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樓豪宅 #一種理解心智的模式
🏠身體-情緒-思考-靈性-🏠
我們的心智很複雜,因此需要簡單好用的工具來管理。我為了將神經科學的發現和心理治療的方法融合為一,成為人人在任何情況下皆可使用的系統,努力了好幾年。我希望它是連小孩子都聽得懂的系統,即便是遇到很糟的一天、突發的緊急事件或危機,你也能使用它並俐落地向孩子進行解說,最後,我的大腦浮現了「四層樓豪宅」的比喻。
正坐著讀本書的你,一起來試試吧。注意自己是怎麼坐著的,你坐得舒服,還是不舒服呢?持續關注自己全身的狀態,你的腹部有什麼感覺?背部有什麼感覺?你的臉上有什麼表情?你有在呼吸嗎?
一樓是決定你是誰的根基,是那個能動作且有感官的哺乳動物身體。身體需要食物、需要睡眠、需要移動、跳舞以及玩耍。這些看似很天經地義的事,現代人卻常常忽視,並同時思忖著為什麼萬事不如意。請記得,一樓就是你的身體,它總是在那裡,而且值得探訪。
接下來,我們往上走一層,就是那個會從身體冒出來,且擁有自己樓層的情緒層。我們有一顆充滿感情的「心」,情緒會從身體中冒出來,但它不同於單純的感官反應。例如,在施行節食或健康齋戒時,你感到飢餓但欣喜,而且一切進行順利。同樣處於飢餓的情況,可能這次你生氣了,因為你把午餐放在沙灘上,暫離一會兒後,竟然被海鷗偷吃了。又或是,登山時你不小心迷路了,因為身上食物不夠吃而感到害怕。這些都是相同的感官感覺,但是發生的事件全然不同。
情緒比單純的感覺要更為鮮明與強烈,因為它們背後是有涵義的,代表有什麼重要的東西需要你弄清楚。恐懼、憤怒、悲傷和歡樂,這些情緒通常就是在告訴你當下某件事深層的真相為何,也會以其他方式讓你獲得力量,好度過眼前的難關。情緒是一種智力,在與他人的相處上尤為重要。
現在,我們再往上一層來到頭部,這是三樓,位在身體與情緒之上,你有個能思考的頭腦(雖然不總是很靈光)。頭腦裡有前額葉皮質,是你的執行腦以及分析腦,大多數人想到自己時,想到的只會是自己的想法。我思故我在──這可是大錯特錯啊!我們確實迫切地需要好好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為你提供強大的工具,以琢磨並增強你的思考能力。
「思考」是我們理解生活的方式,也是我們與周圍其他人交流的方式,把事情轉換成文字然後向外發送。用傾聽和轉變態度來回應他人的想法,有助於我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更新或挑戰自己舊有的觀點,獲得更寬廣的視野。言語是通往他人的橋梁;這是個活生生、閃亮亮的樓層。然而,請注意一點:言語不是你的全部,它只是一種工具,而真正的你是遠比「思想」還要更多的。就像大型組織一樣,執行長很重要沒錯,但前提是該組織的每個人都得完全參與並共同努力,才能運作順暢。一旦大腦學會尊重所有其他部分後,事情就可以真正開始運作了。
我們現在已經探索了這棟豪宅的三個樓層,很多人可能會說,沒了吧,身體、情緒和思想,就是人類全部的配備了。當然不是這樣。現在請改為向外思考,思考那些圍繞在你身邊的人事物,甚至是範圍更寬廣的事物,例如浩瀚宇宙。然後想想不停流逝的時間,過去與未來,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鏈──那些出現在你之前的先祖,與在你之後誕生的後代。
從這觀點來看,不難理解你是宇宙中微小的一個塵埃;然而,不論是否理解這點,許多人常會犯下兩個嚴重的錯誤:第一、覺得自己無關緊要;第二、認為自己獨自活在一個沒有溫情的世界裡,並因此變得抑鬱沮喪。
我要鄭重告訴你:你並不是個分離的個體,也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存在。你是萬有的一部分,就像葉子是樹的一部分,或雨滴是海洋的一部分一樣。沒有葉子,就沒有樹;沒有雨滴,就沒有海洋。這個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想要在生活中實際些、理性些,就必須想到這一點。我們是偉大存有的一部分,也朝著更大的成就邁進,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我們的生命就會更加茁壯且益發重要。
人生是場舞會,一場等著我們加入的盛會,然而它也是個需要我們貢獻的計畫:一個豐盛人類的大工程。本書將提供多元的方法,不僅讓你能從智力上掌握這點,而且還可以讓你真正感受到融入自然世界的豐盛感,融入人類兄弟姐妹情誼的親密感,讓你不再覺得孤單。也就是體會到許多偉大的宗教都在傳達的核心概念:你是被鍾愛著的。
