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影片節錄自1967年上映的國片《寂寞的十七歲》,該片於1966年12月27日開拍,1967年5月17日殺青。開鏡當天,導演白景瑞(1931-1997)挑了凌晨時分,在台北市國賓飯店拍攝男、女主角柯俊雄(1945-2015)與唐寶雲(1944-1999)的戲。此外,劇組也到台北市多處出外景,當時的景緻就此定格在底片中,而那個年代台北市各大觀光飯店的設計裝潢,從這部電影裡亦可略窺一二,這也是多年後看國片的一個趣味。
電影開場,唐寶雲飾演的女主角唐丹美所就讀的學校是位於木柵的景美女中,而幾個飯店場景,則分別在國賓大飯店、統一大飯店的文華廳等地拍攝;其餘像是圓山的中山兒童樂園、石牌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西門町圓環(中華路與衡陽路口的平交道)、河濱公園與臺北橋等地,我們都能透過此片,欣賞到它們在60年代的「老樣子」。
1962年5月16日,台灣省政府於臺北縣木柵鄉港墘建立「臺灣省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第一屆招收八個班。於同年加入北區公立高中聯招。1968年隨行政區改制改隸於臺北市,更名為「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是年招收新生十四班,計三個年級四十一班,學生兩千九百餘人。因此片中看到的「省立景女」是改制「市立」前的最後一年。
而片中出現的臺北橋,為一座鐵桁架橋,於1921年動工興建,1925年竣工通車;1960年代,由於臺北橋鏽蝕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政府決議將之拆除,然後重建一座水泥橋,並於1966年7月20日起進行拆除與重建,在1969年11月15日完工通車,從鐵橋變身為四線道的水泥橋。所以片中記錄的臺北橋影像,是其「鐵橋模樣」的最後身影。
片末的滑雪畫面在合歡山拍攝,自1964年開始即有青年自強活動在合歡山舉辦滑雪營隊,估計超過數萬人參與該項活動,直至1996年合歡山滑雪訓練中心因松雪樓重建而遭林務局收回另作他用後才中止。
1966年10月24日,中影決定開拍《寂寞的十六歲》(後來更名為《寂寞的十七歲》),這是白景瑞在1964年進入中影擔任製片部經理兩年以後的事了。白景瑞執導《寂寞的十七歲》,啟用《啞女情深》的柯俊雄與《養鴨人家》的唐寶雲配對,兩人是龔弘、李行給捧起來的。編劇為張永祥與新人雪晴,其實雪晴是白景瑞原來的編劇,劇本送到龔弘那邊,龔弘有意見:「原劇本雖然現實卻並不健康,因此又經過藍海小組大力修改,才成為一部唯美主義的電影,小白雖然覺得與他原意相左,但仍是一部感情寫實的電影,而且是他獨挑大樑的處女作,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所學所長,因此他也就接受了修訂後的大綱,由名編劇張永祥執稿。」為了劇本的寫實性,劇組曾於開拍前,去到中學裡挑選一些十七歲少女,舉辦座談,了解她們的心理。
片中除了家居生活、病房景況及幻想冰宮共舞等橋段,是在中影的士林片廠搭景拍攝外,其餘大多採用實景拍攝,工作人員為此得花費更多時間勘景和等待;其中部分地點為學校、飯店、醫院等公共場所,為了讓拍攝工作順利進行,請來不少業餘演員客串演出,此外還需注意氣候的變化,對劇組的拍攝進度增加不少壓力。
這部片採寫實風格,將場景大量拉至戶外,以實景攝製,在對自然光的採用、捕捉、應用上,與白景瑞長期合作的攝影師林讚庭功不可沒。《寂寞的十七歲》的成本雖不高,卻勝在清新的情節與樸實的氣質,並糅合了當時文藝作品中最為流行的三角戀情以及分分合合的繁複風波,較為迎合當年的商業氛圍。
