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當我醒來,該怎麼訴說今天?」
.
戲劇老師艾提言受聘教導監獄裡的五名受刑人,藉由表演抒發他們的情緒。受刑人在監獄裡的日子一成不變,隨時處於等待的狀態,等待起床、吃飯、探視、睡覺,反反覆覆。艾提言獲得啟發,他向典獄長提出建議,打算花六個月的時間,訓練五位受刑人,讓他們演出山謬貝特克的戲劇《等待果陀》......
.
真實事件改編的《#抓狂演訓班》,有著特殊又傳奇的故事。電影提到貝特克的劇作《等待果陀》,劇中角色一直等不到果陀現身,卻還是癡癡地等待,呼應的是《抓狂演訓班》的劇情,果陀可以是各種形象的代表,可以是死亡,是希望,是救贖。對艾提言來說,他不在乎受刑人的過去,只在乎當下與未來,艾提言等待的是一個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身為演員與父親的驕傲;對劇中的受刑人來說,透過戲劇演出,讓他們找到對生活的熱情,在尋常的監獄生活外,有了另一種身份,然而,救贖與改變真的會就此來到?一場又一場成功的戲劇演出,能否改變世人對於他們的眼光,翻轉他們走歪的人生?對於亟欲改變監獄文化的典獄長來說,表演是否能讓受刑人變成更好的人?普羅大眾能否用更寬大的心胸接納更生人?對於觀眾來說,觀賞受刑人演出的《等待果陀》,是想要見證「真實且純粹的表演」?或是想要證明自己的心胸寬大,願意放下對身份的歧視,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受刑人?
.
《抓狂演訓班》的艾提言、典獄長、受刑人等,都是《等待果陀》裡,苦苦等待果陀現身的角色,不斷地失望,又不斷地跟自己勸說:「果陀(救贖、改變、希望)明天就會來到。」、同時間,他們也是彼此心中的果陀,互有所求,在他人身上尋得一份渴望的肯定。《抓狂演訓班》結尾出現一個令人訝異的劇情轉折,翻轉觀眾與演員、演員與戲劇、老師與受刑人(學生)的關係,戲劇成為現實,反過來向觀眾提問:#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
觀賞《抓狂演訓班》前,以為它會是個勵志故事,關於戲劇老師如何感化受刑人,關於受刑人如何在表演裡,找回自信,找到人生第二春。看完電影後,覺得導演像是透過這個故事,訴說人生中難以消弭的徬徨、不安、反反覆覆的矛盾心情:人們為何要日復一日地等待果陀現身?因為等待期間所增生的信念,讓無意義的人生,似乎有了點意義?即便這份意義可能是被浪漫化的想像(想起《千年女優》片中,千代子用一輩子追尋畫家下落的心情)。同樣的,有人選擇不再等待果陀,追求當下的自由,究竟是放下了執念?或是趨向消極呢?
.
果陀現身或不現身,理由有千百萬種,人們選擇繼續等待或不等待果陀,理由同樣也有千百萬種。人生沒有唯一的正確解答,只有永無止盡的自我詰問與反思。
.
《抓狂演訓班》一方面很打動我,幽默風趣的敘事,精湛的演出,峰迴路轉的情節,都讓人看得過癮。劇中的受刑人在經歷藝術的薰陶後,感受到自由與解放的滋味,變得更難以適應牢獄生活(找回自信,重新像個「人」一樣地活著),這樣的轉變其實是很動人的。另一方面,我在觀影過程卻又不斷自問:我該同情受刑人的處境嗎?#表演藝術與個人行為是可以分開來看的嗎?典獄長與艾提言把文化帶入監獄,到底是值得肯定或是過於天真與理想的舉動?直到電影演完,我依然無法給出個答案,只覺得人生(與戲劇)的精彩,好似脫離不了各種荒謬(無解)的情境啊。
.
