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etflix上架韓劇「醫生耀漢」,它稱不上新片,是2019年的舊劇了,在此我不是要推這部劇,只是對於此劇圍繞著「疼痛」這個主題的探討很有共鳴。
拜此劇之賜,我發現醫院竟然有「疼痛科」這種門診,是我過去所不知的。
我稍微查了一下,發現要當疼痛科的醫生並不簡單,得要橫跨多領域的醫學專業背景,才能有效協助病患找出痛因,對症下藥。(我並非專業人員,若是資訊有錯誤,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啊!)
男主角是疼痛醫學的權威醫生,偏偏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罹患罕見的「先生性痛覺不敏感症」,不只感受不到痛覺,也完全接收不到溫度的刺激,意即不知道何謂疼痛和冷熱。
一個從小到大都不知何謂疼痛之人,竟然試圖了解疼痛,並努力為病患找出原因,聽起來是不是一種極為衝突的設定?
先不論男主角究竟能否對病患感同身受,但他對於疼痛的詮釋深得我心,他如此定義:「疼痛是身體對我們所說的話。」
意思是,身體有危險或異常的時候,會透過疼痛來告訴我們。
疼痛不過是個警訊,提醒我們身體已然失衡,需要做出調整,因此疼痛本身並不非壞事,而是確保存活的自然機制。
反觀與男主角一樣的疾病患者,大腦無法接受到疼痛的訊號,身體也就無法對周遭的環境做出適當的回應,通常都要危急性命的明顯症狀出現,才會得知身體出問題,因此這類患者的壽命大多很短暫。
由此可知,疼痛反而是值得感謝的一種禮物,讓我們知道太燙的東西不能碰、冷要加衣服避免失溫、痠痛需要休息、刺痛有可能是發炎要注意。
劇中男主角在接受訪問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只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沒有無原因的疼痛。」
往往會去到疼痛醫學門診的,都是較為特殊案例的病患,已經去過其他科別門診,做過許多檢查都找不出肇因。
劇中的醫生們面對這樣的患者,並非給個止痛藥,單純解決疼痛的感受就好,畢竟如此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疼痛依然有可能反覆發作。
他們得要試著抽絲剝繭,一步步排除單一因素,運用整體全面的角度,追根究柢去找出造成影響的是哪個身體系統病變,亦或是何種外在入侵的病毒。
這樣的過程,不禁讓我對聯想到「情緒」。
「疼痛」與「情緒」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為一種展現在外的表徵,差別在於,一個是身體層面,一個是心理層面,目的是讓我們有機會意識到自身的狀況。
當疼痛出現,基於想擺脫不舒服的感覺,便會促使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找出應對及調整的方法,以至於有機會正視過往習慣的身體使用模式,是否不符合目前身體所需。
因此疼痛絕非是來折磨我們,反倒是來協助我們傾聽身體的聲音,提供更深入了解自己身體的機會。
畢竟人體是一個極度複雜且龐大的組織,縱使現代科技如此進步,仍有許多未能全盤解密的部分,即便同樣身而為人,也會由於基因、環境、飲食等因素而產生各自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運作機制。
比起無法時時刻刻觀察我們的專業醫生,也許我們才是自己最好的治療師。
唯有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並與身體連結,才會明白什麼是適合自己身體的解藥。
情緒亦然如此,常常我們都希望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趕快消失,就像我們祝福的話語總喜歡加上「快樂」兩個字,生日快樂、新年快樂、聖誕快樂、天天開心等,好似開心快樂才應該是常態,不屬於正向的情緒只會造成不良影響,最好通通離開。
當我們感到憤怒、失望、恐懼、傷心、焦慮、內疚等情緒時,絕非情緒本身是個錯誤,需要被擺平或消滅。
反而要恭喜自己,藉由情緒的發生,有了停下來檢視自己的機會,意識到必定是自己內在有某個議題存在,情緒才會被觸發。
進而向內探索,追本溯源找到困住自己的枷鎖究竟為何。
有可能是舊時未被處理的創傷,也有可能是已不再能支持到自己的某個信念在作祟。
覺知就是一道療愈的光,埋在底層的根源才有可能被照亮,帶來自我轉變的契機。
當我們有意識地一次又一次超越慣性反應,同樣的人、事、物便不再會產生左右自己行為的情緒了。
既然聊起疼痛,就必須來推一下自己的Podcast單集,在「EP22. 疾病不是身體的枷鎖,反而提供釋放自我的線索」,透過節目搭檔馬妮陪伴媽媽治療癌症的過程,以及我們各自從身體上的症狀所察覺到的內在議題,一起來探討看看我們是如何讓自己「病由心生」的。
不論是疼痛還是疾病,也許都是靈魂想說的話,透過有形的身體展現出來,為我們帶來生命蛻變的可能。
你是否也曾經對於健康感覺到焦慮?
