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進到7-11、全家超商,或是去手搖飲料店五十嵐、清心,或是連鎖速食店麥當勞和肯德基,點了飲料之後,送上來的不再是一次用的塑膠杯或紙杯,全部都是可以清洗後重複利用的「 循環杯」。內用完可以直接在店內歸還,就算外帶回家或是到公司,喝完了你也能很方便地在便利商店、手搖飲店或速食店還掉杯子,享用飲料不留下垃圾,這樣的未來有可能發生嗎?
▍2020年台灣一次性飲料杯用量達到近20億個🥤
環保署其實一直有在推動制定減塑政策,每年還給予地方經費、推廣租借「循環杯」。每當這個政策執行的時候,我都會向鄉親以及市民朋友推薦,買飲料時除了自己帶杯子最環保之外,可以考慮使用可重複利用的租借「循環杯」。
我也不斷建議市府應該讓租借循環杯擴大規模,納入更多的店家,以及提供經費與協助租借模式穩定的辦理,不該只停留在試辦的階段。去年定期會我也向市長建議,應該協助這套循環經濟的模式在新竹成長,讓新竹市的飲料杯垃圾逐漸減少,很可惜市長堅持自備容器才是最環保的,強調只會繼續試辦,不會考慮擴大。
▍台灣2030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是口號還是玩真的⁉️
這幾天我注意到桃園市修正了《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裡面加入一條:「指定規模以上之飲料販賣業,應提供重複性使用之容器並鼓勵消費者使用之」,預計明年7月實施,到時候桃園的超商、速食店會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容器給消費者選擇。
今年4月桃園也和統一、全家兩間超商合作試辦循環容器租借杯的服務,鄭文燦市長還親自現身推薦大家多多使用循環容器,這些都表現了桃園對於循環經濟和垃圾減量的重視。相較之下去年林智堅市長回應我的質詢就讓人失望了,我看不見新竹市想要往循環經濟前進的願景,更看不到垃圾減量的決心。
循環容器要在地推動並不容易,首先要有能夠配合的物流業者幫忙穿梭各個杯子的回收點收取使用過的容器,再來要有能夠配合的清洗業者,把使用過的容器徹底清洗乾淨,再交由物流業者送回各間店家。
目前的循環容器需要清洗業者準備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機器才能徹底清洗乾淨,所以現在租借循環容器推動卡關的地方幾乎都是在地沒有願意配合的清洗業者,這也是去年我希望市長能幫忙協助解決的困難。
其實就像商業經營一樣,有量有規模,才有談判籌碼,才有可能壓低成本,才有業者願意為你特別安排產線,目前循環容器因為量不夠多,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清洗業者自然不太願意協助,桃園用自治條例要求未來超商和速食店需要提供可重複使用容器,這些連鎖店的使用量很有可能能達到一個規模,讓在地的清洗業者願意特別安排產線來清洗,進而能帶動起整個城市的循環容器產業鏈,達成免洗餐具減量的目標。
▍桃園行,新竹行不行?
我一直認為,我們新竹市的都市規模小,是最適合推動各項進步政策的都市,我們可以是智慧城市、步行城市,也可以是最環保的城市。
我們可能錯過了當第一個能夠大規模推動循環容器的進步城市,但如果我們能夠跟上桃園的腳步,協助循環容器在新竹市加速發展,以桃園市加上新竹市的循環容器使用量,我們絕對有機會撐起一片循環容器的產業鏈,更能夠一起攜手垃圾減量,這重要的一步永遠不嫌晚,疫情趨緩,我會持續向市府建議,讓新竹市在循環城市的競賽上拚一面金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桃園市議會修定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明年7月開始,規定飲料販賣業,包括超商、速食店等,必須提供重複性使用容器。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392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桃園市發展 低 碳 綠色城市自治條例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 SDGs國際論壇專題座談,桃市府分享永續城市推動經驗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5)日下午前往三創生活園區,出席「2021地球呼吸行動-SDGs國際論壇」,以「城市溫度與永續治理」為題,分享桃園的治理經驗。鄭市長表示,桃園在升格後人口成長約21萬,目前總人口數達227萬,無論是人口成長率或生育率皆為六都第一,市民平均年齡也是6都最年輕的城市;此外,在經濟部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桃園投資金額達2,429億元,佔全國20%。鄭市長說,在他擔任市長以來,全方位推動桃園低碳城市、綠色城市、永續城市及智慧城市四大目標,不僅通過「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去(109)年也發表桃園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自願檢視報告,期盼透過市民、公部門及企業間的協力關係,持續推動永續城市政策發展指標。
鄭市長談到,桃園在升格前托育公共化比例不到二成,市府在6年間增加84所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達成公私幼據點數4比6的目標,並率先推出生育補助及育兒津貼等政策;此外,市府也規劃興建1萬2千戶社會住宅,3成保障弱勢家庭,7成提供年輕人居住,平均租金6,000元至 15,000元,社宅的低樓層並規劃公托中心及日照中心等多元福利設施,冷氣傢俱則採取租賃方式,期盼縮短世代間的差距,讓年輕人甜蜜多一點、負擔少一點。
