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浪翻膠艇?海象知識待補強
胡健驊/海洋大學退休教授(基隆市)
海軍司令部舉行海軍登陸作戰訓練意外事件調查說明記者會,出席的海軍人員共同為殉職的陸戰隊上兵蔡博宇與上士陳志榮默哀。記者胡經周/攝影
七月三日上午約九時漢光演習訓練突擊艇翻覆導致死傷,海軍報告研判主因是海象劇變的瞬間「湧浪」。因為是嚴肅事件,用詞需謹慎專業,特此提出討論。
湧浪是海浪的一種。起浪必有造波機制,一般都是風力。規模大者如潮汐、地震,產生潮波、海嘯的超級長波。長波兩列波間隔很遠,可達數十公里,這麼大範圍的水同步舉升下降,縱使波高不怎麼高,上下運動的水量則十分可觀,動量奇大,可以跨洋奔跑而面不改色。
反之,一般風力吹擾出的波浪,縱使小區域內波高濤天,波長卻以十幾廿公尺為概念,水量振盪未必甚大,反而來得快去得快。不過,當風力大如颱風或風域廣如季風,亦可堆積出水量可觀的波動,傳出去後,也形成長浪,波長可達一百公尺以上,開放海域的海面即湧動如一片片的丘陵地者,謂之湧浪。行船其上,未必看見浪花濤天,卻叫人左晃右搖,昏頭絞胃,嘔吐連連。岸邊遠眺,似乎平穩,但長浪列隊前進到近岸遇淺時,即堆起拍岸壯觀的水花,一波接一波,常引人駐足欣賞。
所以,貼岸翻騰的湧浪不會突然興起。突如其來的,學名叫異常波,台灣俗稱瘋狗浪,也不可能在海況平穩時發生。也就是說,海象已多浪,眾浪交錯下,三不五時在某一地點上,數個波峰同時到達,激出超越預期的波高者謂之。風浪中的開放海域常見,近岸當然也會,許多海釣客都曾見識。這次海軍的不幸事件,是遭遇湧浪,還是瘋狗浪?
筆者曾數次前往台中港外調查,夏日早上岸邊風和日麗,遠望海上亦相當平穩。不料正在梧棲港內裝載儀器,突然飛沙走石,打在腿上手臂及臉龐,刺痛難挨。出港後,竟變成嚇人的巨浪,進行海洋科研的人,很能體會海軍弟兄在那種情境下,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完成它。下午回港,令我再震驚,岸上「沙風」完全消失。
這就是白天「海風」吹向岸、晚上「陸風」吹向海的現象,特別在夏天明顯。日照下,海水增溫慢,陸地快。因此海上氣溫涼,空氣密度大;陸上氣溫高,空氣密度小而上浮。於是海上空氣壓向陸地,便形成短時間強勁的海風。晚上相反,海水保溫能力使空氣溫暖,陸地散熱快而空氣降溫快,便壓向密度低的海上,形成陸風。
上網調閱氣象局左營站當天的氣象資料,果然看到上午七點時風速平平,然後每小時加大,中午達到顛峰,然後逐漸趨緩。前後一天資料,亦復如此。風向也都在逐時順時鐘旋轉,但不大吻合海風陸風的簡單概念(七月四日吻合度高),應該是設在離岸約一公里半一所學校樓頂的氣象站有關,難免有房舍影響,而且南邊不遠就是平地隆起的鼓山地形,都可能不太能代表桃子園海岸的風場方向。所以,翻艇事件當時,應該海風強起,瞬間拉起「一股」波峰,不必視為湧浪。
其次,左營港口外,向西北延伸一公里多的南邊防波堤,使桃子園海岸形成直角海岸線形態,對海流和波浪行為可能構成特殊條件。希望海軍已掌握這裡的科學知識,如有缺乏,趕快補強,對往後科技戰爭的演習,能鉅細靡遺又勇敢無畏地操練。國人一直都尊敬在心,無以苛責。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