1967年,白景瑞首部獨立執導的劇情片《寂寞的十七歲》在台上映後,票房直逼一百五十萬新台幣,在那個國片低迷、首輪能賣八十萬便堪稱「奇蹟」的時空下,此片可謂叫好叫座、風靡全台。如此的佳績,不僅讓身為導演的白景瑞喜氣洋洋,看過此片的觀眾也肯定「小白沒有在義大利虛擲四年光陰」。1968年中,《寂寞的十七歲》片在香港上映,才兩週便超過四十萬港幣票房,締造當時港九地區國語文藝片票房的最高紀錄。
頂著義大利留學光環,白景瑞是當時台灣極少數擁有電影學位的導演,無論同行或觀眾,對他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懷有高度矚目,友善的說法是觀摩新技術,其實有不少人是抱著「看好戲」的態度,而做過幾年記者的小白,當然知道後者不在少數,於是對於自己的首作著力更深。
這部電影開拍不久,白景瑞接受訪問時指出:「在電影圈中應該是新人身份,雖然執導過一部份《還我河山》,但就適應國內的製作環境而言,也只能算初學。」雖對首作《寂寞的十七歲》深具信心,卻也「不想別人對他抱太大希望」,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使自己的作品令大家都能夠滿意」。
至於首部電影的主角⋯十七歲少女,白導也早有細膩觀察:「高中女生多有深度近視,肩膀上掛著很重的書包,早出晚歸。父母親為了生活,不得不到處兼差,塞幾個錢買晚麵吃了就算了,這樣雙重壓力的生活,於是產生各式各樣畸形的心理問題。」劇本後來因現實考量作出修正,仍與他的理想差距不遠。對此轉變,白導倒認為不需太過固執,畢竟應該先拍一些能為觀眾所普遍接受和歡迎的昨品,再找機會貫徹自己的理想,進而在國際上爭一口氣。
在處理手法上,白景瑞仍使用「說故事」的傳統形式,同時在不影響觀眾欣賞習慣的前提下,滲入「一點實驗主義的東西」。白景瑞心裡明白,商業收入對導演生命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拍攝手法、內容及呈現方式上有所妥協,類似心態也可見於李翰祥,即先提高賣座、讓公司賺錢,再以此為資本,拍貼近自己理想的作品。單就這點,《寂寞的十七歲》可謂是極好的開端,不僅票房佳,也獲得不少獎項肯定,更打破不少人對他的懷疑,證明他並非紙上談兵。
票房收入豐厚之外,此片亦得到多個獎項之肯定。1967年下旬,東京舉行的第十四屆亞洲影展,代表中華民國參展的《寂寞的十七歲》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金禾獎,以及對青年問題理解特別獎。回顧台灣電影歷次參展,從空手而回、童星獎到女配角獎,如今總算榮登影帝寶座,而帶給我國電影界莫大光榮的演員,正是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柯俊雄。除了亞洲影展,此片亦是第六屆金馬獎的大贏家,共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彩色攝影、最佳剪輯、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最佳錄音,與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等六項金馬獎。
氣質清純的唐寶雲,當年二十三歲「返老還童」演出十七歲少女,配合清湯掛麵、高領羊毛衣造型,絲毫不顯突兀。放眼影圈,即使找年齡恰好的演員擔綱,或許還成熟過她。此片十分善用唐寶雲的銀幕形象,透過許多小動作與對白,透露她敏感寂寞卻又以為成熟的心靈。至於幾場幻想戲,則將少女的內心世界具體化。雖然片中演員的風采都被得到影帝的柯俊雄搶去,但沒了這位超齡且適任的女主角,又如何凸顯輕浮的表哥?附帶一提,這位柯表哥的實際年齡還小唐表妹一歲,如此說來,怎能不誇讚「養鴨公主」駐顏有術?
