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以台南杏林醫院為題材的同名恐怖電影《杏林醫院》,即將於這個月24號上映囉!
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傳聞很多,但其實一點也不可怕的杏林醫院吧!
1975年,三位台大醫師在逢甲路(現在的西門路一段)上共同創立了杏林綜合醫院。杏林醫院樓高六層,地下一層,佔地300多坪,在當時可說是當地非常顯眼的地標。杏林醫院曾經名噪一時,甚至還獲得當時的台南市長張麗堂致贈匾額以表信任。
後來好景不常,自從1988年鄰近的逢甲醫院被奇美收購後,杏林醫院的生意受到影響,逐漸走下坡,也不時傳出有偽造醫療紀錄、詐領保險費用、財稅申報不實等諸多問題,最終杏林醫院於1993年宣布廢止營業。
然而停業後杏林醫院建築並未就此拆除,而一轉眼到現在已經27年過去了。杏林醫院原有一名總務負責收發信件兼管理大樓事務,然而其過世之後,大樓便呈現荒廢狀態無人管理,不時遭到宵小光顧,值錢的東西被搬個精光,室內物品支離破碎,整棟樓的窗戶只剩五樓的鐵窗沒有被偷走,破爛不堪的建築加上敗壞的治安,也讓許多有關杏林醫院的傳聞隨之而起。
最早的傳聞據說是一名住在附近的學生,半夜在家遠眺這棟大樓,竟看見一名長髮的白衣女子,站在四樓窗邊向他招手,從此,杏林醫院鬧鬼的傳說便不脛而走。
2000年東森綜合台靈異節目《鬼話連篇》第77、78集更是實地前往杏林醫院探險(現在還看得到,我把連結放在留言),為避免爭議還將杏林醫院化名為「長生醫院」,電視節目的推波助瀾加上民眾以訛傳訛,杏林醫院鬧鬼傳言更加甚囂塵上,許多膽子大的人爭相前往杏林醫院探險,一些內部照片和探險影片也在網路上瘋傳。
杏林醫院前後大門皆被鐵捲門鎖住,只能從側面已遭破壞的鐵捲門進入(現在也已經封閉),一進入室內映入眼簾的是空無一物的護理站,木造抽屜早已消失無蹤。再往前走,會看見一座由回字型長廊包住的氣派中庭,露天的天井設計直通六樓頂層,一抬頭便可將全院一覽無遺,陽光灑落在廢墟中似乎也讓這座廢墟少了一些陰森森的感覺。走到正門,會看見一旁有個小房間,那是當年的急救室,早年還能看見一座大大的圓形手術燈,不過後來室內已被搬個精光,空無一物。一旁則是領藥處和掛號櫃檯,裡頭是藥師調劑藥品的地方,白色木架層推滿各式各樣的藥罐,不過現在一樣空空如也,可能都被探險者帶回家蒐藏了吧。藥局後方有一個大洞,充滿鐵鏽的陡峭旋轉樓梯通往的是陰暗的地下室,地下室是什麼,待會再說。
透過迂迴的樓梯來到二樓,一間間病房有如學校教室一般整齊排列,格局大同小異,房間內容物也差不多,多是垃圾和一些雜物。後方有一間房間,可能是交誼廳或是當時院內人員簡報上課的地方,擺放著一張腐爛的沙發,地上也散落著一些幻燈片。隔壁更大的房間則可能是負責院內病患的調劑室,裡頭存放著點滴與各式各樣的藥品,最令人心驚的是一些裝滿福馬林的標本筒,不過裡頭標本也已經不翼而飛,據說早年有很多,骨頭、臟器等等屢見不鮮,不知道是不是後來被人丟棄了。再往上方樓層走,格局大多差不多,病房內隨風飄逸的破舊窗簾,各種醫院營業時的X光片和器材散落一地,還有牆上前人來探險時遺留下的惡作劇塗鴉,血手印、符咒、金紙等等,都加深了探險者的害怕和恐懼。