最後,我好愛俄國清潔員這個角色喔,不在計劃內的人物,卻長出屬於自己的模樣,人生好像也是如此,既定計畫外的變數,有時候反而最令人難忘。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進黨長出頭髮的良心郭正亮直接告訴你 因為年輕人的網路聲量大,為了避免執政黨的支持度遭到拖累,選擇不讓年輕人罵你,就是一種考量。 上班族社會中堅繳稅大戶算甚麼?你們這些社畜沒空罵我黨,當然就不是疫苗接種優先啊!這不是防疫科學考量,這是政治考量啊!講這麼多你還不懂,我說朱學恒你真是笨! 贊助專區...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律師談吉他- 【死亡證明怎麼拿?沒有死亡證明可以申請保險金 ... 的評價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死亡證明可以改嗎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死亡證明可以改嗎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診斷證明書修改ptt的推薦與評價, 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看過《鬼哭神號》(Poltergeist,1982)這部電影嗎?
片中有一幕小女孩把手放在電視螢幕前,電視立即出現黑白的雜訊畫面,這就是「砂嵐」,也有人稱作「白噪音」。
「砂嵐」是日文漢字,直譯的話也可以翻成「沙塵暴」,讀作SUSAARASHI,在日本它也用來指電視螢幕出現雜訊的畫面。
以前在老三台的時代,還沒有像現在的第四台播放器以及網路串流影音平台,每當一天的電視節目結束後,視訊畫面就會消失,轉成黑白雜訊的狀態,所以一些老電影裡面會出現,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不小心睡著了,於是在半夜裡電視呈現黑白雜訊,還會發出有點吵雜的白噪音,在五、六年級生的童年記憶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來說一個關於砂嵐的日本都市傳說。
聽說啊有個懷胎的孕婦經常坐在客廳的沙發看電視,而且看到很晚,腹中的胎兒也會跟著母親接收電視的訊息,不是有些小孩會好奇去聽母親體內胎兒的聲音,就是用耳朵貼著母親的肚子,聆聽肚子裡傳來的胎動不是嗎?
結果呢,尚未出生的這個嬰兒的哥哥,你知道他從母親的肚子裡聽見什麼?
小男孩聽見的是電視裡出現的「砂嵐」,稀稀疏疏的沙沙聲。後來呢,這個嬰孩出生後,如果遇到不斷啼哭的狀態,只要讓他聽見「砂嵐」的聲響,就會立刻安靜下來,屢試不爽,接著就進入香甜的熟睡狀態,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說有些長期失眠的人,聽說只要給他聽「砂嵐」(白噪音),原本睡不著的感覺會消失,腦波會開始改變,漸漸的產生睡意,然後就會不知不覺地睡著,經醫學實驗證明確實「砂嵐」對某些人會起到催眠的作用,偶爾我的另一半也會聽下載的白噪音App,選擇雨聲或是類似一些環境音來助眠,效果不錯。
還有一個故事是有個節目製作導演,姑且稱呼他C君,為了趕錄一檔節目,他不眠不休的工作好幾天,有天他回到家中感覺到睡意,坐在沙發前不小心睡著了,電視在半夜發出沙沙沙的聲響,但他忽然從夢中驚醒,因為在一連串的「砂嵐」之中,突然聽見電視裡傳出他負責的那檔節目的工作人員表,不曉得是誰以高分貝的聲量喊著參與的工作人員名單,裡面赫然出現一位他很討厭的電視節目導演的名字,接著陌生的播報員就說了一句「晚安」,電視畫面瞬間完全消失,不料隔天那個名字登上報紙的社會新聞版面,他討厭的那位導演在錄影現場死於心臟麻痺,所以說有人提醒大家不要在半夜起床打開電視,說不定會遇到這種預告死亡的「砂嵐現象」。
