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建國家園,管委會主委砍樹蓋停車場】
鳳山區國泰建國家園 (地址:http://bit.ly/2HzaZzy ),日前又被本團發現有砍樹的情形,滿地樹幹,只剩下樹頭。經了解,管委會主委打算把路旁整排約十棵30年以上的樟樹砍除,要蓋停車場。
目前只是砍第一棵,就已經引起居民強烈的抗議。
而停車場的興建其實可以與樹木共存,其實並不妨礙停車場興建,居民多數都認為不可思議。
管委會主委另外聲稱:「樹木破壞人行道地面,擔心引響建築結構。」其實,樹木距離建築至少5米,建築地基也是強壯的鋼筋水泥灌注,樹木系也難以造成傷害。
其實樟樹是很棒的本土耐風樹種,很多居民當初都是因為喜歡樹才來買房,砍除對社區遮蔭休憩、淨化空氣、降溫、房產價值,都是非常不利。也不尊重生命。
#面對社區砍樹可行的處理方式
而樹木屬於社區共有資產,管委會其實並沒砍樹的權力,任何一棵樹木如果沒有經過全區居民大會多數同意(達會議有效人數),只要砍樹,任何居民都可以去警局提起民事毀損罪的告訴,要求警察公權力介入。(如果沒有提告,民事毀損罪是告訴乃論,只要沒有提告,警察就比較難以介入處理)
直接站在樹下,施工廠商為了安全也一定會停止施工。
#樹木與建築共存
很多人因為對樹木不了解,因此會誤以為樹根有能力破會有能力破壞鋼筋混泥土,其實真的不會。就算是漏水問題,其實也是房屋自己防水層老化、地震裂縫,而不是樹根引起。該處理的是重做防水、結構補強,而不是砍樹,砍樹也無法解決問題。
如果真的很擔心,可以在建築旁下挖1.2-1.5米(根系的極限深度不會超過一米),垂直放一大片阻根板,順便重新做防水基本萬無一失了。
#樹木破壞人行道是因為根系缺乏生長空間
根系生長空間過小、土讓過硬,都容易導致樹根破壞人行道,其實這裡只要把樹穴空間加大,鋪上碎石,樹根有空間生長,怎麼會去搞破壞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在台灣,又有一個吸引...
樹木與建築共存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在台灣,又有一個吸引全球關注的特色建築「台灣塔」,有機會矗立台中水湳經貿園區,成為大台中的新地標,英國「每日郵報」更是把這棟綠建築,與中東阿布達比零碳城市、日本金字塔巨型城市,並列為未來綠色之都的指標,台中市政府已編列六十多億預算,希望「台灣塔」能作為未來帶動大台中觀光產業的領航員。
這是今年十月即將動工的「台灣塔」,高390公尺,登上最高點,可以看見台灣海峽,也可以遠望中央山脈,整個大台中盡收眼底。它的外型,既像枝葉搖曳的樹木,更像富有台灣精神的稻穗。
這是羅馬尼亞籍建築師多林「漂浮的眺望」台灣塔手繪草圖,移動的瞭望塔,灌有氦氣,可以上下移動,感覺就像飄在半空中;整座建築使用太陽能,以及雨水回收裝置,遇上颱風天或緊急狀況,也可以收納藏在基座。它與中東阿布達比的號稱是零碳都市的瑪斯達城、日本清水金字塔巨型城市,同時被英國每日郵報並列為綠色未來之都的象徵。不過預算高達60多億,而且工法的困難度,可能不輸大都會歌劇院。
如果一切順利,今年十月,這座台灣塔可望在台中水湳經貿園區動工,預計四年後完工。其中最具話題性的移動瞭望塔,設計建築師強調是採用類似飛行船的概念,展現綠建築與環境生態和諧共存。雖然建造經費很高,不過台中市政府希望比照台北101模式,把它打造成大台中新地標,並且藉此作為帶動大台中國際觀光的領航員。"

樹木與建築共存 在 與老樹共存共榮的例子,城市發展不一定要砍伐與遷移樹木 的推薦與評價
與老樹共存共榮的例子,城市發展不一定要砍伐與遷移樹木,一棵與日本大阪府萱島 ... 世界上有許多知名的特色火車站,絕大多數都是富麗堂皇的哥德式建築又或者是極簡 ... ... <看更多>
樹木與建築共存 在 建商"與自然共存"典範! 與樹同呼吸生態建築TVBS一步一腳印 ... 的推薦與評價
難道建商就只能當個破壞者嗎?20年前陳梓旺帶著妻小移民紐西蘭,當地沒有工業污染的純淨生活,讓他重新思考環境和土地的關係。回到家鄉,看到台灣山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