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中,猛鬼屋真人實境秀的鬼版running man 要怎麼寫】
我想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曾經好一陣子,日本和臺灣都流行過,所謂猛鬼屋真人實境秀的節目製作,是如何地徵詢志願者前往拍攝。
畫面上,志願一同前往惡名昭彰、鬧鬼頻繁地點冒險犯難的外景主持,在靈異頻傳的鬼影幢幢間,不時夾雜著驚聲尖叫,穿梭來回。
不僅現場工作人員看得心裡直發毛,就連鏡頭前的觀眾,也嚇到快閃尿,可是,向來給人邏輯辯證印象的推理小說,卻也很好這口。
且多半用書中書來進行架構:就像《哈利波特》系列中,會有湯姆.瑞斗日記一樣的概念:正牌小說外,往往還會另有一書存在。
只是說,這書中之書作為謎團推進線索,表現形式的創作類型相當多,可能從史料、書信、紀錄、報導、日記、軼聞與紙條等皆可。
然後故事主角與書中之書內容漸趨一致,使讀者難辨虛實與駭異,乍見是平行雙線,實是兩相隱射類同遭遇與身份混淆的雙面陷阱。
簡單來說,就是故事主角(哈利波特)試圖以書中之書(湯姆.瑞斗日記)尋訪調查真相,結果自己卻差點慘遭一樣的毒手或成魔。
所以在追索的過程裡,書中之書記載的過去,會成為故事主角現在即將經歷的未來,也像七月半水鬼抓交替的循環,被祟轉作祟。
像既晴《請把門鎖好》、井上夢人《梅杜莎,看鏡子》、三津田信三同名作家三部曲《忌館》《蛇棺葬》《百蛇堂》等都可為代表。
因為觀閱了書中之書,使得主角彷彿獲得了虛擬實境的鎖鑰,不僅前往前塵舊事故地遊,甚至連自己的遭遇,都逐漸彼此酷肖類同。
所以常發生有,去鬼屋結果撞鬼,調查兇案差點被殺,想找消失的女孩,反倒自己受囚被虐,像是作案的誰或鬼,穿梭時空多少年。
就算找出幕後真凶藏鏡人,也往往是因童年陰影被害轉加害,於是當悲劇命運again再輪迴,個人身份認知與年代特殊性也失去意義。
不過近期觀察,主角性別會隨時遞進由男轉女:從一見鍾情的男追女愛情開啟懸疑,改為女角為重或平行雙女「尋找消失的女孩」。
如小野不由美冤魂橫死代代沿承相續的《殘穢》,及「河伯娶親」的珀拉.霍金斯(Paula Hawkins)《水底的妳們》(Into The Water)。
使得平行世界推理有三種型:(1)書中書,(2)平行世界愛情故事,(3)平行雙女之消失的女孩妳在哪裡。主題形式雖然隨作品各有差異。
但事實上結構佈局(或說概念)卻相差無幾;故事推進順序時間軸為A-B-C-D,但分章結構卻以C-D開頭與A-B二線交錯來完成平行。
A-B是過去事件發展始末,至B點重大關鍵轉折(失憶、被殺或女孩消失),使接續B現在進行展開搜查的C-D,有相似或相反的結果。
不過,悲劇命運如惡夢輪迴的跳針重播不斷,本就可用(1)書中書,(2)平行雙女,(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來寫((3)另開新篇說)。
但小說早期的書中書結構技法,只是用作追兇解謎、特殊氛圍渲染營造、劇情串接或與角色互動的媒介,不過算是一種配件的存在。
可因與靈異色彩濃厚的恐怖推理交相變化,使得故事背景與人物主角,能達到替身變換錯亂,甚至時代地域的混淆而變得舉足輕重。
書中書多強調恐怖懸疑的氛圍情境,如何使人陷入被奪舍或被抓交替的意識泥濘,使得命運=悲劇迴圈,無論如何都叫人難以抗拒。
平行雙女因多以際遇類仿兩女今昔對比展開追尋,除身份混淆雙面陷阱、從破裂中找回自己,結局往往有命運可以改變的激勵人心。
女偵探開啟追尋 C—————D 現在
A—————B 過去 消失女孩事件成因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所謂的恐怖靈異,猛鬼屋真人實境秀及鬼版running man劇情,先不管有沒有使用書中書來推理。
主旨往往直指《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標題意義-妖魔鬼怪的作祟都起源於人性人心,並多用家暴霸凌為火藥之引。
如澤村伊智《邪臨》辣個不能應聲回應的妖怪,其實是《楢山節考》家庭資源分配的關係;還有舟動靈術師偵探系列《跛鶴的羽翼》,同是家庭的悲劇,只是暴力失衡被掩蓋在皇城的和氣裡。
