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AZ和牛津疫苗人體試驗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暫停;指揮中心:台灣疫苗布局從授權製造轉向預購、扶植國內廠為主】
疫苗研發被視為阻斷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最終的武器,全球疫苗研發都加速進行,目前已有9支疫苗率先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其中,由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 ,簡稱AZ)合作開發的「AZD1222」是最被看好的疫苗之一,並採創新的平台,承諾不尋求獲利,以成本價發售。
但AZ昨(9月8日)宣布,因為一名受試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全面暫停第三期臨床試驗。這也是進入第三期人體試驗的候選疫苗中,第一支因受試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臨床試驗的疫苗。
行政院於8月初透過國家衛生研究院,積極爭取這支「AZD1222」疫苗的授權在台製造,希望可以藉此趕在今年秋冬讓民眾接種疫苗。但該疫苗傳出試驗暫停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在例行記者會中鬆口,台灣疫苗布局已轉向,從爭取授權製造,未來將以預購國外疫苗、申請世界衛生組織的COVAX疫苗平台,以及扶植國內生產為主。
■「#AZD1222」受試者患脊髓炎,張上淳:臨床試驗有安全疑慮,即刻暫停是常態
「AZD1222」這支原本進度領先、也極被看好的疫苗,在AZ今年7月公布的第一、二期臨床試驗報告中,1,000受試者中,有60%的案例出現輕微的不良反應,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注射部位疼痛等。但最新出現的「個案不明副作用」,則屬嚴重的不良反應,因而暫停臨床試驗。
AZ的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正在加快調查這起不良反應跟疫苗的相關性,將與牛津大學啟動「獨立專家團隊」檢討資料,直到確認安全無虞、或導致個案不良反應的客觀原因後,才會重啟人體試驗。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臨床實驗進行中的重點,就是要觀察受試者是否會出現副作用不良反應。他指出,AZ的資料顯示,該名嚴重不良反應的受試者,接種後出現了脊髓炎,為了安全起見全面暫停臨床試驗,是很正常的事情,應該先釐清疫苗與疾病的關聯性後,再由專家認定是否要繼續試驗。「這個模式也適用於台灣自己的臨床試驗。」
由於和疫情賽跑,全球疫苗都壓縮了臨床試驗時程,甚至動物試驗與人體試驗同步展開,許多專家也憂心,疫苗安全性無法嚴格把關。台灣「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日前接受《報導者》專訪即點出這個問題指出,過去疫苗從研發到臨床試驗至少要3、4年的時間,這次短短2個月,就進入疫苗人體試驗,有些疫苗也可能對身體有毒性的,疫苗研發完不一定真的就可以使用。
(專訪「#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https://bit.ly/2R4C0ge)
#中研院 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表示,這次牛津大學合作開發的疫苗,是使用「黑猩猩腺病毒」來做為載體,加入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片段。
腺病毒是一般感冒常見的病毒,屬於毒性較低的病原體,過去科學家就曾利用會感染人類的腺病毒來開發疫苗,但也曾發生不良反應案例。
例如1999年時,賓州大學針對一罕見疾病進行基因治療,其中一高劑量受試者出現不良反應並死亡。2007年、2009年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合作開發的HIV疫苗,使用第五型腺病毒來作為載體,但最終以失敗收場。
馬徹表示,牛津大學選擇使用會感染黑猩猩的腺病毒,可能就有安全性的考量,不過實際上是否比較安全,仍待實驗證實。他也強調「疫苗是給健康的人打的」,COVID-19爆發讓人類處於前所未有的狀態,各國對於新的疫苗技術不斷衝刺,但安全與否仍需審慎實驗、評估。