另外,以前有一陣子不是流行過3D的錯覺藝術,坊間出版許多彩色印象類似雜訊圖片的書籍,告訴你只要眼睛平視一直盯著這個圖片瞧,接著就會看見3D立體影像,據說是運用眼睛疲勞時的「視覺暫留」來製作的趣味讀物。因為當我們的視網膜接觸到光線的時候,即使閉上眼睛,仍然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現在我們認知到的電影拍攝與放映,也是運用「視覺暫留」原理製作。
就有人嘗試在半夜盯著電視裡的「砂嵐」一直看,眼睛動不也動,結果家中死去的親人就突然出現在雜訊畫面裡,還有人聽見電視傳出親人模糊不清的聲音,像是說話聲卻又斷斷續續,聽得不是很清楚,光想就覺得相當恐怖和詭異。電視出現的雜訊畫面會映出人臉,或是死去的亡靈,類似的傳言在日本昭和年代非常盛行。
奉勸大家這個動作千萬不要隨便嘗試,因為有人去造訪朋友,發現朋友坐在沙發前眼睛發直的看著電視,不曉得在那裡已經坐了幾個小時,眼前的畫面就是剛才我說的「砂嵐」,他看見他的朋友樣子很奇怪,嘴裡喃喃自語還露出淺淺的微笑,好像在跟誰說話一樣,之後就變得精神異常,可能是被砂嵐裡出現的亡靈給勾走了魂魄吧。
於是有了「如果一直盯著砂嵐的畫面很可能會瘋掉,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莫名其妙死掉。」的說法,而且在日本相信這種說法的人還不少。
也發生過半夜起床上廁所不小心打開電視的青少年,無意間從砂嵐畫面裡看到了成人A片的精采畫面,有的是混著雜訊出現,也有出現一段雜訊,突然切換到成人頻道的感覺,據說有人很好奇這個現象,還會特別半夜爬起來進行實驗,偶爾會真的碰巧看到了A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沒有人知道,或許是放送時的電波在不明原因的狀況下將成人頻道的視訊與砂嵐結合在一起,湊巧有人目擊到雜訊裡出現成人動作片的場面,真是香豔刺激的深夜節目啊,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更睡不著了。
我比較害怕的是在電視插頭拔掉的狀態下,電視突然自動打開出現砂嵐的畫面,曾經被這樣的現象嚇醒,整個人從沙發上彈跳起來。
文字 / 銀色快手 怪談師、偽民俗學家
這是一個會透露年紀的都市傳說,我想會按讚的人數應該很少。
圖片 / 電影《鬼哭神號》的經典劇照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民進黨長出頭髮的良心郭正亮直接告訴你
因為年輕人的網路聲量大,為了避免執政黨的支持度遭到拖累,選擇不讓年輕人罵你,就是一種考量。
上班族社會中堅繳稅大戶算甚麼?你們這些社畜沒空罵我黨,當然就不是疫苗接種優先啊!這不是防疫科學考量,這是政治考量啊!講這麼多你還不懂,我說朱學恒你真是笨!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我國的疫苗政策為什麼堅持不改
我跟你講政治就是誰的聲量大
我先照顧一下
那網路聲量大的就年輕人
那你乾脆說有Dcard帳號的人先打好不好
這樣合不合理 我的意思是說
像我們這種長輩跟老年人的
完整接種比例低到這個程度
為什麼不趕快把BNT調給他們
我看是全世界主要國家裡面唯一的
或者是說先進國家裡面
我們算先進國家嗎 我們自認為
你這個防疫這種搞法
已經完全沒有按照基本的SOP來做了
這個沒有人這樣搞的
但是我的意思是
你單看數字跟比例就知道你該怎麼做
貧賤夫妻百事哀
你不是這邊被罵就是那邊被罵
那他選擇不讓年輕人罵
那問題就是你一定被罵
那你要承擔這個責任啊
他不管嘛 你不能硬說...