https://www.facebook.com/ChiChaoChun/posts/1123981894626885
「楢山節考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影評] 《楢山節考》:生存裡的尊重-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细读经典92: 不忍直视的残酷人性物语《楢山节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楢山節考】正式官方預告片5.18 棄老求生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Well Go 電影看個夠! - #楢山節考#坎城金棕櫚飢餓︑性慾 ... 的評價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楢山節考結局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楢山節考結局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楢山節考角色 :: 電影影評網 的評價
- 關於楢山節考結局 在 有人知道這部片嗎? 的評價
楢山節考結局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坂本龍馬與鹿兒島(之二)
前面寫到龍馬初次正式進入鹿兒島藩(通稱薩摩藩),是在1865年舊五月,當時龍馬28歲。他在鹿兒島住過西鄉吉之助(隆盛)以及小松帶刀的家,前後大約停留了十五天。
在司馬遼太郎《龍馬行》小說中,敘述了一段趣聞,說因為薩摩僻處西南,國禁森嚴,自給自足,當地人多半沒見過「浪士」(浪人)。所以當龍馬寄宿在小松宅邸時,不時有鄉民來探頭探腦地圍觀,「參觀浪人」蔚為一時之風潮。
司馬先生的小說常常虛實交錯,這段軼事,或許是他從某處的稗官野史看來,也難辨真偽;但是當我自己去過小松帶刀宅邸舊址,也在民居的牆外探頭探腦,甚至大膽走到門戶開放的庭園前,取景拍照,回想到書中的那段情節,極有臨場感,不禁自覺好笑起來。
由於神戶海軍操練所被幕府下令關閉,龍馬此行,正是為了尋求薩摩藩的資助,讓那些已經學得一身航海技術的夥伴與學員,能夠租得一艘洋船,從事海上貿易。
說到這裡,我年輕時總把龍馬視為一個政治上的革命者,但近年自己創業之後,頗有所感,越來越覺得,與其說龍馬是個革命英雄,不如說他是個創業家。若不談之後他被認知所推動的薩長同盟、船中八策、大政奉還等,還存有辯證餘地的歷史功績,他真正的強項,就是說服人家拿錢出來,供他創業(笑)。
從去福井說服松平春嶽,在薩摩說服小松帶刀,乃至後來說服英國商人格拉巴、土佐藩的後藤象二郎⋯⋯等等,都是他靠著一張嘴巴「募資」成功的案例。
閒話不提,初次的薩摩之行,最主要的成果便是後來在長崎成立的「龜山社中」,由長州藩出資、以薩摩藩的名義,透過格拉巴向英國採購了一艘木製蒸汽船「聯合號」(Union)。
這艘船不僅是「薩長同盟」最重要的象徵與要角,在雙方之間載運武器與糧食,在幕府的第二次長州征伐中,更曾扮演炮艦的角色,參與海戰。
——說了這麼多,龍馬再度來到鹿兒島,又是何時?那已經是隔年(1866)舊三月的事了。
龍馬和他的同志中岡慎太郎,為了推動薩長同盟,在各地穿梭奔走了半年多,冒險入京(京都),最終在1866年的舊元月,於京都讓西鄉隆盛與桂小五郎達成協議,簽下盟約。(關於薩長盟約簽訂的地點,也有幾種說法,直到近期才確認,由於不是本文主旨,表過不提)
但就在完成同盟大業的隔兩天,當龍馬回到位於伏見的寺田屋,深夜被幕府派來的刺客襲擊,身受重傷,多虧了寺田屋的侍女楢崎龍,也就是龍馬未來的妻子阿龍,奔跑至薩摩藩邸求援,薩摩才派出藩兵尋獲奄奄一息的龍馬,護送回藩邸急救。
由於龍馬傷勢甚重,足足在薩摩藩邸休養了一個多月,直到三月初,才帶上阿龍,隨著西鄉與小松,搭乘薩摩藩船「三邦丸」,經長崎再度來到鹿兒島。
而龍馬的第二度鹿兒島之行,就是非常有名的「日本最初的蜜月旅行」了。
