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害的原點」(公害の原点):重金屬「鎘」吃多恐傷腎!
公衛史上震撼人類的重大公害疾病「水俁病」【註7】,是日本四大公害疾病之一,由有機水銀引發的汞中毒性中樞神經疾患,被日本稱為「公害的原點」(公害の原点)。
1956年左右於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發生,確認後依地得名。水俁病患者會有手足麻痺、步行困難、運動障礙、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例如痙攣、神經錯亂,最後死亡。發病起三個月內約有半數重症者死去,孕婦和胎兒也會受到影響,而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註1】
■食米的鎘限量0.4ppm,嬰幼兒米製副食品的鎘含量標準則是0.04ppm:民眾憂心滿周歲吃米是否安全:日前消基會召開記者會指出抽查20件嬰幼兒米製副食品中,其中4件驗出重金屬鎘含量,超過衛生福利部訂定之限量0.04ppm,引發許多家長的擔憂。特別是因為嬰幼兒發育不完全,吃到含有鎘的食物,可能會嚴重刺激腸胃,導致嘔吐和腹瀉嚴重可能傷腎。
■鎘存在於自然界元素!環境受污染可能吃下含鎘的食材
鎘是自然界中的元素,如果環境中受到污染,生長出來的植物、動物、魚類等,都有可能會因為透過食物鏈轉移,最後累積在生物體上。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名譽教授張尊國表示:「由於臺灣未受污染農地所生產的糙米,鎘平均濃度為0.06 ppm,業者所使用的本土原料米中鎘含量在0.1ppm屬於正常,也合乎0.4ppm的標準。」
「然此次事件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這些受測的嬰幼兒米製副食品主要原料為米,且米在產品中的成分佔比可能高達八、九成,因此這些嬰兒食品要符合標準必須慎選原料,否則產品必然超標。」張尊國解釋到。【註2】
■種植環境不良,易受到重金屬影響
米飯是台灣人最常吃的主食,嬰幼兒的副食品亦常用米作為原料,若種植環境不良,稻米中可能含有鉛、鎘、砷或汞等重金屬,而嬰幼兒和兒童由於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比一般成年人更容易受到這些重金屬的傷害。這些重金屬會對嬰幼兒和兒童造成腎毒性、生殖毒性、神經毒性等,可能使嬰幼兒和兒童有貧血、智能發育遲緩等症狀。
■微量重金屬長期服用恐傷腦
根據2011年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刊登於《食品科學》(Food Chemistry)期刊的「High concentrations of essential and toxic elements in infant formula and infant foods — A matter of concern」研究指出,知名品牌Organix、喜寶(Hipp)、雀巢(Nestle)、Holle的嬰幼兒食品,皆被瑞典科學家驗出含有微量重金屬。
其中Holle牌有機米糊被檢出7.3ppb的砷、0.38ppb的鎘及0.26ppb的鉛,這類嬰兒食品的重金屬來源,可能是原料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由土壤和水中吸收重金屬,再加上稻米吸收砷的能力,約為其他穀物的10倍等特性,導致所製成的嬰兒食品含砷、鎘及鉛等重金屬。
根據2019年刊登於美國《消費者報導》的「我的嬰兒食品裡面有什麼?」全國性調查研究指出,全美168件嬰兒食品中,95%皆檢測出1~4種重金屬,檢出率由高至低分別為鉛(94%)、鎘(75%)、砷(73%)、汞(32%)。
該報告的共同作者《健康的嬰兒光明的未來》的研究主管指出,這些重金屬尚無已知的安全濃度,長時間在嬰兒飲食中累積的量,身體雖可代謝排出部分重金屬,但是當它們在體內循環時,會造成傷害。該研究指出,可能造成嬰兒的智商降低,並有發展遲緩、學習力和注意力降低的問題。
