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送書]-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活動已截止⋯⋯
六週年《暢銷增修版》,
由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針對教育現場的變化、
經驗的修正,做出全書新增與修訂!
/孩子脫序、失常、令人擔憂的行為,往往只是冰山表面!/
做事總是拖延上身,三催四請才肯去,
絡簿、作業、便當盒叮嚀一次忘一次!
3C產品的使用分寸,該如何拿捏?
暴衝、焦慮、害羞、拒絕溝通……,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6~12歲是孩子建立心理素質、人際品質、內在動機的關鍵階段,
21個家庭與學校情境,搭配親筆漫畫,
看見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身心因素,接住孩子情緒與行為的動盪不安。
緩解學齡爸媽的教養焦慮,建立親子間「有效又長效」的教養模式!
我們看見孩子的問題,還是問題背後的原因?
孩子展現的問題與困擾,往往不是單一理由或原因就可以完全解釋。更多時候,一個現象的背後,常是許多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協助,才可能看到改善。
這個過程中不管對孩子、爸媽與老師來說,都是考驗耐力與信任的試煉,因為我們往往會認為,既然我們已經有做些什麼了,那應該孩子要很快改變才對,一旦結果不如預期時或成效不明顯時,我們不免會開始在挫折與氣餒中懷疑自己、對方與方法。
【心理師想跟你說】
當大人以「單一事件」看孩子的行為時,理所當然會看到孩子的行為不斷再發生,覺得沒有任何改善。但如果改以「趨勢」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我們很有可能發現孩子行為的某種趨勢出現了,可能是孩子每次發作的強度變低了、或是影響範圍變小了,這種趨勢便是在告訴我們,孩子用他的能力與方式作調整,當你看到孩子進步的趨勢,並肯定趨勢時,改變就這麼發生了。
為什麼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同樣重要?
國小,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站,在這個階段,孩子透過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觀察、學習與經驗,進而瞭解自己、覺察自己並發展出獨特樣貌。反之亦然,孩子會把從家中所學到的任何行為、言論與價值觀,在他的學校生活中完全展現。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這個階段,爸媽與班級導師的角色更加重要,爸媽既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是向外探索時重要的後盾,爸媽對待孩子及處理情緒的方式,將會深刻影響孩子日後與別人互動的方式。對孩子的導師來說,也是如此,導師的帶班風格與處事方式,也會對孩子帶來許多意義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本書特色
──「教養急救包」上線!有效第一時間拉開距離,化解衝突
防疫期間親子長期相處,課業生活一把抓,大人小孩的情緒最常面臨臨界點,親子間衝突發生時該怎麼做?如何避免問題越演越烈?
善用「沖脫泡蓋送」五字訣、溝通關鍵「我訊息」、情緒測量溫度計……,掌握實用工具與心法,教養不再急跳腳!
──21個家庭VS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教養案例
從生活作息、人際關係、情緒溝通與特殊狀況等,最令父母老師糾結的21個教養難題,心理師彙整十餘年進校經驗、搭配步驟+方法,實際引導成效,一次呈現。
──孩子X心理師X父母X教師,四方角度一同呈現
大人們的對立,只會讓孩子如夾心餅乾無所適從;由家庭到校園,心理師、父母與老師如何建立合作模式,聽見孩子心底的聲音,陪伴孩子跨過擾人的成長痛!
◎ 心理師連環漫畫:將老師與家長、孩子間的相處、摩擦、爆笑等生活鏡頭以漫畫方式貫穿全書。
◎ 附錄檢附測量表格:實用生活教養表格,部分並可下載實際運用,加強親子間的溝通管道!
【給大人的教養5大金句】
—爸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爸媽的行為處事,將會深刻影響孩子日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在衝突還沒爆發前,孩子已經有許多事情先發生了,而這些事情才是關鍵。
—在孩子行為的背後,常是許多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協助,才可能看到改善。
—把肯定放在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時,孩子會更願意投入在每一件事情上。
—管教不該只是管教,而是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能理解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的方法,讓孩子反省學習,發展獨特的自己。
……………………………………
『送書活動來囉』!
★【你點名,我送禮】一份神祕禮物,送給居家防疫的崩潰爸媽~
自從五月中疫情升級之後,到現在也兩個月了!
升級那一天開始,大人小孩進入24小時黏踢踢的生活,每天都有不同的崩潰戲碼在家中上演,大家的辛苦我們都看到了!