你真的很奇怪我們疫苗死了700多個人
他承擔什麼責任 他沒有啊
也沒轍啊
他還照樣放謝志偉到處咬人
我們感染死亡率將近6個百分比
那你也沒轍啊你能怎樣
所以這個不是他考慮的問題
他只考慮反彈的聲音跟力量來自哪裡
是不是他招架得住
或者說跟明年選舉有沒有關
他考慮的指標是這個
所以你在講說按照一般防疫都要從
高風險的人打下來
要打兩針嘛對不對 對
他哪管你這些啊
不是那你這樣子就太過政治考量了
難道病毒會覺得你選舉選得好
請問陳時中接受18到22歲打疫苗是誰建議的
歹勢喔是英系立委
為什麼不是專家會議建議的
專家會議說不出口
你那個ACIP專家會議好意思建議
先讓18到22歲的人來打
沒有辦法國際間做不到
沒有人這樣搞 對
你如果說大學開學會有群聚風險
我每天上班每天都在風險
而且我還不能選擇難道我跟老闆講說
不好意思我今天不想來怎麼可能
我們講直接一點
民進黨政府的BNT疫苗考量太過政治化
所以真正的防疫專家都不可能同意
12到18歲先打
不是18到22
還有18到22因為那個是研究生靠北
那個12到17是慈濟的心願
慈濟可以他那個500萬劑先打
那其他後面慢慢來
我覺得這個是推到慈濟身上
慈濟當初的規劃是因為
全世界只有BNT可以打12到18
可是Moderna這個月我已經跟大家講了
你不聽我的就算了
Moderna這個月就會過FDA已經宣布了
他資料送進來比BNT晚一個月
所以BNT既然過了
我Moderna九月也會過
那好啊如果是這樣
我問你喔你過了是不是要等新的那一批次才能算
不是就是過了
還是原來這一支嗎
就是原來這一支
目前沒有任何次世代疫苗
大家不要聽...你不要被衛福部騙
目前沒有改配方的
那我跟你講那BNT現在又在送那個5歲
5歲到11歲的嘛
就是它的三期臨床數據9月中就會出來
然後只要9月中出來就EUA
因為5到11歲是EUA
那FDA對外的表示是預計秋季或是說11月左右會過
對嘛那你去想
那過了我BNT又給他打了
所以我跟你講你那陳時中就是回答一些屁話
如果說5歲到11歲到時候全世界就只有BNT過對不對
那你不買怎麼行呢 對啊
那他怎麼有資格嫌3千萬BNT太多好不好
真的笑話
我跟你講Moderna已經證明了他的到貨率是很差的
他生產管理有問題
日本不是又出了那個
裡面有不銹鋼異物
162萬劑又被退那個是西班牙的羅維製造的嘛
所以因為輝瑞是全世界第一大疫苗廠
他量產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我講白了啦
我們訂莫德納2千還有1千5明後年對不對
那根本就是在跟美國交代的
然後BNT為什麼不願意加購
因為他還是不想透過上海復星
那問題就是你到年底連上海復星自產
就是在上海生產的BNT都有的時候
你到時候怎麼辦
阿宅我跟你講現在恐怕會出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
就是BNT一直在中國大陸沒拿到EUA
藥證 對
我聽說國藥他也要發展自己的mRNA的疫苗
他也要發展自己的mRNA疫苗
所以上海復星
到底能不能夠拿到BNT在中國落地的藥證
這個恐怕又會被拖
他如果拖你去想一想
那上海復星簽這個代理約不是賠了嗎
所以他就會... 給我給我 對嘛
就是如果台灣願意買一定買得到
我跟你講高端今天還講了一個離譜的事情
說他明年的產能可以到1億劑
有啊他已經講...等等我跟你講
你1億劑要賣給誰啊
我跟你說你記不記得最早的時候
我跟你講了一個超絕密八卦
就是高端本身心中的目標
他現在才講出來對不對
我早4個月就跟你講了
就是1億劑
那要賣給誰
賣誰 友邦啊
我跟你講這就是問題所在
請問今年我們買了500萬對不對
那打到現在打了67萬
連第一輪86萬還剩下將近20萬
那你憑什麼還要編這個預算
你500萬到現在還賣不到100萬
實際用
因為你如果要編預算人家就會問
你今年都用不完了你明年憑什麼可以用
而且我為什麼要編外交預算
援外預算買你的疫苗什麼邏輯
這根本擺明了圖利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Payme [捐款]: https://payme.hsbc/deepwebkid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這位才是真正的網絡垃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JYDx1GP-U&t=263s
Billie Eilish出賣靈魂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B1S2uy5Po&t=115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警告]史上最危險IG Story限時動態| 會導致你手機死亡
[警告]史上最危險IG Story限時動態| 會導致你手機死亡
破解會導致你手機死亡的阿拉伯IG Story限時動態
破解會導致你iPhone死亡的IG Story限時動態
[警告!!!] 破解導致你iPhone死亡的IG Story限時動態
Instagram story that kills your phone-pgtalal
之前我第一次在Instagram stories做了一part Q&A, 大家的反應數量和問題可以說是驚人.
