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前總統李登輝好高,說的是身高,也是那氣度。每每採訪都必須仰頭看著他,用我那彆腳的台語發問,但他總是耐心傾聽,笑著回答我們的問題。
「應該撐不過今晚了。」
前天接到消息時,我人在外地出差,掛上電話後,我一邊打著訊息回報,腦海卻不斷想起過去採訪時,外人不知道的那些微不足道小事。
基於採訪禮貌,即便李前總統已卸任多年,還是尊稱喊他「總統」,但媒體同業私下給他取外號「阿公」,而他柔軟溫暖大手,握手的力度,客氣親切的笑容,日式教育訓練出的禮節、混著台語日語的發言,也還真的有像我的阿公。
李登輝總統任內,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的歷程,包括包括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軍隊國家化,以及終止動員戡亂,讓台灣享有言論、集會等基本自由,以至他最自豪的「寧靜革命」,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政權和平轉移,甚至那些宛如八點檔分分合合的政治權鬥,當時年紀尚小的我,還似懂非懂。
直到進入大學,後來更投入新聞工作,思想與視野更開闊,但似乎也把現成的民主果實,當成理所當然。
突然好奇,如果沒有李登輝,現在的台灣會是怎麼樣呢?
我們還能否高談闊論、批評時政?
我們能否不分本省、外省,你我平起平坐?
我們會有如今台灣人的驕傲嗎?
過去採訪李前總統的經驗,常發現他的論點帶有哲學思考的深度,現實採訪工作時,偶爾會內心OS:「唉唉講重點啦」但實際上,那思考脈絡哲學邏輯也是有趣!和部分政治人物的庸俗話語不同。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第一次踏入翠山莊,採訪結束後,李前總統笑盈盈地一一和我們合照,甚至親送客到門口,還不斷揮手,直到我們步下階梯...這也和部分政治人物的傲慢態度不同。
願李前總統安息,也請家屬節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