我們決定進行一個「#你點名,#我幫你送禮」的神祕活動。
若你看了以下的禮物介紹,心中有想到適合收到這份禮物的朋友,歡迎留言tag他。我們會在疫情中幫你傳遞小小的心意,給許久不見的好友們,告訴他們:「辛苦了!雖然見不到面,但你都在我的心裡喔!」期盼為大家在疫情中帶來一些溫暖有趣的互動~
.
★【禮物介紹】
這份禮物有兩個東西:
第一個硬硬的又有點香香的,摸起來好像有點滑滑的。
另一個軟軟的,摸起來又有點粗糙,但看起來很可愛。
這兩個東西都很實用,生活中不可或缺。
第一個我們家每個人都常常使用,它有很多不同的樣貌,有時候心煩時我會把它拿出來;想獨處時,我也會選擇讓它陪伴我;有時候在忙,孩子想來找我玩時,我也會請孩子去找它。甚至聽說有人失眠時,也會請它作伴喔!
第二個東西對環境不錯,可以說是生活中的小幫手!每個人家裡幾乎都有,但是看到可愛的,又會想擁有更多。可大可小,可方可圓,從7歲小孩到99歲長輩都有可能會需要它。
以上提示夠明顯了吧?有人猜到是什麼東西了嗎?歡迎在留言跟我們說^^
貼心提醒:第一個東西最適合有12歲以下小孩的家庭喔!
★我們將會送出三本《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神秘小禮物給大家!
★方法:
1.「按讚」替「Henry羅寶鴻老師」專頁按讚+追蹤+設定搶先看。
2.「分享」在此po文按讚及分享到您的臉書上 。
3. 看完上面的貼文後,請在這篇po文留言區上留言並tag一位你想送禮的朋友:『我想要送禮給xxx,因為⋯』,就有機會抽到囉!
4. 請注意!沒有替本粉專按讚+留言+留言內容不符+沒tag朋友,及沒公開分享,都沒辦法參加抽獎的噢!
★截止時間:2021/08/03 - 2021/08/04晚上11:59止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57
檢量線截距意義 在 楊文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日,我向遠見雜誌投書,新竹縣被遭誤解疫苗打得慢,對於縣內醫護及一線防疫人員的士氣更是一大的打擊。針對特定有心人士對於疫苗相關統計的操作,除了心疼醫護及防疫人員外,我也決定公開投書,向縣民朋友說明及中央喊話。
全文如下
防疫同島一命,無謂的操作沒必要!
台灣要控制疫情,最有效且唯一的手段就是打疫苗,而打疫苗的成果指標,就是18歲以上全體國人的涵蓋率。根據中央7月19日的統計,我國疫苗涵蓋率已達21.5%;隨著疫苗逐漸到位,配合各縣市接種站快速施打,整體涵蓋率將逐步提升。
疫苗全面開打以來,媒體輿論的焦點,鎖定在打疫苗的速度及涵蓋率,並以此作為檢視各縣市防疫成果的指標。但部分媒體所製作的圖表數據,雖強調是依據中央CDC的數據做成,但呈現出來的結果,包括中央CDC官員及地方衛生局專業文官,都看的一頭霧水。
以中央社製作的圖表數據為例,截至7月19日止,新竹縣共獲配11萬2420劑疫苗,接種人次共8萬6181人次,第一劑涵蓋率為14.5%。有些人以此涵蓋率,批評及質疑本府打疫苗的速度緩慢,甚至連衛生同仁都感到疑惑,為何這麼努力了,卻是呈現出這種數據結果。
原本本府還虛心檢討,並天真認為,各縣市因打疫苗的策略不同,導致接種速度有快有慢,在7月16日中央配發本縣給6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打完,涵蓋率就會追上其他縣市,但結果並非如此。經過仔細的探究,卻發現驚人的結果,本縣獲中央撥配11萬2420劑疫苗,占18歲以上人口總數的24.63%,竟排名全國各縣市的倒數第二少,若換算為全縣人口比例,更是僅有19.62%,全國最少!(請詳見圖表)