那試想想如果當天你按進去我story後, 你電話突然這樣...
如何想打開都打不開, 再用另一部電按進我story, 結果又是一樣. 之後所有千千萬萬的暗友做同一件事結果又是這樣.
你應該會覺得我是創造了什麼詛咒限時動態 ..可能我會從你的電話爬出嚟, 對嗎?
那如果我告訴你這個星期外國發現了一個IG網頁你一按進去他的story你的電話真的馬上會動不到, 甚至有機會之後還有後遺症, 你除了想到被詛咒的限時動態外, 還會有什麼其他解釋呢?
我們今天的影片就是會有答案.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一起破解IG史上最恐怖的 限時動態!
告訴大家這個IG 帳號名字前, 我先想提醒大家千祈唔好按進去亂試. I do not encourage doing that.
名pgtalal的IG頁有一個令人電話動不了(俗稱 “crash” )的IG story. 這事件得到多個網路新聞網站報道.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亦同時令到 pgtalal成為近日受到最多關注和追除人數上升得最快的IG網頁.
奇怪的地方是如果你是用一部 ‘android’ 電話按進這個Instagram story這個紫色畫面會出現. 同時會播著一首名 ‘your love’ 的歌曲. 唯一奇怪的地方是不像其他的IG story, 你按電話畫面不能讓他暫停.
但如果你用iphone按進去這個Instagram story, 你的iPhone是會完全動不了. 會crash.
我試過用iPhone, macbook不同電器看IG, Facebook, Youtube. 東西都是大同小異.
那為何在這個情況下, 同一個story用不同電話看, 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不同的畫面呢?
而為什麼簡單一個IG story會好像能完全控制你的電話呢?
是黑客入侵Instagram? Nordvpn又能幫到手嗎?
(題外話: 今天的影片不是由Nordvpn贊助的. 今天沒有贊助. 但如果你想贊助暗網仔以後拍多點好影片, 這是我的payme, 暗網仔donation, 下面也有link.多多益善少少無拘! 大家可能有看片知道我之前搬咗屋. 多謝大家繼續支持)
看完所有關資料. Pgtalal 帳號沒有頭像. 有一個7000多follower的私人帳號.
之前Pgtalal有一名電視劇friends女演員的post, 亦曾有3個不同會令到你電話crash的IG story, 現在看這個page, story 只有兩個, friends 女演員個post 亦消失了。
最後他還有一個douyin帳號. 只是長期在拍一個 ‘N’ 字. 到底什麼意思?
他帳號所有的字體都是阿拉伯字. 翻譯成英文後都是好像沒什麼意思.
其實整件事件都不像是靈異東西. 而係似某一個一個聰明人做的一種實驗.
這個出現在私人頁面簡介的”full stack developer” 這個職業就是證據. 電腦專家full stack developer精通前端和後端開發軟件.
什麼意思?
這是個很懂電腦的人在玩一個遊戲. 或是想prove一個point.
英國Youtuber Mrwhosetheboss用了一大dung電話逐一去這個IG網頁時發現不是每一部android電話都能夠避免 ‘死機’ 這個情況.
越舊的電話 被story搞死的機會率越大.
去到某一些舊年份的電話根本完全打不開那個story.
這是代表什麼? 代表越新越多 RAM 越多處理能力的機器越能對付這個story. 亦解釋到為何最高只有6GB RAM的iPhone會不停死機.
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這個story是比一般story大, 所以需要多點RAM去處理. 可以這樣搞大一個Instagram story的嗎?