戲裡戲外,唐寶雲都是一派害羞沈靜,記者旁敲側擊追問與旅美老師戚維義的婚期,也是以靦腆笑容告饒。未幾,傳出她因出閣在即,並未與中影續約的消息,這位無論身心都純如十七歲的女星,選擇在事業巔峰走入家庭。可惜的是,數年後婚姻破裂,唐寶雲幾乎是逃回台灣,面容不復往日青春,氣運也弱於婚前。儘管電影一部接一部,卻不若《養鴨人家》(1964)、《婉君表妹》(1965)、《我女若蘭》(1966)與《寂寞的十七歲》(1967)那般量身訂作。1983年,唐寶雲演出胡金銓執導的《天下第一》後便未再演戲。1987年,因精神狀態不穩定,引發各界關切,並於1988年先後住進榮總及宏濟神經精神科醫院療養。1999年5月14日,唐寶雲病逝於台北耕莘醫院,享年55歲。
2015年12月6日,縱橫影壇半世紀,也曾在政壇曇花一現的柯俊雄,因肺癌病逝於內湖三總,享壽70歲。
片名:寂寞的十七歲(Lonely Seventeen)
導演:白景瑞
故事:藍海
編劇:張永祥、雪晴
演員:唐寶雲、柯俊雄、李湘、林雁、文逸民、潘琪、魏蘇、葛香亭、江明、蔡慧華、王戎
首映:1967年
片長:104分鐘
出品:中央電影公司
獲獎:第十四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柯俊雄)、最佳剪接(沈業康)、對青年問題理解特別獎等三項;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白景瑞)、最佳彩色攝影(林贊庭)、最佳剪輯(沈業康)、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李季)、最佳錄音(洪瑞庭)、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等六項;菲律賓狄侖夫人特別獎;當年台灣「中國影評人協會」選出的最佳中國影片第一名。
附註:此片為白景瑞自義大利留學返台後,首部獨立執導的作品。
劇情簡介:
十七歲的唐丹美(唐寶雲飾),就讀省立景美女中,在班上成績優異,師長皆寄以厚望。不過,丹美對於愛情有著無限憧憬,特別是對表哥馮澤(柯俊雄飾)懷抱許多幻想。然而馮澤正與丹美的姐姐(林雁飾)交往,並急於擺脫舊情人林雪(李湘飾)的糾纏。唐父(魏蘇飾)設宴為即將出國的馮澤餞行,丹美想將親手做的禮物交給馮澤,堅持要馮澤開車來接她,同時馮澤也接到林雪的電話。那夜風雨交加,馮澤到林雪家之後,兩人起了爭執,林雪失手用花瓶擲傷馮澤,結果馮澤負傷開車,因為視線模糊而與卡車相撞,不幸車毀人亡。丹美自責不已,內心煎熬終至精神崩潰,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薛大夫(葛香亭飾)的抽絲剝繭之下,發現其病因,並找到林雪說出真相,終令丹美釋懷,重拾正常生活。
本週好消息生命贏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1945年的5月8日英國、法國等同盟國接受德國納粹無條件投降,結束長達六年的戰爭,將這天訂為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至今已75年。今年,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歐洲多國將在封城下進行有限度的慶祝活動,是75年來首次。】
{內文}
(時為英國首相邱吉爾1945/5/8)
戰火將在今晚午夜後一分鐘(5月8日星期二)正式結束,但為了挽救生命,昨天「停火」已經在所有前線響起,德國戰爭因此結束
5月8日英國BBC播放了邱吉爾1945年的著名演說,慶祝二戰歐洲勝利之日V Day,正式宣佈歐洲戰爭已經結束。75年之後英國慶祝V Day 的同一天,面對的卻是另一場傷亡慘重的戰爭。
(英國環保大臣/GEORGE EUSTICE)
現在已有31,241人死亡,自昨天以來 死亡人數增加了626人
這一次英國非但不是贏家,反而在二戰勝利75週年紀念的前夕,超越義大利淪為歐洲新冠肺炎最嚴重的災區,而且在5月6日成為歐洲,目前唯一死亡人數突破三萬人次的國家,這一天會在英國歷史上留下烙印嗎?