(其實後來根據考證,在日本真正進行初次蜜月旅行的,應該是小松帶刀,而龍馬的療癒旅程,很可能也是小松建議或規劃的。但沒辦法,龍馬比帶刀名氣大,過程又比較浪漫,眾人印象已成,大概也很難平反了)
如今在鹿兒島,光是我曾親身去過的,至少就有四組(!)龍馬與阿龍的新婚旅行群像,分別在:
一、是在市區鹿兒島灣岸邊,靠近甲突川河口的天保山公園旁,可能是當年泊船上陸地點的「坂本龍馬新婚之旅碑」
二、是在市區的繁華地段,許多團體旅客都會去逛街的天文館通馬路口,「龍馬、阿龍在薩摩的休憩像」
三、是要前往霧島溫泉的223縣道上,傳聞有治療刀傷神效的塩浸溫泉龍馬公園內的「坂本龍馬阿龍新婚湯治碑」
第四、則是在霧島神宮境內的一組漫畫人形立牌
——光是從這些雙人像的密集程度(還不算其他龍馬的單人像),就可以理解,比起薩摩出身的維新群傑,那豪邁粗獷又帶有悲劇性的歷史形象,龍馬和阿龍對於鹿兒島來說,是賦予了浪漫情懷與戀愛氛圍的,多麽重要的觀光資源!
儘管「雙龍配」最終的結局,也隨著龍馬在次年(1867)被暗殺而劃下傷感的句點,但或許正如「坂本龍馬新婚之旅碑」的解說牌上寫的,在鹿兒島的時光,是龍馬三十三年短暫生涯中,最平和的三個月。
或許,直到今日,鹿兒島的居民,都還為了這裡的風土,能帶給這位幕末豪傑,一段舒坦歡樂的時光,而感到自豪與欣慰吧。
——
2/14 出發的酒鬼巴士(鹿兒島篇),除了造訪當地各類酒廠,當然也少不了工頭擅長的幕末歷史導覽解說,仍有名額,歡迎加入:http://manager-shop.ricetour.asia/page/bus_kagoshima/Chinese
#龍馬之旅
楢山節考結局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ViuTV 《理想國》「後美麗時代」、「樂極太平山」
短評這兩集吧,共同問題是條大橋唔多通。
《後美麗時代》主線是利用虛擬新聞主播,報導「淨化」新聞,提供虛假消息俾市民,用愚民手段達到操控目的,最終虛擬主播王敏奕良心發現被刪除,楊偲泳埋抺良知達到成為女主播的日的。關於電視台報導「淨化」新聞,我們並不陌生,天天也見到化裝靚靚的女主播,為大家提供「淨化」消息,真人已經可以做到,為何要用虛擬主播去做呢,尤其是劇集結局,楊偲泳這真人可以為個人利益去變成虛擬主播一樣功能時,更加覺得這集解釋唔到虛擬主播的存在必要。細節上喜歡楊偲泳的演出,劉天蘭亦好型,關於新聞良知的討論也可以。
《樂極太平山》一群孤苦無依或流浪街頭的老人家,被邀請參加「樂極太平山計劃」,在優美環境下有食有住七天,最後發覺這計劃是想令他們「安樂死」,原來是個解決社會無足夠資源照顧高齡階層的方法。這故事的問題在這群老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參加一個被「安樂死」的計劃,他們發現後更立即逃命,成個計劃因此變成了誘殺老人行動,是種犯法行為。故事中提過《楢山節考》,但這故事是講一個貧困村落,大家有了一個共識,活到某年紀便被送上山等死,保留食物讓後人活下去,但「極樂太平山」計劃,明顯沒有這種社會共識或法律去支持,將故事改為自願參與的安樂死計劃,一群參與者講參加原因去反映社會問題,最終有人反悔引起衝突,個人覺得好過現在的編排。這集開頭,麵包佬梁耀忠追駿雄一幕最好睇。
#ViuTV #理想國 #陳翹英 #劉天賜 #譚惠貞 #黃秋生
#楊淇 #王敏奕 #陳炳銓 #吳海昕 #吳綺莉 #吳肇軒 #廖子妤 #駱振偉 #盧覓雪
#編劇大師接班人 #以青春的名義
楢山節考結局 在 细读经典92: 不忍直视的残酷人性物语《楢山节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本期咱来聊聊1983年由今村昌平导演的日本剧情长片《 楢山节考 》。 ... <看更多>
楢山節考結局 在 【楢山節考】正式官方預告片5.18 棄老求生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 楢山節考 :4K修復版》世界首映,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獻禮! ... 結局 如何? 歷史面面觀•628K views · 5:06 · Go to channel · 2023台北電影節 ... ... <看更多>