最後互聯網找出的答案非常神奇! 網上專家用metadata對比一個普通ig story的尺寸和這個放大story的尺寸 , 放大story大約比正常大18個數位那麼多! 即是0.5和180,000,000,000,000,000的對比. 想像一下, 一個capacity只能裝落 ‘零點幾’ 的iPhone 要面對18個 零的放大IG story時, 如何能不crash呢?
最後證實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IG 投票poll和計時器. 放大了的某一個角落. 所以怎麼按也沒有反應。
技術上的結論就是Pgtalal用了一個叫 http proxy的濾器, 有一點像Nordvpn, 讓他send data給Instagram 的server前能任意改變當中的data. 主要是誇大個story的size.
而IG 就這樣超超超超超大這樣 send給你電話讓你死機.
很多網上專家相信Pgtalal 這樣做是想make a statement看看IG security有多yuek!
人類安全要緊!!!
但....最後好像證明了這個pgtalal只有14歲...
所以他應該不是這麼偉大.
如果我14歲是這樣做只會是因為貪玩.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這部電影對於眾多諾蘭的觀眾來說,可說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諾蘭的堅持以及他融合無可比擬的娛樂和深層議題的能力,
足以讓他成為電影業的救星。
但是《星際效應》這部電影,卻讓某些人開始對這個想法抱持懷疑。
如今,在《星際效應》之後,
你要不是認為他只會拿看似龐大的概念以及曲折離奇的劇情炫技,
加入Bravo Nolan的黑粉行列,
要不然就是更深沉地陷入它所營造的世界之中,成為忠實諾蘭腦粉。
究竟,這部電影到底是個前所未見的史詩級作品,闡述某種宇宙性的道理,
又能描述一個令人發自內心潸然淚下的父女故事,
又或者,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用力、刻意地擠出觀眾眼淚,充斥著炫技操弄之作?
就連另一名我很欣賞的導演,
因《水底情深》而得到奧斯卡的吉勒摩戴托羅都說諾蘭是個「情感數學家」。
我相信他這樣說是沒有貶意的,
但是用數學如此「公式化」的冰冷手法去營造「情感」如此不理性的概念,不是有些矛盾嗎?
確實,諾蘭電影之中的情緒往往都彷彿是經由精密計算,
已經都抓準什麼時候能夠產生最大效益,配合漢斯季默令人無從抵抗的配樂
一次次重擊觀眾的各種感官,雖然非常有效,卻也顯得不夠人性化。
又或者是他闡述的一些主旨,讓人感覺像是在講大道理。
像是這部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安海瑟薇的這句話:
"Love is the one thing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etc etc”
對...這句確實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我先不暴雷我到底是屬於剛剛所提的兩種諾蘭極端派別的哪一邊,
但是這一整段獨白,用在這裡不僅有些突兀,甚至可說是無厘頭
尤其在這段出現之前,這部都非常細心的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根據來建構劇情,
怎麼突然跳到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更何況,「愛情是一切的解答」,無論在音樂、文學、電影之中,都早已是陳腔濫調了。
那麼,總是求新求變的諾蘭,
究竟為什麼會拿一個如此老套肉麻的概念來做為這部星際電影的中心主旨?
在諾蘭的電影之中,主角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困在某種無形的「監獄」之中,
而這些監獄,多半是他們自己施加。
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老婆死後給自己灑下的各種虛假線索,讓自己維持些許的人生目標,
一名魔術師,為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分以及人性,
相信我不用繼續舉例了,你大概知道意思。
而他們,就像諾蘭本人,都執著於「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些Good Job,往往卻也都帶著無法彌補的個人犧牲。
而這種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最佳例子,莫過於《星際效應》的庫柏。
困住他的監獄,並不完全是來自於他自身,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
這個監獄,也就是「時間」。
他不僅被時間所困住,還被如玩物一般折磨、操弄,
轉瞬之間,他對於女兒的承諾就這麼破滅,莫菲的年紀,已經來到當年離開時的庫柏。
他曾經的家,已然成為了陌生的領土,而當年哭喊著要他留下的小女兒,
已經成為了漠然,甚至失望的成年人。
庫柏看著已然是陌生人的兒女,不禁啜泣,卻也無力挽回。
但是,既然我們都被時間所掌控,無能為力地被拖著走,那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此時,因為過了23年,太空艘原料消耗不少,現在他們一行人必須面臨一個難題,
要選擇安海瑟威飾演的艾蜜莉亞前愛人愛德蒙斯,
還是「人類的模範」,整個計畫的核心人物曼恩博士?
