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爸爸的愛,都從背影開始.........
父親節到了,和朋友分享專欄裡關於"爸爸"的故事。
.........................................................
為何爸爸的愛,都從背影開始?/ 賴芳玉(蘋果專欄)
一個男人頹然地坐在家事法庭外低頭不語。
聽見法庭的門打開,抬眼望見孩子作證後在社工的陪伴下走出法庭,他頓時紅了眼,趕緊低頭。
靈敏的孩子瞥見這一幕,愣了一下,在走向法院走廊另一端的母親身邊時,仍忍不住站在他面前:「你怎麼了?」這個男人趕緊搖頭微笑,「沒事,我沒事。你去媽媽那裡,沒關係,我沒事。」
於是孩子狐疑地離開並且走到母親身邊。我問:「你還好嗎?」他終是忍不住哭了,然後緊緊捂住嘴,「看見孩子走到法庭,我實在捨不得。」
或許孩子敏感,竟是再度跑回來爸爸面前,又問:「你到底怎麼了?為什麼眼睛紅紅的?」這個男人依然壓抑著心情,「我沒事,剛才只是嗆了一下,眼睛才紅紅的。」
孩子要爸爸揹他,他蹲下身子,身體隨著孩子笑聲如同騎馬般的節奏,一蹦一蹦的。我心裡微酸,縱使看不到這個男人的臉,甚至在孩子笑聲中夾雜著他輕輕的笑聲,我卻望見那個飽含著思念與苦澀的背影,如此小心翼翼地收藏那片刻溫情。
不知為什麼,他的背影讓我想起朱自清的文章,雖然他的孩子還小,攀上的是他的背,還看不見他的背影,只是我這個局外人卻清楚看見他背影,溢滿對孩子的愛。
朱自清到了二十歲,要搭車北上回學校,爸爸不放心,執意送他到車站,那時他先看見的是爸爸的迂,聽見的是爸爸的叨念,還催著:「爸爸,你走吧。」直到看見他體胖的身形費力攀上月台買橘子給他的背影時,才淚流滿面地看見父親的愛。
為何爸爸的愛,都從背影開始?而不是四目相對時,甚至是孩子必須帶著很多的理解後才能看到父親的愛?
我問近日寫下《關係黑洞》的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她認為很多時候,男性在社會裡,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脆弱。因為他們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男兒有淚不輕彈」、「硬漢」,受傷了不能哭,不能隨便說出自己的需求、感情,否則就是軟弱、沒有用,就「不是個男人」。
「你不是個男人」這個詞,大家是否很耳熟?尤其在責備男性時,這個詞最有力道。
慕姿說:「這個社會給男人的壓力很重,為了扛下這種社會賦予的『偶像包袱』,每個男人從小就學會穿上自己的盔甲,看起來無感、不被影響,不會感情用事,這樣,他們就足夠堅強,可以成為這個社會所希望的男人形象:有責任感、有肩膀的男人。」
這個偶像包袱,進化到父親角色時會更明顯,我想起最近電影《幸福路上》,小琪在被狗追時,一個英雄騎著腳踏車來救她,鏡頭一抬,原來就是爸爸。小琪的鏡頭,也是所有孩子內心對父親的鏡頭。
慕姿接著說:「成為爸爸之後,他們有著更深的責任,必須要扛起一個家、要成為一個可靠的爸爸的種種標籤與過去的訓練,讓這些爸爸們,更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必須默默地壓抑自己的情感,讓自己『很理性』、『很大人』。要扮演這樣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犧牲掉的,是這些男人們的感受與需求,而心,也在這樣的犧牲中,傷痕累累面對這樣的痛,只好將外在的盔甲打造的更加堅硬不摧,更加無感,用來保護自己受傷的心。」
我不知道各位朋友看見父親對你的愛,是否都從背影開始,又或許如張大春在《聆聽父親》的書,從父親進入生命末期時的病榻前、自己為人父開始?但如果爸爸不被賦予「偶像包袱」,而是親和、可以隨時表達情感的家人,是否我們更快、更易看見父親的愛了?
(全文刊載於蘋果專欄)
朱自清背影全文 在 鳥人鳥事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前就很喜歡朱自清的「背影」,全文用簡單的話語和對動作的描寫,成功詮釋父親沉默的愛,情感溢於言表!
希望以稍微改編的漫畫,祝福全天下辛苦的父親「父親節快樂」^ ^
也期待能勾起大家的回憶,
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去找原文閱讀,內容的確值得一看!
朱自清背影全文 在 讀你我閱讀寫作工作坊- 朱自清<背影>賞析教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