■台灣疫苗布局轉向,陳時中:授權製造會壓縮台灣產能,改為次要選擇
8月初行政院與牛津大學積極聯繫,希望申請AZ疫苗授權在台生產,如今因為AZ疫苗暫停,是否影響目前台灣的疫苗布局?對此,陳時中表示,授權製造這條路並非完全放棄,但目前將重點轉向預購疫苗、世界衛生組織COVAX疫苗平台授權分配以及扶植國內廠為主。
陳時中表示,授權製造的部分,國外疫苗廠要求的量都非常大,「那樣的疫苗量台灣要消化,甚至將來拿來出售、贈送,都有相當的結餘量,況且生產量很容易就把台灣的生產量能全部都佔滿,讓國內可以製造的量能降低。」
至於國內狀況,國光生技日前已與台大醫院簽署臨床試驗合作計畫,並由張上淳領銜計畫。張上淳今接受《報導者》採訪僅透露,目前國光疫苗仍在第一期臨床試驗進行中。
針對疫苗布局現況,張上淳表示,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多管道去接洽,目標是提早取得疫苗,而國際確實有幾個廠商進度較快。台灣要能優先取得疫苗,張上淳坦言很難確定是否能買得到,「疫苗成功研發,一開始的量一定無法應付所有人,所以誰會先取得、誰能取得足量,都還有很多因素影響。」
目前能做的,張上淳說,仍會緊盯國際的開發進度,並洽談預購時間;同時還有世界衛生組織COVAX平台,屆時某些廠商完成疫苗研發後,可以透過此平台公平快速地分配給世界各國。
#延伸閱讀【爭取牛津授權、台廠代工有望,國家隊產能為何恐受影響?】https://bit.ly/2XMJKXY
■疫苗流程壓縮,各國搶緊急授權,陳時中:視各國疫情嚴重程度而定
陳時中表示,疫苗的發展都是以數年計算。但這一次COVID-19,疫苗要趕在一年內完成,時間上緊縮很多。被壓縮的部分就是,臨床上會將第二、三期混做,第二期還沒結束,就先開啟第三期。
另外,一般疫苗在試驗結束後,有一段時間的觀察期,完成觀察期後,各國才會核發藥證。而這次各國所拼的「緊急授權」,就是在未完成觀察期,約在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取得基本的安全性、有效性之後,就可以緊急使用。「不代表完全安全,只是趕快施打,效益可能會比沒有打疫苗來得大。」
因此,陳時中說,「緊急授權」是配合各國的疫情來選擇判斷,例如在疫情非常嚴重、一天好幾萬個病例的地方,就能採用較快速、寬鬆的方式授權使用;而台灣的情況,對於疫苗安全性的觀察就會拉長。
陳時中強調,現階段疫苗在製造與採購上都充滿不確定性,因此目前只能維持高度注意。但大方向上,是台灣願意冒較大的投資風險,「意思是,現在若有疫苗,學理上專家認為可行,我們寧願冒著可能不成功的風險也會投資;但是投資後談判交貨、保障契約履行的部分,就會在商業上受保障去進行,現在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隨時提高警覺。」
(文/陳潔、柯皓翔;攝影/REUTERS/Carl Recine/達志影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專題|後疫情時代:明天過後,世界還好嗎?】https://bit.ly/3huXKxx
#報導者 #疫苗 #AZ #牛津 #COVID19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毒腺蔓有毒嗎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環球網: 五問美國海外生物實驗室:敢不敢給世界一個交代?】
疫情期間,美國境外生物軍事化活動引發國際輿論高度關註。諸多媒體對美國海外實驗室進行大量報道和信息披露,對美長期布局建設境外生物實驗室、開展危險生物試驗、研制生物武器以實現其全球戰略的圖謀提出質疑。世界人民不願意當“小白鼠”。關於這些神秘實驗室的幾個問題,美國政府必須要向本國民眾和國際社會解釋清楚,國際輿論也應持之不懈地刨根問底。
第一問:美國為什麽要在全球部署龐大的海外生物實驗室網絡?目前,美國在全球擁有超過200個生物實驗室,已形成數量最多、遍布全球重點地域的生物實驗室網絡,其中至少有25個秘密實驗室從事危險病原體研究。美軍口口聲聲說,在海外設立生物實驗室的目的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研發防禦生物襲擊的手段和方法。如果真的像美國聲稱的那樣,為什麽對外要遮遮掩掩?據外媒披露,相關實驗室實際上完全受美方領導,進而研究許多美國本土禁止的研究項目。美方如果問心無愧,就應該向全世界公開生物實驗的真正研究內容。