這也讓我們再次回到她那句被許多人認為是謬論的說法,
也就是愛,愛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維繫一切的最大力量。
想當然耳,這時後的庫柏,直接否定她所提出的理論,
只有能被客觀驗證、觀察與證明的科學,才是最終能夠拯救我們的答案。
一行人因此前往曼恩博士的星球。
不過...回到地球上,臨死前的布蘭教授揭露了A計畫只是個漫天大謊,
沒有黑洞之中的新資料,他其實無法真正解決重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了曼恩博士也在撒謊,他的星球根本不宜人居。
如果你看這個系列看到現在,你也會注意到在諾蘭過去的作品裡,
「謊言」以及「欺騙」也是其中的一大主題。
角色們時常告訴自己各種謊言來維持住自身的假想道德觀以及些微的理智,
他們的這些謊言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安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星際效應》直接顯現了,一切謊言都只是一時的,
在時間這無窮的監獄之中,這些謊言的表皮終究會逐漸脫落,顯露其空洞的真面目。
不過,謊言的本質也不總是惡毒的,布蘭博士對於所有人撒下的謊,
也促使世界各國再次團結一心,即使終究會滅亡,無庸置疑也是帶來短暫和平的關鍵。
諷刺的是,在人類的自私本質之下,
有時只能透過謊言來讓我們停止盯著眼前可見的膚淺目標。
就如電影中布蘭博士所說:
“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time”
「時間」並不是克蘇魯般的宇宙恐懼,盯一眼就會讓人失去神智,
但是它在無形之中,在無意識之下,卻無時無刻不悄悄剝奪你的一小部分。
那麼,受困於這監獄之中,給予我們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你又猜對了,就是愛。
《星際效應》說明,愛正是在這廣袤無垠的囚牢之中,
牽引我們,引導我們的強大力量。
沒有時間,也不會有愛,這兩者就有如量子糾纏
(Will Smith: “Entanglement?”)
如果我們是那全知的五次元生物,同時能夠看到、存在於所有時間,
一切情感以及掙扎都會顯得毫無意義、微不足道。
就如天能解析影片提過,經典後現代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之中能夠看到所有時間軸的外星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已經看到會發生的宇宙毀滅時,
只淡淡地回答:「事情就是這樣。」
反之亦然,如果沒有對於某樣人、事、物無法抹滅的熱愛,
時間的流逝就會失去意義,虛擲光陰也似乎是天經地義。
因此,時間雖然困住了我們,但是人不應該就這樣畫地自限,
正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一步步地步向死亡,才讓這一切產生意義。
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之時,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反而愈來愈低,
不斷地讓每分每秒充斥無意義的雜訊,
讓自己愈來愈忙碌,實際上在乎的,卻愈來愈少。
雖然說現實世界之中的NASA還在運作,但是庫柏說得對,我們只會盯著腳下的塵土。
他說「我們是先鋒、探險家、不是看護者」
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是「看護者」,有著在乎的心態,有著愛的連結,
才能夠驅使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探險家。
《星際效應》所訴說的,其實在第一場戲就講明白了:
“Science is about admitting what we don’t know”
而世間觸手可及,但肉眼卻完全不可見的最大奧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技終究是來自於人性,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情感,
唯有可見的科學以及不可見的人類體驗完全合而為一時,人類才能夠有真正的發現。
而回到動物最原始的情緒本能,不就是生存本能嗎?
