,
就是靠著這些溫暖力量的傳遞,希望世界能稍稍更加美好。
ps. 若情緒壓力已顯著影響生活功能,請尋求精神專科醫師之協助
[ 30雜誌 ]
這篇我想整理7個讓愛情「定位」的方式。
-
「姊妹們好像約好似地都選在上個月結婚,光紅包就快花了薪水的一半,」Aileen 說。
幾個寒暑經過,有些人還是過著單身又不甘寂寞的日子,另一些人雖有另一半陪伴,但並不快樂。有沒有可能在30 歲時,就將自己的愛情好好做個定位?我整理了7 個親密關係裡重要的議題,或許在今年夏天,我們都能好好的檢視自己,建立關係。
#1確認自己的5大需求
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一些目標。或許現在對你來說,戀愛與婚姻並不是第一重要的事,但也有可能,你只是在逃避對於親密的需求,嘴巴上說不想結婚,其實只是怕再失去。
北美著名的婚姻治療師Gary Chapman 曾提出5 個在親密關係裡的需求,你可以問自己,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
● 自主:能夠自在地做自己,為自己做決定,不受限於其他人。
● 娛樂:經歷開心、瘋狂、刺激與新奇。
● 心靈安適:感受心的平靜與安全感。
● 追尋意義:了解自己是誰、這輩子最想做的事等。
● 愛與被愛:想要為一個人付出,或是被他照顧、看重的感覺。
如果你現在是單身,可以找個地方靜下來,試著評估看看,身邊有沒有可以滿足你這些需求的人?之所以沒有進展,是因為他缺乏哪些部分?如果你現在已經有伴侶,這裡的哪一項,是你很重視,但他沒有做好的?反觀你呢?你有做到他真正需要的嗎?
#2用XYZ法表達感受
有些人會重複「季節性」的感情,春去秋散,夏至冬離,不是因為愛得不夠深,而是因為不懂經營。熱戀結束後,我們遠比愛情開始時需要更多的溝通技巧。
心理學家曾對情侶爭執與衝突做研究,發現那些只會一味退讓的關係並沒有辦法長久維繫,而那些只顧慮自己需求的高壓式愛情也充滿委屈。真正對關係有助益的,是「同樣在乎自己,也在乎對方的需求」。這段話真正的重點並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表達感受」。感情並不是商場經營,儘管溝通並不一定帶來解決,但委屈或傷口若沒有被看見,只是在彼此心裡埋下了炸藥。
諮商師常使用的方法是「XYZ 表達法」。典型的句子是:在X 情境下,你做了Y 事件,讓我覺得Z。例如
「昨晚你一回來洗完澡(X)就倒頭大睡(Y),我其實有好多話想跟你說,很悶(Z)」。這個方法可以同時達到3 個目的:
● 指出希望對方調整的行為。
● 不把行為歸因成「沒救」,相信該行為只是在特定時空下才發生。
● 願意交出自己的脆弱,表達自己的感受。
倘若對方是一個說這種話會感到很尷尬,或表達能力不太好的人,你也可以嘗試替他說說看,例如「是不是因為我昨晚和客戶去居酒屋(X)沒接電話(Y),你覺得很不安(Z)?」通常在你願意說出自己的感覺和看法之後,對方也能慢慢地說出一些些。
#3寫封感謝信給舊愛讓悲傷止步
很多人現在無法放手去愛,是因為他們還困在過去某段悲傷裡。幸好,我們還是有些方法,可以試著讓自己慢慢走出來。
心理學家李秀平、Wei Liyuan 與Dilip Soman 曾於新加坡進行一項有趣的實驗,請18-25 歲的人寫下最近他們感到後悔的事(或一件想強烈要做到卻未能完成的「未竟之事」)。參加者分成兩組,一組請他們將寫好的紙放進信封當中,另一組不放。結果發現,有放進信封的那組,後悔、內疚、悲傷、擔憂和慚愧情緒比另一組少。
為什麼情緒會被舒緩?當你將難過的情緒寫下,放進信封裡封存起來,就達到了「心理完成」的效果。很多悲傷的過往之所以難忘,是因為那些曾經的痛或美好太過鮮明,事實上,研究中將記憶存封起來的那一組,比起另一組記得較少的事件細節。
悲傷療癒協會的約翰‧詹姆斯與羅素.傅里曼也指出,告別情傷的方法之一,就是寫封感謝信給舊愛。找個你信任的人,在隱密空間中將信念給他聽(他不需做任何事,只要聽就好),之後給彼此大大的擁抱。如果你覺得這樣很彆扭,也可以找一個空曠地方,自己大聲念出來,然後放進信封封起來。
繼續看剩下的四個: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5676.html
pic credit http://ppt.cc/pBIT5
未竟之事 心理學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0]~《控制》性格解析-你最愛的他,是恐怖情人(小雷)?
「愛咪相當可能是Cluster B當中邊緣型、自戀型與戲劇型三種人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s)的組合。」心理師毛毛兔說。片中愛咪用巧妙而高超的設計、安排與布局,讓丈夫步入百口莫辯、眾矢之的與進退維谷的困境之中。在作品發表會當中,愛咪極度需要鎂光燈聚焦與伴侶的崇拜,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並缺乏同理心(自戀型),用自殺、性、或身體魅力來蠱惑操控伴侶(戲劇化型),以及伴隨多疑、情緒不穩非常怕被遺棄(邊緣性),這些都相當符合戲劇情感型的特徵。
為什麼他們可以不擇手段?或許她的控制傾向背後,藏著幾個秘密。
(1)自戀,其實來自於巨大的自卑
愛咪的老公尼克和她一起在發表會上走過作品長廊,書中的小女孩「神奇的愛咪」所做的事情(養寵物、參加球隊等等),其實都是愛咪的「未竟之事」。父母的超高期待,讓孩子覺得他是「特別的」或「應該獲得特殊對待的」,使他們習慣高估自己的價值。
(2)暴怒與崩潰的背後,其實是怕被拋棄
心理學家Paul T. Mason與Randi Kreger指出,與邊緣型的人相處最困難的地方是,他們常常前一天覺得你超棒、超愛你,但隔天又恨你入骨、想殺掉你。當他們想要的東西沒有獲得滿足,就會立刻變天,可是事後又會很懊悔、軟化、乞求,試圖與你重建連結,經常在愛恨之間擺盪不定。
(3)依賴,其實只是想索回關愛
戲劇化型的人如其名,但這些依賴與做作,其實都只是一種索愛的手段。過去被忽略或被雙親嚴格管控的經驗,使他們學習到一件事情:如果要獲得關愛,就是把自己弄得楚楚可憐,並且表現出無法照顧自己的樣子。這樣,大家就會關心自己,一直陪伴不會離開。
要如何跟這些人相處呢?除了尋求專業協助外,關鍵字都是「需求」與「界線」。
我最常用的方式,是用「不代表」來跟自己說話。「她在你面前大吼、甩門離開,並不代表你有『義務』立刻去追她回來,然後耗上一整晚。你愛她,但不代表她可以老是用這種方式操控你的生活。」或是「他現在想要你去陪他,而且無法等待,因為他可能下一分鐘就會說自己在橋邊吹風。你擔心他,但不代表你要立刻滿足他的需求,因為下一次他就學會用這種方式召喚你。」等等。
覺察自己正在這樣的關係中,然後練習區分自己與對方的情緒與責任。畢竟,退讓無限只會縮短感情的保存期限。
整理自30十二月號: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