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航廈的興建最早於1971年的桃園國際機場主計畫中便已經被提出。在亞太地區的經濟與航空客貨運量高速成長的狀況下,遂於2008年8月起推動桃園航空城計畫,交通部並依此制定「國際機場園區發展條例」,擬訂了桃園國際機場的發展構想,然後續經歷主體航廈工程招標不順利流標3次,預計2023年的完工期限恐受到影響。而桃園機場從2014年每天572架次,到2019每天約720架次,比去年702架次增加3%,停機坪早已不敷使用,影響甚大。
面對目前機場飽和除了仰賴第三航廈的興建外,今年九月時部長曾提到將各投入200多億的預算至台中及高雄機場,提升兩座機場的載客量能,並規劃在2035年完工,我們樂見地方的均衡發展,然而台中國際機場的便捷性目前與小港機場以及松山機場等比較,略顯不足,我在院會質詢時提到,地區路網的完善將有助於中台灣地區的發展。
南投雖為觀光大縣,但是聯外交通不足,僅能依靠國道3、6號以及集集交通支線,以國外的自由行旅客為例,若要前往南投觀光,須搭車到台中再行轉車,而南投各觀光景點間的交通連結也不完善,因此交通動線無縫隙接軌至關重要,目前台中機場的計劃應納入周邊交通建設,若能完整串聯中台灣交通網絡,對於中部地區發展刻不容緩。
而目前先行的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站區土方及基礎開挖工程,於今年8月時發生機場捷運隧道變位量於 100 公尺的距離內上浮約 1.3 公分,經通報後緊急停工,經了解因航廈工程開挖掀開捷運隧道上方的土層壓力,加上地下水跟著升高隧道因此會上浮,去年12月發生上升6.5毫米狀況,今天公布上升1.3公分等於去年的兩倍,而連續兩年都發生軌道上浮的情況,相關單位應有所掌握,避免影響行車安全。
「松山機場 觀 景 台 2023」的推薦目錄:
松山機場 觀 景 台 2023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市府正式啟動「臺北當代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計畫」 打造跨世紀、新藝術之首都藝文廊帶
今(29)市府在北美館旁王大閎故居召開「臺北當代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計畫記者會」。北美館興建於1983年,設立已有35年之久,是全國第一個公立美術館,惟現有收藏展示空間有限且因應科技發展及藝術表現的多元呈現,北美館發展需要思考下一步;因此依照柯市長指示,由我擔任PM整合文化局、北美館及都發局等跨局處合作,歷經一年的規劃共同推動北美館擴建計畫,定位為【台北當代藝術園區】。此計畫並非單一場館擴建,而是整合周邊花博園區重新規劃設計,整個園區面積約為10公頃,北美館本館樓地板面積:24,169m²,新館預計樓地板面積:48,000m²,合計樓地板面積約達72,000平方公尺,期以打造跨世紀、新藝術之首都藝文廊帶為願景,加值提升北美館之功能,創造新形態台北當代藝術園區。
面對下個30年,文化局的規劃構想是朝向未來將北美館本館的定位為近現代藝術重鎮,將收藏研究展示臺灣經典藝術作品與歷史;至於新館的定位則為當代藝術平台,將具有當代藝術生產與美感教育的平臺作用,包含新媒體藝術展演空間、跨領域實驗場域、教育與學習空間與遊憩設施。因此園區未來將朝向多元發展目標,展示臺灣藝術史與最新穎當代藝術創作場域,作為亞洲藝術生產及交織重要樞紐。
臺北當代藝術園區之建構也將帶動臺北市北區發展,向外串連故宮博物院、新生園區之多樣自然生態、圓山園區之豐富人文歷史以及大龍峒一帶濃厚之台灣在地常民文化,未來更可銜接松山機場遷移後之中央公園,形成多元性衛星群藝術園區,成為臺北北區門戶的重要藝文觀光動線,整合與累積大臺北地區藝文能量,成為國際性文化都會。
此外,臺北當代藝術園區將重整與提升後花博園區之空間機能,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主體,新館將位於目前原民風味館與舞蝶館基地上,原民風味館將移至中山北路另一側的舊兒育中心,舞蝶館將予以拆除。園區整體建築規劃為自然綠地與地景建築融合之建築典範,新館地面層為大型公園綠地,地下建物為新媒體與跨領域之美術館展演空間。當代藝術園區將成為市民優質文化體驗與新都會休憩的場域,期望觀眾徜徉於藝術及自然融合中,兼具公園綠地與當代藝術的藝術綠園。
臺北市作為3百萬以上人口之國際城市,在歷經資訊與產業變化加劇,如何回過頭重新看待自身歷史與豐厚文化,厚植文化軟硬體建設,提升市民與多元藝術與文化涵養,為後代子孫共享與珍惜本有土地與歷史的美好是本次提出「臺北當代藝術園區計畫」的主要思維。
「臺北當代藝術園區」也是臺灣藝術圈社群引頸期盼近20年之藝術盛事,作為市府重大文化建設,目前已啟動由文化局、都發局與北美館合作辦理先期規劃中,預計明年辦理工程招標,初估將投入53億經費,預計2022年完工, 2023年正式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