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重》
( 火神的眼淚 五六集播出後,有好多人私信給我,關心志遠或他們自身創傷的問題,謝謝你們!為了不想給大家更多負面能量,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有點勵志的故事。不介意的話記得看倒數第二張,或是最後一張我62公斤的樣子。)
應該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消防員月曆裡的消防員們有多壯吧?在我確定要演消防員的時候,我就認為自己應該要增重了。在實習的時候,看到大多數的學長的體態一個比一個粗壯,我就更確定這真的是大多數消防員的狀態。
增重的經驗我是有過的,在拍《冰峰暴》之前,花三個月從63公斤增重到68公斤,那時候的菜單大概是這樣:
胸-上、中、下、夾胸、三頭,各三到四組
背-單槓、划船、下拉、夾背、二頭,各三到四組
肩-前、中、後、飛鳥,各三到四組
腿-深蹲或硬舉八組、弓箭步加壺鈴三到四組。
每次健身都會做兩種腹部運動大約一百下,健兩天休息一天,三天一個循環。
吃飯的菜單大概就是,三餐都要多一份主菜,比如說雞腿便當要多加一份排骨,多吃蛋白、多喝牛奶豆漿,有運動就喝兩份高蛋白(一份約20克蛋白質),沒運動就一份。一定要吃滿三餐,即使很睏也要起來吃完早餐再睡回籠覺。最後,喝大量的水。
這樣的生活持續三個月,第一次增重比較慢,曾經增重過肌肉會因為有記憶,就會容易一點。
但其實我超級討厭健身,我找不到健身的樂趣,我無法在重複又枯燥的循環當中看見任何好玩的地方。當然健身有很多優點,讓肌肉強壯、促進血液循換、保護骨骼韌帶、調整體態等等,但我真的還沒有享受它。
在「火神」開拍前我就開始過這樣的生活,同時還在拍攝別部戲,其實這樣的生活吃飯和運動,是很大的壓力,少做一點就會擔心進度沒有跟上,當時的我是65公斤。我把健身當作一種身為消防員的工作,就像他們的日常訓練一樣,即使在大量且高壓的工作內容中,沒錯!他們還需要練身體!練得不好除了在任務中會吃不消,可能還會被處分(我不是很確定,或是少了一點福利)。我的體質很難變胖,腸胃不好很難吸收,又只喜歡吃到八分飽就好,增重對我來說實在是進入消防員的角色最痛苦的環節之一。其實我也可以演那種瘦瘦的消防員就好,但我不知道哪來的目標感,想給自己一個新的樣貌,希望那些體能訓練,能夠帶著我的身心去靠近志遠這個角色。
當我穿上二十幾公斤的裝備進行打火訓練的時候,我開始感謝健身了!我每穿脫一次裝備、背著氣瓶走路、扛起水袋拿起鍬棒,每一個工具都很重!(超重!)但是對消防員來說我又必須看起來輕而易舉!更不用說我在戲劇裡需要扛人、抱人,甚至要重複做幾十次。
直到開拍後我還是繼續健身,前期不是太密集的拍攝讓我增重達到人生高峰的72公斤,我自己都嚇了一跳。但隨著拍攝密集,拍戲消耗大量體力,體重又漸漸下降。但是我非常感謝這趟(體重)旅程,當我看見劇照、看見畫面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己,連站姿都會因為體態的改變而不同,最近看到播出,也讓我不斷在電視前驚呼,自己當時是怎麼會這麼粗壯,突破自己人生的極限。或許要做了才會知道,那就是一個對工作拼命、不會放過自己,一直逼自己看起來很好的張志遠吧!謝謝 #張志遠,也謝謝我自己,還要謝謝在拍攝期間所有借我們健身房的分隊,以及一起邊健身邊等戲的 #同安分隊。
我不會說什麼我因此熱愛健身,但如果想要調整體態,健身的成效可能會超乎自己的想像,如果有好朋友一起,那可能會很好玩 吧。
PS在這邊只是單純分享我個人的方式,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我的方式也未必是最健康有效的。
今晚是Friday night,但是無論如何,臺灣的朋友待在家裡是最安全的,保護自己也保護所有人,沒必要請別出門喔!祝大家有個愉快的居家週末,居家健身(或許)也會很愉快喔!