五樓比較特別,有廚房、院長室和醫師休息室。早年醫師是居住在醫院內的,停業之後醫師搬走了,沒了人整理維護,再加上少了窗戶,室內飽受風吹雨淋,天花板也跟著腐爛坍塌可惜了一個地段不錯,視野也很好的房間。再往上來到六樓,樓梯間旁有一台巨大的機器,應該是當時燒熱水的機器,不過可能是漏油加上積水吧,地上髒亂泥濘不堪。走出門外,是杏林醫院的頂樓天台,視野相當好,還可以遠眺南英商工操場和新光三越,屋頂上水塔倒在一旁,一些設備也遭破壞,值錢的東西可能都被偷走了。往中間走,可以往下看見一進入醫院看到的中庭,整個醫院採光其實非常好,幾乎沒有死角。
不過有一個地方例外,地下室。
杏林醫院的地下室共有三個出入口,一個是前面提過藥局後方的旋轉樓梯,其他兩個則是前後各有一座樓梯可以通往地下室。許多人走到地下室入口,用手電筒一照,便不敢再向前進,原來門上方用紅色油漆寫著大大的太平門三個字,濕冷陰暗的景象讓許多人嚇的連忙往上跑。其實別自己嚇自己,「太平門」並不是太平間的意思,早年大型公共場所的緊急出口不稱為安全門,而是被稱為「太平門」,一直到大約1980、1990年代這個名稱才陸續不被使用。
至於杏林醫院到底有沒有外傳的太平間呢?1984年以前,台南市立殯儀館並不在現在國民路的位置,而是位於離杏林醫院不遠處的南寧街上(現在延平變電所的位置),也因此杏林醫院若有病患不幸身故,應該通常直接就近送往殯儀館。直到後期,杏林醫院可能才有了太平間的需求。
杏林醫院地下室頭尾的出入口由一條走廊連接,中間有著數個大小不一的房間,許多房間只有微弱光線能夠透進來,地上也有一些積水,所幸衛生局會不定期來整理環境,應還不至於成為登革熱孳生源。傳聞地下室的幾個房間曾經是遊戲室,也曾擺放球桌,但後來也都成為空無一物的房間。最後方的大房間正中央有一座長條流理台,傳聞這裡就是醫院太平間的所在,而這也是大膽的探險者與靈異節目最愛探訪的地方,什麼鬼來電或者各種怨靈陰魂不散的傳聞也都是以此地為背景,究竟是否真如傳聞所說或只是前人刻意製造的驚悚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長年下來杏林醫院真讓許多探險者嚇破膽,據當地民眾表示甚至還有學生嚇到哭著爬出來,還要去附近的廟宇收驚。這些傳聞都讓杏林醫院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杏林醫院也因而獲得全台最大鬼屋、全台第一知名鬼屋等封號,讓醫院所有者哭笑不得。
2016年,杏林醫院所有者終於決議出售杏林醫院,當時開出一坪85萬元的天價,幾年下來依然乏人問津。直到去年終於有買家出現,不過實際售出價格則不得而知。杏林醫院前些日子也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內部整修,目前一樓部分空間作為隔壁京城銀行的機車停車場,至於未來整棟建築將會怎麼處理仍不得而知。
第一部以杏林醫院為題材的同名電影《杏林醫院》即將於7/24正式上映,該電影是由朱家麟導演執導,林柏宏擔任主角,原本打算在今年2/27上映,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最後決議延期至7/24上映,究竟杏林醫院是不是真的那麼恐怖大家就去電影院一探究竟吧!
其實有關杏林醫院的傳聞恐怕多半是以訛傳訛、加油添醋比較多,附近居民也見怪不怪,說就算有鬼去探險的人也比鬼多,保持尊重了解的心不去惡意打擾,說到底還是人嚇人才可怕。
目前杏林醫院已經封住囉,所以想探險的人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畢竟該棟大樓屬於私人財產,本就不該亂闖,而且裡面很危險的:)
.
.
