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oscoping]
是一種動畫製作方法.就是先拍好影片.再用手工一張一張描.
之前油畫畫的[梵谷電影]
還有日本動畫[惡之華]就是這樣作的
(惡之華可能是用電腦描的.因為描太細.反而很恐怖)
…………
這是一個跳舞的韓國小妹網路影片
原本想把他畫完
短短幾秒大概200多張,忘記描了幾天總之就放棄了
#短短幾秒畫到快往生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
「梵谷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JoeArt超超畫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電影趴cas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TEEPR 叭啦叭啦研究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普無雷] 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10.20《梵谷:星夜之謎》 官方正式預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開創動畫新格局【梵谷: 星夜之謎】HD高畫質中文電影預告 的評價
- 關於梵谷電影 在 天后孫燕姿跨界獻聲《梵谷:星夜之謎》中文導讀 - Facebook 的評價
梵谷電影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杏花春影日本夢】
日本浮世繪版畫於十九世紀飄洋過海來到歐洲,那些強調線條刻畫、平面色塊呈現、明亮鮮麗色彩、生動誇張構圖,以及取自民間生活的題材,都迥異於西方古典繪畫表現方式。對於自1830年代出現照相術後,便已大受刺激,極力追尋新穎藝術形式的畫家們不啻是個絕佳參考。馬奈、莫內、羅特列克如此,梵谷也是。
梵谷在1886年來到巴黎之前的安特衛普時期(約為1885年),就已開始收藏浮世繪,他與弟弟西奧兩人後來的浮世繪版畫收藏竟多達500~600幅之譜。這麼大的數量,不只是純粹欣賞,據說也有銷售目的。
為了追尋如浮世繪畫裡有著花草茂盛、流水小橋、飛鳥展翅與美人信步其中的美好畫面,也為了豔陽下呈現的豔麗色彩,梵谷在待了巴黎兩年後,1888年2月來到南法亞爾(Arle)。一到亞爾,他迫不及待等著春天來臨,一但果園裡桃花、杏花盛開,他開始拼命作畫,深怕趕不上花兒凋謝的速度,短短一個月內就畫下14幅果園中滿滿綻放的繽紛花影。
類似這樣在藍色天空襯托下的繁花枝頭,是梵谷喜愛的題材之一。
1890年二月,梵谷還待在聖雷米精神療養院時,為了向一直以來資助他幫助他的弟弟西奧(Theo)致喜,當時西奧喜獲麟兒,畫家畫下《杏花》(Almond blossom),以早春二月盛開的杏花象徵新生命誕生的喜悅,致上他對新生命最誠摯的祝福。兄弟情深至此,西奧不僅一直資助梵谷的畫家之路,就連兒子也以梵谷之名命名。
平塗湛藍背景中,杏樹枝椏曲折延伸,樹幹枝節部分以深色線條勾勒,花瓣則以淡色線條著墨,如此東方趣味便是擷取自浮世繪。這幅杏花看來既有東方禪意的裝飾效果,又溢滿了早春氣息與無限生機。光是靜靜欣賞,都覺得悅目且舒心。
然而這時候的梵谷,早已重病纏身,酗酒酗菸酗咖啡又極少進食,加上胃病、癲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的折磨,讓他往往病發便數月無法作畫。這幅畫便完成於他去世前五個月。梵谷逝去後,西奧也在半年後病逝。
杏花自古被詩人吟詠, 無論是白杏或粉杏, 這幅《杏花》(Almond blossom)頗有宋朝梅堯臣筆下『不待春風遍,煙林獨早開』之風采。再對照梵谷與西奧兄弟情誼,以及梵谷始終追尋,卻一直停留於想像中的日本夢,總是難免唏噓。
幸好後來西奧的兒子夠爭氣,將梵谷去世後留在西奧遺孀手上的作品於1962年移轉給梵谷基金會,造就了現今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這也是當今世上最大的梵谷作品收藏地。
而梵谷為了藝術而燃燒的最後十年生命,因此燦爛不朽於世人眼前。
#第八屆歐洲影展 《梵谷:畫筆下的烏雲與麥田 》
#難得梵谷電影說技法
#已經滿座
#一起敲碗打里摺加場
https://www.facebook.com/TARITSI/
#密切注意這裡搶票
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dnzeq-KgiP-3EDp…/viewform…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梵谷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看過幾個梵谷?
.
問起國人最喜歡的畫家,或許不少人會提到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不過談起他的畫風,也許大家對他的人生際遇所知更多──他幾乎集結了一切成為傳奇的要素。
.