另外,2019年刊登於《食品科學最新觀點》(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的「嬰兒食品和嬰兒配方奶粉中無機污染物的出現與測定」研究指出,因為他們的發育不成熟和高食物攝入量/體重比,嬰幼兒孩童更容易受到有毒重金屬的傷害,最不利的影響包括:貧血、腎毒性、發育和生殖毒性、較低智商和神經毒性作用。論文中提供穀物類嬰兒食品的限量標準,無機砷(美國)為0.1ppm、鉛(歐盟)為0.05ppm、鎘(歐盟)為0.04ppm。【註3】
■影響孩子智力與神經的五大重金屬
毒性重金屬無處不在,可經由食物、飲水、呼吸…等方式進入人體,金屬對人體的累積性危害,往往需要10~20年才會顯現出來。有些重金屬在進入人體後,會累積而導致慢性中毒,在臨床上會造成一些疾病或症狀如下:
▶ 鉛中毒:
會引發貧血、神經肌肉麻痺、兒童鉛腦症或智力較差、腎臟損傷及腹痛等消化道症狀。
▶ 汞中毒:
會引發神經、腎臟、呼吸道及皮膚炎症與壞死,以及一些早期的神經精神症狀,包括注意力渙散。
▶ 砷中毒:
雖然不是重金屬,但易污染食物或飲用水。急性中毒症狀有腹痛、血便、溶血、休克、急性肝炎、腎衰竭及抽搐;慢性中毒會有皮膚疹、胃腸症狀及末梢神經炎。【註4】
▶ 錳中毒:
通常是工作環境暴露引起的(因飲水引起的例子很少),尤其是錳的tricarbonyls易自皮膚吸收。工業錳中毒的主要作用器官是腦及肺,其中樞神經作用病變類似巴金斯氏症(Parkinsonism),動作遲緩、顫抖、寫字較小,無法倒退走路等症狀。【註5】
▶ 鎘中毒:
急性症狀類似一般食物中毒,患者會嘔吐、下痢、腹痛等;若為慢性中毒則會出現腎功能障礙,導致骨骼中鈣磷的流失,引發骨軟化症,導致骨頭疼痛,例如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鎘汙染所造成的「痛痛病」即屬之。【註4】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台灣的食品中重金屬污染物質的管理原則與國際一致,多是針對原料訂定限量,針對原料米訂有鎘限量為0.4ppm,不論任何年齡層的人,只要是吃符合標準的原料米,在正常攝食情況下,都是安全的。
薛瑞元次長並說,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為複合式食品,因此參照歐盟,針對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訂定限量標準為0.04ppm,對象是上市業者的包裝產品。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吳秀梅補充,去年抽驗市售包裝米600多件,有300件不僅遠低於食米鎘限量的0.4ppm,甚至低於嬰幼兒米製副食品原料的鎘限量0.04ppm,希望民眾安心。【註6】
■家長到底該如何自保,該如何預防或減少鎘的接觸?「食藥署」建議可從這三步驟做好:
1.在家中要將含有鎘的物品安全地收放好,並確保鎳鎘電池放置於孩童無法拿到的地方。
2.均衡的飲食可降低鎘經由食物或飲水的方式攝入體內。
3.鎘為菸草香菸的成分之一。避免在密閉的空間中抽菸,如家中或車內,以降低孩童或家中其他成員受到鎘的暴露量。【註2】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風傳媒 - 「日本「水俁病」事件62周年》近2300人受害、訴訟超過半世紀 禍首企業宣稱:救濟已經結束」:http://bit.ly/2KTcPgR
∎註2
Heho健康 - 嬰幼兒米餅驗出重金屬「鎘」吃多恐傷腎!食藥署教3招減少鎘接觸:
http://bit.ly/2LVcRoV
∎註3
食力foodnext -「雙北地區嬰幼兒米製品重金屬檢測 4件檢出鎘含量不合規定」
http://bit.ly/3myyp7v
∎註4
「國人應重視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http://bit.ly/2LWP1Jt
∎註5
教育部 -「錳中毒」
https://bit.ly/2WF128d
∎註6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符合鎘限量0.4ppm之米 衛福部:幾歲吃都安全」
http://bit.ly/34xdMCn
∎註7
水俁病 Minamata Disease 環境事件:
