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極為好看,可惜我覺得討論度還不夠高。昨天剛讀完,真正讀到半夜不睡、手不釋卷的地步,今天就來曝光一下這本書。
談林獻堂的書不少,但是由林家子弟撰著的不多。一方面林家子弟不見得就研究林獻堂,再者研究林獻堂者不見得就會發表(霧峰林家對於林家的評述依然相當謹慎),最重要的一點是,發表了也不見得有趣,若只是硬梆梆的史料堆疊,那也悶得可以。
而我們終於等到了林承俊先生這本書。
林先生來頭不小——林獻堂曾孫,霧峰林家頂厝管理人。由他來寫林獻堂,可信度尤高;細膩之處,絕對是獨家報導。
這本書從林獻堂中晚年的生活切入,與梁啟超的交往、櫟社活動、琴棋書畫、飲酒吃食、住屋、婚禮、晚年隱居日本的情況與心境,除了有大量第一手資料,也旁徵博引,引用了葉榮鐘、蔡培火、張麗俊日記等資料佐證。
由於我曾經收藏蔡培火日記,為了解讀其日記,我也留意收集與蔡培火關係密切的林獻堂、葉榮鐘等資料,所以我對林獻堂並非一無所知。但讀了這本書,處處都是聞所未聞的故事,經常讀得莞然獨笑,我才知道我對林獻堂真的一無所知!
這不只是林家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大環境的故事。台中有哪幾家餐廳?彰化有哪幾家餐廳?有錢人家的婚禮要怎麼舉辦?林獻堂親友中象棋棋力高低怎麼排?林獻堂對於各種酒的評價?林獻堂在日本的生活如何?......
翻開書頁,驚奇俯拾即是:
林獻堂花一年半自學日文,平均每日研讀日文教科書一小時以上。(請受晚輩膜拜)
林獻堂在日本喜歡看摔角、相撲電視節目。(我看到這個真的笑出來)
林獻堂在日本期間,過年也會看電視紅白歌唱大賽。(這是我認識的林獻堂!?)
林獻堂女兒出嫁時,嫁妝包括鋼琴、珠寶首飾,而且珠寶首飾還要用玻璃箱裝著走才風光,總共花了三萬円,約等於現在五六千萬新台幣的購買力。(!!)
杜聰明留日時為了省錢,常去買豬內臟回宿舍滷來吃,為了不讓肉販感覺野蠻,都謊稱是醫學實驗用途。(肉販:「你買就買唄,犯不著解釋呢。」)
所有寄給林獻堂的信件都會被憲兵隊攔截,用刮鬍刀片小心拆封檢查信件,再仔細黏回去。較難讀懂的書信只好先照抄一份,日後再翻譯解讀。(獻堂心裡苦但獻堂不說)
葉榮鐘早餐能吃半桶粥,晚餐要吃五碗飯,被人稱為「大食漢」。(真的是猛料啊)
高圍牆上插入玻璃碎片防賊,是戰後初期開始流行的居家防護。(嗯,懂。)
真的,隨便翻開一頁,都能看到聞所未聞的小故事,雖然不是小說,讀起來卻比看小說更過癮。
這些年我在各種演講中,若有人問我在臺灣歷史上最佩服什麼人,我答案永遠是林獻堂。在這本書中,揭露了更多林獻堂人格超群的故事:
第一次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由林獻堂領銜,在東京忙到飢寒交迫,據說要穿五條褲子保暖,皮鞋凍到結冰無法再穿,一早要烤軟才能穿下,一個月後皮鞋因為反覆結冰退冰而破爛不堪。
到二林演講,歡迎群眾竟將二林火車站擠滿而無法動彈,林獻堂索性在火車站演講,幽默的話語常讓群眾捧腹大笑。
兒子的婚禮場地已經佈置好,晚上突然下起雨;楊水心(林夫人)擔心會場的花朵、電燈會被打壞,林獻堂卻擔心台中的連日乾旱影響農民收成,他還怕雨不夠大。
散步遇到醉漢攔路,投訴家裡的雞被偷,林獻堂依然耐心勸解,並替他想辦法,絲毫沒有慍色;林獻堂生日時該老農又醉醺醺來訪,說要打拳助興,林獻堂提議比腕力取樂,結果林獻堂贏了(哇噻),賓主盡歡。
書中充滿了歡樂與驚奇,隨著林獻堂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瑣事與行旅腳步,我們彷彿隨著他經歷了那些我們投胎八輩子都不會遇到的事。然而在書的結尾,又幾乎令人潸然淚下,擲書一嘆。
林承俊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是建築專業,或許是這樣的緣故,他每每對建築物都有特別詳細的介紹,有一個章節便是細數霧峰林家的建築特色。提起某地某處時,也都不忘勾勒該著名建築的裝飾風格以及歷史源流。更令人驚嘆的是他更走訪了林獻堂居留日本期間的各處名勝,並介紹其交通資訊。這等深入挖掘、不厭其詳介紹的境地,一般的學者肯定做不到,只有曾孫滿滿的愛才能到達。
對了,雖然說了滿滿好話,但是書中有失誤的地方我還是得指出來。有幾首詩其實是律詩,整首詩就是八句一起的,但書中誤分成四句各一首,也就是編排成兩首絕句的格式,這是有誤的。
今年還沒過一半,但我的年度推薦好書已經出爐了,鐵定就是這一本。林承俊撰著,《旅途:三老爺林獻堂的生活日常》,中央書局出版。
櫟社歷史 在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返大正浪漫—1920台中文化城的年代
◐ 大正浪漫走讀文化城
是什麼力量,帶往了台中走向文化城的今日?