豪宅的四樓,是我們與萬有連結的所在,我們靈性的家。你與周圍神聖合一的萬事萬物連結著,這與有沒有宗教信仰無關,而是一種更直接的經驗和感覺。在世界上找到歸屬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渴望,甚至願意窮盡一生去追尋。靈性位處最高樓層是有原因的,因為靈性是讓我們身心系統能正常運作的必要存在。
這個最頂層與其他樓層不同,它是個空中花園,向天空敞開著。我們都知道,靈性很難用言語表達,因為言語旨在傳達細瑣且分散的事物,像是湯匙、貓狗等,而不是規模宏大的神妙之事。但是,你還記得小時候那種純然喜悅的感受嗎?我記得自己還是個小男孩時,在沙灘上迎風奔跑,海鷗在天空盤旋,海浪拍打出朵朵浪花,雲朵聳立在海洋上的經驗,我感到全然地自由自在,而且某種程度上「成了萬有的一部分」。
當你向外凝視時,會逐漸了解到自己甚至完全不需要這棟豪宅,你能無懼地活著,並做著非凡的事。實現這想法會需要透過一整本書的協助,然而我們已邁出了第一步。旅程就此展開。
--
本文節錄自《#順應人性》,作者史提夫‧畢度夫為來自澳洲的家庭諮詢師、親子關係作家。讀讀本書 👉 https://reurl.cc/7rOkj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2萬的網紅林辰Buch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哎唷威呀.....這次的影片似乎比較複雜一點, 但這畢竟是要了解我們台灣的真實情況, 只好血淋淋地把它整個攤開了是吧..? 總而言之,就請各位大大將就將就吧(敬禮) 擺的為, 最近台灣發生好多事情, 但從各界捧由們所做的努力來看, 大家似乎對我們的社會議題越來越有共鳴了逆 (而且鬼...
比喻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垃圾埇裡的風波]
繼《鏗鏘集》「7.21誰主真相」紀錄片在西九龍法院播放後,又一套香港電台製作於法院裡被重溫。不同的是,此節目已經從公眾領域刪除了,互聯網再也找不到其官方紀錄。
「得得突突得得突突_嗲打得!」《頭條新聞》那熟悉的片頭音樂,在高等法院7庭響起來。卡通動畫片頭,男扮女裝的太后,太監小豪子等耳熟能詳的角色,闊別港人近一年,忽然重現法院。律師團隊成員,聽席的記者,還有申請司法覆核的港台工會成員及記協會席,一起重溫了這集爭議性的節目。
「無品芝麻官」這個環節名稱出現後,當看到王宗堯日本怪醫扮相,曾志豪戲弄太后,旁聽席的記者忍不住噗哧地笑了出來。法官周家明一直保持poker face,戴着黑色眼鏡的他,頂多雙眼瞇成一線。
節目於去年2月出街,正值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公立醫護工潮的時候。新聞片段播出了醫護新工會余慧明哭訴的畫面,議員陳淑莊在立法會控訴政府封關太慢的片段。
不過一年半,立法會泛民議員全消失;余慧明以國安法在獄中不准保釋;王宗堯身負暴動罪不可參與港台製作。三個月前,廣播處長由梁家榮變成李百全,港台管理手法極速變化,如骨牌效應,節目被抽起,記者被離職。
港台的「變革」發生得太快,今日回望,一年半前關於《頭條新聞》某一集被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內容侮辱警方一事,相對來說,好像又變成陳年小事。然而回帶到年多前,港台工會及記者協會決定就通訊局決定進行司法覆核,司法程序漫長,去年決定去馬,回頭已是百年身,今天開審,港台的狀況面目全非。
法庭上,回顧了《頭條新聞》的歷史。它生於多事的1989年的春天,節目一直延續至去年中停播。和八九六四晚會一樣,經歷了卅餘個年頭,它終於迎來了可能未能延續的命運。港台於去年六月停播《頭條新聞》後,沒有表示會在可見將來重新製作。
曾被批評為「陰陽怪氣」的《頭條新聞》,挺過了回歸,在2000年電台Phone-in節目主持人引爆爭議後又受影響。那時出現了幾個風格強烈的電台主持,有人質疑Phone-in算不算是新聞或時事節目,為回應這個關注,於是港台裡又衍生了「個人意見節目」此類別。
《頭條新聞》嘻笑怒罵,自成一格,有傳播學者強調它應獨立歸類為Satire諷刺時弊節目,然而多年來於港台又「寄居」於「個人意見節目」類型。這一集上半部戲謔包青天升堂鬧劇,關於警員擁有比醫護更多保護衣物;和警員不需要在街上巡邏等對白,被指與事實不乎。
