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的買菜之路:核電陰影下的金山小鎮(06/26/2021 獨立評論@天下雜誌)
這是穿過金山市區的中山路,跟「舊街仔」(金包里街)平行,阿母都叫它「新大路」。
右邊這家「飛燕」,是阿母常去的美容院,老闆阿燕仔一直勸她不要染髮,說常染髮對身體不好,而且年紀大了,有白頭髮也是很自然、很好看的。直到兩年前,滿80歲的阿母總算聽進去了。
左邊是我的母校金山國小,創立於1898年,現在的校舍是2009年完成改建的。念小學時,中山路這側是下操場,隔著金包里街(中正路到文化一路那段)有排椰子樹,爬上中間的大階梯才進入校門。很久以前,曾經夢見椰子樹突然全部被砍光光,我很生氣,衝進校園大聲哭喊:「怎麼可以把人家的椰子樹砍掉啦!」還好,母校改建之後椰子樹都在,上操場的兩棵大榕樹也在,只是看起來變小了。
金山國小對面是農會銀行,不識字的阿母很信任裡面的行員,存提款時都是他們幫忙寫單子的。往前走幾步的十字路口有金農超市、區公所和公共大巴小巴候車處,金山對外主要交通道路──基金、陽金和淡金公路──在此會合,是小鎮的交通樞紐。
再往前走一小段,就到了傳統市場,是北海岸農特產集中地之一,阿母一輩子都在那裡買菜,很多萬里、石門的鄉親也是。年紀大了,她的步伐越來越慢,但每次上街總是能拖回一大籃生鮮食品,有時忘了把東西留在某處,攤販老友都會代為保管,等她去拿。
以市場為中心,店家和小吃攤就分布在中山路上,有屹立不搖的,也有常更換的。2019年7月,市場斜對面開了一家寵物手作鮮食店,裝潢布置看起來很療癒,店員說,金山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最常服務喵星人,生意還不錯。
這樣一條普普通通的街道,配上五花八門的招牌,就跟台灣很多鄉鎮的主要道路一樣,䆀媠仔䆀媠。家在金山,這是阿母日常的買菜之路,也是全世界我最常走、最熟悉的一條街道。
作者:江櫻梅/金山高中退休教師
不料,今年5月台灣本土疫情嚴峻,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後,「飛燕」就開始歇業,阿母也一個多月沒出門買菜了。看不見的病毒令人恐懼,她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每天都悶悶不樂。近日我出門採買或放封時,看到路上的行人、商店的員工,人人都戴上口罩,少數也加了護目鏡,連在自家院子清洗摩托車、蹲在門口和鄰居聊天的鄉親,都把口罩戴好戴滿。盛夏6月,藍天白雲,植物茂盛,蟬鳴唧唧,路上人煙稀少,學校裡沒有學生,彷彿末世感的不安,油然而生。
那天,站在「飛燕」店門口,望著熟悉的街道,好像可以稍微體會那麼一點點福島核災災民的處境,他們或者永遠無法返鄉,或者返鄉之後要與看不見的輻射共處。
這樣一個小鎮,卻活在核電的陰影下
從這條中山路看過去的山丘,地理位置不在金山,而是萬里,緊臨著大鵬國小。翻過山那邊的古地名叫八斗仔,是1867年淡北大地震引發海嘯的重災區之一;百餘年後,政府把核二廠蓋在那裡,距離穿過金山平原的山腳斷層,只約5公里。無法想像,北海岸若發生嚴重核災,我們還能在這山海之鄉安居嗎?對大台北地區的衝擊,是台灣能承受的嗎?