一種急性甲基汞(CH3)Hg中毒引起的公害病之一。因最早(1953-1959)發現於日本熊本縣水俁灣,並因此而得名。因為當地新日本窒素公司所排放的工業廢水中含有機汞,長期污染水域,當水中的有機汞被水中的生物所吸收,再加上食物鏈的累積效應,最後在魚貝類的體內就含有濃度相當高的有機汞,人們吃了這種魚貝後,會因此而引起以中樞神經腦細胞損傷為主的甲基汞中毒,又分為急性、慢性、潛在性和胎兒性等不同類型。
水俁病的症狀輕重與甲基汞攝入量和持續作用時間有關。
▶短期內攝入1000mg時,會出現痙攣、麻痺、意識障礙等急性症狀並很快死亡。
▶短期內連續攝入500mg以上時,出現肢端感覺麻木,語言聽力障礙等症
▶長期攝入小劑量,會引起慢性中毒。
1964在新潟地區曾再出現新潟水俁病,是孕婦體內的甲基汞透過胎盤,侵入胎兒腦組織,引起胎兒性水俁病。病童有智能不足、發育不良和四肢變形等症狀,迄今仍無有效療法。
1970年日本共有116人罹患此病,其中52人不治,至今水俁病的病人仍然持續在日本各地,及全球各地出現,遭受汞污染的地區,經過數十年仍然無法清除恢復。
➤➤照片
∎註1
圖說:
「水俁病」是日本四大公害疾病之一,由有機水銀引發的汞中毒性中樞神經疾患,患者會有手足麻痺、步行困難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例如痙攣、神經錯亂,最後死亡。
在日本的中學課本里,一直沿用着這樣一幅圖片:一位母親憐愛地託着女兒畸形的身軀,凹陷的胸腔、細如枯枝的雙腿和茫然空洞的雙眼,女兒面朝天空,似乎在譴責着命運的不公。圖片中的少女患上的是被稱為日本第一公害病的“水俁病”,她是日本數十萬工業汞污染受害者的一員。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食藥署 #重金屬 #鎘 #鉛中毒 #汞中毒 #砷中毒 #錳中毒 #鎘中毒
食用玩家-食藥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系館 /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水環境之危害物質急毒性第3級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隱藏在食物中的危機-重金屬與神經疾病】
估計全球有數千萬種有機或無機物質,近十萬種化合物被用作商業製品,許多造成環境負荷並進入生態鏈,也透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尤其經過食品,包括故意或無意,造成體內負荷甚至危及各種健康效應,近期由於分子毒理學之進步及超微量分析之儀器與技術發展,發現食品隱藏很多安全問題。(資料來源:【註1】)
近年來,各類食物中殘餘的農藥、重金屬、添加物、致病微生物等可能引起健康危害的議題,普遍受到各國重視與廣泛討論,加上國際貿易的活絡,各類農產品、加工食品及不斷被開發出來的新穎性食品,流通量越來越大,消費者的選擇性雖然增加,但面對各類食品的安全性疑慮亦隨之增加。(資料來源:【註2】)
最近食品安全意外頻傳,因此與食品相關的重金屬汙染也再次受到大家的重視,重金屬過量與神經疾病息息相關,最常被提到的有鉛、鋁、錳、汞、砷、銅、鎳、鋅等。
■鉛中毒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 」曾調查高雄市九百多名學童的血中鉛濃度,發現學童血中鉛濃度越高則學業表現越不好,尤其語文及社會學科最明顯。平均血中鉛上升3 μg/dL,則成績退後一名。由此報告可知,台灣的環境低濃度鉛暴露引發孩童智商及認知能力的障礙的問題的嚴重性,值得我們重視。
由於從事鉛相關行業的工人多年的研究發現,長期高濃度鉛暴露引起鉛中毒,會引起許多嚴重的併發症。最近幾十年來的多項研究證實,即使低濃度的鉛暴露,仍可能會造成健康上嚴重的影響。
■藥材與重金屬
中藥用來安神鎮靜的硃砂【註3】,也是含無機化合物的汞;在中藥常使用的雄黃也含有較高濃度的砷,因此雄黃酒不建議多喝,總結來說,日常接觸的食品與中藥中,許多含有重金屬成分,建議大家在選擇時,需多加小心注意,才不會不知不覺中成為重金屬中毒的受害者。(資料來源:【註4】)
■「鉛」的毒害
古羅馬人喜愛在釀造紅酒時加入「醋酸鉛」增加風味,導致大部分人普遍有「鉛中毒」可能,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說到鉛的危害,許多歷史與考古學家相信「鉛中毒滅了整個羅馬帝國」。
■「鉛」長期受到廣泛運用,近年才發現具毒性而減少使用!
