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到今年初,我和行人文化實驗室合作了這本掃帚書,過程及結果的意義對我來說都很深刻。
這本書的製作規模很大,我大概是中後段才加入,前期已有工作團隊完成採訪及攝錄影,而我必須將這些材料,整理撰寫成適合出版的文本。
因為是《小島捕魚》的系列作品,著手進行後,我便一直以《小島製帚》為暫定書名進行寫作,終於,它將在5月25日出版了。
整本書收錄了13位匠人、10種植物做成的掃帚故事。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嘉義朴子槺榔掃帚的涂梅花女士,她不清楚自己現在幾歲,卻始終記得自己從16歲開始綁掃帚,日復一日的工事長達六、七十年。
「我若不做就會失傳了。」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道盡了台灣手工製帚的普遍困境。掃帚匠人們年紀都很大,多半遭遇技藝後繼無人的窘境,而使用手工掃帚的人也幾乎寥寥無幾。
因此,當編務工作最後要整理「可以買到這些掃帚」或「體驗手工製帚」的地方時,雖感吃力,但每每找到一個店家有販售、一位匠人持續製作時,便會欣喜地註記下來。
因應時代潮流、為求轉型,許多地方不再只是生產清掃用的掃把,轉而製作具有趨吉避凶等意義的小掃帚(本書也有推出小掃帚套組),這些意義並不是為了增加販售才強制賦予的,而是在傳統上就具有的文化及民俗意義。
這本書不僅記錄了曾經支撐起台灣多地經濟的掃帚製造業,也讓人重新認識「掃帚」乘載的台灣歷史及價值。
#小島製帚 #行人文化實驗室
#B編的冊格仔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