第二節,由演員王喜出演的環節「驚方訊息」,他以一身警員裝扮,綴以垃圾袋在制服上,從巨型垃圾埇現身,被通訊局裁定是對警員這類「社會人士」帶有侮辱。
法庭上,代表申請一方的大律師陳文敏認為,《頭條新聞》不是個人意見節目,而是諷刺時弊的Satire,是一種藝術形式,透過惹笑幽默誇張手法,能夠反映社會民間情緒,進而消減民怨,不致讓人民以激烈對抗方法表達不滿,此類傳媒製作有其社會作用。
代表通訊局一方則認為,《頭條新聞》是個人意見節目,需要遵守準確和反映社會不同意見的指引,亦強調在後社會運動期間,社會仇警的情緒高,警員執勤面對威脅,在此背景下言論自由不是絕對,亦指出搞笑節目如不受限制,會提升社會仇恨。
這是一場關於價值觀的司法覆核。代表港台及記協的陳文敏大律師,在陳述後段強調,「香港電台自成立以來,從不是要成為政府的喉舌,或擔任政府的公關,它有雙重責任,既是政府部門,也是公共廣播,服務公眾利益。」
陳補充,「一個機構要擔任兩個職責,這情況普遍,就好像律政司司長,他或她既是代表政府,也有責任維護公眾利益。」此時,法院內十餘記者,聽了一整天的英語陳詞,忽然醒神起來,撻撻撻地飛快地在電腦鍵盤上打字,或搖動筆桿抄寫筆記。
陳指出:「通訊局雖然只是向《頭條新聞》發了警告,答辯方(通訊局)認為是一椿小事,但香港的記者要知道界線在那裡,以後他們可以如何採訪,如何工作。」
六旬的陳文敏,個頭矮小,圓臉,戴着銀色幼框金屬眼鏡,不時扶一扶自己的大狀袍,翻閱多個幾寸厚貼滿彩色紙條的Bundle找不同案例,說明在自由民主社會,言論自由是基石,警方作為政府公權力部門要接受監察。
陳文敏托一托自己的眼鏡說:「幽默感是主觀的,有人覺得好笑,別人覺得不好笑,甚至會覺得被冒犯,但批評時弊和嘲諷之間差異微細,也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必要拉扯。」法官周家明聆聽着,偶爾托腮,問了幾個問題,又拿起不同顏色螢光筆在文件上畫上記號。
陳文敏多次提及,《頭條新聞》數十年來,在香港社會被認知為搞笑節目,「一個正常的人都知道,不會當它是時事節目來接收。」
談到幽默感的詮釋,陳文敏談到王喜從垃圾埇走出來的一幕。他解釋,幽默感的詮釋空間很大,規管機構的詮釋,反而把諷刺時弊的藝術空間消滅。陳指出,「王喜扮演的角色,由垃圾埇現身,他衣着光鮮,不是骯髒的。」
陳文敏亦舉了一個來自國際傳媒作品的例子,說明節目詮釋的多種可能:
「如果我們把從垃圾埇現身視為侮辱性描述,那美國布偶節目《芝麻街》裡也有一個角色Oscar the Grouch (奧斯卡),也是住在垃圾埇裡,但牠的角色設定是有自己的性格,特立獨行,不理別人,這和警察在這個節目裡的描繪同出一轍。」
奧斯卡就是那只全身長滿綠色絨毛,住在圓型垃圾埇,養了一只虫作為寵物的娃娃,在《芝麻街》裡頗有性格,不賣帳,喜愛嘈吵,愛小朋友。據創作者解釋,這綠色娃娃是用來教導孩子,即使與別不同,或脾氣古怪的人也有其可愛之處,是推崇「寬容和多元」價值觀的吉祥物。
此時旁聽席上的記者,和律師團隊的代表,聽到《芝麻街》的比喻,覺得甚為妙趣,大家還以為自己聽錯,忍不住相視而笑。
「很多東西不只正反兩面,可以很多可能性,不能直接說住在垃圾埇就是侮辱,就是貶低一個人,或許劇情是有諷刺成份,但不一定是侮辱。」陳文敏說道。
陳文敏用了一整天說他的陳詞,香港彷如回到那些日子:「言論自由乃民主社會基石」「監察權力乃傳媒天職」「基本法、人權公約裡對言論自由的保障都寫得很清楚」「記者要知道界線在那裡他們才知道如何工作下去」「香港還是一個國際城市嗎?」這些詰問,彷彿不合時宜,但還有人願意發問下去。
(圖為芝麻街角色Oscar the Grouch,網上圖片)
比喻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
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
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之前直播過,目前依舊可以參與贈書活動。
摘文裡面有很多不理性的思維方式,各位大概很容易看到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類似的心理歷程。然而,光是各位願意閱讀,我就佩服,因為這需要有相當程度的自省能力,還有挫折容忍度—閱讀下列摘文本身,我認為就違反了享樂原則。