(英國反對黨工黨領袖/KEIR STARMER)
現在這是歐洲最高的數字,也是全世界第二高的,那不是成功,也不是什麼表面上的成功,總理可否告訴我們,這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英國首相/強森)
他非常正確地指出養老院危機,他絕對是正確的,在養老院中疫情正在蔓延,對此我感到非常遺憾,我們為減輕這種情況,已經進行了數週的努力
一直沒有被納入官方統計數字的英國養老院死亡人數,的確讓死亡總數大幅增加。
(英國首相/強森)
在這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認為國際間的比較和數據,還不能得出我們想要的結論
因為禁足令無法全數出席的議員,使得兩三年來,讓全世界都見怪不怪的吵吵鬧鬧,必須要靠議長大聲疾呼,來維持秩序的英國議會頓時變得空蕩安靜,在力推脫歐時辯才無礙舌戰群雄的強森,現在面對著自己的回音,也似乎顯得詞窮而心虛。
(英國首相/強森)
我們正在為此而努力,我們每天的測試數量約為10萬,但目標顯然是在本月底之前達到每天20萬,然後再繼續提高
他試圖通過拋出另一個數字,來轉移對死亡統計數據的關注,反對黨領袖當然也指出了初期測試數量太少,啟動封城禁足太晚,以及防護器材嚴重短缺的嚴重錯誤,這是所有圍堵新冠病毒失敗國家的共業,但是新冠疫情在英國更揭露了長期以來,醫療健保系統每況愈下的真實狀況。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衛生和熱帶醫學教授/Martin McKee)
在疫情爆發最初階段,WHO就一直強調測試 測試 測試,英國沒有能力這樣做,因為醫療系統已經被削弱了,我想很明顯的是政府在最近這四年,根本在忙別的事,的確在2016應該有一個醫療應急的計劃,但是始終沒有下文
除了近幾年英國脫歐的內耗之外,這是1960到2020 ,英國公共衛生年度支出的平均變化,除了在1980-1990之間的柴契爾年代,遭到巨幅刪減之外,最明顯的就是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近乎垂直下滑的斷崖式刪減,最直接的結果也顯示在2000年以來,英國的醫院病床數量不斷下降的圖表上,到2017年的這十六年中,英國一共減少了7萬多張病床,遠遠落在義大利和西班牙之後,將近六千七百萬人口的英國,也只剩下4000張ICU病床,在歐洲幾乎是敬陪末座。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今天似乎很難如同我們所望那樣,紀念這個特殊的周年紀念日,相反的我們從家中和家門口來紀念,但是我們的街道並不空,而是充滿了我們彼此之間的愛與關懷
而5月7日,獨自一人在倫敦西敏寺裡,點燃蠟燭悼念為二戰犧牲的無名戰士之墓時,強森還能繼續「Never complain Never explain」嗎?這場英國輸得難堪的新冠抗疫戰,讓強森失去了像他偶像邱吉爾一樣,發表抗疫勝利演說的歷史機會。
(德國總理/梅克爾)
我們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減緩病毒擴散的速度,同時保護住我們的醫療系統免於崩潰的目的
真正新冠抗疫的勝利演說,來自75年前的戰敗國,已經成功解封復工兩星期的德國,5月7日何嘗不是一個屬於德國的V Day,一向謹小慎微的梅克爾甚至明說,「在解封上我們可以更大膽 但是要保持謹慎 」。
(德國總理/梅克爾)
商店開業將不受限制但有衛生規定,業餘運動可以在5月中之後,恢復德國甲乙級足球聯賽
5月15日恢復聯賽之後雖然還是沒有觀眾的閉門賽,但這是歐洲第一個恢復主要聯賽的國家,對於為足球而瘋狂的廣大歐洲球迷而言,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新聞旁白)
歐洲各國在足球聯賽上的作法並不一致,法國 比利時 荷蘭取消了全季的足球聯賽,其他國家則全力挽救2019-2020的聯賽。
截至5月8日凌晨,全球災情最嚴重的歐洲,已經有超過15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在1月28日德國發現,歐洲第一起確診病例後的整整100天,疫情終於慢慢趨緩。
(法國電視台駐歐盟特派員/Valery Lerouge)
在已經開始解封的歐洲國家,結果普遍是令人滿意的,例如德國已經重新啟動了兩個多星期的商店營業,當然它的感染率在一開始有所上升,然後又下降了,到週四5月7日感染指數為0.65%
德國釋出了一個鼓舞人心的積極信號,梅克爾也露出罕見的滿面笑容,因為已經解封復工兩星期的德國,並沒有爆發令大家憂心忡忡的第二波疫情。
(新聞旁白)
在杜塞道夫學校有幾個年級開始有序復課,人數限制 量體溫 教室消毒
(德國中學校長/Eileen Lyons)
