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旭嵐認識很久了,今天終於敲到這位“前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現任台灣房屋智庫執行長兼發言人”的檔期,想當面和她聊一下關於《當興趣成為工作》這個議題~到底該把興趣變成工作?還是工作歸工作、興趣歸興趣?還是....?
歡迎與我們一起抬槓!😊
#李傑聖張旭嵐的聖誕老公公股份有限公司
#我是馬克
李傑聖工作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日微信》20160710看見那看不見的
李傑教授的新書「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於上周發表,我很榮幸應天下出版社的邀請為新書寫序,我第一次見到李教授是在十四年前,浙江大學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當時,對我而言,聽他說那些嶄新的服務模式,實在覺得很炫。多年後,再度見面、甚至衍生出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是拜工業4.0之賜。這幾年在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工作,讓我有機會站在科技的最前沿,觀賞再工業化的浪頭拍打在各國的沙灘上,無論先進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均將難以略過這一波的工業革命,精彩至極、卻也怵目驚心。如天下雜誌在最新一期「58秒的競爭」封面故事中,以清晰的文字敘述新時代的來臨:「工業4.0帶來客製、高效,但工業4.0不等於自動化,而是商業模式的徹底改變。今後將不再有製造業,而是製造服務業—從研發設計到生產交貨,生命週期的全程服務。」
台灣聽眾喜歡聽新的,但李傑教授講來講去,還是在重複他的蛋黃(看得見的)與蛋白(看不見的)。多聽其實無益,關鍵是做到了沒有?聽了,不見得懂;懂了,不見得有決心做;做了,還要耐性等待收割!李傑教授長年奔走於美台之間,我們欣見他所說的已不再均為國外的案例,據以實踐的廠商,如在新書發表會中參與論壇的高聖精密機電,在受惠後搖身一變成為福音的宣揚者。台灣業者在過去一年來,在各方推動與宣導下,觀念已有明顯的轉變,蠢蠢欲動的導入評估者也不乏其人,這是好的現象。但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需要有屬於台灣原生的導入策略,否則,只會淪為在全球鬧嚷中,隨著搖旗吶喊,甚至錯失了導入的方法與時機。
近來,我們關注台灣欠缺工業4.0軟體人才的窘境,一番努力似乎見到一點曙光。人才,也分看得見與看不見兩個層面:站在台北街頭,雖不若在北京或上海的鬧區,目光所及皆萬頭鑽動,但看得見的熙來攘往也挺壓迫的。但在台灣,工業製造廠商眼中的人才(可望不可及的),和零售與餐飲商家眼中的人潮(看得見的)相較,恐怕感受不是壓迫、而是急迫!多年來,台灣業者深受各廠牌控制器的訊號不聯通所苦,所以,從去年生產力4.0啟動後,大多心力還是花在克服前述的障礙上。但這些努力即便有效跨越,還只完成D2D(Data to Decision)的半個循環而已,若沒有工業大數據的分析,看不見的部分仍然對決策者無感,也無從提升台灣競爭力至這一波工業革命所達到的水準。從研發設計到生產交貨的全生命週期服務,靠得是一段又一段流程中的軟體人才,以及串連全週期的軟體人才,台灣的缺口非常、非常大,而且相較對岸,我們起步最少晚了五年。
在同仁的堅持與推動下,已有中正大學教授答應在下學期開始根據國際大廠的規格開課,接下來包括逢甲、虎科大、勤益科大等校成為我們拜訪與請益的對象,希望這些苦功能為台灣打造硬底子的工業人才,邁開顫顫巍巍的第一步。如同李家同教授去年十一月在天下刊出的專訪,回顧多年來推動的「深耕工業基礎技術專案計畫」,樓要蓋得高,地基必須挖得深;樹要長得高,根要往下探到底。國家工業的發展亦然,想要成就頂尖的工業實力,一定要先把基礎技術打得穩固又扎實。製造業與工業,相去何以道里計?製造業思維還是李傑教授所說的蛋黃,是看得見的、邊際價值遞減的思維,工業才是李教授所說的蛋白,是看不見的、邊際效益遞增的思維。台灣下一個關鍵人才就是工業的軟體人才,是有能力貫穿產品與服務的全生命週期,貢獻專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的軟體與數據分析人才。
台灣迄今,多的是製造業、少的是工業,在翻轉的過程中,不僅廠商需要換腦袋,大學教授、學生與家長都需要換腦袋、也要換方法,瞭解與看重新時代的能力組合,才有可能協力養成「再工業化」所需要的關鍵人才。了解台灣進入工業化的關鍵者,需要抱持如同宣教士一般的熱情,不斷在溝通的挫折與初期資源的短缺中,仍不放棄,讓台灣在這一波的激烈變動中順利翻轉,擠身工業強國之列。
李傑聖工作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下是李傑老師的學生俊安所提供關於藥學系的介紹 有興趣的孩子認真讀一讀 想必收穫良多!