我特別希望各位注意到「究責偏誤」,因為不少師長常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被霸凌的孩子,進一步造成二次傷害。這也是這個社會上,常檢討受害者的一種心理歷程。
祝願您,願意理解人性,並且保持覺察!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情緒潛伏在我們的意識底下,周而復始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緒與決定,而其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情緒,就是對快樂的欲望與對痛苦的逃避,這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概念。我們的想法幾乎無可避免地會繞著這類欲望打轉;光是在腦中把玩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或痛苦的想法,就會有想要退縮的反應。我們會以為自己在找尋真相,或覺得自己還蠻腳踏實地的,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謹守著讓自己能釋放壓力並自覺滿意的想法,因為這能讓我們感覺高人一等。人類思想中的這種「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是我們所有心理偏誤的根源。要是你覺得自己不知怎地是個特例,對下方我們要介紹的各種偏誤都有抵抗力,那正好可以當成享樂原則在作用的現成案例。聰明的話,我們就不該逃避現實,而應該探索這些偏誤如何在自己的內心持續作用,乃至於學著在別人身上辨識出這些不理性的狀態。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之所以達成自己的決定,是看過了證據,也經歷了多多少少算是理性的思考流程。
為了秉持某種觀念,並說服自己是理性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會四處搜尋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見解。理論上,還有什麼東西能比證據更客觀,更科學呢?但由於享樂原則在暗地裡發揮的影響力,我們會專門去蒐集能確認己身觀點的證據,讓我們能繼續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而這──就是「確認偏誤」。
想觀察確認偏誤,我們可以在職場上注意別人的企劃,特別是那些輸贏很大的企劃。所謂的企劃,都是為了一個想要達成的正向目的所設計。如果有人把可能的正向與負向後果都平等地考慮進去,那他會發現自己寸步難行。所以無可避免地,他們會不知不覺地倒向能確認達成正向結果的資訊,在那個世界裡一切都很順利。職場上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可以讓我們看到確認偏誤的模樣,那就是當有人「理論上」在徵詢別人意見的時候。對於大多數擔任顧問職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甩不開的宿命。話說到底,大家都希望聽到自己的想法與偏好受到專家意見的肯定。不論你說了些什麼,對方都還是會聽到他們想聽的,而要是你的意見與他們的想法相左,他們就會設法貶低你的觀點,否定你所謂的專業。通常一個人愈是手握大權,他受制於確認偏誤的程度就會愈明顯。
放眼全世界來訪查確認偏誤之際,你可以留意一下有沒有那種好到不像話的理論。這理論身邊會有大量的數據與研究被丟出來當成左右護法,而這一點並不難做到。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你說服了自己,認定自己的論述沒有問題,相關的證明就會跑來供你閱兵。在網路上,我們不難針對一項爭議的兩造都找到支撐的研究論點。整體而言,你永遠不應該因為別人提供了「證據」就覺得對方的說法可信。正確的作法是在冷冽的光天化日下檢視這些證據,並窮盡一切的心力去質疑。面向你自身或別人敝帚自珍的想法或信念,你的第一反應永遠應該設為尋找反證,這樣才符合科學的精神。
…………
信心偏誤(Conviction Bias)
▍這件事情我都信到這個份兒上了,還能有假嗎?