表面上,中央社製作圖表的涵蓋率計算是對的,但實際上,數據的換算標準卻大有問題。每個縣市的人口結構不同,加上各縣市的疫情狀況不一,施打疫苗的策略也因地制宜。譬如說,新竹縣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為13.15%,全國第二低,依照中央配發疫苗的定額比例換算,本縣獲得中央撥配65歲以上的疫苗比例,是全國倒數第二。若再將接種數除以總人口數,又因為本縣0至17歲的人口比例為20.3%,是全國第二高,換算下來的數據就更低。
或許有人會說,新竹市的人口比例跟新竹縣相近,年輕人口比例更是全國最高,但新竹市的涵蓋率也比新竹縣多將近5%。但從疫苗累積配送數占人口數的比例就可以發現,在疫苗數占總人口比例上,新竹市比新竹縣多了4.17%,疫苗數占18歲以上人口比例,兩者更是相差5.53%。為何新竹縣市人口比例相近,且新竹縣比新竹市多12萬多人,但所獲中央撥配疫苗數量竟有如此差距,讓本府百思不得其解。
換言之,就算本縣把中央撥配的全部疫苗11萬2420劑100%打完,本縣18歲以上的接種涵蓋率僅為24.3%,這個數據甚至還落後其他縣市。如果依照中央社圖表的換算方式,將疫苗數除以總人口數,即便所有疫苗100%都打完,本縣的涵蓋率也只有19.6%,這個數據連全國涵蓋率21.5%都不到,與其他縣市的差距就更大。
簡單地講,在中央撥配給本縣疫苗數量比例最低,加上新竹縣人口結構的特殊性,就算本縣完全依照中央的指示對象施打疫苗,且將所有疫苗打完,18歲以上的涵蓋率也比不上其他縣市。若涵蓋率是以疫苗數除以總人口數計算,本縣的涵蓋率更會減少將近5%。部分媒體將這樣的數據,作為各縣市之間的競爭評比,對本縣來說,非常不公平!
為有效防疫,快速提升全體國人的疫苗接種率,應該是全體國人一致的目標,所以,評估的數據應該只有一個,就是全體國人的疫苗涵蓋率。在每個縣市所獲得疫苗數不一樣的情況下,硬是將全國涵蓋率劃分為22個縣市,然後相互比較,每天都在比誰打的快、誰打的慢,誰的涵蓋率高、誰的涵蓋率低,試問,這樣的比較意義何在?
在疫情同島一命的關鍵時刻,統計的數據,若無法呈現真實的情形,甚至出現立基點不同造成數據偏差,導致誤導民眾、相互攻擊,會讓人不禁懷疑有刻意操作之嫌,更會打擊基層防疫同仁的士氣。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言:謊言有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字(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他並非要否定統計學的價值,而是提醒大眾,在解讀數據的時候,務必要謹慎再謹慎!
遠見雜誌的報導
https://reurl.cc/KALYbM
#防疫不能停
#同島一命
#感謝醫護人員
#感謝防疫人員
#領頭楊
檢量線截距意義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誰比誰高貴](六之五)
反修例運動此前多場審訊,不論是襲警、藏武器、暴動案,在法庭裡的檢視方法,採取視覺較微觀。示威者在這條街被捕,隔一條街發生的事,不會視為相關。時間上檢視也收得狹窄,例如7.21元朗襲擊,或831太子站事件,示威者受事件影響之後上街,法庭不會視為有參考價值(relevant).
然而國安法第一審,唐英傑開電單車涉衝向警察防線,車上插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案件搬到法庭,被提升到「恐怖活動」「煽動他人分裂國家」層次。
法庭對刑事案件審訊,多檢視可觸摸之物,如翻看閉路電視、檢視直播片段、化驗被告背包或手袋的物件。
但驗視一句話的意義,用甚麼方法,拉闊到歷史何年何月,翻查幾多本字典,還是要揭開人腦看看人的思想?