楢山節考結局 在 [影評] 《楢山節考》:生存裡的尊重-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楢山節考》:生存裡的尊重
文/林木材
https://www.wretch.cc/blog/fansss/9207703
日本導演今村昌平談他所拍攝的《楢山節考》時曾說道:「棄老傳說看來似不人道,
但現今社會面對環境污染,人口急增的問題同樣殘酷。」
【楢山節考】原是日本文學家深澤七郎的小說作品,描寫著著日本信川山區裡某個貧
窮村落中所發生的故事。而故事的性質不只有點像傳說物語,其實更像警世寓言,在
某種程度上,讓我想起英國作家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描述孩童們在孤島上
展開生存鬥爭的【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同樣有些荒謬,有點超現實,但
卻也同樣殘酷真實,就彷彿真實悲劇般令人心痛和發人省思。
這篇短篇小說,先後被日本兩位大導演翻拍成電影。首先是擅長悲喜劇的木下惠介導
演於1958年拍成電影《楢山節考》;接著在1983年時,由今村昌平導演再度翻拍,同
名《楢山節考》,當時報名參加坎城影展時,更獲得了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揚名國
際。而今村昌平導演的版本,也是一般市面上較能購買到的版本。本文所談論的,正
是以今村昌平導演的電影版本為主。
《楢山節考》的故事並不複雜,大意可以這樣說:一個偏僻貧窮的高山村落,男女老
少都為了飽食一餐而兢兢業業。糧食的不足,使得村子裡有了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
是年過70歲的長者,都必須由自己的子女背到深山裡回歸山神(自然地死去)。這就
是大家在嚴苛生存條件下的共識。
《楢山節考》的開場,是一片片無涯的雪景。空拍鏡頭圍繞著白雪山頭,鏡頭以鳥瞰
式的大全景包含著雪山的蒼茫和無盡,彷彿一個全知者般,暗示著一種超然的觀點。
接著鏡頭才慢慢從大遠景轉換成遠景,從遠景轉換成中景,再從中景變成近景。故事
劇情正以旁觀的「祂」為觀點,慢慢展開。
如果把粗略的將《楢山節考》分為上下兩個段落,那麼上半段可以視為側寫村民們的
外在行為,以彰顯整體的惡劣環境;而下半段則比較著重內在的探尋,也就是年過70
歲的母親即將要被兒子背上山時,彼此的心理轉折。
然而,影片中率先入鏡的竟不是這部片的主角─「人」。反而以一隻小老鼠作為開場
,接下來才出現人們。動物先於人類的出現,與敘述觀點有著不可分割的曖昧關係。
今村昌平先以極度寫實的筆觸,一一刻畫著村民們的行為。不單單只是他們賣力地播
種耕種、採集食物;還包括了他們為了爭奪食物(生存),而不惜偷竊、出賣自己,
甚至是販賣女兒以求溫飽的貪婪(有場戲是村民捉到有人偷竊食物,因而引起公憤,
整個家族被村民滅門活埋);更涵蓋了人們於性愛的原始飢渴和發洩(還包括人獸交)
。這些赤裸裸的鏡頭,在在呈現著人性最底限的慾望「食色性也」,逼得觀眾無處可
躲,不得不去正視,既殘酷又真實。
但令人驚訝的是,總被人視為罪惡或淫穢的這一切,在《楢山節考》裡,卻都擁有極
其自然的畫面。鏡頭不高不低,大都平視,絲毫不帶任何批判與懷疑的眼光,也沒有
懼怕或害羞的擔憂,並在影片中不時穿插著動物的象徵,儼然講述著「人」之於「動
物」本能上的等同。藉此,同時消弭了觀眾心中的既有的道德偏見和價值觀。
「這就是荒山村落的真實樣貌!」今村昌平彷彿藉著這一大段外在行為的鋪成,如此
宣示著。然而,在嚴苛的貧窮環境下縱然生存不易,縱然有著紛爭和糾葛,卻還是有
著不可泯滅的光輝和溫暖,「人性糾葛」於是成為《楢山節考》裡的真正重點。
男主角的母親已經69歲,雖然上了年紀,卻還是老當益壯,可以說是家裡最重要的依
靠。當然,她曉得自己上山的時刻即將到來,也為此做了準備。除了傳授自己生存的
技能給後輩之外,她更刻意撞斷自己口中兩顆堅固的門牙,好讓自己看起來更老些,