內部圖:蔡嘉軒先生提供,攝於2016年
台南式也有IG哦
https://bit.ly/2BIomLg
杏林是什麼意思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繼日前聊到「蘇州碼子」,得到許多網友回應曰五金行、中藥店還在使用之後,今天再來一個更進階的,看看大家夠不夠「接地氣」。
1942年的《民俗臺灣》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紀錄了臺灣民間的隱語,通常又稱「販仔白」(huàn-á-pe̍h),也就是行內人才懂的術語。
例如說,同行間的買賣,價錢多少當然是商業機密,被一旁的顧客聽去總是不妙,這時候數字便要改頭換面一下。
根據《台日大辭典》的紀錄,市場上的隱語有這幾種,意思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牛販用隱語(販仔白):
天下平口水龍門不見開
(thian-hā pîng-khóo-suí-liông-bûn put-kiàn-khai)
2.道士用隱語(司公白):
痛筴川搔掐撈躂眉曲干
(thiànn ngeh8 tshng so khàng lā that bâi khiau kan)
3.市場用隱語(販仔白/魚販仔白)
幼色冬真任皆才捌欠臺
(ìu-sik-tang-tsin-jîm-kai-tsâi-piat-khiàm-tâi)
台語界前輩蕭藤村老師曾分享過他聽過的各種「販仔白」,引起不少先進回應,相當豐富:
https://www.facebook.com/tingtshun.siau/posts/1768856576490537
從上面這則討論串整理其他隱語如下:
4.剃頭白
之新國元強王珠寶橋寸,又做「錢新國元強王珠寶橋(kiâu)寸」
5.電頭毛白
(為什麼剃頭和燙髮分開啊):柳A汪遮中審新張哀台(華語發音)
6.中藥行
天仁春盛吾立化分旭田
7.北部的牛販白、歌仔戲、𨑨迌白、武術白
健乃章士馬(má)味新有所闔(khap)。另外還有,kóo(古)是百、tsing(精)是千、gîn(銀)是萬
8.果子仔白
正元斗羅吳立化分旭士(西川滿的「亞片」也用這十個數字代表頁數,這個最好懂,就是取該字部份偏旁)
好的,雖然我是鄉下長大的,但顯然不夠接地氣,上述這些話我一句都沒聽過 T T
奇特的是,在1942年紀錄的隱語中,倒是沒紀錄上述先進所提供的,而是:
霽日園林好清明烟火新(新竹漢藥店)
竹報平安兆東昇日月高(竹東)
杏林生意滿橘井水流香(竹南)
——難道這幾則是客家人用的?還望諸位書友在家跟耆老田野調查一下。
其實還有一種隱語,不只在數字做手腳,而是整句話讓你沒一個字聽得懂,彷彿變成另一種語言。最有名的,大概是南部的「弓蕉白仔話」:
耆老發音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XinIssue/videos/748238678547813/
規則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E9%A6%99%E8%95%89%E7%99%BD%E8%A…
其實「弓蕉白仔話」,大部分字詞只是在原有字間增加一個綴音,但又夾雜當地原住民語,要聽懂確實不易。
杏林是什麼意思 在 劈柴喂馬走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秋風吻別京城銀杏雨
一年四季中你總可以找到理由去北京,春天可去賞花,夏天也可去什刹海,秋天又可去賞銀杏跟楓葉,冬天還可看看雪後的故宮,似乎不同的月份北京都會有一種季節性的色調,而這次我就選擇了北京的黃色。
滿地翻黃銀杏葉
11 月中的北京並沒有我想像中冷,再加上北京以一抹淡藍的天空迎接我,一下飛機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北京的銀杏大道。秋風起銀杏落,恰逢我抓住了銀杏季的尾巴,北漂的朋友立馬把我領到最近的銀杏大道——釣魚臺。還未出地鐵站,我就已瞧見去賞銀杏的人群,拾級而上我的心情突然緊張起來,直至離開地鐵站一大片黃色闖進我的眼簾,我的心跳得就更快了。