其實,鉛是從很久遠以來就長期運用的一種重金屬,因為鉛好開採,又具有密度高、延展性高、柔軟好成形,熔點相對較低、而且不易氧化等特性,所以特別受到人類長期而廣泛的應用。鉛用在製作各種器物,如與銅製為合金銅器、水管、水晶玻璃、鉛酸電池、油漆、含鉛汽油等等,所以可以說鉛一直在人的周圍無所不在。
一直到近年來才注意到它的毒性,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老人失智,並會造成骨質異常以及傷害內臟如腎臟還會造成貧血,此外還可能引發生殖問題並影響兒童智商。(資料來源:【註5】)
■鉛中毒診斷與症狀
▶ 一般而言,鉛中毒的症狀不易提早診斷。
▶ 若血中鉛濃度在 40 ~ 69 μg/dL 之間:屬於「輕微」,臨床表現包括:疲倦、嗜睡、對於休閒活動缺乏興趣,其他還有生育能力下降、高血壓。
▶ 若血液中鉛濃度為 70 ~ 100 μg/dL之間:則屬「中度」,其臨床表現為:頭痛、記憶力喪失、性慾降低、失眠、覺得腸胃道有金屬味、肚痛、噁心、便秘;慢性暴露有腎病變、貧血、肌肉疼痛無力、關節疼痛。
▶ 若血液中鉛濃度大於 1000 μg/dL:則為「嚴重」中毒,症狀包括:昏迷、癲癇發作、表情呆滯、譫妄、局部動作異常、頭痛、眼睛乳突水腫、視神經炎以及其他腦壓增高的症狀,足下垂、腕下垂,腹部絞痛,嚴重貧血故看起來蒼白。
▶ 鉛中毒在成人的表現多以慢性為主,少有急性中毒情形。急性中毒的表現為:腹部絞痛、急性肝炎、胰臟炎、溶血性貧血以及腦病變。
(資料來源:【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議題召集人序,Page 6
▶ https://bit.ly/2Q1cSpZ
∎【註2】: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前言,Page 14
▶ https://bit.ly/2Q1cSpZ
∎【註3】:
衛生福利部 - 中醫藥司公告
主旨:公告「自94年5月1日起禁止中藥用硃砂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
依據:藥事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發文字號:署授藥字第0940002424號
▶ https://bit.ly/3h1UHfM
∎【註4】:
高醫醫訊-高醫醫訊月刊 第33卷10期「隱藏在食物中的危機-重金屬與神經疾病」
▶ https://bit.ly/313kAq4
∎【註5】:
食力 -「鉛」的毒害由來已久,甚至滅了古羅馬帝國?