核二廠的兩個反應爐先後於1981、1983年開始運轉,40年的執照使用,期限是2021年12月和2023年3月。福島核災之後,我和很多鄉親一樣,才瞭解到核電的真相,認識到核電的危險,但我們也知道國家能源發展的進程,在老舊核電廠倒數計日之時,只能祈禱它們安全下莊。
然而,一想到核二廠近幾年的紀錄:一號機發生過「爐心襯板龜裂」、「錨定螺栓嚴重毀損」和「核燃料棒破損」等事故,二號機的「發電箱避雷器」爆炸過,也曾因「中子偵測系統」調校不當引發急停,就令人不安。結果,核二廠一號機要提前停止運轉了,並不是因為聽到我們的心聲,而是由於用過燃料池貯存容量不足,反應爐內核燃料無法退出更換,不得不於今年6月下旬提前停機。
這是台電長期輕忽核廢料問題的後果。但擁核人士仍跳出來為核電護航,說在這種用電吃緊的時候,怎麼可以讓核二廠一號爐提前停機,還說要讓老舊核電廠延役、要重啟核四,甚至還要蓋新的反應爐。他們說,沒有核電就會缺電;他們還說,核電廠很安全,萬一發生嚴重意外,有「斷然處置」啊!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核電廠都是很安全的。
福島人的血淚經驗
核電廠真的很安全嗎?福島縣雙葉町的前町長井戶川克隆也曾深信不疑。東日本大地震發生那天,他剛從福島縣政府拿了申請書,想要申請再多蓋兩座反應爐,可以為家鄉爭取更多回饋金和建設。
當時,他離核電廠僅三公里,就跟金山國小、金山區公所到核二廠的距離差不多。地震引起海嘯,接著發生嚴重核災,在資訊被蒙蔽之下,他帶著町民倉皇避難,大家只帶著簡便的東西,毛小孩被留在家裡,因為以為很快就能回家。井戶川說:「後來我才知道,我們500年內都別想回到雙葉町。」
雙葉町曾是他安居樂業的所在,一定有那麼一條街道是他最常走、最熟悉的,但是,他再也無法回故鄉了。核災發生之後,他後悔自責,他心有不甘,因此,餘生想讓更多人知道核電真相。
於是,井戶川克隆接受邀請來到台北,出席「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也曾到北海岸交流。2014年3月5日首次見面時,金山國小的郭照燕老師問他,萬一上課時發生嚴重核災,該如何進行疏散來保護小朋友?知道學校和核電廠的相對位置以及交通路線後,他搖搖頭說:「很難。預防萬一,你們現在就應該遷校。」但,學校要遷到哪裡呢?
2019年6月14日,「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舉行記者會,井戶川克隆因病無法親自來台,便透過錄影告訴大家,核電廠是個巨大的謊言結構,一方面以電力不足來恐嚇民眾,另一方面以回饋金來「餵養人類的飢餓」。他說:「福島核災絕對不是虛驚一場,我要告訴敬愛的台灣人,核災嚴重傷害了福島,核電廠破壞了整個地球。」他還說:「核災不只是破壞土地,破壞我們原本的生活方式,破壞成千上萬個家庭,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破壞我們的工作,破壞我們的故鄉,也破壞了每個日本人民。」
只是煮一壺水,居然要用到保管十萬年的技術
井戶川克隆所訴說的核電真相,您聽到了嗎?
新北市長侯友宜應該聽到了吧!2019年8月22日,趁著出席消防局的記者會時,他特別詢問:「如果發生核能事故,我們有沒有能力處理?」消防局長黃德清回答:「這真的非常困難。」接著,市長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防災救災的能力到那裡?核廢料怎麼處理?如果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加上燃料棒已經有一半運回去,重啟核四就是一個假議題!」在擁核勢力強力反撲之際,至少還有一個願意面對真相的新北市長!作為金山人,我感謝侯友宜市長。
2018年11月,在北海岸宣傳第16案擁核公投要投「不同意」時,接觸到一些立場不同的鄉親,其中有人擔心會缺電,有人顧慮回饋金或工作機會,有人覺得核災應該不會發生,還有人以為福島都沒事了。唉!如同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所言,不只核電廠除役是個大工程,整個社會的除役也是。
其實,10年過後,福島尚未脫離核災的威脅。一袋又一袋的輻射汙土,其中很多還「暫時」放置於居民住家附近;核電廠裡1,000多個巨大的貯存槽,累計約有125萬噸輻射汙水,還在持續增加中。今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兩年後(2023年)要將這些核汙水稀釋後排入海洋,不但遭到福島漁民、日本民眾強烈反彈,也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福島縣縣民所發起的國際連署,得到24個國家的311個團體共同響應,7萬多人簽了請願書,一致反對日本政府把輻射汙水排入太平洋。
一般核電廠產生的廢水,通常不會直接與燃料芯接觸,但福島核災產生的汙水,不只含氚,還有幾十種不同的放射性物質,與正常核電廠的產物不可同日而語。日本政府聲稱,那些輻射汙水會先經過「多核種處理系統」處理,不會殘留其他放射性污染物,只會將含氚的廢水排入海洋。這是實情嗎?