有些觀點我們私心會非常滿意,但內心深處,我們多少也對這些說法有一點點存疑,於是乎我們會不辭辛勞地去說服自己──要自己義無反顧地去相信這番說詞,遇到有人反對一定大聲斥責,絕不坐視。這件事若是有假,我們怎麼拿得出如此的熱情來為其辯護?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這樣的偏誤,若表現在我們與領袖的關係上,就更為顯而易見了。你看看領袖說起話來那樣兩手並用而充滿激情,用詞遣字也到處是五彩繽紛的比喻跟讓人會心一笑的旁徵博引,看起來就是充滿了如深井般取之不竭的自信,那肯定代表他們功課做得很足,所以才能把話說得這麼信心滿滿,毫無破綻。反之,那些講話中處處存在語意上的模稜兩可,口條動輒有所躊躇猶豫的人,則似乎顯得不夠堅強,顯得自我懷疑而舉棋不定。這些人說的話多半不能相信,我們會這麼想。人的這種偏見,是推銷員與民粹政客的好朋友,他們把自信當成門面,讓我們易於被他們說服與欺騙。他們知道人都喜歡看好戲,所以他們就把自己似是而非的東西用戲劇效果包裝起來,藉以混淆視聽。
…………
外觀偏誤(Appearance Bias)
▍我交往的人我心裡有底;我能用肉眼看到真正的他們。
我們看到的人都不是本體,而是表象。而這些表象很容易誤導我們。首先,社會化把人都訓練得很好,我們會知道什麼樣的場合需要端出什麼樣的菜色,才能獲得社交上的認可。一般較常見的組合是理想崇高、敬業形象維持得很好、良心沒有被狗吃掉。看著這些「面具」,我們會以為他們真的就是這樣的人。再者,我們多半很吃以偏概全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那一套──看到某人身上有特定的缺點(拙於社交)或優點(聰明才智),我們就會自動延伸,把可能相關的優缺點也腦補上去。帥哥美女看起來就是比較可信,特別是政壇上的帥哥美女。一個人事業成功,我們就會想當然耳認為他們品行亦優、良心爆棚、所以老天爺才會讓他在工作上圓夢。但這模糊了一項事實,那就是很多功成名就,響叮噹的人物,都在超車別人的來時路上幹了不少狗屁倒灶的渾事,你看不到是他們的公關太有本事。
…………
群體偏誤(The Group Bias)
▍我的想法是我的想法。我並不聽從群體的指揮。隨波逐流不是我的作風。
我們天生都是群居的社會動物。被孤立的感覺,不被群體當一回事的感受,於我們都是既挫折又恐怖。知道了別人的想法跟我們有志一同,我們心中會覺得放下一塊超大的石頭。事實上,為了能這樣鬆一口氣,內心會有一股動力要去認同特定的觀點或意見;唯我們並不會有識地認知到這股拉力,而會以為自己的每個決定都完全是自己的意念。
看看那些支持某一黨或某種意識形態的人──明明沒有人發號施令,也沒有人大剌剌地給予壓力,但某種正統或正確就自然而然地拔地而起。一個人若屬於右派或左派,那麼遇到種種問題,他們的意見就幾乎都會自動歸隊,保持左或右一系列相同的立場,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但會承認自己的思考受到左右之別影響的人,少之又少。
…………
究責偏誤(The Blame Bias)
▍我能從經驗跟錯誤中學習。
錯誤與失敗,會讓人想去解釋些什麼。我們會本能地想學到教訓,希望自己下回不要重蹈覆轍。但事實上,我們並不真的那麼想湊近瞧瞧自己幹的好事;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我們會看似完成了所有的動作,裝出有在反省的樣子,但隨著時間過去,享樂原則又會冒出頭來,然後我們就會連原本一點點怪罪自己的心情,都飄散到九霄雲外去了。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
優越感偏誤(Superiority Bias)
▍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比別人理性,道德也更高尚。
很少人會在日常對話中把這話說出口,因為這聽起來實在太狗眼看人低了。但在不在少數的民意調查與研究當中,只要是被問到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受訪或受試者的想法大抵八九不離十,就是上頭那句話的意思。人會這麼想,就如同思想遭遇到某種障眼法,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謬誤與不理性,我們只看得到別人的這兩種東西。所以比方說,我們會輕易相信敵對政黨的人思考是不經大腦,而我們這陣營的人做事都經過深思熟慮。在道德的層面上,我們少有人會坦承自己曾經在工作上欺騙或利用過誰,或是曾經為了出人頭地或平步青雲而抄過捷徑或耍過心機。自身一切的成就,在我們的想像中,都是才華與努力的成果。但如果是別人嶄露頭角,那就是他們效法馬基維利主義而無所不用其極,這些人成功卻卑鄙。我們這樣的想法,目的是不論結果為何,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在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拉扯下,我們會賦予自己一個理性、守禮、道德完備的形象,而這些正好是受文化高度提倡的特質。