我們保持社交距離不是1.5公尺 而是兩公尺,我們貼上了所有的標誌來加強社交距離,讓孩子們回到學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德國的大學和中小學,陸續按照非常嚴格的規定重新復課,唯一沒有復課的是幼稚園,因為德國政府認為沒有能力保證,讓幼兒遵守社交距離及防疫衛生要求,這一點正好和從5月11日解封復工復課的法國完全相反。
(新聞旁白)
蒙著面的共和國總統和教育部長,這不是Poissy市的Pierre-de-Ronsard小學常見的景象,因此有些低年級的孩子根本沒有認出是馬克洪
(馬克洪 vs.老師)
(日安),(是誰),的確是他,總統馬克洪特別選擇這個班級,來傳達他復課的信息
(學生)
我媽媽在醫院工作,她是醫護人員
馬克洪親自示範基本的衛生防疫手勢,距離間隔的桌子 勤洗手,但是他的主要目標不是這些小朋友,而是鏡頭之外的家長和老師,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安心回到學校,已經輸掉了抗疫上半場的馬克洪,全心冀望下週法國有序的復工復課能扳回一城。
(法國總統/馬克洪)
我們絕對不會對任何擔心防護條件沒有到位的老師說「您一定要回去工作 」,我的目標不是要有多少所學校復課,而是讓所有需要重返校園的孩子,能夠回來上課,我期待一個良好的有序復課,而不是一個大數量的開學
但是法國政府在本週公布的一本厚達53頁的「復課指南 」,讓許多地方首長知難而退,不願在下週重新開放學校復課,法國的醫療專家認為,即使是無症狀感染的病毒帶原者,兒童體內的病毒數量不足以造成感染,而15歲以上的中學生的感染能力和成人一樣,這是德法兩國醫療專家,對於不同年紀學生復課風險評估的差異。
(法國電視台記者/Anne Bourse)
這個產業在法國經濟裡是重中之重,GDP產值是法國汽車工業的7倍養活了130萬人
還有一項馬克洪要全力搶救的是法國的文化產業,法國擁有全世界,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製作及發行量,德國已經從本週解封開放了遊樂場所 電影院 美術館和博物館,但是法國疫情嚴重的程度,讓文化場所及文藝活動不在5月11日復工的範圍之內,何時重啟仍然遙遙無期,法國已經延長國家緊急狀態至7月24日,截至5月9日凌晨,法國共有超過兩萬六千人死於新冠肺炎。
(新聞旁白)
馬德里慶祝重新獲得的自由,從今天(5月2日)開始,西班牙人終於可以出門運動了,這是他們近乎兩個月不能做的事,也是國家逐步恢復正常的路線圖之一
為了避免造成同時外出運動的人潮,西班牙政府規定了不同年紀的不同時段,下午留給有小孩的家庭,另外還有專門屬於老人的時段
(新聞旁白)
西班牙擁有全歐最高的確診人數,也改裝了歐陸最大的方艙醫院,馬德里方艙醫院的關閉具有正面的指標性意義,最後的病人在星期五離開了方艙醫院
隨著西班牙邁出解封的第一步,全歐洲都在密切注意,西班牙復工後的疫情發展
(德國DW電視台駐西班牙記者/Jan-Philippe Scholz)
總理桑切斯強調,這會是一個逐步漸進而且不對稱的解封過程,意思就是不同的地區依照疫情發展和能力,以不同的速度解封,可以確定的是五月中,餐廳可以重新開業
西班牙於本週三通過延長應對疫情危機的緊急狀態,從5月10日起再延兩週至5月24日午夜,截至5月9日凌晨,西班牙共有超過26萬人確診,和26,299人死於新冠肺炎。
(新聞旁白)
威尼斯的喜悅取代了封城期間空無一人的奇怪感覺,一陣向醫護人員致敬的熱烈掌聲
義大利也在本週一開始逐步解除封鎖,如果不是人們戴上口罩,這彷彿是一個似曾相識的義大利,但是截至5月9日凌晨,義大利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已經突破了三萬人。
這是法拉利,全球最知名的跑車原廠在浪漫與傳統之間,是不可少的血清抗體測試
義大利已經有400多萬人重返工地和工廠復工,居家禁足長達九星期的義大利人,也終於能外出散步與探訪親人,義大利經歷了歐洲最長的封城禁足,長到所有生活裡曾經稀鬆平常的小確幸,都成為令人眼眶濕潤的奇蹟。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全部節目內容請點閱【完整版】2020.05.09《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UjT6p24aY
本週好消息生命贏家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油價戰爭過去了嗎? 台灣會受到什麼影響?】
週一油價大漲,汽油漲2元,柴油漲2.2元,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排隊加完油了?