第二問:美國將大量海外生物實驗室部署在中俄周邊國家居心何在?在美國海外實驗室的龐大網絡中,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韓國等地是重點地區。美國在設於這些國家的實驗室裏進行帶有軍事目的的病原體研究,對外卻三緘其口,不禁讓人生疑。2018年5月,俄軍方就透露,在格魯吉亞盧加爾實驗室工作的美國科學家在“以治療的名義對當地居民進行有毒化學物質測試”。前不久,俄外長拉夫羅夫在歐安組織外長會議上對美在俄周邊的生物軍事化活動深表擔憂,強烈要求將這些生物實驗室活動公開化、透明化。
第三問:為什麽海外生物實驗室安全事故頻發?去年7月,美國德特裏克堡基地疑似因病毒泄露事故被關閉,被曝光與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美方至今仍未向公眾交代真相。其實早在多年前,這一基地的特別行動部在危地馬拉進行生物武器試驗,就曾造成大量未知病毒傳播和當地居民感染。近年來美國海外實驗室管理混亂、責任意識差的隱患進一步突出,給當事國及其鄰國乃至全世界帶來災難性後果。2015年,美國一家生化中心在向駐韓美軍基地設立的炭疽桿菌實驗室運送這種致命毒菌的途中就發生了泄露事故,引起韓國民眾極大不滿。而且研究發現,美國在全世界所建的200多個生物實驗室分布與近年成為危險疾病和病毒蔓延始發地的國家分布情況驚人地相似。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第四問:美國為什麽研發針對特定目標的生物制品?據俄媒報道,美通過采集特定人群生物材料,使用DNA和RNA技術開發“致癌基因”。而近10多年來,拉美地區已有多位領導人患上了“癌癥傳染病”:阿根廷前總統阿方辛2009年死於肺癌,基什內爾患有乳頭甲狀腺癌;巴西前總統羅塞夫和巴拉圭前總統盧戈被發現患有惡性淋巴腫瘤;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2011年患前列腺癌後於2012年2月病逝,他生前公開表示,美可能發明了一種誘發人患癌癥的技術。德特裏克堡基地也曾啟動過名為MK-ULTRA的項目,試圖通過開發化學和生物制劑來控制思想或消除記憶。俄軍事專家透露,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美有意清除俄核戰略領域科學家,已有數十位專家在開車上班的路上神秘死亡,或失去記憶出現在離家幾百或上千公裏外的地方。
第五問:美國為什麽迄今仍在獨家阻擋《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核查議定書談判?放眼全球,只有美國以軍方為主導滿世界建設生物實驗室,在境外大肆搜集生物資源、開展危險生物試驗、研制生物武器。也只有美國為了保持生物武器技術的領先優勢,不顧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意願,極力阻擾《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普及、實施和核查,讓國際法成為了一紙空文。美國有何權利漠視國際社會的關切和當地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美國自己在生物安全問題上前科累累、劣跡斑斑,卻賊喊捉賊,先是妄稱新冠病毒可能來自中國生物戰計劃,後又以“懷疑從事化學和生物武器研究”為借口,宣布制裁俄羅斯研究機構。這再次向世人昭示了一個事實:美國對別國的各種指控,往往都是它自己曾經或正在做的勾當,正應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句話。在事關全世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問題上,美國才是需要解釋清楚的那方。美國敢給全世界一個交代嗎?
毒腺蔓有毒嗎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穿越寒冬百內,所謂何事?
編譯:陳玲瑤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
綠色和平抽驗偏遠山區PFCs殘留狀況
在繁忙的城市生活裡,能夠遠離汙濁的空氣、擁擠的人潮,遨遊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名山總是令心神嚮往,戶外生活已成為現代人得以稍歇喘息的小小窗口。然而人跡罕至的山野是否真的就遠離塵囂? 即使在人間最後的淨土,竟藏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污染?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是乾淨不受污染的嗎?