早幾天,辯方專家證人,港大學者李詠怡當被控方逼問舉殖民旗的人心裡想甚麼,梁天琦設計口號的心底意思。Eliza一度在庭上表示:「我沒法子有讀心術 (I am not a mindreader).」
如何去讀一場社會運動的集體心理?社會學家,明顯和法律專家有不同看法。
這天,彭寶琴法官問及Francis,他如何理解「反修例運動的時間線(timeline)」。作為專研社運的學者,Francis認為運動由2019年6月9日開始,延續至大約2020年中,但難說某一日正式結束。彭官反問:「逃犯條例不是撤回了嗎?在2019年9月條例撤回後,李教授你仍然覺得運動繼續下去?」Francis說是。
彭官亦問Francis,「你在問卷中問示威者,那一個口號有代表性,但每一個集會不是有主辦單位嗎?大會不是有他們的主題?」(亦即民間所謂的大台)
Francis回應道,每次遊行雖有個別主題,但整場大型反修例運動不只是個別遊行。「例如人們最初對『齊上齊落』口號感到有共鳴,因為此口號表達了整場運動裡,示威者感到的團結精神和聯繫感(togetherness)。很多時候,口號不是直接與政策訴求有關,而是表達示威者的情感和感受。」
這天,辯方專家證人,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Francis進入第二天作供。高個子的他,頭髮長及頸,穿了淺灰色西裝外套,外套布料質地有反光效果,西裝上的縐紋特別顯眼。他出現在證人枱時,拿着橙色的布袋,把厚厚的文件塞在布袋內,擱在證人枱。
Francis喜歡把手踭擱在枱上,竪起前臂,長長的手指揮舞着,談起他熱愛的社科方法論,語速越說越快,微微地左右搖動帶輪辦公室椅子。法官不只一次請他說慢一點。
有些時候,三位法官們發問的問題,比雙方大狀們更多。
Francis說,曾向全香港市民抽樣撥打電話作民意調查。為了要有隨機性,撥打住戶家居電話時,會向聽電話的人問,若家居住戶多於一人,那一位同住者的生日日期較接近,則邀請該人來回答民調。
唯一的男法官陳嘉信,手指之間常夾着筆,雙眉上下舞動,立即發問:「為何打電話去家居要這樣問,而手機則不用問?」
Francis解答道:「在外國,曾有研究發現,在家庭中負責接電話的人,永遠都是家庭主婦。」法官杜麗冰聽到後,臉上綻放出會心微笑,更向陳官互相交換笑容。Francis續說:「又或者是年輕人搶着電話聽,這樣,民調做出來就會有偏差。」
另一個社會學方法論的提問,也是由陳嘉信法官追問出來的。Francis團隊亦曾於廿多場遊行或集會活動中做現場調查。調查員會被分派在集會或遊行現場,邀請參加者填問卷。
但隨着運動變得更流水式,出現更多變數,甚至出現衝突。為了保護調查員安全,例如7.27元朗遊行,他們會派出少量資深調查員到現場,派發含有QR Code的單張,示威者可以事後上網填寫。
無論是代表控方的周天行檢控專員,抑或法官都問Francis,讓人拿單張回去跟QR Code填問卷,怎樣肯定填的人真是去過現場?
陳嘉信法官問:「你說,填問卷的人很熱心,你怎知他們會不會『熱心』過頭,上網虛構答案?」他雙手在空中比劃着括號,把「熱心」二字強調。
Francis說,他們巧妙地在網上問卷中加入了一條題目:「這天在那一個示威地點加入隊伍」,亦有一個選項是:「我今天沒有參加遊行」。填表者並不知道,研究員會剔走沒參加遊行的人的意見。
「他們填的時候,不知道這條題目若答了,其實篩走了自己,最終我們便可以只分析參加過示威的人的數據。」三法官聽罷,明白學者一早想到這些漏洞,點頭表示明白。
法庭裡,尋找「光時」意義之旅,控辯雙方均花心力指斥對方研究方法有漏洞。
代表律政司的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嘗試從Francis的研究裡,找尋不足之處。Francis和團隊以5種研究方法:全港性電話民意調查、示威現場問卷調查、焦點小組、連登討論區大數據分析、公共討論分析(時評人在傳媒的言論),多管齊下來理解社會運動中口號的意義。
周專員指,調查大部分於2020年初之前進行,而本案發生的日子(2020年7月1日)之前一段時間,即2020年2月至7月,Francis沒有相關研究。周專員問:「沒有任何事阻止你進行更多研究吧。」
Francis指,當他自己知道要做專家證人時,已是2021年4月底,時光追不回了。「我不能坐時光機回到過去(I cannot travel back in time to do it.) 周專員堅持追問,可以做電話民調呀。此時陳嘉信法官插嘴表達其看法:「即係你叫李教授在2021年問番啲人9個月前在想甚麼?」
Francis望着陳官說:「你說的我認同,即使可以問,搜集回來的數據也不會可信。問人今日在想甚麼會較可信,你問人一年前想甚麼,可信性甚低。」
周專員轉以「以子之矛」嘗試再去進攻。「你曾說過口號的意義會隨時間改變,你在案發前一段相關時間,無研究喎。」Francis再解釋,除非遇到重大事件,口號的意思隨時間改變,基本上是以年計,或以十年計,「口號意義改變,並非分分秒秒在變動」。
Francis在庭上首次披露,他團隊進行的「連登討論區」大數據研究,份量之浩瀚,他和團隊從連登「時事台」從2019年6月到8月21日的討論帖子及回應留言,涉及2千5百萬個,電腦檔案足有38GB。
周專員從枱底拿出幾疊白紙,原來他的團隊從連登討論區,人手萃取了一些帖文,叫Francis即場示範如何做Coding (編碼)工作。
西裝骨骨的Francis翻閱着文件,開始說:「呢位網民【四葉妹妹】有提及過「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沒提及「港獨」及「五大訴求」,可算為「1, 1, 0, 0」; 網民【英國男孩】完全沒提,電腦會記為「0, 0, 0, 0」;這位【草尼馬仔】貼了光時旗的照片,不含文字留言,我們技術上沒法認出。但不改變們這個整個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在嚴肅法庭,聽到鬼馬的網名,旁聽者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控辯雙方過招,誰的「方法和總結」算是合理,光時究竟意義何在,是否違犯國案法?