▶ https://bit.ly/3iUAxET
∎【註6】: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鉛中毒」:https://bit.ly/349jSth
➤➤照片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毒物及化學物質局「知識學堂-鉛中毒」: https://bit.ly/3kXdjjg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 #重金屬 #神經疾病 #硃砂 #雄黃 #鉛中毒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行政院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水環境之危害物質急毒性第3級 在 營養師Stell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免疫談防疫~認識冠狀病毒,解碼武漢肺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講到武漢肺炎時常常會提到SARS呢?這是因為這次引發武漢肺炎的病毒,和之前的SARS、(韓國的)MERS都是由同一種的病毒~冠狀病毒。因此,它們的如傳染方法、症狀與預防方法非常類似而讓我們可以借鏡。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唯有更了解這個病毒,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遠離武漢肺炎這類冠狀病毒的威脅、擁有正確的防疫知識,並知道以後要如何預防這類新興病毒的發生。
(註)之前有點弄錯了流感的病毒分類,所以重新調整文字,因為無法重新貼圖,所以請參考留言處的新貼圖。
▍病毒vs細菌~為什麼武漢肺炎等病毒性疾病沒有特效藥(抗生素)可用!?
如果你知道病毒和細菌的不同後(圖一),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抗生素無法治療病毒性疾病,而針對武漢肺炎為什麼更多的處理方式是要求未確診的疑似病例進行居家隔離(中國用封省的方式來處理)。病毒具有下面兩大特色:
1.病毒不具細胞的結構:病毒不僅很小,且結構非常簡單,其遺傳物質(DNA或RNA)外面僅由蛋白質外殼(鞘)包圍著,複雜一點的病毒(如冠狀病毒)在蛋白質外殼外,還會再包上一層脂質外套膜。所以:
*抗生素無法殺死病毒,對抗病毒性疾病靠的是疫苗[註]或支持性療法。這也是為什麼流感只能用打疫苗,或醫生開的支持性藥物(如咳嗽給止咳藥、發燒給退燒藥等)來處理。武漢病毒的處理方式也一樣,只是因為它是新興病毒,故目前沒有疫苗,而只能靠支持性療法支援病人來戰勝這個新病毒。
*對抗病毒性疾病最終靠的還是你自己的免疫力。所以感染流感等病毒性疾病時,別忘了多休息、多喝水、多吃營養的食物,因為這些在感冒時醫生常見的叮嚀其實是有助身體提升免疫力的方法。
[註] 疫苗是利用人體免疫機制而製成的,方法是將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經過殺滅(如不活化疫苗),或弱化其毒性(如活性減毒疫苗)後,再將之打入人體內,因為敵人弱小所以我們免疫系統很輕易就可打贏對方而產生免疫力。
2.絕對寄生:病毒不具完整細胞結構故無法自行繁殖,而須寄生在宿主上,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來複製、繁殖。亦即若非在活體體內,病毒的存活時間相當有限。所以:
*隔離是抑制病毒擴散最有效的方法。因為病毒在活體外存活時間有限,所以只要讓病毒無法接觸宿主(隔離),病毒最後就會死亡(不同病毒在活體外存活時間因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也是為什麼當小朋友罹患流感或腸病毒時,學校會要求家長把小孩帶回家居家隔離,以及中國會採封城的隔離方式來抑制武漢肺炎擴散的緣故。
▍解碼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為什麼這麼恐怖,其症狀及傳播方式為何?