最近兩個月,大家加油應該很有感,但大家或許會有疑惑,為什麼聽說原油當期期貨都跌到負值,我加油卻沒跌這麼多呢?而在兩個月的低油價過後,油價會漲回來嗎? 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呢? 要知道背後的故事,就要說從世界能源三大角力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之間的愛恨情仇說起。
1. 沙烏地、俄羅斯、美國三方角力形成的油價崩跌與金融危機
3月6日,武漢肺炎已從中國擴散席捲世界,全世界經濟急凍,油價需求大減,但OPEC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俄羅斯,卻未能就延續減產達成協議,俄國堅持「我要增產」,引發沙烏地阿拉伯不滿。
於是在三天後,第二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發動了「油價戰爭」,大幅降低出口原油售價,並擴大增產,沙烏地阿拉伯聲稱這種七傷拳招式,是為了懲罰俄國拒絕配合減產。
那俄羅斯又為什麼不願配合減產呢?這就要說到美國的頁岩油。美國因為頁岩油,直追OPEC會員國產量,甚至「超俄趕沙」,重登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認為,每次減產,都讓美國的頁岩油搶佔市場客戶,俄羅斯對此非常不爽。
因此,這看似沙烏地阿拉伯對俄羅斯的報復行為,衝擊最大的卻是美國頁岩油。 早在2014年時,產油國就曾經透過增產,想以破盤價打死頁岩油,但頁岩油最後靠著借貸生存了下來。
這次油價戰爭,雖說起因是俄羅斯不想減產,但沙烏地也跟進,除了是兩生產國角力,其實背後是順便想藉機打死頁岩油,也想逼各國重回談判桌。
2. 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選在武漢肺炎時機點出手
因武漢肺炎,全球石油需求明顯降低,航班不飛了、貨運減少了。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在此時大幅增產,讓油價暴跌態勢遠超過2014年,頁岩油因為需要技術與設備投資成本較高,對於許多靠著融資生存的中小型廠商,立刻造成壓力。 兩國在此時間出手,看似非常完美,可以讓美國頁岩油廠商壓力暴增。
但一個月後武漢肺炎疫情擴大,美國進入準戰爭狀態,政府權限擴大,聯準會丟出無限QE,美國並開始對沙烏地阿拉伯,運用外交、軍援等手段條件多方施壓。
美國政府注資能源業,甚至揚言最後不排除祭出「石油關稅」等手段。 而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只靠著外匯存底打石油戰爭,對照美國整體金融實力與外交影響力,這場油價戰爭,時間拖得越長,就越是捉襟見肘。沙烏地阿拉伯眼看自己收入大減又被施壓,俄羅斯境內的能源公司巨頭也群起不滿,因此兩國內部的壓力並不小。
於是,到了4月,在川普直接和俄、沙領導人聯繫與施壓下,4月12日OPEC+終於通過減產協議,在5、6月每日減產970萬桶原油。然而,由於在疫情肆虐下,全球原油需求量預計短缺,4月中油價繼續狂瀉,甚至西德州原油即期期貨一度跌到一桶-40美元的破天荒新低價。
要搶救這個危機,川普祭出擴大戰備儲油(SPR)、研擬政府入股原油產業等措施,甚至強硬表示不管國會通不通過都要買。但最後,挽救油價的還是從5月起疫情預料放緩,各州與歐洲國家研擬開始經濟解封。最終經濟復甦的態勢,才是決定油價的最大因素。
那麼,油價戰爭誰是贏家呢? 最近大家可能會看到一則新聞,台灣外匯存底超越沙烏地阿拉伯,躍居世界第四。原因之一就是油價戰中,沙國消耗大量外匯存底。同樣的,俄羅斯在油價戰中,也因油價快速下滑,嚴重影響其政府收入。對於石油業國有的沙、俄兩國,雖然開戰容易,但是收入短少的受傷也更直接。
相對的,美國的石油產業多半是民營,政府的角色在於如何拯救石油業,以挽救大量失業,避免石油公司失去償債能力爆發的經濟危機。雖然美國政府無法強硬要求減產,但頁岩油產業早已依市場機制「自動」減產200-300萬桶,更已有油商開始倒閉,頁岩油產業短期內難以恢復榮景。
但,這表示OPEC+勝利,頁岩油垮了嗎?這倒未必!