Chun-An Chen
奉傑爸聖旨,要來回覆一下俊瑋想了解一下藥學系的職涯規劃。
先簡單自我介紹,可以叫我俊安學長,我是傑爸8年前的學生,畢業於台大藥學系。在台灣,藥學系畢業後,如工作是跟藥學相關,主要有四個方向。1.留在醫院當臨床藥師。2.無論出國或在台灣繼續升學,將來朝實驗室發展。3.在社區藥局當社區藥局藥師。4.在藥廠藥商等業界服務。就以上四個分別來做個簡介。
留在醫院當臨床藥師,是對專業知識磨練與學習最扎實的工作環境。醫師與藥師最大的分別就在於說,醫師是診斷與治療的專家,而藥師是藥品的專家。現階段醫院藥師提供有關藥品從進到醫院的倉儲管理,藥品調劑(包含大家最常看到的包藥發藥,其實還有化療高風險藥品的配制,小兒藥粉的研磨等等),高風險藥品的臨床監控,住院病人的用藥安全(因為住院病人的用藥種類太多,例如說住在骨科病房但卻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骨科醫師或許是開刀權威,是外科很有名的教授,但對內科的東西卻可能已經很陌生了。同時多種的用藥,臨床藥師就是有責任去觀察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來影響到病人的用藥安全),病人的臨床衛教等等
繼續升學是念碩博士是非常艱辛但前景燦爛的一個選擇。因為現行法規的重重限制下,讓藥品的研發成為一項進入門檻非常高的一個行業。如果沒有深厚的口袋的話,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所謂的人體試驗,更遑論之後的上市行銷。新藥的研發,跟天文學家一樣,這一輩子只要發現一個新成分的藥品,三輩子都可以讓你躺著幹了。但根據目前的經驗統計,從新成分合成之後到成功上市的比例大概是十萬分之一。但繼續升學念非藥學相關系所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因為這個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密,例如說有念統計分析的,可以跨足到公共衛生從政;有念投資財經的,可以跨足到理財投資顧問;有念法律相關的,專責的領域就會是在藥品專利法上面;有念經濟的,亦有藥物經濟大為流行等等
在社區藥局當藥師,是我認為在目前的台灣最大有可為的一塊失樂園。社區藥局藥師其實就是在你家轉角口看到的藥局藥師(屈X氏,康X美我認為只算是藥妝店而已,沒有辦法收處方籤作調劑的不能算是現代的藥局)現代的藥局目前可以做到幫你調劑醫院的處方簽,請藥師做簡單的症狀治療幫你拿藥,但還無法向國外的藥師一樣可以有開立處方的權限,這是現今的醫藥分業要再去努力的地方。社區藥師做的工作雖然沒有辦法像醫院的臨床藥師一樣可以利用詳盡的檢驗報告去分析病人的病灶但卻可以更貼近病人,更能融入在社會社區當中。能利用許多機會來更關心同一個社區裡面的居民,來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與生活品質。藥師的工作要更貼近民眾,才能對這個職業的社經地位有所提升。要擺脫藥局只是買買奶粉尿布的舊時代形象,讓民眾感受到關心,讓民眾放心的藥局新形象,是現在的社區藥師需要去努力的地方。
在藥廠藥商工作,不光只是你在"愛情藥不藥"裡看到的一樣,那只是其中一種工作範疇。在台灣,因為沒有大規模的新藥研發公司,所以藥廠指的是製藥工廠,從廠區設備的設置與製造流程,原料半成品的製作與進出口,成品的品管,倉儲,藥品運送管理登記,藥品查驗登記,都是藥廠藥師的工作範圍;藥商在台灣定義較狹隘,白話的說法是只有行銷與臨床試驗兩個主要部門。 行銷就是想辦法讓藥品的銷售量成長,如果你有在醫院裡面看到穿西裝或穿的美美的人在門診前徘迴那就是藥商業務了,請別小看他們,如果是年輕的外商業務的話,可能都還需要有碩士以上的學歷才會錄取。因為面對的客戶都是高知識份子如醫師,藥師,或醫院行政管理階層,入行的條件相對也較嚴苛,適合喜歡與人交際溝通的人。臨床試驗部門是專責在人體試驗部分,負責人體試驗資料收集,分析,與國外母公司溝通,也要與衛生署溝通有關藥品需可證的查驗登記與健保價申請等等相關的工作。
在畢業後求職難易度與薪資方面,因為只有藥學系畢業可以考藥師執照,就光衝著這一點上,一輩子不可能會失業,一畢業一定有醫院要收藥師。金飯碗是說不上,但鐵做的飯碗一定不會錯。醫院臨床藥師起薪4~6萬不等,依職務升遷調整薪資。社區藥師起薪5~8萬不等,另有業績獎金。自己開社區藥局依營運方式不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有10萬以上(沒有的話把店收起來給人家請就好了...),還嫌不夠的話就多開幾家做連鎖藥局。待在研究室的話,剛畢業基本薪是國科會助理價,學士畢業第一年30600;碩士畢業第一年35000,額外有沒有學校兼差或是老闆有助理經費可以用就是看運氣了。外商藥商業務基本起薪是3~4萬左右在另加2~3萬的交通餐費經貼,還有額外的業績獎金。如果出國去考取歐美國家的藥師執照,基本年薪都會是5萬美金以上起跳。抑或是有能力從小實驗室起家,爾後逐步發展成為知名藥廠,你的身價就會超過150億以上(請Google許照惠博士,台大藥學系的學姊)
雖然上述的東西可能不盡完美,有包含許多個人觀感但希望可以幫助學弟妹們更了解一點藥學系畢業之後的出路。以上,學長花了三個小時把他打完...你按個讚不花你三秒鐘...請別吝嗇你的三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