我不禁想起反核先輩范正堂先生的發現。1993年7月31日,范正堂在核二廠出水口附近,首次發現大量變形的花身雞魚,「背部隆起或體側彎曲,以X光檢視骨骼型態,脊椎形狀呈現波浪狀,單彎、雙彎,甚至三彎」,看起來像是早年黃俊雄布袋戲裡的駝背怪客「秘雕」,因此命名為「秘雕魚」。
這些畸形魚大都分布在核二廠出水口一帶,那裡每天都排放出約800萬噸攝氏40度的廢熱水。很明顯地,秘雕魚與環境因子有關,究竟是水溫過高、化學物質,還是人工輻射所致?台電委託專家調查,最後以「都是水溫惹的禍」結案,並加長出水口堤防來改善水溫的影響。不過,根據原能會網站的「放射性物質排放報告」,核電廠的確會排放放射性氣體、液體,據說都遠低於法規限值,安全無虞。
而最令人擔心的,是用過的高階核廢料。至今年3月底,核二廠累計有9,492束,目前都「暫時」放在圍阻體旁的水池中,每束約10x10根燃料棒,其中有幾根是水棒,用來排水降溫(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燃料池當時共有4,546根燃料棒)。高階核廢料的永久處置需要十萬、百萬年,對台灣來說,選址、興建、保存材質與方式都是問題,而且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座成功啟用的高核廢場址。
福島核災發生後,日本某個小孩說:「只是煮一壺水,居然要用到保管十萬年的技術,核電實在太不經濟了!」這真是直指核心的洞見。核電既麻煩又不經濟,也違反世代正義,我們怎能讓核四重啟?
核一廠已進入漫長的除役之路,目前困難重重,核二廠也將面臨同樣的挑戰。此時此刻,祈願台灣早日戰勝新冠病毒的威脅,北海岸這兩座核電廠未來也都能順利除役。
不管立場為何,親愛的台灣人,請好好看一看我們的家鄉吧!您成長、棲居的所在,也有一條最常走的上學之路、買菜之路嗎?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056
♡
櫻島一號真骨 在 Mobile01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訂不到50週年的真骨雕新一號嗎?也有成本更低但效果也不差的景品啊!
#假面騎士 #櫻島一號 #在家玩玩具最安全 #mobile01
櫻島一號真骨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核能之國I》著重於採訪來自各個背景的居民,老人、小孩,農人、牧場主人甚至核電廠作業員。透過這些同為災民,卻也擁有不同經歷與觀點的敘述,體現核災的真實影響。孩子講述在新學校的體會,高齡的老人不只是吃飯睡覺也有自己的擔憂。若說《核能之國I》從細微處出發,《核能之國II》則建立明確的結構與涵蓋深入批判。
真實故事與經歷能觸動人心,歷史則能讓觀眾以理性的角度了解雙葉町與日本核能政策的淵源。年份與事實明確指出核電廠進駐福島的過程,當地居民的口述歷史與家庭照片則補足數據與官方紀錄看不見的真實。1967年福島第一核電廠一號反應爐動工,2011年終於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這之中,同為核災災民,更是政治角力下的受害者,雙葉町前市長井戶川克隆的轉變,實為《核能之國》系列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為了曾經協助政府大力推動核能政策而深感後悔,311事件之後選擇與居民一起對抗政府政策和東電,卻因議員提出不信任案被迫下台。受惠於核能的是他人,受害者卻往往無力反抗。《核能之國II》強而有力地點出政治在核能議題中的重要性與深切影響。
《核能之國》系列從各個面向切入,兼具理性與感性、紀錄者客觀與被攝者主觀的敘事,為311事件留下重要紀錄。核能存廢議題在臺灣仍極具爭議,福島雙葉町的真實故事,正是所有使用能源者,在審視核能時,都必須知道的事實。』
【!|核能之國,廢棄之都】
感謝 iLOOKER電影網(iLook電影雜誌)刊登《核能之國》介紹!5/29、5/30來聽講座、看電影喔!