綠色和平組成八支探險隊前往智利、中國、義大利、北歐、俄羅斯、斯洛伐克、瑞士和土耳其等當地最偏遠的山區,採集雪和淡水等樣本,為的就是找尋全氟化合物(Polyfluorinated chemicals, PFCs)的蹤跡。PFCs可經由大氣或空氣環遊世界,以氣體的形式或與空氣懸浮微粒結合,再經由下雨或下雪,累積在環境中,也因為不易分解,而長期存在於大自然裡。
冰雪之路難行
智利辦公室的夥伴李歐納與同行的朋友在接到PFCs採樣任務時,非常興奮與憂慮,興奮的是在寒冬中得一窺百內公園內層山萬巒的冰雪風采,挑戰鍛鍊許久的體能,一步一步地感受冰天雪地中自己的呼吸與腳步;憂慮的是如果真的在雪地裡找到全氟化合物(PFCs),將證明了此種人造的有害化學物質的確已經散佈到世界各個角落,連大家認為乾淨無染的偏遠山林都能找得到PFCs。
在出發前夕,李歐納與夥伴突然收到了氣象預報得知暴風雪即將來臨,為了確保採樣成功,於是改變計劃,決定提早至早上四點出發,以單攻輕裝來回取樣地點,趕在暴風雪來臨前完成任務。
這趟採樣之旅一開始就充滿了挑戰,抵達登山口之前還得駕車通過佈滿冰雪之路。在健行的路上,天氣也變得越來越嚴寒,一路上的強風與冷冽氣溫更令行走一事變得無比艱難:在溫度只有攝氏負11度到負13度、風速達每小時50公里以上的山林環境中,每人負重15公斤在冰雪與滑冰上來回行走了總共32公里。
抵達採樣點時已經是下午時分,採樣隊伍必須趕在天色變黑前完成採樣工作,以確保在下山路上能躲過暴風雪的侵襲。在這樣惡劣的天候中採水樣時,僅戴著薄薄手套的手浸到水中時,感覺就像有1000根針插在手上。拿起攝影機拍照紀錄時,在狂風下,照相機腳架需要三個壯漢扶住才能平穩地拍照。所幸在艱困的環境中,,隊伍仍成功地採集到樣本,接著是六個小時漫長的下山之路,儘管盡量加快腳步,採樣隊伍仍然在下山途中的後半段摸了黑,頂著頭燈,在視線範圍僅1公尺的暗夜中繼續趕路,最後總算在午夜趕回營區。
縮塞在帳篷中,稍稍溫暖了凍僵的手腳與身軀,聽著外頭狂風呼嘯,採樣隊伍內心想著:採樣瓶中是否含有全氟化合物(PFCs)?這樣的人造污染是否也擴散到百內公園的層山萬巒中?
遺憾的是李歐納的憂慮成真了,就在綠色和平2015年9月8日發佈的跨國調查中,著名的瑞士阿爾卑斯山、義大利錫比利尼山、智利巴塔哥尼亞高原中的百內公園都找到了PFCs的蹤跡。
有害化學物質PFCs
全氟化和物(PFCs)是一種人造的有害化學物質,不但會污染並破壞環境,有些PFCs還會刺激腫瘤生長,影響荷爾蒙。綠色和平也曾從臺灣民眾家中的灰塵檢測出PFCs,且在多次的服裝或鞋子檢測中發現PFCs的蹤跡,甚至也有研究發現北極熊的肝臟與人類的血液和母乳中也含有PFCs,另外也曾在戶外用品專賣店內空氣中檢測到較高濃度的PFCs,顯見PFCs的污染範圍已遍佈全球。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顏宗海醫師也表示:「在PFCs這類化學物質中,全氟辛酸(PFOA)或全氟辛烷磺酸(PFOS),屬於環境賀爾蒙,在人體的半衰期可高達數年,不僅會傷害肝腎,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機率、甲狀腺功能異常,甚至增加罹癌風險。」
綠色和平推動去毒運動多年,獲得全球品牌愛好者與消費者支持,許多品牌已經從生產鏈上陸續淘汰有毒化學物質。去毒風潮持續發酵,今年5月1日,超過200位來自於38個國家的科學家們透過馬德里聲明(Madrid Statement),公開表明他們對於全氟化合物的擔憂,要求嚴格管理全氟化合物的生產、使用限制等。綠色和平呼籲仍在使用PFCs的各大品牌,立即停止使用,才能遏止PFCs污染不斷地蔓延全球。
備註:
1.全氟化合物(PFCs)在紡織業已經普遍作為防水服裝的製造成份。PFCs被證實在環境中具有高持久性,難以被生物分解,並可能透過呼吸或飲食進入人體,產生危害風險。
2.臺灣自2010年開始將全氟辛烷磺酸(PFOS)列為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但仍能使用在顯示器、印表機、紡織等工業上。
3. 加入綠色和平為戶外去毒的行列http://detox-outdoor.org/zh-TW/
摘自<台灣山岳122期>
毒腺蔓有毒嗎 在 你知道比人還大的「觀音蓮」可能有毒嗎?姑婆芋重要的分辨 ... 的推薦與評價
黑葉觀音蓮#療癒#照顧【本集重點】台灣人了解台灣事,歡迎回到陽光空氣水我是Y N今天要來和大家介紹的觀葉植物是有著高質感葉片以及細細葉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