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板橋火車站】#板橋地名由來 #一起來留言
你知道現在的捷運府中站曾是板橋火車站嗎?
火車鐵軌變成了縣民大道,
車站出口周圍就是板橋舊站商圈。
1999年7月萬華到板橋鐵路地下化,
隨著板橋車站的啟用,舊站走入回憶。
一起來懷念
日期:1998-04-23
圖說:板橋火車站前面平日車水馬龍,昨天下午萬安防空演習禁行車輛,疏散行人避難,出現午後難得的淨空場面。
來源:聯合報
攝影:雷鳴
【1999-10-06/聯合報】
板橋舊站 莎喲哪啦!
【記者陳燕模報導】已廢棄的台灣鐵路管理局板橋舊站昨天由台北市捷運工程局雇工拆除,板橋舊站走過百年歷史,將由捷運板橋線府中站取代。銜接前、後站的人行天橋暫不拆除,供民眾通行。
隨著台鐵板橋舊站的拆除,板橋舊站前站的府中路將可直通後站的重慶路,台北市捷運工程局中區工程處副處長高宗正昨天表示,前、後站道路直接相通的問題,先前曾要由台北縣政府召集有關單位協調,因遇上集集大地震而沒開會,不過,捷運局會全力配合,隨時可以從府中站工程用地中撥出一條道路,供車輛、民眾往返前、後站。
台鐵板橋舊站被徵收作捷運板橋線府中站,板橋新站已於七月下旬啟用。
板橋舊站拆除工程由中華工程公司承包,捷運局副處長高宗正昨天上午督導拆除工程,分別從靠後站的一側及府中路一巷台鐵宿舍,挖土機摧毀木造平房,破碎機則破壞站體的鋼筋混凝土。拆除工程約需三天,加上清運拆除廢棄物需要九或十天。
板橋市受到台灣鐵路西幹線的橫切割為兩半部,台鐵板橋舊站更是把板橋精華區分為前、後站,只有人行天橋供民眾往返前後站,車輛要繞館前路或民權地下道。
【1999-08-25/經濟日報/33版/商業要聞】
板橋舊站前後站商圈將聯結
鐵道兩個月內拆除 重新找回人潮錢潮
【記者張婉珍報導】台北縣板橋舊站前後站商圈兩個月內將彼此聯結,以達轉運人潮流失後的互補作用。台北縣政府昨(24)日決定,將協調地鐵處在兩個月內拆除現有鐵道,打通前後站的交通。
板橋新站啟用至今甫屆滿一個月,已經對板橋地區商圈變化帶來重大衝擊。儘管新站商圈尚未成形,舊站周邊仍是板橋地區商業重鎮,不過由於每天進出的交通轉運人潮已經轉移,舊站商圈店家生意出現大幅衰退。
已有部分店家不敵高租金成本宣告結束營業。前站店租被迫大幅調降,後站商圈承租戶也醞釀要求調降租金當中。
前站商圈一服飾店店東吳鶴忠說,舊站關閉以來,附近店家來客人數估計減少五成左右,由於租金行情過高,已有不少店面不敵沈重租金成本負擔,宣告結束營業。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指出,板橋前站府中路一帶的店面租金行情每坪約為3,500元至4,000元,以服飾店為主;後站商圈如中山路一段、館前西路及重慶路一帶的租金行情更高,每坪約5,000元至8,000元。
由於租金負擔沈重,影響店家續租意願,前站已有部分房東調降店租,平均減少三成,部分減幅更達一半,調降幅度打破數十年來板橋車站商圈只漲不跌的慣例。
租金行情較高的後站商圈,雖然尚未有房東率先調降店租因應人潮衰退狀況,不過在多數承租店家的溝通協調下,租金行情可望將有一波調幅。
板橋舊站商圈店家已組成「板橋市商圈發展協會」,希望推動商圈再造,挽回後站商圈「北縣地王」的丰采。協會推動成員林煒竣說,新站商圈尚未成形,轉運人潮又不可能移往舊站,反而轉往台北車站商圈消費,影響結果是台北市稅收增加,北縣減少。
板橋地名由來 在 江子翠- 板橋地名原為枋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板橋地名 原為枋橋,概為清朝時跨過「公館溝」至板橋城的「木板橋」得名, ... 所以雅婷今天整理了台灣一些地名的由來,並且先從語言篇開始跟大家介紹,台灣其實有很多 ... ... <看更多>
板橋地名由來 在 Re: [分享] 跟原住民有關係的捷運站名- 看板MRT 的推薦與評價
呃,引起了一些迴響,有點意料之外(就是原本沒打算繼續寫的意思XD)。
應觀眾要求,再補充一些跟原住民有關的捷運站名,只跟捷運站所在地有關會少寫一點。
1.板南線南港站、中和新蘆線蘆洲站
是的,不用懷疑,南港之名,源自平埔族南港社。
不過,這過程卻又有點曲折。
文獻上首次出現南港社的紀載源自17世紀末郁永河的《裨海紀遊》,
後來在《康熙臺灣輿圖》中標示出位置,大約位於現在的三重蘆洲一帶,
蘆洲站附近有個南港里、蘆洲的老地名南港仔,都跟最初的南港社有關。
一般我們會直覺認為「社」直接對應原住民自然形成的聚落,但對清朝官方而言,
卻又加上賦稅單位和行政區劃的意義,「南港社」、「北港社」就是約在18世紀中期
由官方憑空創造出來、管轄平埔族的大範圍徵稅及行政地域。
當時的「南港社」,管轄範圍包含現今士林(即當時麻少翁社)以南、淡水以西各地,
汐止的峰仔峙社、內湖的里族社、板橋的武朥灣社、八里坌社…等許多平埔村社。
而現代台北市的南港,則是在清同治年間(1870年左右)才出現「南港仔街」--
此時在蘆洲「南港社」旁形成的漢人聚落「南港仔庄」也還在喔!