武漢肺炎之所以恐怖是因為它是個新病毒,這意味著所有人都沒得過、對它都沒有免疫力,因而每個人都可能會被感染,使得這個疾病更容易傳播開來。另外,因為它是”新的”疾病,故沒有現有的疫苗可使用,因此目前只能靠支持性療法,及患者自己的免疫力。再加上罹患武漢肺炎者的重症比率和死亡率都較季節性流感更高。所以引發各國的謹慎對待。
武漢肺炎是由冠狀病毒所引起,所以也稱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為了更了解它是如何發生,以及懂得如何預防,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冠狀病毒的特性:
1.冠狀病毒為一種很容易發生變異的RNA病毒。由於RNA病毒在複製時不具備校正性質,所以可能在複製的過程產生變異而產生新的亞種,或新的品種;反之,DNA病毒在複製時能自我校正,故少有變異。這也是為什麼牛痘(DNA病毒)疫苗用了幾十年至今還是有效,而RNA病毒疫苗的研發會很困難,甚至很多藥廠不願意投入研發。
2.冠狀病毒可感染多種動物,包括人,及蝙蝠(多種冠狀病毒的宿主)、野鳥(所有A型流感的天然宿主)、豬、牛、駱駝等脊椎動物。所以可能在病毒變異後發生可跨物種傳染的現象,例如之前的SARS和MERS都直接或間接和蝙蝠有關,而武漢肺炎從之前所說的無法人傳人或有限度的人傳人,演變成至今會人傳人也是因病毒變異所致。
*病毒的變異和它反覆多次複製有關。因此針對SARS和武漢肺炎這類新興病毒最恐怖的就是不透明化、沒及時處理,讓病毒在不斷複製過程中出現變異,進而演變成會人傳人,或演變為更致命、更容易擴散的變毒。所以,全民配合參與防疫,對於這類新興病毒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
*從2003年的SARS、之後的MERS到2019的武漢肺炎,第一個罹患者都和接觸動物有關。所以想要預防這類新興病毒的屢次發生,就是避免接觸禽鳥、蝙蝠,少吃野味。
3.冠狀病毒主要是透過呼吸道(咳嗽、打噴嚏)和接觸傳染,所以主要的預防的方法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觸病人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接觸帶有病毒的禽鳥、哺乳動物。
4.冠狀病毒主要感染的是呼吸道或腸道(如SARS),也可能會導致肺炎(如武漢肺炎)。另外,在感染較嚴重時常會出現發燒或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
目前所了解的狀況,武漢肺炎感染者的症狀除了典型的發燒、呼吸道症狀(咳嗽、呼吸困難)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嘔吐、腹瀉,或肌肉痠痛等全身性症狀(非典型症狀)。患者普遍會有不同程度的肺炎表現,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肺炎或嚴重急性呼吸症候嚴重者出現急性呼吸道急迫綜合症、肺纖維化、呼吸衰竭。所以當疑似感染並有發燒、呼吸道、腸胃道、肺部或全身性症狀時,都可懷疑自己是否感染了冠狀病毒。
總結來說,在對抗武漢病毒這場戰役裏,你、我等群眾的配合對防疫是非常重要的。
*平日宜勤洗手,養成咳嗽、打噴嚏時用手肘遮掩的好習慣。健康人平日是不需要戴口罩的,但若來到醫院等細菌、病毒等致病菌密度較高的地方最好戴好口罩。另外,宜攝取足夠營養來維持免疫系統的健康。
*當出現發燒,或呼吸道、腸胃道、全身性症狀時,可透過回想自己是否有接觸史(接觸帶武漢肺炎病毒者)或中國相關旅遊史來做初步過濾。
*若過濾後沒有被感染武漢肺炎的風險,且症狀不嚴重(例如僅是上呼吸道症狀,也沒有發燒或全身性症狀),可能是一般感冒或輕微流感所致,此時宜戴上口罩、勤洗手避免把疾病傳染給他人。而若症狀逐漸好轉且自行痊癒就不須擔心。
*如果感染症狀較嚴重,例如發燒或出現全身性症狀,則建議戴上口罩就醫篩檢,接受治療。(目前武漢肺炎主要是接觸到帶此新病毒的人而被感染,所以不需要太過擔心,反而比較要留意的是季節性流感,季節性流感嚴重的話也可能嚴重危害身體並影響生命,所以症狀嚴重的話還是要就醫喔)
*最後要呼籲大家,要養成少接觸野生禽鳥,不要吃野味(野生動物)的好習慣。
只要人人都有良好的防疫觀念: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帕或手肘(吸血鬼式咳嗽法)遮掩口鼻(X用手遮)做好防疫,就能遠離武漢肺炎、季節性流感等致病微生物對我們健康與生命的威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