Francis今天較完整披露他的看法。他認為,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以歷史及語言學角度去看「光時」這口號的意思,作出一個聲稱,就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只有唯一一個解讀,並為所有人共知」,「但我認為劉教授沒有提供充足證據去證明這個聲稱」。
Francis解釋,劉教授報告中用了「necessarily」一字,即口號詮釋的唯一可能「必然」是這樣,這是Francis自己認為需要用多種社科方法驗證的假設。
口號究竟是由喊的人那端衍生意思,還是從接收者那邊決定意思?
陳法官指,他理解控方劉專家報告中指的是,「喊口號的人懷有分裂國家意圖和目的」。但Francis卻說,喊口號基本上是一個「傳播行為」,不只是一個人單方面「個人表達」那麼簡單。
一個口號喊出來,是由嗌的人承擔意義發送者責任,還是接收的人也有份貢獻意義?如此哲學性問題,在法庭的空氣裡交鋒。
Francis又像在講課一樣,「作為傳播學者,我認為,喊口號是一個溝通行為,不只是一種自我表達。我嗌一個口號,會考慮接收者如何理解。」
小個子的法官杜麗冰,左手手指戴了綠寶石戒指,她一邊說話一邊以手部語言輔助她的比喻:「好像我跟一百個人說,我喜歡西瓜,有人會覺得我愛吃紅色的生果,另一個人覺得我愛吃綠色皮的水果。我發送一個訊息,但別人接收不同。」
Francis補充:「不止這樣,說話的人會小心用字。例如有一句句子意義明確,另一句句子的意義含糊,如果我要表達自己,減少誤會,我會選較明確的那句。」陳官提出,智力不同的人也會用字不同。
Francis反駁:「不只,也看大家出身甚麼背景,像你們法庭背景的人理解『引導性問題』(leading question)和我們社科人便不同,不只是智力差異的問題。」聽到這句話,杜官和陳官都作深思狀。
控方曾挑戰,指若文字意義多樣,人們便沒辦法溝通。Francis在此反駁:「劉教授說,人們會跟社會慣例(convention)去用字,但問題是,社會有很多慣例。文字使用很複雜,也有修辭學(rhetoric)作為一種慣例。劉教授把語言意義解得太過死板(too rigid),語言意義多樣,修辭令人們變通調適,否則世界便沒有創意寫作了(creative writing)。」
控方周專員指出,劉教授也有其「證據」,就是警方跟據示威錄影片段,數算有多少次出現「光時口號」,而這口號與「顛覆元素」如港獨訴求、暴力行為同時出現。Francis反駁,這數據只在「點算上」可靠,但兩件事同時出現(co-appearance),並不等於有關。
Francis用一個生活化的例子,說明兩種同時出現的東西,無必然關係。「在大學,學生在班房可以自由入座,兩個大學生每次課堂都一起坐,可以解讀為他們是朋友;但在中學,課室座位是被編排的,兩個中學生常並排而坐,只能說他們是一起坐。」
然後,Francis就望着控辯雙方大狀的方向:「就像在這個法庭,李先生和周先生也一起坐,要考慮這是個法庭場景。」眾笑。
至於示威場景,有其特性,Francis解釋:「好像每年香港七一遊行,於同一個示威裡出現的團體,訴求可以不共容。如性小眾、勞工及外傭團體也會各自有訴求。」
即使大型示威有一些共同訴求,各人理解也有差異。Francis指,他有研究2014雨傘運動,其口號為「我要真普選」,「但落實到具體解釋,甚麼是『真』的普選?『真』字既開放又抽象,讓人各自己想象。」
文字容易於不同場景被誤解,Francis特別澄清了一個可能的誤會。焦點小組討論的指引中,研究員需要留意討論覆蓋不同範疇。其中一個範圍呈在法庭文件中,寫道:「社會運動意識形態和激進化(social movement ideology and movement radicalization」。
Francis特別澄清「激進」二字的在的學術意思:「激進化,在研究社運學術世界裡,意思是與社會常態的距離(deviation from social norm ),涉及更重大改變的意思,並沒有『好與壞』的評價。」