但清治行政區劃的「街」是比「庄」更繁榮熱鬧的漢人聚落,跟河港運輸有關,
最後演變至今日較為知名的台北市南港。
2.板南線江子翠站
這個站名相信許多人應該知道,是源自「港仔嘴」這個老地名。
「港仔嘴庄」是清治後期才出現的漢人聚落,其命名與平埔族關係不大,
不過當地是從西荷時期就相當知名的大村社「武朥灣社」(Pinnonouan)聚居地,
曾經在大漢溪對岸的新莊也擁有大片土地,這邊簡單提一下。
3.板南線板橋站
板橋的老地名「擺接」,正是源自在地的平埔族「擺接社」(Paijtsie)。
(此句可能不夠明確,擺接是板橋地區的舊地名,板橋之名請參考推文hicker版友補充)
清治末期成立的「擺接保」比較廣為人知,現今板橋土城間也有一條擺接堡路。
這邊想解釋一下,許多人可能比較熟悉「堡」,這是源自日治初期的《臺灣堡圖》,
但其實整個清治時期大部分文獻用的是「保」,源自保甲制度,
這是一個在「街、庄、社」之上、在「廳」(淡水廳)之下的行政位階。
但清末劉銘傳時期清查丈量田畝時,官方文件「丈單」大量使用「堡」字,日本人沿用,
最後造成現今常見的誤用。(2008,〈清代台灣地方行政中「保」與「堡」考辨〉)
板橋站附近還有一個「里末社」(Rijbats),介於擺接社和武朥灣社之間,
都居住在大漢溪沿岸。
板橋站往西邊、到大漢溪之間的地域,有個老地名「社後」,
台灣許多老地名帶有「社」字的,如東西南北中社、新社、舊社、社寮、社后…等,
基本上都跟原住民村社很有關係。板橋的社後當然也是一樣。
4.板南線土城站
18世紀初《諸羅縣志》就已經提到,泰雅族大豹社群已經出現在現今的三峽、土城一帶。
18世紀末林爽文事件後,因為部分平埔族協助官方平定有功,
福康安等人上奏後推行「番屯制」,在平埔族各村社挑選出壯丁擔任番屯丁,
平日維護地方治安、協助官方事務,戰時受官方指揮作戰。
但官方並不發糧餉,而是把番界之外的荒埔地分配給屯丁開墾,稱為「養贍埔地」。
官方一方面免費獲得生力軍,另一方面順勢把番屯丁引導到靠近高山族的地域,
爾後番屯丁因為與高山族的領域衝突、和官方的頻繁徵派後逐漸無力耕作,
土地便逐漸透過地契合法轉移到漢人手上…事後來看,真是個一石多鳥的政策。
好啦~回來談土城!
當時附近平埔族村社被分配到現今土城、三峽一帶的養贍埔地,面臨著泰雅族的出草,
逐漸開始興建土壘、土牆作為防禦設施,這一方面形成了清代的土牛界線,
另一方面也就是「土城」之名的由來。
--
滄海桑田變幻莫測的台北大湖、可怖卻舉足輕重的驚人硫穴,
身處自然環境巨變下的各族群,深入眼前的迷霧、揭開一個又一個的謎團...
《康熙台北湖》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Lak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7.3.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RT/M.1594190774.A.3AC.html
※ 編輯: hsufrank (49.217.3.19 臺灣), 07/08/2020 14:51:02
※ 編輯: hsufrank (49.217.3.19 臺灣), 07/08/2020 14:57: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