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冷和濕冷的國度一些聯想】
可能筆名有鯨魚的關係,我一直很害怕缺水或乾燥。😂
有些朋友以為我待過北京上海,應該比較不怕冷,大誤。嘿,我確實比身邊朋友們不怕冷一點,而重點不在此,重點是:乾冷和濕冷,是兩種概念。
比如:北京很乾燥、上海濕一點、台北冬雨綿延是濕度很高的地方。我的衣服會怎麼穿呢?
當北京零下12度、上海零下2度、台北8度,我穿的衣服是差不多的。這就是乾冷與濕冷的差異,某些小小差異是,在北京,我最裡面的衣服會非常薄,甚至是短袖,因為室內都很暖,會很熱,絕對不可能穿毛衣,上海和台北倒是可以穿毛衣,上海室內暖氣通常不會太熱,台北呢?就不用我說明了。
因此,冬日穿衣服,要看溫度也要看濕度,以及當地室內環境,風大是另個議題。
我個人是不太習慣長時間吹冷氣和暖氣───乾燥,我討厭乾燥的空氣,霧霧塵塵,很不舒服,特別是睡眠時,容易口乾舌燥、不斷咳嗽。朋友說:「請在床邊放一杯水。」這是當然,多年來,無論在哪個季節、哪個國家、哪個房間、哪個床頭,我的床頭肯定會有一杯屬於我的500cc的水。
甚至在乾燥的北京,我的加濕器是春夏秋冬24小時開著,我搞壞5台加濕器,北京水質不優也是加濕器壞掉的一個原因。聽說有個台灣女生比我還怕乾燥,一次同時開六台加濕器,哇喔。不知道她一年搞壞幾台?!
很多住在北京多年的台灣朋友都說:「等妳住超過五年,妳就不會感覺北京乾燥。」哎喲,要五年喔?!那我可能已經脫水枯竭了,哈哈。
一件小小有趣的事,台灣女生在中國,大家都習慣窗戶開一個小縫,無論夏日再怎麼熱、冬日再怎麼冷,開冷氣或開暖氣時,窗戶都開一點小縫,不像中國女生都關得緊緊的。我們大概被台灣一氧化碳中毒新聞嚇壞了,大夥兒聊起天,竟然都有這種習慣。我開窗縫的位置,我總是放啤酒或伏特加,嘿,就像放在冰箱一樣。
在中國,不是每個城市都供暖,要分北方或南方,北京是北方、上海是南方。北方供暖,南方不供暖,南方請使用冷暖空調、煤油爐、電熱器或自行裝修。北方供暖時間看區域,有的提早到九月,北京是11月15日,供暖結束日大約統一在3月15日。但,這屬於民宅統一日期。
像我在北京住過的兩個小區房子,剛好都是小區有爐灶自行供暖,不受限於中央規範,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倘若10月突然下一場雪,可從熱水器附近開關自行打開,12月嫌暖氣太熱,想關掉就關掉。
所以,我睡眠時都靠電熱毯,住在冬日會到零下溫度的中國城市,每個人床鋪,肯定需要一條電熱毯和毛毯,電熱毯上面得鋪上毛毯和床單,否則很難入睡。
只是啊,有了電熱毯,又加上暖氣或供暖,鎮夜乾燥到崩潰,經常讓我睡睡醒醒、咳嗽不已,500cc的水哪夠喝,喝太多又要跑廁所,冬日,我乾脆關掉暖氣和供暖,也不喜歡一直睡在電熱毯上,連電熱毯也關掉,不過房裡仍有餘溫。
有意思的一件趣事是,某年某個周六清晨,我按照慣例睡前關掉供暖入睡,中午醒來,在網上看看美劇、答應生日的北京朋友晚上慶生會,可是午後四點開始,我一直感覺寒冷,身體不太舒服‥‥‥我心想,完蛋了,我大概感冒了或生病了,否則怎會全身發抖,於是打電話告訴朋友,身體不適,無法參加慶生宴。
後來,身體越來越冷,我拼命喝熱水,惶恐地心想我怎麼了?怎會這樣?直到晚上八點,突然想起:「啊,我忘了開暖氣。」吼,昨日房內供暖餘溫,只能維持到中午陽光燦爛,一到傍晚,寒氣加深,戶外是零下10幾度,開了小窗的房間大概零度左右,誰能在零度房間不發抖?!哈哈哈哈哈哈。
台灣南部確實沒有台北冷、台中冷,還是得看居住的房子位置與方向,我住在一年四季多半屬於夏天的高雄頂樓卻挺冷,寒流一來,特冷。連我北京好友來高雄玩住在我家的那年冬日寒流,她在屋內是瑟縮地穿羽絨衣呢。
我熱愛室內衣著自在,是不會穿外套的,喜歡光腳丫的我穿上襪子是我對寒冷的最大敬意。
因為我的住家四周無高大障礙物,有兩座森林公園,窗戶方向是東北風位置,我居住在台北超過25年都沒買過電熱毯,竟在高雄買了一床電熱毯,偶爾都感覺離譜,哪知道頂樓風大、這麼冷,哈哈。
一些聯想,提供參考。😊
#旅遊和旅居是不一樣感覺
#歐美日各城市溫度和濕度有類似情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