作為一個偉大的畫家,他在生前只賣過一幅畫,並苦受精神疾病折磨,割掉自己的左耳,最後離奇死亡(以前普遍認為他是自殺,近來卻有研究推翻了這個說法)。在身後,他的經歷被人出書立傳,過去無人聞問的畫作重新受到挖掘,其藝術成就終於獲得了世人肯定。
.
但是真正的梵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由美國名導朱利安許納貝(Julian Schnabel)執導的《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請來威廉達佛來詮釋這個悲劇人物,還原他死前的時光。憑著精湛演技,威廉達佛提名了本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但他可不是第一個提名奧斯卡的梵谷!
.
本文將列出影史上幾部具有代表性的梵谷電影,有些作品梵谷不是主角,但卻是片中的精神要角,依舊適合梵谷迷一探究竟。
ez訂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梵谷 #梵谷在永恆之門
梵谷電影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梵谷電影 在 電影趴cas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映CG這期的主題《非創作思維》】https://www.incgmedia.com/magazine/animation-film-festival
想邀我們單挑的話,歡迎寄信到 moviepodpodcast@gmail.com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e.podcast/
FB https://www.facebook.com/MoviePaCast/
【別對映像研出手!】https://ani.gamer.com.tw/animeVideo.php?sn=14455
【衝出迷境 Away】https://youtu.be/pVUtpVrpQTw
【兔子的法文】https://translate.google.com.tw/?sl=zh-CN&tl=fr&text=%E5%85%94%E5%AD%90&op=translate
【The Animation Showcase】https://www.animationshowcase.com/
【aniFlix】https://aniflix.online/index.php/zh/
【千年女優】https://youtu.be/7hoAxwKRaN0
【東京教父】https://youtu.be/c_Su_Fgx4jc
【跳躍吧!時空少女】https://youtu.be/RKIiFqbP1VM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https://youtu.be/TU7OkVihC00
【畫畫小人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JENCTUb0
【梵谷:星夜之謎】https://youtu.be/2XJc6ZHbbSs
【楊斯凡克梅耶】https://youtu.be/7abCEq0Qla4
【心機掃描】https://youtu.be/kJDOEBHNa-c
0:00 映CG是做什麼的?
5:53 現在學動畫的門檻大大降低!
6:56 功能超強的免費動畫軟體Blender
11:56 動畫是藝術與科技的交集點
13:08 動畫圈跟電影圈的分別在哪?
14:46 「概念設計」是什麼?
18:05 風格超獨特的導演湯淺政明
18:51 大推!《別對映像研出手》
21:05 四大動畫影展是哪幾個?
29:39 台中動畫影展,看短片的好去處
30:44 讓Charlie震撼的《衝出迷境Away》
32:21 抓兔子!安錫影展有趣的傳統
41:09 台灣的動畫影展
42:42 動畫的技術展SIGGRAPH
45:11 動畫專門的串流平台
47:32 什麼是「非創作思維」?
56:14 細田守的新作找了迪士尼的設計師!
56:55 今敏的入門作品
58:12 推薦日本的動畫作品
1:00:24 推薦歐美的動畫作品
梵谷電影 在 TEEPR 叭啦叭啦研究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迪士尼 #皮克斯
🎥 靈魂急轉彎藏超級多的名人!
🎥 皮克斯每部動畫都有埋下部作品的梗!
🎥 無敵破壞王有一個隱藏的成人梗?!
🎥 澎澎丁滿亂入星際寶貝???
大家多少都有看過一些經典動畫
但是應該很少人會發覺到裡面的一些神彩蛋
這些彩蛋的內容有時候是致敬一些歷史
有時候可能是各種埋梗喔!
像是預告之後的作品或是前作的角色來客串之類的
一起來看看有甚麼驚喜的神細節吧!
雪莉要胖到100公斤的小時光在此!