「好像反修例運動最初,有人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這訴求較溫和,因為過去香港也曾成立過,相比起來,『解散警隊』這口號則較激進」。陳官補充:「即是要求更徹底的社會改變。」
陳官亦引述文件中的資料,好奇地向Francis查問:「為何你認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比『五大訴求』更激進呢?」Francis解釋:「修辭學上,『革命』比『訴求』所涉及的改變,幅度更大,這是明顯的。」
在香港的刑事審訊上,「不爭辯事實、客觀存在」是常用術語,去指控一個人做了一件事,作為刑事案的入罪條件。然而一支旗,一句口號,如何建基於事實,使用這種法律語言,又出現了奇特的交雜和火花:
周專員指出,警察報告中點算示威口號出現次數是「客觀、不爭辯的事實」。
Francis反駁道:「你們只是提供了口號在示威現場,曾出現過的這個事實。」
周進逼:「你們只是倚賴別人的意見。」
Francis:「我們紀錄了人們表達意見的這個事實。我們分析的文章、人們論述過這些意見,都是一種『社會現實』(social facts)」
周再問:「你是否同意,劉智鵬教授報告裡,他對光時口號的解釋,是對的(correct)?」
詮譯變成了對和錯,二元對立,二選一,社科學者抗議了。
Francis:「我們的總結是,口號是開放的,抽象的,不只一個解釋,每人有每人的論述。我不會評價一個時評家對口號的解釋,正如我不會評價焦點小組裡一個平凡人的解讀。(I wouldn’t judge)我不會說,這個人的解讀是正確,這只是他自己的說話 (I wouldn’t say if this guy is correct, it is his own articulation)。」
周不放棄:「你不會異議,若我說劉智鵬教授的解讀是對的。」
Francis斬釘截鐵回應:「我會異議,問題並不在對與錯」。
杜麗冰法官嘗試插話,問Francis:「你會否覺得劉教授可以作這樣的解釋,即使你不贊同其解讀?」
Francis說:「我個人不會對口號作這樣的詮釋。劉智鵬教授的詮譯,只是『其中一個詮釋』。其解讀的地位沒有特別高,也沒有特別低。相比起某一個時事評論員,或者我們焦點小組的某一個參與者。」
周天行在盤問到最後,拋出了這個問題:「我說,我方對口號的理解方法(approach)更可靠。」
Francis噗哧笑了,全場亦爆出陣陣笑聲:「哈哈,肯定不是。警察在『點算口號』上或許是可靠,但我挑戰警察報告中『對數據的理解』,當口號與顛覆元素共同於示威場合出現,根本不是支持口號有顛覆意義的證據。我對警察報告是完全不贊同。」
此時,周天行專員彎腰,跟坐在他旁的同事耳語了逾三十秒。
周專員回過頭,橫空拋出這句話:「我向你指出,你的報告不可靠,不相關。」
Francis咬字清晰,語氣肯定回應:「我的報告,既可靠,合乎標準,亦相關。」
誰的解讀更有權威?控方專家認為喊口號的人必然意圖顛覆;辯方則指出,口號是開放和曖昩的,任何人的解讀,都沒有比另一個人的解讀更有權威。
一支旗,八個字,意義之爭,連繫着多位國安法被告的命運。
國安第一被告唐英傑,身型壯碩,年輕的他坐在犯人欄,由幾個懲教署職員押送。
唐的學歷不算高,是一位日本餐廳的厨師,然而穿着深色西服的他,還押了一年後,出席他自己的審訊,連日聽學者解讀他舉過的一支旗,都堅持翻閱着厚厚的法律文件,專心地聽着耳機,坐在他旁邊隔了犯人欄的翻譯先生,即時以廣東話傳譯。
「Rhetoric….修辭學」英語對話,小聲的廣東話,在法庭後方響起了,兩條聲道有些重疊。
幾名穿墨綠色制服的懲教署職員, 和唐一起坐在寬闊的犯人欄內。懲教職員的身體,慢慢挪移越近唐的方向,他們偶爾也竪起耳朵,跟進學者們的辯論進程。連穿着保安制服的叔叔,都聽得懂英語,都留意到辯論擦出火花,露出驚訝的表情。
八個字,有罪還是無罪,全城關注。誰的解讀更高貴?