是它!我期待已久的秋天童話,滿眼看不盡的銀杏,讓我想起葛紹體的詩句「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當秋風搖晃著泛黃的銀杏葉時,我才確切地感到新的一年又將開始,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順著他指的方向只見一隻小狗在銀杏落葉中打滾,看著它主人那懊惱的樣子我不禁大笑了。枝頭的銀杏葉也悄悄地跟我招手,似乎在對我說它們等我已久,那扇型的葉子從各個角落冒出來,單獨一片就跟一小傘似的,但一串串匯聚在一起後它們就成了一把黃色的大傘,站在樹下的我也忍不住仰望它們,它們的努力綻放成就了一道不錯的風景線。
隨著太陽緩緩地爬升,銀杏大道的光線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從銀杏葉漏過來的光正好打在我臉上,我抬頭一看遇見的是那逆光的銀杏葉,經陽光的調色後它就更動人了。我半眯著眼欣賞著,忽然幾名小孩互相追逐起來,他們把手中的銀杏葉一扔,金黃的銀杏葉在秋風下自由地蕩漾起來,其中一名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孩瞬間就成了攝影師的獵物,安逸的銀杏大道響起各種快門聲,我不由自主地想果然來銀杏大道還是配紅色衣服好看。
滿身是寶的銀杏樹
金燦燦的銀杏不僅給我們上映了一場富有秋色的舞台劇,原來它自身本就是寶。在我瞅見不少人於地上拾起一些果實時,朋友見我眼眉深鎖,笑說那些是白果,然後反問我香港不是總用白果煲糖水嗎,我愣了一下才發現地上的是白果。白果又何止用來做甜品呢,它的藥用價值我們都知道,看著開得如此燦爛的銀杏,我越發敬佩它了。它不僅長得好看,就連心地也如此善良,完全把自己貢獻出去了。
朋友拾起其中一粒交到我手中,那白白胖胖的樣子跟眼前金黃的銀杏看似兩個世界的,實在是真人不露相。我又拾起一片銀杏葉跟白果放在一起,腦中閃過的居然是雪耳白果糖水,那甜甜滋潤的味道就跟這銀杏林一樣,我想每個來這的人必然也是載著幸福感離開的。在粵語中「食白果」有瞎白忙跟白費力氣的意思,此次來北京賞秋我還一度擔心天氣不好,會讓我的賞秋之旅「食白果」,所幸北京給了我一個大晴天,讓我得以瞧見銀杏葉逆光的姿態。
縱然釣魚臺的銀杏林被稱作銀杏大道,可事實上銀杏大道並不長,而且釣魚臺銀杏大道的名氣甚高,因此來這的遊客跟攝影師都十分多。隨著銀杏大道開始變得擁擠,我跟朋友決定先行離開,有機會的話還是得選擇清晨一大早避開遊人來。離開銀杏大道前,我又偷偷地用余光看了它一眼,一路延伸過去的銀杏大道鋪滿了深淺不一的黃葉,就跟一大塊地毯一樣,上面還倒映著銀杏樹的影子,並不粗壯甚至可以說有點瘦,卻有著不可限量的力量,一直往上爬的銀杏葉終究遇上秋風這把刀,隨風落地後它們又悄悄地保護著地上的白果,周而復始大自然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此。
紫荊城就在腳下
離開釣魚臺的銀杏大道後,我們繞到了景山公園,也就是欣賞北京故宮全景的最佳點。本來打算在這欣賞紫禁城的日落,可惜傍晚時太陽又不知道躲哪去了,反而添了一層霧,能見度沒下午的高,但也無礙在景山公園眺望北京故宮美景的好心情。近年來古裝劇的雄起,也讓我對紫荊城多了幾分興趣,思索著如果我也生於古代那我又會是什麼人呢,幾隻麻雀劃破了陰沉的天空,把我拉回眼前的故宮,站在景山公園的最高點鳥瞰故宮實在是不得了,讓人覺得自己一下子經歷了那些朝代。與漫步在故宮中的感覺不同,鳥瞰的角度讓故宮的建築散發出更震撼的氣息,如果說置身在故宮中你體會的是故宮的溫雅,那麼站在高處俯瞰故宮則體會的是它的豪邁。如今的我們總喜歡去窺探那城牆中的故事,想像著自己也是當中的一員,腦補著各種小劇場。
景山公園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深圳蓮花山公園,並不算高所以走起來也不會覺得太累,同樣可以眺望全景,不過景山公園有故宮的點綴也就有了仙氣。在此除了可以一睹紫荊城的雄偉外,你還可以一覽北京的新舊,一邊是古老的紫荊城而另一邊則是迅速發展中的現代化城市,這視覺衝擊比銀杏葉跟白果來得更強。不知道古時的人又會否跟我們一樣,偷偷地跑來這窺探城中生活呢?
