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介紹的課程,是Apple醫生的【天天用得到的現代中醫知識與養生指南】
很多人會好奇,大人學怎麼會開一堂中醫課?其實背後有一個原因,那就是 #父母關係
自從疫情開始,周圍聽到不少朋友跟父母溝通顯得心力交瘁。我們知道病毒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但很多老人家防疫觀念薄弱,講也講不聽,很傷腦筋!
做子女的,當然希望父母健健康康、長命百歲!但很多父母其實健康觀念不足,又很固執,要怎麼說服他們呢?
我們年輕的一代,因為常看海外新聞,很知道這次的疾病會帶來多天翻地覆的變化。可是父母多半覺得我們年輕人大驚小怪。可是你要簡單跟父母講清楚,他們卻顯然有一個自己的世界觀,跟他們溝通起來是完全雞同鴨講。甚至有些老人家,根本不相信西醫的說法。
這議題你深究下去,你會發現最根本的,在於兩代人在健康上的世界觀差異極大。養身、健康、保健、自我照顧的主題,父母似乎都有一套見解。而他們的見解往往是大雜燴 -- 一套融合了民間療法+中醫+長輩圖+市井謠言等等等等的混雜。
能理解做子女的,都希望父母可以健康、可以長命百歲、可以做對的健康選擇。但學過溝通的人就知道,你幾乎無法跟世界觀差異很大的人透過辯論達成一致的方向。你若越是急躁地想否定父母的世界觀,你就只是越把他們推遠,他們將絕對不會信你、甚至將來還故意要與你為敵、跟你唱反調。也因此,我們覺得,與其讓子女擔心父母卻不知道從何切入,甚至搞的兩代人吵吵鬧鬧,那為何不讓我們年輕人能融合進入長輩的世界觀呢?
中醫一脈相傳也有著五千年的歷史,這其中不可能都是迷信或胡扯。與其自己也不懂地否定父母,不如我們自己先搞懂---讓年輕人先搞懂中醫到底是怎麼回事。所謂調養、氣血、陰陽、經絡、上火等等到底是甚麼意思,它們在現在的科學基礎上能怎麼被理解。
中藥背後的原理原則,體質保養的概念為何。老人講的觀念哪些是有中醫上的實證基礎的;哪些是錯誤的認知;哪些是民俗療法的穿鑿附會;哪些西醫概念可以用中醫的說法來包裝,並讓老人家能聽懂並配合。
我們自己搞懂了,那自然可以用「父母的語言」來關心與同理他們,也能讓家庭的人際關係更和諧。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你是一個會擔心西藥副作用的人,趁此搞懂中醫的概念,或許對於自我養生也能有所幫助!!
>>https://bit.ly/3qjFZGs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治療師法從立法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幾年了,今年好不容易舉辦了公聽會要進行修法,也在各種協調下通過了一審,沒想到卻在最後關頭受到復健醫學會的阻擋,沒辦法送到院會審理,得要全部重新來過。 這個法案看似不重要,但其實這可能影響到每個人! 因為過去是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來制定法規,治療師在執行所有業務前,都必須有...
民俗療法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鳥65折最後1天
媽,我買了蔬菜箱寄回家,這陣子疫情嚴重,避免群聚就別去市場了。
哎唷,買什麼蔬菜箱,我就是去一下市場,跟你淑芬阿姨買個菜很快就回來...
自從COVID-19在台灣爆發開始,你也跟我一樣,和媽媽存在平行時空,無法溝通嗎?
我有些年輕朋友,在這次疫情中都出現和父母溝通心力交瘁的情況。
我們年輕的一輩,熟悉社群網路生態,也常接觸海外新聞,因此都具備了辨認正確資訊的能力。
因此,我這幾位朋友,充分理解這個疾病對未來生活會帶來多少不曾有過的改變與影響。
但是,朋友的父母與長輩們多半覺得我們年輕人杞人憂天,買個菜也要大驚小怪。
當然,我們也想簡單的跟父母說明嚴重性,但是,父母卻有著自己的世界觀與莫名堅持,溝通起來雞同鴨講,甚至有些老人家,根本連專業醫師的說法都嗤之以鼻。
像是這種情況,當你追根究底啊,你會發現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兩代人在健康的觀點上差異極大。
【長輩接受資訊的方式與我們不同】
當你談到養生、健康、保健、自我照顧的議題,父母似乎都有一套獨特見解,或者是都市傳說。
但是,我得說,他們的見解往往是一鍋大雜燴 — 一套融合民俗療法 + 中醫 + 長輩圖 + 都市傳說 ... 等等的大雜燴。
我能理解,作為子女都希望父母可以健健康康,長命百歲,在許多健康的議題上,能夠有正確的判斷與選擇。
如果你學過溝通,那你就會知道你幾乎沒辦法和觀點差異很大的人透過辯論達成共識。
試著想像一下,你是不是每次要傳遞正確觀念給父母的時候,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先否定你。
你越是急躁的跟父母解釋,其實也就是把父母推的更遠,到了後來,刻意的唱反調,為了反對而反對都是常見的情況。
我覺得啊,與其讓子女擔心父母卻不知道怎麼切入,甚至到了後來,兩代人因此吵的不可開交,倒不如幫助年輕人透過一些方法,融入長輩的世界呢?
