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殿@十方樂集:歷史靈光 • 沙龍音樂咖啡廳】
致力於尋找、修復、保存歷史聲音片段的古殿樂藏殿主-王信凱先生要來十方瑪多咖啡跟大家分享珍藏已久的「聲音」,與聽眾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一起找尋失落的歷史遺跡。
🔸10/08(四)19:30-21:30
【聆聽歷史的靈光:#留聲機 欣賞會】
活動當天會使用歷史銘機:HMV102攜帶型留聲機 (英國1930年代生產),現場進行實體播放。讓您現場感受,百年前的聲音記錄藝術的真面貌!
🔹10/23(五) 19:30-21:30
【#靈光再現:聆聽歷史美聲喚醒存在覺知】
透過聆聽留聲機的歷史之聲,把時間與歷史裡所保存的生命狀態再現於觀眾面前。讓過去曾經存在、至今也沒有消亡,只是在一般人的感知中消失的事物,重新再被喚醒!
🔸10/30(五) 19:30-21:30
【錄音師與修行者:#大衛李文斯頓,1970年代世界 #民族音樂採集】
大衛李文斯頓四處旅游,廣泛地採集世界傳統民族音樂。1966年他在巴厘島採集音樂,這份錄音隔年1967年由美國NONESUCH RECORD在旗下的「探索者系列(EXPLORER SERIES)」發行,這是他人生第一張正式公開出版的世界民族音樂採集。
🔹11/05(四) 19:30-21:30
【#日本禪宗 的歷史瞑想之聲】
兩套歷史採集的聲音記錄,一套是曹洞宗大本的神修行生活結界「禪ZEN 只管打坐」,另一套則是臨濟宗的禪法「臨濟禪 照顧腳下」的聲音記錄。讓觀眾一同體驗來自日本曹洞宗與臨濟宗的禪法與他們的修行生活。
🔸11/12(四) 19:30-21:30
【#安德烈夏蘭 的法國歷史錄音】
夏蘭被譽為法國歷來最偉大的錄音師,也是法國音響之父、有聲電影錄音之父、LP唱片藝術錄音之父。他親手錄製、企劃與設計封面的唱片,都是唱片工業歷史中的最高藝術代表。
📍十方音樂劇場 瑪多咖啡
💰每人低消一杯飲品
#古殿樂藏
#十方樂集
#瑪多咖啡
#歷史的聲音
#留聲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音樂故事:我還是永遠愛著你》 ~高金素梅2021.02.26 今天是元宵節,我再來談一首歌,一首曾經在50年前流行的情歌~「我還是永遠愛著你」。 在上個世紀的1970年代,許多著名的歌星都曾唱過這首歌,其實,這首歌是源自於原住民部落的林班歌。根據2014年飛魚雲豹音樂工團製作「流浪之歌專輯」時...
民族音樂採集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誠摯推薦 - 古殿@十方樂集:歷史靈光 • 沙龍音樂咖啡廳】
致力於尋找、修復、保存歷史聲音片段的古殿樂藏殿主-王信凱先生要來十方瑪多咖啡跟大家分享珍藏已久的「聲音」,與聽眾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一起找尋失落的歷史遺跡。
🔸10/08(四)19:30-21:30
【聆聽歷史的靈光:#留聲機 欣賞會】
活動當天會使用歷史銘機:HMV102攜帶型留聲機 (英國1930年代生產),現場進行實體播放。讓您現場感受,百年前的聲音記錄藝術的真面貌!
🔹10/23(五) 19:30-21:30
【#靈光再現:聆聽歷史美聲喚醒存在覺知】
透過聆聽留聲機的歷史之聲,把時間與歷史裡所保存的生命狀態再現於觀眾面前。讓過去曾經存在、至今也沒有消亡,只是在一般人的感知中消失的事物,重新再被喚醒!