「水袋吸不到水」的推薦目錄: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問題] 水袋吸不到水- 看板outdoorgea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大家有在用水袋喝水嗎?? 的評價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迪卡儂水袋吸不到水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迪卡儂水袋吸不到水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迪卡儂水袋吸不到水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迪卡儂水袋吸不到水的分享,PTT和網紅們有這些文章 的評價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Source WidePAC 水袋】~太神奇了!傑克| 【 好物分享 的評價
- 關於水袋吸不到水 在 【鴻嘉源】快速膨脹加厚擋水袋『影片介紹』 - YouTube 的評價
水袋吸不到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覲見帝王之山 南湖大山
我雖久仰南湖大山的盛名,然而這座型態沈穩莊嚴、有帝王之山稱號的名岳,因為所需天數較多、因難度稍微進階,便一直等到我完成了其他幾座山岳後,才決定來覲見這座帝王之山 。 這座被印在兩千元鈔上、貴為五岳之一的名山,其實為冰河地形的一部分,因此冰河遺跡也是我此行的拍攝紀錄重點之一。
▌攀登南湖大山的行程
一般攀登南湖大山的行程約需時三至四天。第一日先由登山口到雲稜山莊,第二日再由雲稜山莊經審馬陣草原、五岩峰、南湖北山、南湖北峰,抵達南湖圈谷山屋。第三天後就視個人的體能與時間,攀爬南湖大山、南湖東峰與其他群峰等等,之後再宿一晚南湖山屋,或者往回至審馬陣山屋甚至雲稜山莊過夜,第四天再回到登山口。
我則是因為拍攝需要,總行程安排五天。第一天從勝光登山口啟登,並於雲稜山莊過夜。第二天從雲稜山莊出發,抵達南湖山屋後,開始勘查預計的拍攝地點。第三天就開始實際的拍攝與攀登,晚上再宿於南湖山屋。第四天早上則是在圈谷拍攝,之後前往審馬陣山屋,然後拍攝南湖大山夕景。第五天再由審馬陣山屋回到登山口,完成這次的攀登。然而拍攝的行程並非總是順利,特別是在春天瞬息萬變的天候狀況下。
▌我的實際行程
第一日
我照著原先的計劃,自勝光登山口啟登,朝雲稜山莊推進。沿路雖然多在樹林中,但偶爾能從一些開闊處看到南湖大山,因此並不至於太無聊。於是我就在上上下下的森林路徑中,順利地抵達雲稜山莊。
第二日
因為知道這天大概是我這趟行程中最後有好天氣的一天,因此決定在破曉前出發,以便白天有更多時間可以拍攝。離開雲稜山莊不久後,整體走勢就從下坡改成一路上坡。最初也是一直走在森林中,最後終於在審馬陣草原前走出森林,開始有開闊的視野。
在這裏,除了可以看到隨侍在側的南湖大山外,回頭也能看到完整的聖稜線,走起來真是心曠神怡。此後順著草原一路上坡,抵達南湖北山並快速登頂後,便轉向前往並通過五岩峰。五岩峰看似猙獰,但實際上其實踩點明確。雖然有時要手腳並用,偶爾有輕微的暴露感,但整體來說,通過並不困難。此外,五岩峰滿佈奇石奇木,加上一邊壯觀的五岩峰斷崖,對攝影人來說其實是充滿拍攝機會的地方。