3. 美國頁岩油革命始末和未來趨勢
1970年代羅馬俱樂部認為石油即將在21世紀就耗盡,但諷刺的是,當時的專家學者萬萬沒想到,人類解決這件事的方式,不是透過節能減碳,而是升級挖油技術,讓石油潛在蘊藏量大增,其中開花結果的技術就是頁岩油(shale oil)。
其實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蘊含頁岩油,但美國特殊的環境,才得以開花結果。
頁岩油開採技術,早已在1940年出現,理論上很簡單,挖一個很深的洞,直抵含有油氣的頁岩層,然後打進一種液體,造成足以打碎岩石的壓力,把石油和天然氣釋放出來。
然而,由於頁岩普遍深度較深,大多公司不願意嘗試,或是試了也失敗收場,直到一位叫做喬治.米契爾(George Mitchell)的仁兄出現。
米契爾活脫是個我們在《世界末日》之類電影看到的鑽油狂人,他擁有地質學與石油工程學位,就像傳統的德州牛仔一樣,他認定那些悲觀論者都錯了,他花了20年在德州東北部的頁岩層拼搏,但這些年鑽探的成本遠遠超越收益,到了1990年代,他已經年近80,患有前列腺癌,妻子得了阿茲海默症,公司也搖搖欲墜......
這時候,米契爾能源公司裡面一名年輕工程師,想到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裂解頁岩:水。
在和其他獨立業者技術交流下,他們成功的用水沖裂頁岩,釋放巨量天然氣,而且源源不絕,勢頭不減。消息傳開後,眾多獨立業者紛紛跟進,不但鑽出天然氣,也開始鑽出原油。米契爾名利雙收,在2001年把公司以30多億美元賣掉,活到94歲的高壽才在2013年過世。
這個故事,體現了頁岩油技術會在美國開花結果的原因:一是美國的頁岩油離地表較淺,開採難度相對較低。二是美國政府對於開採頁岩油,多採取正面態度,且採油點多是私人產權土地,爭議小。三是美國能源市場競爭激烈,獨立業者眾多,形成頗富創意、大膽冒險與願意嘗試失敗的社群(甚至曾嘗試用核子裝置鑽油,相當成功,但鑽出的油有放射性不能用),孕育了全世界最先進的鑽油技術。種種因素,造就了美國頁岩油產業的一支獨秀。而這樣的特質,在俄羅斯、中國等同樣有頁岩層的國家並不存在。
過去 OPEC可輕鬆控制全球油價, 但自從美國有了頁岩油後,OPEC 對世界油價的掌控逐漸消退,OPEC會員國內部矛盾也不少,加入又退出的戲碼已不是新鮮事。
2007年以來,每年靠著能源產業,有一千億美元注入美國經濟,每年創造超過10萬的高薪工作機會,2016年,美國從油氣輸入國變成輸出國,大大影響地緣政治,其他能源輸出國,以能源影響、要脅其他地緣國家政治的程度開始鬆動,而頁岩油也成為美國「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一大資本。
說到頁岩油,也要提一下頁岩氣。本來美國的傳統天然氣產量銳減,但技術突破後,有了頁岩氣這項生力軍,美國天然氣產量因此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可說是「頁岩氣革命」。過去俄羅斯常藉著天然氣這項資源,掌控其周邊地緣政治,但頁岩氣革命後,俄羅斯牌桌上叫陣的聲量仍在,卻難免削弱了不少。因此,頁岩氣重要性絕不輸頁岩油。
能源就是國家安全、能源就是國家戰力、能源就是國家保障、能源就是國際政治籌碼,這點可從頁岩油革命、頁岩氣革命的故事上,充分感受這道理。雖然頁岩油產業在這波油價戰中受到重創,但美國作為能源出口國的地位,已經是OPEC+無法改變的了!