🔸10/30(五) 19:30-21:30
【錄音師與修行者:#大衛李文斯頓,1970年代世界 #民族音樂採集】
大衛李文斯頓四處旅游,廣泛地採集世界傳統民族音樂。1966年他在巴厘島採集音樂,這份錄音隔年1967年由美國NONESUCH RECORD在旗下的「探索者系列(EXPLORER SERIES)」發行,這是他人生第一張正式公開出版的世界民族音樂採集。
🔹11/05(四) 19:30-21:30
【#日本禪宗 的歷史瞑想之聲】
兩套歷史採集的聲音記錄,一套是曹洞宗大本的神修行生活結界「禪ZEN 只管打坐」,另一套則是臨濟宗的禪法「臨濟禪 照顧腳下」的聲音記錄。讓觀眾一同體驗來自日本曹洞宗與臨濟宗的禪法與他們的修行生活。
🔸11/12(四) 19:30-21:30
【#安德烈夏蘭 的法國歷史錄音】
夏蘭被譽為法國歷來最偉大的錄音師,也是法國音響之父、有聲電影錄音之父、LP唱片藝術錄音之父。他親手錄製、企劃與設計封面的唱片,都是唱片工業歷史中的最高藝術代表。
📍十方音樂劇場 瑪多咖啡
💰每人低消一杯飲品
#古殿樂藏
#十方樂集
#瑪多咖啡
#歷史的聲音
#留聲機
民族音樂採集 在 Shystudio(孫心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支撐文化底蘊的歐巴桑與歐吉桑:賴阿勝與張碧
你應該不認識這兩人。他們影響我甚深。先後在近日過世。一位是桂冠圖書的賴阿勝先生,一位是上揚唱片老闆娘張碧。他們看起來就像普通的歐巴桑與歐吉桑,可是他們好重要。
我不是文化史研究者,不配談他們對台灣的貢獻。只能說自己的經驗。談談他們如何形塑我的人生。
場景拉回到我剛生完小孩在做月子。那時,我只是個普通上班族。雖然碩士論文寫的是一貫道的傳播研究。但是社會學、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根本它們認識我,我不認識它們。我用的是最基本的傳播理論+問卷調查法。
坐月子期間,我無聊到爆炸。心想,我有工作、有老公、有車子、有孩子,做為一個女人,好像什麼都有了。眺望我窄窄的地平線,前路會是連串下坡吧?是不是該學點什麼東西來挑戰自己?(那時好自大,焉知人母就是最高深的學問,至今仍在補考。)
我忘記基於什麼原因,我選定人類學與搖滾樂。人類學入門書是潘乃德的《文化模式》。我一邊餵奶一邊閱讀,哇,原來我的世界還有世界,而世界可以這樣觀看。地球,好大。好迷人。(《文化模式》譯者黃道琳先生的書,我後來也讀過不少。包括認識日本性的入門書《菊花與劍》。後來我翻譯的《天真的人類學家》有幸邀到他寫導讀。黃先生已經不幸過世,人類學界一大損失。)
我做完月子後,便直奔上揚唱片行,那時,大家多聽卡帶,幾乎不出版台壓黑膠。上揚唱片是極少數進口原版黑膠的重鎮。相信嗎?人人聽搖滾都是知青路線的Bob Dylan入門,幸運者,選中溯本路線,從Elvis Presley,Buddy Holly, Little Richards等入門。我呢,搖滾史,一問三不知,一眼挑中的是日本進口的兩張一套The Clash 的《London Calling》,跳過rockabilly, R&B, rock and roll, rock, art rock ,初踏搖滾樂,便直接由龐克入門。(有興趣研究其中分野者,請參考我企劃出版的《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11852 )
就這樣,我在幾位前輩(水晶唱片任將達、黑名單工作室王明輝)指導下,開始比較有系統地聽搖滾。另一方面,沒事就跑到台大對面的桂冠圖書、聯經圖書門市部狂掃社會學、人類學的書。桂冠出版的磚頭書《金枝》、傅柯的《瘋癲與文明》、《社會人類學方法》……至今仍是我重要的參考書。你只要看看「金枝」上下兩本厚厚磚頭,桂冠出那麼多磚頭書,撐那麼多年沒倒,我深信賴阿勝先生一定非常會跑三點半。
後來我到水晶唱片做事,企劃主持了兩項聲音田野採集《台灣有聲資料庫》與《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同時間,在台北之音與愛樂電台主持「大耳朵」節目(現在你知道這個專頁名稱典故),介紹世界音樂。我跟上揚唱片的關係變得無比密切。