👇小時光提醒👇
https://freeshort.link/ZPDbmk
FB @TEEPRVideo
IG @balabala_lab
Sherry Youtube頻道【 @HOLY Sherry 】https://reurl.cc/RdmkzG
個人ig : @holy_sherry
梵谷電影 在 [普無雷] 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耗時 6年、動員 125名藝術家、總計 65000幅油畫、平均每秒 12 幅」是這片轟動萬教的宣傳,波蘭導演 Dorota Kobiela 本人就是學繪畫出身更是梵谷的粉絲,這樣一部工程浩大的致敬之作那滿滿的敬意與誠意,相信全球觀眾都會心領、看到這大銀幕上的首創(?)之舉必能驚喜連連。作為一場形式的實驗,本片顯然成功帶起話題也交出成果;倒是這形式實驗出了什麼,值得我們仔細想想看。
謙虛粉絲,接近梵谷
致敬梵谷,本片一方面有「梵谷最後書信與死因謎團」的訪查劇情,另一方面則是「重現梵谷」的手繪油畫動畫形式。從爛番茄上找全球影評,絕大多數都著重在形式新奇亮麗、少談劇情也不是很重視劇情。我自己看了後也覺得本片形式和劇情雖然有些大架構上的呼應,但細節上仍是分開來的,形式下的功夫比較多、比較基進、也比較搶眼。
而劇情呢?似乎屬於比較謙虛的開放型,基於梵谷畫作人物與書信內容寫了一場各說各話的鄉村八卦集錦,一個梵谷的生時與死因多人解讀,到底是怎樣誰也不確定、電影也語帶保留不選定立場任大家開放解讀。我更認同的倒是這句話「這麼在乎他的死、何不關注他的生?」
的確,無論死因為何,是傳統上普遍認為的憂鬱自殺、還是電影加進的他人誤殺梵谷不語?也許都未必重要,重要的是那千呼萬喚的最後書信裡對世界與生命的熱情。且不論鄉民口耳相傳的看到下雨也開心、抱小女孩畫小雞等等軼事有幾分真實,光照梵谷說的「只用繪畫說話」來看,這些看景寫情的表現主義先驅畫作,不是一幅幅都充滿熱情擁抱世界嗎?
粉絲大志,重現梵谷
然後我想要來談談形式了,尤其想看看形式如何呼應劇情內容。本片形式在架構上明顯分兩層,第一層是男主角 Armand 實際訪談,第二層則是訪談進入回憶或想像場景,這個分層就是彩色與黑白處理,其中彩色的筆觸較複雜、輪廓較鮮明色塊較豐富,雖然人臉與景物都能辨識但大體上都被油畫分解過一次;而其中黑白的筆觸較簡單平滑,輪廓與色塊都較寫實平滑,大體上很像寫實的人臉經過一點點濾鏡處理。
要說本片主打的「重現梵谷風格」、「用梵谷眼睛看世界」嘛,那顯然是彩色那半的重點了,和黑白那半應該沒什麼關係。在彩色這半,我們模糊看來大概就是所謂「梵谷風格」貫串 Armand 走訪小鎮的每一場走動景觀與室內外訪談;不過再仔細一點看,我們還是會發現這裡仍有分極擬真致敬梵谷畫作的幾個場景、以及比較折衷一點的梵谷風描繪其他沒那麼經典的走動與訪談場景。兩者雖然大致上很像,但也是有明顯差距的。
在極擬真的部分,我們看見梵谷的筆觸較粗、用色較混合、甚至常用不同色相混合起來把單色變得更豐富、輪廓的線條可以用黑色與其他各種深色、輪廓也是較粗纊隨性帶點毛邊的;而在折衷梵谷風部分,筆觸較細,包括色塊中的線描(借用「點描派」用詞概念)較細、輪廓的黑邊也較細,輪廓的黑邊則只是黑色、同一色塊內的混色也多半只混同色相的(藍的就各種藍、黃的就各種黃,不同色基本不混)。
折衷梵谷風
大體上我這邊分類出的「折衷梵谷風」,就是配色與筆觸大體上學梵谷,但又不像梵谷那樣率性強烈,比較走舒舒服服的安全牌。當然這未必是壞事,畢竟此片是要推出動畫而不是要推出單幅油畫的,每一幅畫的獨特性格淡一點、與前幅後幅搭配多一點,恐怕才是動畫可以流暢的關鍵(當然我們也可以問問動畫為什麼要走流暢、而不走其他衝突路線)。
這「折衷梵谷風」佔了全片絕大部分,也描繪了以 Armand 為首的所有角色。於是我們看見一場場訪談戲裡,總是兩個人像發光體一般每講一句話身上的筆觸與配色就變了幾十回,一路閃爍而且閃爍得很順暢毫不停留。在看這些訪談戲時這樣畫,我其實有一點點視覺疲乏,因為兩個閃爍的發光體一路閃下來都沒有抑揚頓錯或休息轉折的節奏感,就算是訪談講到關鍵講到高潮、就算是 Armand 聽到什麼興奮的或沮喪的以手支貽低頭不語,繪畫的形式都沒有變、發光體的節奏也沒有變,這種繪畫風格反而無聊甚至有點出戲了。
相對於一直閃爍的人,訪談的室內背景甚至室外背景卻是靜態的,第一幅畫是什麼筆觸就在同一個定鏡頭下維持那個筆觸直到鏡頭移動,我本來還想這是不是「閃爍人物」對比「靜態背景」?誰知,每當定鏡頭結束轉為動鏡頭、要在室內把眼光移動到其他角度時,室內背景的筆觸就突然間大幅改變了,和人物一樣變成閃爍的背景。突然間,我無法理解此片對於繪畫的形式有什麼意圖、企圖勾勒出什麼樣的繪畫語言表達事物?彷彿只是「定鏡頭就用同一張背景省力氣、動鏡頭非重畫不可就來多畫」的便宜行事?