時鐘已到下午四時半,明天Francis繼續作供。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專家證人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離開高等法院)
檢量線截距意義 在 excel趨勢線截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推薦與評價
... 當您只有一個自變數x 時,您可以直接使用下面的公式來求得斜率和Y 截距值:. | Excel_統計_簡單線性回歸_檢量線@ 阿好伯的部落格:: 痞客邦::2017年7月 ... ... <看更多>
檢量線截距意義 在 excel趨勢線截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推薦與評價
... 當您只有一個自變數x 時,您可以直接使用下面的公式來求得斜率和Y 截距值:. | Excel_統計_簡單線性回歸_檢量線@ 阿好伯的部落格:: 痞客邦::2017年7月 ... ... <看更多>
檢量線截距意義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NTUCH-HW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ppt.cc/HoHa
《偵測極限與量測不確定度》
By B98203058 丁柏傑
1. 偵測極限所要探討的問題是,訊號作為濃度值的代表性有多少。一個固定的分析物濃
度,在儀器上所得到的訊號可能有很多種(會是一個分布),因此如何用訊號來評斷濃度
,便成了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不同實驗室的方法所做出來的偵測極限可能會不相同,
因此公務機關如何訂定一個全國適用的標準也是一大難題。
2. 一般而言,一個分析物的偵測極限是指,它在此濃度所產生的訊號與空白試樣所產生
的訊號存在著差異。然而,根據使用者的目的和方法,偵測極限的定義也不只一種;
在報導一個方法的偵測極限時,必須註明(1)偵測極限的定義,
以及它們的 α error 和 β error、(3)決定此極限之自由度、
(4)以何種方法決定偵測極限所使用的標準偏差。
*訊噪比(signal-to-noise level)概念:當樣品中無分析物時,以儀器測量時仍然會
產生一個訊號分布。以訊噪比來定義偵測極限時,便是假設當分析物濃度造成的訊號,
會超過空白時候的訊號跳動幅度,便把它當成是真正有分析物的濃度。
*方法偵測極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MDL):待測物在某一基質中,
以指定檢測方法所能測得之最低濃度,其在 99%之可信度之下待測物的濃度大於零。
*決定極限(limit of decision,critical concentration for α,CCα)
:當試樣訊號所對應到的濃度高於CCα時,可以下出「該試樣中含有分析物」的結論,
而保有 α% 之偽陽誤差。CCα 為在 (1-α)% 之確定度下,
辨別禁用物質是否存在之最低濃度。例如,當 α = 1% 時,表示若某一樣品
被檢測出的分析物濃度超過 CCα 時,我們可以說
「這個樣品中含有(濃度不為零的)分析物」,而僅有 1% 的
機會這些訊號是來自於空白的訊號隨機跳動。CCα 與 MDL 基本上定義相同,
但 CCα 使用的標準差值為 σ,因此建立 CCα 的值時需要做大量的實驗(N 大於 20)
,使樣本標準差 s 趨近於母體標準差 σ。
然而,當試樣中分析物訊號產生的分佈之平均值,對應到的濃度正好為 CCα 時,假設分
析物濃度為常態分布,則實際濃度有 50% 機率會低於 CCα,
這會造成 50% 的 α error。如果對於一些限量使用物質僅採取 CCα 進行規範時,
則那些添加物質量不到限用標準的廠商,仍然有機會被測到
超過法規值;相同道理,有可能有些廠商明明加超過法規值,但是測出來的結果卻是小於
CCα。
雖然僅訂定 CCα 不夠公平,但是由於他的值比較低(相較於 CCβ)
,因此對於可能危害大眾的添加物規範而言,這個規範值比較能夠保護大眾的安全。
*偵測能力(detection capability,critical concentration for β,CCβ)
:一個方法所能測到真正有汙染物存在的最低濃度,且具有(1-β)% 的可信度。
例如,當 β=5% 時,表示當以一個方法測到訊號值所對應之濃度為 CCβ 時,
僅有 5% 的機會「樣品中含有分析物」的結論被否定,亦即 β error = 5%。
因為 CCβ 所規範的值較高,因此空白試樣很難有機會被誤認為有添加分析物;換言之,