因為,我奉行民族音樂學指導老師范揚坤的方法,研究一個地方的音樂從最早的民謠與儀式音樂入手,進而,宮廷音樂與當地的古典音樂,然後,再到殖民主義入侵後,西方音樂、西方科技與當地音樂融合而成的「世界音樂」(因為沒有前兩者的基礎,你根本無法說出西非Jali音樂究竟特別在哪裡,又如何影響了現今的藍調。)
這麼一來,人類學就變成必修。因為儀式音樂、民謠都跟人類學相關,講大一點,其實,樣樣都與人類學相關,世界音樂必須放在當代人類學、都市人類學範疇來研究。
大家只知道上揚進口很多原版唱片、CD,老闆娘張碧(我們都叫她林太)很努力推動台語歌謠重編。但是只有搞民族音樂學的人知道,上揚才是我們的教室,因為幾乎世界各大重要民族音樂採集機構的出版,都是上揚在代理進口,包括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Auvidis/UNESCO,Radio France, 德國的Celestial Harmonies
……。這種CD經常面目森嚴,裡面的解說小冊厚厚一本,介紹你認識巴西雨林Bororo族的儀式音樂,你得拿音樂學字典與人類學字典對照閱讀。
這種CD,賣一張算一張。經常賣完一點點進口就斷糧了。好一段時間,我與上揚維持非常密切的聯繫,他們會把每次的進口目錄傳真給我,我就快快挑選再去提貨。晚了,就不知道會被哪個台大師大的學生老師搶走了。至今,我上千張的世界音樂收藏裡,上揚進口大概佔到五分之一,那五分之一,每張都是浩瀚知識。
後來,水晶唱片自己的田野採集,也在上揚的小錄音室做後製,鐘點費比較便宜。上揚老闆林先生是錄音室負責人,沉默,客氣,跟林太海派作風相較,就像「內外場」的差異。
就這樣。我的人生刻畫過一些「用功」的痕跡,而賴阿勝先生、張碧女士提供了我所需的養分。
想到他們臨死都沒放棄志業,而我,淪落到仰賴Netflix 做臍帶,還是這兩位走在街上完全像歐吉桑與歐巴桑的人厲害!
你們一路好走。
民族音樂採集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音樂故事:我還是永遠愛著你》
~高金素梅2021.02.26
今天是元宵節,我再來談一首歌,一首曾經在50年前流行的情歌~「我還是永遠愛著你」。
在上個世紀的1970年代,許多著名的歌星都曾唱過這首歌,其實,這首歌是源自於原住民部落的林班歌。根據2014年飛魚雲豹音樂工團製作「流浪之歌專輯」時的田野調查,在流行樂壇出現這首歌之前10年,原住民部落已廣泛流傳這首歌,只是沒有固定的歌名。
作家楊渡曾以《詩經》為喻,將林班歌比喻為原住民族的“國風”,也就是可待採集、傳達民情的“民歌”。我們可以從起源、內容來看,集體創作、自然傳唱、人際傳播的林班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民歌。幾十年間,也有許多歌被“不問出處來源”的通過電台電視和一些歌手的演唱,成為“流行歌曲”,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首《我還是永遠愛著你》。
原住民族對流行音樂界的貢獻,不只是這些好聽的歌、源源不竭的天分歌手,還有,對“流行”原初意義的觸動~表達出普遍與真實的心聲,召喚衆人憂歡與共的情感。
2015年在我舉辦的音樂會上,布農族的伍美珠與來自北京的小娟合作演唱了這首歌,美珠以部落熟悉的古典深情唱法,小娟則用現代的民歌唱法,古典與現代,林班歌可以這樣詮釋。
音樂故事系列:
《流浪之歌: 珍重!》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3734871239889423/
《青春版稅 李泰祥》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1822357066/posts/3734878466555367/
《兩首歌的故事》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84944088563402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9zbbKcckZ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