【溝通需要工具,建立共同的語言】
因此,我和 大人學 攜手推出了【天天用得到的現代中醫知識與養生指南】這堂線上課。
在這堂課中,我將從13年的執業經驗中,淬鍊出6大主軸,36個單元,從建立正確觀念開始,到瞭解中醫的基本要素、診斷方法與治療方式,最後到瞭解自身體質,建構起正確的日常保養觀念。
一次搞懂中醫所謂的調養、氣血、經絡、上火等等是什麼意思,在現代科學基礎上能怎麼被理解,中醫背後的原理原則,體質保養的概念為何,讓年輕人先搞懂中醫到底是怎麼回事。
進一步瞭解,父母說的觀念有哪些是被中醫實證的,哪些是錯誤的認知;哪些是民俗療法的穿鑿附會,哪些西醫的概念可以用中醫的說法來包裝。
用「長輩的語言」關心與同理他們,讓長輩聽懂並配合,我相信,家庭中的關係能更加和諧,有朝一日,市場的淑芬阿姨也開始宅配蔬菜箱也說不定呢!
【天天用得到的現代中醫知識與養生指南】
➡️ https://is.gd/5ljMWh
#耐心是最好的溝通 #愛是最棒的態度
民俗療法有哪些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人學六月最新上的新課,是Apple院長所帶來的【天天用得到的現代中醫知識與養生指南】。
很多人看到這可能會訝異。想說為何我們會決定做一檔跟管理、職涯、人際關係好像毫無關係的中醫養生課?
其實背後的原因在於 #父母關係。
從2020年Covid-19開始,我周圍聽到不少年輕的朋友對於跟父母溝通顯得心力交瘁。我們年輕的一代,因為常看海外新聞,很知道這次的疾病會帶來多天翻地覆的變化。可是父母多半覺得我們年輕人大驚小怪。
可是你要簡單跟父母講清楚,他們卻顯然有一個自己的世界觀,跟他們溝通起來是完全雞同鴨講。甚至有些老人家,根本不相信西醫的說法。
這議題你深究下去,你會發現最根本的,在於兩代人在健康上的世界觀差異極大。養身、健康、保健、自我照顧的主題,父母似乎都有一套見解。而他們的見解往往是大雜燴 -- 一套融合了民間療法+中醫+長輩圖+市井謠言等等等等的混雜。
我理解做子女的,都希望父母可以健康、可以長命百歲、可以做對的健康選擇。但學過溝通的人就知道,你幾乎無法跟世界觀差異很大的人透過辯論達成一致的方向。你若越是急躁地想否定父母的世界觀,你就只是越把他們推遠,他們將絕對不會信你、甚至將來還故意要與你為敵、跟你唱反調。
也因此,我們覺得,與其讓子女擔心父母卻不知道從何切入,甚至搞的兩代人吵吵鬧鬧,那為何不讓我們年輕人能融合進入長輩的世界觀呢?
中醫一脈相傳也有著五千年的歷史,這其中不可能都是迷信或胡扯。與其自己也不懂地否定父母,不如我們自己先搞懂---讓年輕人先搞懂中醫到底是怎麼回事。所謂調養、氣血、陰陽、經絡、上火等等到底是甚麼意思,它們在現在的科學基礎上能怎麼被理解。
中藥背後的原理原則,體質保養的概念為何。老人講的觀念哪些是有中醫上的實證基礎的;哪些是錯誤的認知;哪些是民俗療法的穿鑿附會;哪些西醫概念可以用中醫的說法來包裝,並讓老人家能聽懂並配合。
我們自己搞懂了,那自然可以用 #父母的語言 來關心與同理他們,也能讓家庭的人際關係更和諧。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你是一個會擔心西藥副作用的人,趁此搞懂中醫的概念,或許對於自我養生也能有所幫助!!