以讓家人調適心情接受事實。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好比滿是愛與犧牲的動態遺
書,對比著媳婦肚裡的孩子,世代傳承的意味濃厚,也就是「必須一個人死,換一個
人活」。
而這「回歸山神」的信仰無法被挑戰,一方面因為老人家地位低落(被訕笑為鬼婆),
另一方面則因為糧食短缺的現實,使人不得不去信守這份習俗。外在的苦噩,對時局
來說,一點改變的契機都沒有,這正是《楢山節考》最大的悲劇─「天地不仁,以萬
物為芻狗。」
雖然故事悲慘,但今村昌平是位具有人道關懷意識的導演。當長子要背母親上山時,
兩人皆平靜的面對事實,影片調性開始轉變,聲音沉寂了下來,僅用演員來表達情感。
──長子走著走著,腳因誤踩樹枝而受傷了,母親這時貼心地遞出布巾幫忙包紮傷勢;
長子走著走著,深怕母親肚子餓,拿出了事先準備的飯糰,母親卻示意要長子留著自己
吃(因為自己終將死亡,不願意浪費糧食);當母親抵達深山後,長子在回程的途中,
窺見另有一對上山的父子,父親感到恐懼於是哭喊掙扎,兒子在慌亂中,則將父親推下
山崖。
看到這一幕的長子相當震撼。此時,季節更迭,又再次下起了雪(所有人都增加了一歲)
,他回頭去找尋母親,看見母親靜坐在雪地上,雙手合十,彷彿一尊佛像,再次示意要
長子回去吧!兩人眼神相互對望,一個充滿堅定,一個則依依不捨。人性親情的溫柔大
愛悄悄地流洩出來,讓人充滿不忍,這場戲遂成為《楢山節考》裡最感人的一幕。
許多人認為《楢山節考》是部不折不扣的悲劇,特別是對老年長者來說,彷彿印證著著
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理論;也有人曾提出,因為資源有限,任何族群都
不能漫無限制地繁衍下去,所以必須讓年紀大的人自然死去。但,誰又有資格及權利來
宣判決定誰該死?誰該活呢?
事實上,《楢山節考》的影片從冬季開始,經過春天、夏天、秋天,再次回到冬季。結
束時也首尾呼應,利用鳥瞰的大遠景俯視白雪山頭。加上片尾母親安祥地回歸山神,蛇
交媾的象徵(新生), 似乎都說明著生命的死與生,不只是生命的必經過程,也是大自
然生生不息的一部份。(人真的是萬物之靈嗎?《楢山節考》並非單純的悲劇。)
今村昌平導演的《楢山節考》有著宏觀的視野和胸襟。不妄下判斷,不給予觀眾絕對的
價值定見,只是靜靜地講述故事,充分讓各個角色呈現著自己的貪念、慾望、苦衷、愛
與犧牲。於是在權利和義務之間,在小愛與大愛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劣對錯,沒有絕對
的是非善惡。這是對世間萬物難得的「尊重」(敬重)。
德國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是這麼解釋「尊重」的,他說:「尊重並不是
懼怕和畏懼,它指一種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
個人性。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去發展。因此,
尊重意涵著我對他人沒有侵占剝奪的欲望。」
以人權的觀點來看,不也正是如此嗎!社會的進步取決於強勢者對待弱勢者的方式,取
決於多數人看待少數人的態度。就像《楢山節考》裡長子和母親對彼此決定的尊重,就
像整個村落對於生存條件(延續種族命脈)的尊重。縱然有爭議,有許多灰色的模糊地
帶,但這些問題都將因立場的不同而無法擁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只能嘗試站在理解的前
提下相互尊重。這正是我看完《楢山節考》後所引發的思考。
--
電影‧人生‧夢
https://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s://docworker.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144.9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