任何蛛絲馬跡與這樣的形象有所悖離,都有可能讓自己千夫所指。唯事實上,如果大家真的都如此講理而溫文自持、道德上毫無瑕疵,那世界大同早就降臨許久,善良與和平早就在地球上供過於求。真實的狀況是怎麼回事,我們都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起碼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乃至於所有人,都是在自欺欺人。理性與道德,必須透過自覺與努力才能達成。跟很多東西一樣,這兩項品格都不會跟雨一起下下來。要具備理性與道德來讓你的人格變完整,你需要歷經一種叫做「成熟」的過程。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比喻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 在 林辰Buch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哎唷威呀.....這次的影片似乎比較複雜一點,
但這畢竟是要了解我們台灣的真實情況,
只好血淋淋地把它整個攤開了是吧..?
總而言之,就請各位大大將就將就吧(敬禮)
擺的為,
最近台灣發生好多事情,
但從各界捧由們所做的努力來看,
大家似乎對我們的社會議題越來越有共鳴了逆
(而且鬼島猛將還真是濟濟 厲害厲害)
依然希望大家繼續關心無論何種社會議題,
將台灣一點一點的變成我們所喜愛的模樣吧!
報告完畢。
By Buchi
FB:http://www.facebook.com/LinBuchi
BLOG:http://www.wretch.cc/blog/ji3888888
-------------------我是頭好痛分隔線--------------------------
謝謝各路神人指教,
或許內容有誤比喻有錯
但相當感謝神人讓大家能夠越來越清楚事實真相
只要水落石出,被罵也值得... XD
Buchi 6/6
-------------------我是出品分隔線------------------------------
社團法人 【台灣公民媒體文化協會】出品
BLOG: http://taiwancmca.blogspot.tw/
FB: http://ppt.cc/Rewx
------------------我是參考資料分隔線-------------------------
【核能探討】
http://ppt.cc/Mv42
【日本核電廠背後的秘密】
http://ppt.cc/i8hB
【即使馬上關閉台灣所有核電廠停用核電,
台灣也無法避免核災?】
http://ppt.cc/SqQO
【鈽】
http://ppt.cc/jEtB
【核分裂撞擊實驗】
http://ppt.cc/pKBr
【核能電廠-結構與反應爐 】
http://ppt.cc/20b4
【核能電廠-鈾燃料、控制棒與核反應爐】
http://ppt.cc/2AEV
【核燃料大危險!讓桑尼熊告訴你】
http://ppt.cc/CNcB
【失控的燃料棒(上)】
http://ppt.cc/a02V.
【失控的燃料棒(下)】
http://ppt.cc/uYJY
【台灣廢核燃料 相當23萬顆原子彈】
http://ppt.cc/ZUtj
and so on...。
---------------隱藏式諺語分隔線-------------------
「寧願折斷骨頭,也不能放棄信念。」
---------------隱藏式感謝分隔線-------------------
謝謝吳學展讓我想到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XD
比喻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 在 宇宙的真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到近代科學報告才曉得,以前照見五蘊皆空講 不清楚 ,古人註解也 看不 懂,依樣畫葫蘆,半信半疑,現在真搞 清楚 ... 事實真相 ,還貪不貪?自然就放下。放下 ... ... <看更多>
比喻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 在 【記下這222個常用俗語,肯定對你有幫助!】 1.【按下葫蘆 ... 的推薦與評價
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103.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104.【露馬腳】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