透過一堂課程,可以改善自己、強化體質、還能跟父母和解,讓家庭和樂。這豈不是超越了「健達出奇蛋」的神奇存在嗎?
而且,即使不是與父母溝通,這堂課也有破解很多 #大家都在做 的養生迷思,讓大家辨別是對是錯,用更適合自己的養生法來讓自己保持健康。
目前早鳥期間有特別優惠,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喔!
民俗療法有哪些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治療師法從立法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幾年了,今年好不容易舉辦了公聽會要進行修法,也在各種協調下通過了一審,沒想到卻在最後關頭受到復健醫學會的阻擋,沒辦法送到院會審理,得要全部重新來過。
這個法案看似不重要,但其實這可能影響到每個人!
因為過去是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來制定法規,治療師在執行所有業務前,都必須有醫師診斷、醫囑才能執行。但這幾年通過了長照2.0之後,長照需求大增,加上健康促進、傷病預防等等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非醫療場所和不是病人的人,都需要借重治療師的專業,BUT!目前的法規就是,沒有醫囑,你就是違法。
所以如果治療師在社區中心帶老人家做運動,教他們怎樣避免跌倒、訓練他們平衡感,這些老人也都得先去給醫生診斷,但他們其實根本沒有生病,醫生到底要開立怎樣的診斷證明?
其實治療師的專業是促進健康與生活品質,所以不只是病人需要。而且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在病痛還沒發生之前介入,其實更有效。我們可以想像健康是個光譜,從健康到疾病,中間的灰色地帶也被稱為「亞健康」,就是說沒那麼健康,但也還沒生病的一群人,比如說你可能會忘東忘西,但又還不到失智的狀況或是血壓、血糖偏高但又還沒到疾病的數值。
如果能在亞健康的時期就教你如何保護關節、評估你做哪些姿勢不良、運ㄟ動如何避免運動傷害,還能節省更多醫療資源呢!也可以避免很多人求助無門,只好去找一些沒有執照的民俗療法,可能越「喬」越糟。
但現在其實因為還是有很多相關的需求,治療師們只能冒著被舉報就要罰錢的風險在做,或者是要繞一大圈用間接的方式提供建議。像是我們的國手運動員,會需要借助物理治療師的幫忙,讓他們的身體狀況維持在最好的狀態,增進比賽表現,但目前法規其實也需要醫囑。職能治療師也會去幫一些健康的勞工上課,幫助他們預防累積性的創傷或是優化、簡化工作步驟,或到學校、特教體系中去協助特教老師處理一些特殊生學習、但非醫療的問題。
而這次修法主要是在職能治療師法第12條、和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也就是要求治療師進行所有業務前須有醫師醫囑或診斷證明的條文中,加上「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的,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說,跟醫療無關的,就不用再通過醫生了。
因為照顧民眾的健康,本來就沒有「獨佔性」,讓各個專業領域的醫護人員,從不同面向多管齊下更能達到健康的最大值。而且台灣現在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加上長照2.0上路,非常需要治療師投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延緩失能等,來降低醫療支出與國家負擔。
雖然這次修法沒通過,但依然是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一起討論未來台灣的健康產業該怎麼走。
健康觀念不斷進步,法規是不是也應該因時制宜呢?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暫停
-5:25
其他視覺設定
進入浮動視窗模式點擊放大 取消靜音
民俗療法有哪些 在 11點熱吵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日節目主旨:
肝健不健康很重要,黨員們平常都有小心肝嗎?!
相信大家在Facebook或是Line上,多多少少都有收過一些「怎麼做才健康」的資訊,但是不久之後,又會有人說,其實這些資訊是錯的!
不論是偏方還是民俗療法,每篇文章都寫得超有效,但真的可靠嗎?現在這麼多似是而非的資訊,到底哪些該信、哪些不該信?
針對健康保養的部份, Sam老師又帶來了哪些法寶要介紹給大家?
今日來賓:
保養美容專家/Sam
犀利營養師/劉怡里
犀利醫藥記者/洪素卿
知名牙醫師/黃怡豪
TVBS歡樂台(42台) 每週一到五晚間11點首播
主持人:陳建州 徐薇
TVBS官網:http://work.tvbs.com.tw/index.html
TVBS節目表:http://home.tvbs.com.tw/program/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VBS42.works?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