活下去的原始動力就是人們創造力的最大來源,
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法掌控時間的恐懼,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原因。
庫柏對於家人的牽掛原本是個累贅,
但他對於女兒的愛,對於女兒的承諾,對於時間將他與這個承諾拉得愈來愈遠的恐懼,
才使他成為這個故事之中的英雄。
「愛」這個難以用言語形容,卻又無可撼動的力量,
正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牢牢穩固的船錨。
但是,愛的「概念」,難道足以彌補時間所造成的損失嗎?
如庫柏,世上所有身為家長的人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
轉瞬之間,你已然成為了孩子的鬼魂,當然不是字面上意義的鬼魂
(雖然說如果你已經不在這世上了,卻仍然認真看這部影片,我當然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晚上不要託夢給我我已經很常失眠了謝謝)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緣分穿越蟲洞然後降落到超靠近黑洞的星球上,
但是為了工作養家而錯過自己孩子的成長,卻是大有人在,
一不注意,他們已經離開家裡,出了社會。
即使庫柏拯救了全世界,
他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老去的這個代價,值得嗎?
也許他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甚至值得推崇的,
但對於困在超立方體內(oh yes) 的庫柏,絕對...不值得。不可能值得。
最後,這橫跨宇宙的史詩故事,也回到了諾蘭最原始,最平凡無奇的主題-
家。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的主角,幾乎都急切著尋求自己曾經擁有,或是從未擁有的家。
這講述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一個地方,有可能是任何人事物,
甚至是你自己腦海中的一小角。
敦克爾克看著地平線的士兵、
《記憶拼圖》萊納為了尋求意義而給予自己的謊言、
蝙蝠俠不惜一切代價所保護的高譚市。
而《星際效應》所講述的悲哀,就是時間對於「家」所造成的改變,
有時候,你在隔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回到你曾經熟悉之處,
卻發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個冒險者,「改變」就是人們的命運。
時間是個監獄,但是唯有認知到生命的短暫,一切轉瞬即逝的變化性,
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得到自由。
這種先鋒的精神,是我們此刻最需要,但是也最匱乏的。
而這種精神最大的推動力,也就是無可預測、無從觀察,但是卻真切存在的愛。
在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都老了20分鐘,更靠近死亡20分鐘,
但是《星際效應》訴說了,
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停止仰望自己在星空之中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逃離時間,但是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它、超越它,
就如電影最後太空站的還原房子之中大大小小的螢幕,播放著紀錄片。
我們也許現在不知道對於身邊的人的愛,以及這些紀錄能夠帶來什麼,
但是正如史帝夫賈伯斯所說: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而諾蘭也一樣,堅定地透過他最懂的語言來傳達這點,
電影,在本質上就跟愛一樣,其中闡述的想法也是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
而諾蘭竭盡一生試圖保存,對於電影的愛,已經愈來愈不受重視,
現代商業大片幾乎只求效率以及一時的歡笑、緊張,觀眾們都說「開心就好」,
但是,曾經,電影也是啟發驚奇、探索未知的最佳先鋒之一,
現在卻成為了不斷地繞著原地旋轉的遊樂園,短短十分鐘就能「看完」,大家也滿足了。
而正如住在四次元空間,但是只能掌控三次元的我們,
電影不也是用一塊二次元的銀幕來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三次元世界嗎?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死亡證明可以改嗎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改嗎」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PDF] 死亡證明書2014年5月7日· (四) 醫師「檢驗屍體」後,專業判斷已知死因,如無原診治醫院診所之病歷 ... ... <看更多>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死亡證明可以改嗎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死亡證明可以改嗎」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PDF] 死亡證明書2014年5月7日· (四) 醫師「檢驗屍體」後,專業判斷已知死因,如無原診治醫院診所之病歷 ... ... <看更多>
死亡證明可以 改 嗎 在 律師談吉他- 【死亡證明怎麼拿?沒有死亡證明可以申請保險金 ...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程序不同,你拿到的證明書名稱可能不太一樣(死亡證明或相驗屍體證明),但都有證明死亡的效力,所以也統稱為死亡證明。 實務上,只有親屬可以申請死亡證明並不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