通過五岩峰後,就來到了南湖北峰。這裏有著毫無阻礙,可以俯瞰上下圈谷的絕佳視野。在這裏仔細欣賞了圈谷美景後,便開始下切前往南湖山屋。南湖山屋看起來小巧可愛,但其實可以容納約40人左右。然而我抵達山屋,卸下裝備、稍事休息後,由於久旱無雨,第一件事就是下切一百多公尺的高度至南湖溪取水。取水來回花費約40分鐘,佔去了一些可以用在攀登與拍攝的時間。
取完水回到山屋後,維持基本生活的條件才告滿足。由於天氣預報顯示隔天可能變天,因此我決定再努力一下,先前往下圈谷拍攝一些冰河證據,並登頂南湖大山,並在回程拍攝下圈谷的夕景,完成一半預定的拍攝目標。
離開山屋前往南湖大山主峰的路,在抵達主南岔路之前基本上是緩和的。而在這段路上,有一個我最想紀錄的岩石,那就是鹿野忠雄發現的羊背石。1933年,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與地理學家田中薰教授一行人,在南湖大山一帶進行了詳盡的地質調查與紀錄。他們最終發現了12個圈谷、各類冰蝕地形等冰河證據,其中也包含了這個羊背石。
鹿野忠雄除了是第一位台灣冰河地形發現者,他對台灣的高山、生態與種族都有廣泛且深切的研究,並把台灣以現代且科學的方式,發掘並記錄下來,是我相當敬佩的一位學者。能夠跟他站在相同的歷史現場,也算是了了我自己一個小小的心願。拍攝完羊背石後,我繼續往南湖大山推進。過了主南岔路後,便來到一處不算緩的石坡,橫亙在我與主峰之間。但這並不是前往主峰的唯一『障礙』,過了碎石坡不久,還必須通過一處散落的『巨石陣』,才能抵達南湖大山山頂。南湖大山山頂其實相當平坦,且視野極佳,能夠眺望眾多名峰。
隨著天色漸暗,我便離開山頂,準備回到圈谷拍攝夕景。途中再次經過主南岔路時,斜射的金黃光線穿越稜線與群峰,並照亮了遠方的中央尖山,這幅美景美得讓我忍不住駐足欣賞許久。離開了主南岔路、主東岔路,我來到可以俯瞰下圈谷的地點。在這裏,可以看到冰河圈谷典型對稱且悠緩U字型谷的特徵。這時日落橙黃色的光線隨著過去冰河的出口,由西面照入圈谷底部與南湖山屋。
回到山屋,烹煮並用完晚餐後。我用保溫瓶泡了一壺茶,擠出最後一點精力,拍攝晴朗無雲夜空中、點點繁星下的圈谷夜景。
第三日
依照預報,這天應該自凌晨起就開始會有雲層聚集。然而凌晨四點到山屋外面看時,發現天空依然晴朗,似乎還是有拍攝的機會。由於昨天已經攀登了南湖大山、去了下圈谷,於是這日就決定直接前往上圈谷與東峰,並在進入上圈谷前,在懸谷的一側拍攝下圈谷的晨景。而這日的天空也出現美麗的雲彩,日出的紅光更是照耀著南湖大山。
結束拍攝晨景後,我便繼續往上圈谷與東峰前進。通過平坦的上圈谷底部時,我注意到這裡散佈著另一個冰河地形的證據,也就是漂礫。漂礫是由冰河由他處搬運過來的岩石,因此種類與周遭的岩石不同,加上這裡沒有其他有足夠搬運力的流體可以移動這樣大的石塊,所以可以推論冰河曾經存在。
離開上圈谷與漂礫後,我繼續往東峰推進。在這裡我不慎走到另一條,不經由主東峰鞍部,而是從東峰陡峭面攀爬而上的路。雖然最終仍然順利登上東峰,但額外消耗了一些體力與時間。抵達東峰後,我發現這裡是由平坦片狀的板岩組成,這時想起在上圈谷看到的漂礫,也許就是從這裡被冰河搬運下去的吧!