20世紀初的台灣有那一群人,有著傳統鄉紳與知識份子的複合身份,他們發起文化協會,參與對日本人非武裝的政治文化反抗,同時他們也是漢詩的創作者,這是台中「文化協會的年代」。讓我們重返這些文化協會成員,生活過的歷史場域,走訪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想像日本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在大正浪漫的思潮洗禮,台中之所以成為文化城的今日。
我們路線將行走前、後車站各個重要的場景。如林子瑾的瑾園、吳子瑜怡園及天外天劇場、臺中火車站、醉月樓、中央書局、聚英樓梁啟超訪台等重要歷史事件回顧。
# 出發:新台中車站大廳(生命之樹)
# 結束:第二市場(請自行安排前往及回程之交通方式)
*我們將會發送通知信告知詳細地點*
領路人:廖振富老師(前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中興大學台文所特聘教授)
台中霧峰農家子弟出身,致力臺灣文學研究、史料建構,為詩社櫟社之研究權威。著有《臺中文學史》、《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臺中學叢書—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等。
◒ 費用
每人新台幣500元,含講師費及博物館級導覽器使用。(建議可自備耳機)
◑場次資訊
① 5/30 (日) 09:30-11:30
② 6/6 (日) 09:30-11:30
◓主辦資訊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深度走讀每場名額20位,每場會有10名候補名額,額滿為止。
☞ 即刻報名:https://forms.gle/GYm6YkBJW97TeJPh8
___
【同場加映】6/19、7/24大墩望月—夜遊台中公園:https://forms.gle/egcrd8kDmP1G2hbt6
櫟社歷史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千風之歌 樹葬永存』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是千陣拂面的清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也是雪花上晶晶躍躍的靈動
I am the sun on ripened grain,
我是澄黃稻穗上陽光的容顏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也以溫和的秋雨同您相見
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當您在破曉的寧靜中醒來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我是疾捷仰衝的飛燕
Of quiet birds in the circling flight.
在您頭頂飛翔盤旋
I am the soft starlight at night.
暗夜裡我是閃閃星眼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請別在我墓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我不在那兒 也沒有離您而去
這首多人傳頌感動的「千風之歌」,意境恰如「詠生樹」的精神:自然天地間,我永遠跟你同在。(註)
「城市進步概念-環保自然葬」
關於環保自然葬歷史,英國是世界最早推動樹葬國家,從1993年開始,樹葬概念逐漸推行至美國、北歐、日本、紐澳等國家,台灣起步較晚,2001年起才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而新竹市比起其他縣市,包括台北市(樹葬、花葬)、新北市(樹葬)、台中市(樹葬)、台南市(樹葬)等等縣市,算是後發‧先至。
面對至親的逝去,我認同「千風之歌」中描述的追思懷念方式。
比起傳統的土葬、塔葬,環保葬更符合現今對「綠色地球」的環保意識,民政處資料統計,2010至2019年間,全台灣環保葬件數從1542件增加至1萬2775件,成長了8倍,顯示有愈來愈多民眾認同這項進步的觀念。因此,新竹市於羽化館前方開設新竹市第一座環保自然葬園區「詠生樹」。
「新竹市環保自然葬園區-詠生樹」
新竹市環保葬提供5354個穴位,全區分為六大樹種區域,包括:樟樹、杜英、青剛櫟、烏心石、茄苳以及竹柏區,並設有草皮及景觀池,提供多元葬法新選擇。特別要跟大家報告,新竹市民在2024年前申請全部免費,希望環保葬在新竹市能受到民眾的接受與支持。
利用樹木(詠生樹)緬懷先人,除了環保,也兼具景觀改善與生態復育,提倡以人為本更親近自然。詠生樹將骨灰經過處理,以一層骨灰一層泥土樹葉或花瓣層層堆疊,並加入溶磷菌加速骨灰分解與大地融為一體,不造墓、不立碑、不留下記號,透過簡單的儀式,讓生命回歸塵土。(相關解說參閱留言區影片介紹)
另外跟各位報告,新建納骨塔將在今年(110)年底完工,明年驗收完成後即可啟用,我長期關心南寮第五公墓遷葬也會同步進行,我在市議會持續追蹤最新進度,讓新竹市更進步、生活更有品質。
更多討論,歡迎加入臉書社團「新竹同學慧」🤡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70239083390649
『化為千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2htpx3I-K4
『新竹市殯葬管理自治條例修正 開啟殯葬服務新時代』https://www.facebook.com/LeeYenhui/posts/10158955610246665
『第五公墓遷葬進度說明』
https://www.facebook.com/LeeYenhui/posts/10157078344871665
『樹葬園區(詠生樹)服務簡介』
https://dep-hcfaa.hccg.gov.tw/ch/home.jsp?id=157&parentpath=0%2C22%2C23
櫟社歷史 在 霧峰林家花園櫟社120周年紀念音樂會4K 多機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霧峰林家花園 櫟社 120周年紀念音樂會4K 多機. 102 views · 6 months ago #畢業典禮 #Wedding #Taiwan ... 揭開霧峰林家的 歷史 真相. 嗨玩台灣•11K views. ... <看更多>
櫟社歷史 在 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園區- 「櫟社」是臺灣三大詩社之一 的推薦與評價
「櫟社」是臺灣三大詩社之一,是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化組織,1922年櫟社成立二十週年時,在萊園建立「櫟社二十年題名碑」,曾被《漢聲雜誌》選為台灣最美麗的水泥雕塑碑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