《核能之國 I 》 預告 ✨ 5/29 20:30 特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cy3Pb_ov0
《核能之國 II》 預告 ✨ 5/30 10:00 特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9WyjGOfA
地點:西門町樂聲影城
--
日本311事件至今四年餘。地震終於震出潛藏已久的恐慌、狂暴海嘯吞噬家園,更引發讓福島淪為廢區的核災。反核聲浪在臺灣再次興起。「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成為這一代眾所周知的口號。福島的慘劇成為另一次駭人的警惕,災後,相應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影像紀錄,無論寫實或創作,再再以不同的方式表現或記下核災造成的心理影響與怵目驚心的現實。長年致力於反核的日本知名導演是枝裕和,在新書《宛如走路的速度》中提及311事件:「人類之所以為人類,正因為除了成功,還會記住失敗,從而積澱為一種成熟的文化。不記取教訓而急著忘記,就等於要人類變成動物,是政客及媒體所擁有的,最強大且最低級的暴力。」眾多311事件的紀錄,究竟能提醒人類什麼?又能如何影響,甚至改變人們對於核能的看法?
紀錄片導演舩橋淳於311事件後立即前往當地拍攝,並於隔年(2012)推出《核能之國I》。由於福島縣雙葉町被劃為警戒區,1,400名居民被安置在250公里外的廢棄高中──琦玉縣立騎西高中,至今仍無法返家。地震帶走了雙葉町居民的家園與親人,核災則奪走了他們的未來。耗時將近三年,續集《核能之國II》於2015年推出,持續追蹤災民在避難所的1111個日子。平穩簡單的生活不再,雙葉町的歷史也面臨消失的危機。從他們的痛苦以及失望中,《核能之國》系列質疑資本主義以及核電的真正代價。
從巨大如家園化為廢墟,至細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習慣變動,《核能之國》貼身記下災民一夕之間被破壞生活,以及踉蹌重建的所有細節。原本習以為常的四季流轉,櫻花盛開或梅雨細細,世界越是無謂轉動,越顯雙葉町的不堪。剝去煽動性的敘事或刻意駭人的影像,《核能之國》安靜、冷靜的紀錄風格,凸顯一點也不平靜的現實。
拍攝《核能之國I》時,為了在尚未獲得許可的狀況下取得災區第一手影像,導演將攝影機交給中井祐一父子。由兒子手持DV拍攝自己被摧毀的家,成為紀錄片中少有的,完全以受訪者第一人稱透過鏡頭表達的紀錄方式。災民不再只是被觀看的災害受難者,更是能主動傳達己身感受與所見的傳達者。
福島核電廠產生的電力大多送往東京。相對而言,承受核災的雙葉町居民無疑是「受害者」。但除了人類之外,因人類使用核電而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以及被殺害的動物,則是更無辜且更全然的「被害者」。拒絕因為牲口沒有產值而全面撲殺的牧場主人,選擇和牛群一起暴露在輻射下。但是,另一邊就是被拋棄而化為白骨的牲口。
《核能之國I》著重於採訪來自各個背景的居民,老人、小孩,農人、牧場主人甚至核電廠作業員。透過這些同為災民,卻也擁有不同經歷與觀點的敘述,體現核災的真實影響。孩子講述在新學校的體會,高齡的老人不只是吃飯睡覺也有自己的擔憂。若說《核能之國I》從細微處出發,《核能之國II》則建立明確的結構與涵蓋深入批判。
真實故事與經歷能觸動人心,歷史則能讓觀眾以理性的角度了解雙葉町與日本核能政策的淵源。年份與事實明確指出核電廠進駐福島的過程,當地居民的口述歷史與家庭照片則補足數據與官方紀錄看不見的真實。1967年福島第一核電廠一號反應爐動工,2011年終於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這之中,同為核災災民,更是政治角力下的受害者,雙葉町前市長井戶川克隆的轉變,實為《核能之國》系列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為了曾經協助政府大力推動核能政策而深感後悔,311事件之後選擇與居民一起對抗政府政策和東電,卻因議員提出不信任案被迫下台。受惠於核能的是他人,受害者卻往往無力反抗。《核能之國II》強而有力地點出政治在核能議題中的重要性與深切影響。
《核能之國》系列從各個面向切入,兼具理性與感性、紀錄者客觀與被攝者主觀的敘事,為311事件留下重要紀錄。核能存廢議題在臺灣仍極具爭議,福島雙葉町的真實故事,正是所有使用能源者,在審視核能時,都必須知道的事實。
--
《核能之國》特映&講座活動
講座──不只警世的災難紀錄片
講者: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貢寮你好嗎?》導演)
郭笑芸(《梅子的滋味》、《少年鼓手》紀錄片導演)
時間:104年5月29日(五)19:00-19:50
地點:西門町樂聲影城B1F
特映:
《核能之國 I 》 104年5月29日(五) 20:30
《核能之國 II》 104年5月30日(六) 10:00
地點:西門町樂聲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