4. 世界能源供應重組,台灣戰略態勢調整
我們把話題回到台灣,去年,台灣的原油1/3來自沙烏地阿拉伯,而1/3來自其他海灣國家(大多是OPEC會員國),剩下1/3來自非洲和印尼等國。至於天然氣,1/3來自卡達,1/3來自澳大利亞,剩下1/3來自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俄羅斯等國。
因為台灣沒什麼從美國買油,所以大家加油的油價,公式中也不是以西德州原油計算,最大宗的是以杜拜原油計算。
大體來說,台灣能源的命脈,仍然是從波斯灣->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海這條路線,這也是全球最大的「海上油路」,其中,8成的原油和98%的天然氣,都會經過南海,也是中國想要完全控制的水域。
2019年很微妙地,中國、俄羅斯、伊朗,以護油、打擊海盜為名,在印度洋和阿曼灣舉行聯合軍演。俄羅斯在中東向來活躍,中國也一直試圖深入中東,就是想控制這條「海上油路」。
而美國開始把突然暴增的頁岩氣半賣半強迫地,供應日本、南韓、英國與歐洲。也就是,這會削弱俄羅斯、中東的優勢,俄羅斯也不能再靠天然氣勒索歐洲,這會重新創造以美國為核心的能源供應網。
這也是為何,俄羅斯找到機會就要在石油戰上突襲美國的原因。也或許是,美國開始整肅親俄、親中勢力的一個引發點。
看似是能源戰,其實早已是戰爭。
目前看起來,這場戰還沒打完,減產量並不足夠,但已經能確定,「沙俄突襲珍珠港」,忘記炸掉珍珠港的油庫,或許這就是一個注定好的命運,終究無法打垮美國頁岩油氣的崛起。
這場頁岩油革命,應會成為美國對戰俄羅斯、甚至間接對付中國的籌碼。
此外,我們也觀察到,美國、中國,都趁油價跌落的此時,大量購買戰備儲油。台灣目前和石油以法律訂定的方式,儲備在民營機構,比如中油、台塑等油槽。
這些戰備儲油,除國防外,還可用於調節油價失衡的狀態。曾有報導這樣說,「要想成為一個現代超級大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石油儲備。」
美國靠戰備儲油渡過了幾次石油危機,中國則在2007成立了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未來這些戰備儲油,能讓中國在能源戰中取得部分籌碼。相較於中國,美國有地理優勢,有先天地下鹽岩洞穴可儲油,中國則必須使用價格較高、很容易在空中辨識的地上儲油罐。
那台灣在這樣風雲詭譎的情勢下要如何調整戰略?
值得注意的,中油也取得了美國頁岩氣的權益,去年以以4.75億美元(約142億台幣)購入美國路州海恩斯維爾(Haynesville)頁岩氣礦區三成油氣權益,每年約分得15億立方公尺天然氣;此案預計年底簽約,投資長達35年,預計總收入達57.6億美元(約1700億台幣)。
現實來說,台灣是能源淨輸入國,這短中期都很難改變。
但是,如果能源輸入方向從中東=>東南亞=>南海=>台灣,變成美國=>太平洋=>台灣,台灣的生命線就此劇變,也會改變台灣海上生命線的戰略。兩條路線風險不同、掌握該區域的海權勢力的國家不同,對於台灣的國防、外交、經貿傾向,從此就是滿舵迴轉的方向。這當然會影響我們的外交、國防路線,甚至海軍該買什麼武器,該做什麼演訓,其實都和台灣對外的生命線息息相關。
戰爭,從來就不只是拿槍拿砲,也不只是比誰的人多。
戰爭,早就在你我生活之間,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
超前部署,就是台灣掌握命運的唯一法門,公衛醫療如此,國防外交亦是如此,資源經貿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