飽覽故宮全景自然就會讓人忘卻時間,縱然太陽終究沒露臉,不過故宮上方還是微微地露出淡淡的橙紅,在霧氣下北京故宮的全景都已讓我覺得萬般震撼,那晴天的全景不就更壯觀了?趁著我看得入神時,我一不小心就被秋風突襲了,打了個寒顫惹得朋友不斷地嘲笑。
一入宮門深似海
在俯瞰過故宮那麼宏偉的全景後,我又怎麼可能不親自去故宮走一趟呢?一直以來我都十分鍾愛中國的古建築,那些古風中的美感無不讓人鍾情,如故宮的每個角落於我來講都是一種美學,一磚一瓦跟每一橫樑都讓我覺得質樸中又帶著貴氣。從前我也只能在電視中或書籍中感受故宮的壯麗,可當我真正被她擁抱時,我才發現原來她也很可愛,也很溫雅。當陽光照耀在她身上的紅牆時,她似乎露出微笑,讓我覺得十分溫暖。
避開人群我找了個角落靜靜地坐下,看著人來人往的故宮,我暗想以前的故宮是否也如此熱鬧呢,我又抬頭看了看頭頂上的屋簷,在藍天的襯托下那色彩真好看,難怪從前的人都癡迷擴建,不過也得益於他們才讓我們有幸看到如此極具色彩的建築。記得大學時曾參與過深圳客家圍屋的調研,那些圍屋沒有用任何鋼釘也沒有用任何水泥,卻在幾百年後完好無缺地留存下來了,讓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故宮也如此,看著各種美輪美奐的雕刻,精緻到讓我覺得百看不厭,而且還不斷地融入了皇族的貴氣,再加上那些耳熟能詳的乾清門、乾清宮、坤甯宮、御花園、神武門等名字,遊走在故宮總會讓我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也會讓我覺得我走過天子走過的路。
一入宮門深似海,我踱著步揣測著那時大家到底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入宮,忽然有什麼東西從我腳下溜過,我本能地把腳一縮低頭一看原來是一隻貓,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故宮裡還養了不少故宮貓。小貓一點都不怕我,甚至還在我腳邊撒起嬌來,從它那深邃的眼睛中我似乎也看到以前宮裡逗貓的情景。
從故宮返回現代後,我們又闖進了北京的胡同,朋友跟我說起傳統建築上的「門當戶對」,聽著那些有趣的故事總覺得每一條胡同都是一本書,當中到底有多少黃金屋呢?進入胡同就跟進入了結界一樣,沒了急躁的腳步,剩下的是超我微笑的大爺,騎車少年的身影。
跟朋友道別後,他又得回到了他的北漂生活,北京仍以一抹藍迎送我。在開往機場的計程車上,沿途也有零星的銀杏樹跟我道別,這份溫暖讓我頓時暖和了一些。秋天的北京毫無疑問是迷人的,否則老舍、張愛玲、魯迅等文人又怎麼會為其留下眾多名作呢?
題外話:本來這篇文章是幫內地某雜誌寫的稿,但後來他們又反口說他們有了其他安排。罷了那就自己發,又到了 11 月份去北京賞銀杏的好季節,一轉眼 2018 年就快過去了,還未去的旅行就得趕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