室外背景也一樣,動鏡頭時室外當然藍天白雲鳥語花香處處是閃爍動感,但靜鏡頭時大體也是不動,只偶爾在有微風時讓麥稈與樹枝樹葉些微地動,但這自然的動感又遠遠不如動鏡頭時視角移動產生的動感。說到「動感」我還另有質疑,那就是梵谷繪畫本就是在單張靜態油畫上呈現自然與人物動感,他畫天空草木星光燈光的筆觸都有這作用;但現在是在拍動畫電影,卻用「1 秒12張」製造那種不同幅畫差異的閃爍動感,這豈不是把本來單張畫呈現動感的神韻都浪費掉了?難道動畫電影不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嗎?可能切題的語言未必是這「折衷梵谷風」?
還有一場 Armand 和船夫夜晚在河邊營火喝酒談天戲,有畫出營火的火光閃爍、也有反映在兩人的衣服與臉龐,但很詭異的是周邊的樹叢就沒有、河水裡也沒有,河水的閃爍只有表達流水動態而已;另外白天人臉的陰影面,有時候是用筆觸清楚的線描、有時候是把油彩抹平得很光滑,而且在同一場戲就會出現兩種不同型態... 這一切也都令人很好奇:本片的繪畫語言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畫法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感覺或訊息呢?
電影創作的繪畫語言?
也許是我慧根不夠,有點難在這幾種紛雜的處理方式當中歸納出一個邏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110 人、65000 幅畫」也許儘管有努力把品管做到好、終究還是出現了一些沒顧及的變異吧?整片看下來,我唯一看到的規律還是擬仿「梵谷風格」,在彩色這部份分了嚴仿的梵谷經典繪畫場景、以及折衷的其他走動訪談場景。當然,致敬梵谷並擬仿梵谷以期「用梵谷的眼睛看」,是本片高調且引以為豪的核心創作理念;不過,這種作法是否也值得進一步思考呢?談到這點時,我對這片的做法是有些疑慮的:
1. 分析風格、提取元素、找出規律、然後大規模動員統一重現風格,這種「仿製」真的值得嗎?這樣是對藝術大師的致敬、還是「梵谷化梵谷」定型藝術大師?梵谷的畫作有其相似性與連續性,但稍微認真看看每一幅,他的構圖筆觸用色都有其當下的主觀與獨特性,從不是在「自我複製」的;將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家(何況是大師)定型為一種風格,這豈不是種自以為是的凝視嗎?
2. 回過頭來說,這是在拍電影、是在自己產出一件藝術品,我們可以崇敬一位大師然後站在他的肩膀上找到新洞見,但真的要放棄自己徹底複製這大師?甚至將他的幾個片段無限延伸到(他並沒有參與)的其他生活、然後宣稱「用梵谷的眼睛」看這世界是這樣子?這一方面恐怕有點僭越地宣稱自己代言大師眼睛、另一方面則是撤守自己的眼睛。
3. 大規模生產線捕捉「梵谷風格」,也許不如下載 Prisma ,當個茶餘飯後笑一笑的小娛樂就好;若要當電影的話,這樣套用「梵谷公式」恐怕和那些套用好萊塢公式的爆米花動作爽片異曲同工,不過是自己界定出出梵谷公式、然後賣弄梵谷公式的爆米花繪畫爽片罷了,和麥可貝精神相似、只是領域不同。(我個人是很尊敬麥可貝的,大膽創造好萊塢公式無限複製、饗宴全球動作爽片觀眾,正如這片饗宴全球梵谷愛好者)
4. 本片有道格拉斯布特、艾丹透納、櫛龍福林、瑟夏羅南等黃金卡司,而且都是在真實地點真人演出過一遍之後,再來照著演出的影像慢慢繪製的。他們的表情與演技一個比一個深邃有魅力,有父母生來本就鮮活的動感、有一路走來充滿歲月的成長、更有發揮演技與口條流露的人格與智慧,卻全部都被繪畫給抹平了。
當然,單幅肖像畫本來就是畫家用他的眼光捕捉人物的獨特神韻,往往有別於肖像攝影的寫實魅力;只是當這數以百計的連環油畫都只是寫實地描繪人物(描繪到觀眾在每一幅都認得出演員)時,何不就直接讓演員上陣呢?或是反過來想,何不乾脆像梵谷一樣直接畫個不寫實但寫意的人、就讓這些人演出動畫、還根本不用請大明星呢?