它的 α error非常小。
CCβ 是評估一種方法之偵測能力;若一種方法的 CCβ 越小,則代表他的偵測能力越高
(然而,CCβ 越小,代表越容易檢測出分析物,所以有些廠商會選擇那些 CCβ
較大的實驗室進行合作,以降低自己被處罰的風險,因此以 CCβ
做為法規值的唯一標準,在實務上有困難)。
*事前偵測是指,根據訊號的機率分布,對一測量方法的偵測能力作出預測,例如:CCα
便是一種事前偵測法。事後偵測則是指,根據測量結果與偵測要件,
對偵測結果作出結論,例如:CCβ 屬於事後偵測法。
*最小必要表現水準
(minimum required performance level MRPL)由於不同實驗室做出來的 CCα、CCβ
不見得相同,僅以這兩種值訂定禁用物質的法規值有失公允,因此訂定一個更高的
MRPL 濃度值,若超過這個值則必須銷毀。
3. 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的問題:由於 t 值和自由度有關,而且我們僅能做有
限次的測量,因此要估計 s 與 σ 之接近程度,才能對偵測極限值做更明確的定義。
例如,當 MDL 是透過測量 7 次空白試樣得到訊號標準差 s,則需查 t 表得到 98%(雙
邊檢定)信心水準下,自由度為 6 時的 t 值為 3.14,
因此這時的 MDL 為「空白訊號的平均值加上 3.14s」所對
應的濃度。當 MDL 是透過兩次的七重覆測量得到訊號標準差 s 時,則此時的 MDL 則為
「空白訊號平均值加上 2.68s」所對應的濃度(因為 98% 信心水準自由度為
7*2-2=12 下,t 值約為 2.68)。CCα則是將空白試樣做 20 次以上,
「空白訊號加上 2.33s」所對應的濃度(在 98%信心水準自由度大於 20
時,t 值很接近 z 值,約為 2.33)。
4. 偵測極限附近的標準偏差:決定偵測極限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標準偏差 s 該如何得
到?決定 CCα時,需要取得在 CCα 附近的訊號跳動幅度,
然而不同濃度下會產生不同的訊號標準差(在高濃度下會高估)
,因此一開始用較高濃度所得到的標準偏差,並非在偵測極限附近的標準偏差。因此,在
報導偵測極限的時候,必須一併報導在偵測極限附近的標準偏差所取得的方式。
實務上 必須先預估一個好的 MDL 的值 再進行偵測極限的決定 以得到在 MDL 之訊號標
準差。
*如何得到 CCα:第一種方式,是透過建立檢量線的方式,將 y 軸截距加上 2.33 倍的
訊號標準偏
差,轉換成相對應的濃度。使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兩點:
(1)檢量線適用的濃度範圍要很窄,且靠
近 MDL 的值,以減少檢量線所產生的誤差;
(2)測量的自由度須大於 20,所得的訊號標準差 s 才
會趨近於 σ,才能乘上 2.33 倍。這種方式的缺點是,建立出來的檢量線定量範圍很窄
。
第二種方式,則是對每個基質至少量測 20 個空白物質,取三倍之訊噪比作為決定極限
CCα。
在實驗越來越多次時,如果這兩種方式所得之 CCα 有差異,則第二種方式得到的值應該
較為接
近。
(因為第一種方式得到的訊號標準差 s 並非空白濃度時的 s,因此會高估 CCα。)
*定量極限(limit of quantitation)
:由於在偵測極限附近的濃度不確定度極大(100%)
,因此如果
測到的濃度值落在這裡時,並不適合被報導出來。定量極限選取較大的範圍(10 個訊號
標準差)
,
以減少濃度數值的不確定度,提供定量的程度較高。
5. 量測不確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
:任何測量方法中都會有各式各樣的誤差來源,量測不確
定度就是要估計這些測量誤差,如何貢獻到最後數據結果的不確定度,並以此評估過的不
確定度作為
這種方法產生的標準差。
*評估步驟:
(1)定義受測量:寫出受測量的數學公式,以及所有可能造成誤差的來源。
(2)寫出
受測量之組合不確定度的公式。
(3) A 類及 B 類評估法,分別估計隨機誤差與系統誤差的大小。
以
(4)根據 A、B 類評估法的結果,計算組合不確定度。
(5)根據需要的信心水準,選取一個擴充
因子乘上組合不確定度後,得到擴充不確定度,即可作為此方法的不確定度 zσ。
*有效自由度:若某一項誤差來原產生的不確定度最大,則那一項的自由度便主導了整個
方法的有
效自由度。通常,檢量線會具有較大的不確定度,因此最好作超過 20 個點,以保證整體
的有效自
由度大於 20,使 s 趨近於 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