鄭市長提及,去年桃園約有2萬青年求職,市府提供首度就業津貼最高補助2.1萬元,考取技術士證照或修習青年自主學習學分皆提供補助,青年平均投保薪資從升格前27,046元,提升至目前平均30,795元;市府也針對企業大型關廠事件協助勞資雙方進行協商,並採取進廠專案徵才、就業轉銜服務等方式,在華映及宏達電資遺案協助轉介員工就職。
鄭市長指出,復興區為桃園原鄉,市府協商3個加壓站送水到復興區,讓在地居民能有自來水可飲用,並增設ATM提款機、加油站及10座防災型基地台,山區道路也提升為市區道路等級,並成立6都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高中,今(110)年羅浮高中將開始招生,期盼「桃原新政」讓原鄉居民生活更便利。
鄭市長提到,桃園市民卡已發行超過167萬張,整合交通票證、公共服務、多卡整合、多元載具、活動積點、消費優惠等6大類服務,提供31項智慧生活服務,並與聯邦銀行及第一銀行發行聯名信用卡,外籍配偶第1年即享有相同服務,創造市民認同感;鄭市長也說,桃園是全台電動機車的領航城市,二行程機車也淘汰最快,目前僅剩3.3萬輛,新購電動機車數量全台最多,達7.6萬輛,未來亦將推動生態物流車隊朝向電動貨車或油電貨車方向發展。
鄭市長也表示,為打造城市魅力綠洲,市府採取低環境衝擊工法,6年內興建40座主題特色公園;在海洋保護方面,桃園海岸有四大生態亮點,包括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地質公園、觀新藻礁及新屋石滬,市府與民間合作成立海岸巡護隊17隊、環保艦隊2隊、環保潛水隊3隊,致力推動永續海洋生態;而在河川治理方面,全面推動工業排放管制,污水下水道接管率由升格前5%提升至25%,預計4年內到達50%,包括老街溪、新街溪及南崁溪等11條主要河川逐漸恢復生命力,成為居民生活休閒的好所在。
今日包括市府研考會主委吳君婷、秘書處長顏子傑、新聞處長詹賀舜等均一同出席活動。
桃園市發展 低 碳 綠色城市自治條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用電大戶不裝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桃園市明年起要開罰了~~(12/28/2020 聯合報)
“..... 經發局綠能辦公室表示,中央新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用電超過5000KW用電大戶必須建置10%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且須逐步完成,否則採取代金罰款方式處理,明年元旦生效,等於有了處罰依據。
經發局指出,桃園市轄區內5000KW用電大戶總共100家,除了大學3家、醫院1家、運輸業3家未列管排除外,其餘90多家用電大戶必須在5年內裝置完成,未依規定完成將裁繳代金。
經發局表示,近半年來已相繼輔導20家用電大戶同意配合建置10%再生能源系統,明年會全面執行。....."
(記者曾增勳/桃園報導)桃園市政府3年前推動用電大戶裝設10%再生能源發電,廠商因為成本太高、沒地方設置、沒意願、不符經濟效益等考量,加上沒有罰則,導致成效不佳,市府決定依中央法規重起爐灶,明年全力推動用電超過5000KW大廠必須裝設10%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不符規定將列管和以代金處罰。
市府經發局表示,代金處罰就是未達到裝設標準、必須繳納政府代處理的金額,如列管廠商只達到5%,其餘5%就改以代金處罰,金額視公司規模和年營業額而定。
桃園市政府3年前通過「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推動要求用電超過5000KW大戶,依用電契約容量裝置10%再生能源發電系統,許多商認為設備費用太高、廠區無處設置、不符合經濟效益等,採取消極態度和能拖就拖,設置意願不高,由於沒有罰則,市府無法對業者祭出制裁,導致成效不彰,引起市議員質疑,認為用電標準太高應降低,今年5月中央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迫使經發局重新檢討。
經發局綠能辦公室表示,中央新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用電超過5000KW用電大戶必須建置10%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且須逐步完成,否則採取代金罰款方式處理,明年元旦生效,等於有了處罰依據。
經發局指出,桃園市轄區內5000KW用電大戶總共100家,除了大學3家、醫院1家、運輸業3家未列管排除外,其餘90多家用電大戶必須在5年內裝置完成,未依規定完成將裁繳代金。
經發局表示,近半年來已相繼輔導20家用電大戶同意配合建置10%再生能源系統,明年會全面執行。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amp/story/7324/5126608
♡
桃園市發展 低 碳 綠色城市自治條例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桃園市議會修定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明年7月開始,規定飲料販賣業,包括超商、速食店等,必須提供重複性使用容器。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392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