撇除現代人更容易發生的那些心理疾病,各種過敏、皮膚發炎、頭痛、關節炎、胃痛、腰背疼痛等等大家也都不陌生的吧!
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因為各式疾病資訊的頻繁流通,反而使得大多數人對於健康都有著隱隱的焦慮。
相信從小到大,每個人都經歷過各種不同的疼痛或是疾病,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會想著趕快消滅病原或是解決問題,而忽略了背後更大的秘密。
若是更有意識地去覺察,也許會看見病痛真正想要傳達給自己的訊息。
而那些小病小痛也夾帶著身體寫給我們的情書,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面向好好愛自己。
如果看到這裡你也對這集的主題有興趣,那就趕快打開Podcast聽一下吧!
收聽連結放在留言處喔!
#瑜珈是很好與身體連結的方式
#因此選了這張照片
正向行為支持定義 在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從此不再減肥的減肥心理課! 】
在這堂初階課程裡,你將重新認識肥胖的定義、重建對減肥的理解、調整對於食物的認知、瞭解自己與食物的關係、建立正向的團體支持及維持健康的行為習慣,讓大家都可以重新找回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體態,從此不用再減肥。
#不一樣的減肥心理師
講者 l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
全台首位多次受邀至各大醫療機構與企業單位帶領體重管理班的心理師。
#持續課程延續改變
課程時間
110/11/09~12/28(每週二,晚上七點到九點)
本課程共有八堂課(每週兩小時的線上直播課程),每週指派行為改變步驟與課後線下作業。
更多課程訊息 https://reurl.cc/yegzdl
正向行為支持定義 在 輕鬆瘦營養師 朱瑞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有遇到壓力就爆吃無法克制的問題嗎?
💛孤單寂寞,食物就成為你的慰藉?
今天早上一位顧客找我個別課程,自從她開始工作之後,遇到壓力、先生不在身邊就會不自覺的爆吃,無法控制。
她看過心理諮商,但是諮商師給的舒壓的建議他覺得好難做到。所以我就用丹尼遜健腦操讓她的大腦可以重新學習新、強化好習慣。
在我透過引導與身體反應去了解她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引起壓力想吃,發現原來她對於與人互動上被別人否決、否定,會覺得對方是不是不喜歡我呢?所以對自己沒自信,經常感到自卑。
我跟她說:「自卑不是壞事唷!因為它可以得到她要的東西啊!那是什麼呢?」「這樣我就可以感覺到別人的支持了」她需要仰賴別人,才能覺得自己自己安全。
💛整合目標:我是獨立的人。
要從一個怕孤單的人,成為獨立,這個過程,我們用一個小時,給大腦做了很多的事情。
我們在生活規律失衡的檢測抓到了上癮的信念:一個人很無聊。她說因為以前人際不受歡迎,沒想到我們就抓到「大腦發現所以用負面說自己不好,反而可以獲得別人的關注,讓別人鼓勵認同她。」這樣的行為結果。
另外我在她的力量感失衡的地方,抓到了8歲的訊息,她說自從8歲之後她就跟媽媽不親了,因為想要獨立自主。在成長過程依附關係可能並沒有整合完成,太早想要獨立,但是沒有相對應的成熟度,所以現在的她潛意識仍然對於獨立還是有壓力的。我們就做了一個正向態度的情緒平衡。
我們有做了幾個運動動作,與語言的引導,讓新的想法、價值觀,透過運動學習並整合大腦。
在完成目標的平衡後,我對比開始前問她:
「當你是獨立的人,你會怎麼飲食?」
💐Before:只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其他不吃
💐After : 有意識的選擇對的食物
在完全沒有給她什麼飲食指示之下,從她的語言表達,可以發現潛意識對於吃東西開始有新的定義了!開始感覺到她有不同的成熟度了~
什麼是讓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的真正原因呢?
一起來探索,會讓你大感吃驚🤭
#丹尼遜健腦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