5. 當然,我對導演與製作團隊嘔心瀝血想要致敬偶像的心意還是很敬佩的,只是很遺憾我認為也許用錯地方了。想要複製梵谷藝術、想要歸納出梵谷風格、想要進入梵谷的眼睛看這世界,也許是我們癡癡的夢想、但其實都是不可能的。身為藝術家總要自覺到一切都是在表達自己,若壓抑自己而試圖套入別人,那恐怕只會是第二流的仿製,難說抓到多少大師神韻、卻反而失了自己的語言。
當然,藝術也不是通通都無法複製的,大型工作室規格化生產的藝術如漫畫,就算主創者與關鍵畫師換人了也一樣能繼續下去;在西洋繪畫大師中,也有像魯本斯那樣以大型畫室生產線消化大量巴洛克訂單的,這種也未必不能歸納出一種風格來擬仿,只是面對梵谷這樣非常個人化的畫家恐怕沒辦法。
6. 來看看這幾年其他畫家電影用什麼手法致敬好了:
老布魯哲爾《驚豔布魯哲爾》(2011):布魯哲爾原畫當背景,讓真人仿畫中造型演出。
雷諾瓦《印象雷諾瓦》(2012):重建經典時刻,那印象派癡迷的草木光影與身體。
透納《畫世紀:透納先生》(2014):重建經典時刻,強調滄海與一粟、速度與煙霧。
1890s-1920s 《藝想巴黎》(2015):不針對個別畫家,整體提取模糊的時代風格印象,創造現代靜態背景,仍由真人演出,喻示其活在某個想像凝固的美好年代。
戈達韋根納《丹麥女孩》(2015):幾乎如實仿 Gerda原畫,只是把大頭換上小雀斑 XD
寶拉《寶拉:裸畫像》(2016):重建經典時刻,強調身體的重量、一身臭皮囊。
席勒《席勒:死神與少女》(2016):重建經典時刻,強調絕望與愧咎、迷戀與逃避。
塞尚《保羅與塞尚》(2017):找到他的普羅旺斯原鄉印象,尤其是那座山與山居的生活。
我承認看這部片我想得有點多、也許也有點嚴苛,當然都是敬佩製作團隊的嘔心瀝血而引申的思考。看了爛番茄上的影評,好像都沒有人對本片的這「仿製」取向有任何意見?只有一個衛報的藝術史家 Jonathan Jones 在只看預告的狀況下寫了一篇(引申得有點多,被讀者狂酸,尤其只看預告就評是致命傷)對梵谷被流行文化消費的想法,他另外還寫過一篇關於 Prisma 這種濾鏡軟體定型畫家風格的討論,算是極少數(唯一?)對此片的不同意見,有興趣可以看看:
Prisma: 'Edvard Munch did not have a "Munch filter" in his brain' 2016/7/18
https://goo.gl/1b8e4u
We must rescue Van Gogh from becoming a pop culture cliche 2017/1/23
https://goo.gl/4FfpCx
無論如何,別想太多進場時,看這片《梵谷:星夜之謎》當然是美不勝收的,小缺點可能是一直閃爍不停的油畫動畫太平板順暢、看太久也可能視覺疲勞或出神、或是看畫看太認真忘記聽劇情 XD 至於該如何擬仿梵谷、擬仿中該如何取捨重組、甚至從原點開始該不該擬仿?也許都是值得退一步思考的問題。總之「65000 幅油畫、平均一秒 12 幅」的創舉已成,立下了標竿看到了效果,切題的繪畫語言就留待後人繼續探索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3dqQPunK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65.20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08782737.A.241.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65.204), 10/24/2017 09:42:2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