南湖東峰的視野極好,除了可以看到南湖大山極具帝王氣勢的一面外,也可以看到四條冰河遺留的地形,除了北峰下切路、北峰與東北峰之間與東峰的三條冰河外,在主東峰間的鞍部,過去也是兩條冰河的分界,一邊推往蘭陽溪方向,另一邊則推往立霧溪方向。現在看來雖然可能只是一般的山峰與谷地,但稍加運用一點想像力,南湖群峰間滿佈冰河的畫面就鮮明地呈現在眼前,也著實讓我相當興奮。
在東峰欣賞周遭豐富的冰河地形與壯闊景觀時,我注意到天上的雲開始聚集。我本來準備繼續往陶塞峰與東南峰推進,但隨著變厚的雲層開始遮擋日光,我便趁著在稜線上還能收網路訊號,趕緊查看最新的氣象預報。結果預報顯示有70%的機率會開始降雨,且越晚機率越高。考量前往東南峰再折返需要一段時間,以及我還需要下切至南湖溪取今日要用的水,便決定先回到南湖山屋,陶塞峰與東南峰便下次再會吧!
我回到山屋時,其實才早上十一點多而已。這時不見雨滴落下,其實有點懷疑自己是否因為不準確的預報,而做了錯誤的決定。然而就在下切去南湖溪取水來回的短短四十分鐘內,濃霧開始大量湧入圈谷,周遭能見度與氣溫都快速下降,所以也許沒有推進到東南峰也是個好選擇吧!大霧一直持續到晚上,所以連帶我希望拍攝的夕景與星空也沒有拍到,為此我也在心中開始盤算隔天的拍攝要如何調整。
第四天
這天被其他準備下山的隊伍吵醒,雖才凌晨三點半,但既已毫無睡意,便決定去山屋外看看天氣,沒想到外面又變回了晴朗的夜空。我也開始趕緊煮水、準備早餐,並且用最快的速度開始打包,準備拍攝圈谷晨景。等一切準備就緒時,時間已經來到凌晨四點半,我便離開山屋往北峰前進。這時圈谷上方天空又不時有雲霧繚繞,我開始意識到日出有可能出景,便來到前一日準備拍攝夕景的拍攝點,架起腳架等待。果然不久後,這些雲霧在日出光線的照耀下,呈現出令人驚豔的色彩。
拍攝完圈谷晨景後, 我繼續往上抵達北峰,往今日預計的住宿點審馬陣山屋前進。不過在通過五岩峰時,就如同昨日一樣,雲層開始增厚,霧氣也開始湧入。等我抵達審馬陣草原時,能見度甚至低於十公尺。再次參酌了氣象預報後,發現天氣只會越來越糟,甚至開始降雨後,便決定提前一日下山,最終下午五時前抵達勝光登山口,結束這次的南湖群峰行。
▌我的裝備
我這次帶上山的裝備,除了基本的睡眠系統、煮食系統與保暖衣物外,因為天數較長,帶了比較多的食物。也因應山上缺水,帶了取水用的水袋與濾水器。拍攝器材方面,則帶了腳架與一機三鏡與濾鏡等等,最終總重量來到23公斤左右。也因為較重的負重與較長的天數,在登山鞋的選擇方面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次攀登南湖群峰,我選擇了專為長天數負重行程設計的 Hanwag Taiwan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
Hanwag是創立於1921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專業戶外鞋品牌,品牌名稱正是創始人Hans Wagner的姓名縮寫。Hanwag的鞋子對於品質、工藝與性能的追求,也讓它成為一些德語系國家軍靴的供應商,是其可靠耐用的背書。今年2021年也剛好是Hanwag創立的一百週年,我想能通過一世紀考驗的品牌,表示它長久以來都能持續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其產品設計與品質更是禁得起歲月的試煉。
當初我選擇Hanwag Tatra II Wide GTX作為這次南湖群峰行程的使用鞋款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硬底鞋。通常一般迷思認為鞋底應該要軟,走起來才會舒服。然而事實上正好相反,在崎嶇地形與負重情況下,硬底鞋才能夠提供最大舒適。主要原因就是在硬底鞋遇到不平整的困難地形有較好的抵抗力,腳底感覺起來仍是相對平穩。軟底鞋因為缺乏可以抵抗地形的硬度,因此會把地形的不平整傳達給腳底與腳踝,除了腳底不舒適外,腳踝也容易有為了保持平衡而扭傷的風險,而這個情況在負重的狀態下則會更為加劇。
而我這趟穿的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使用了Vibram® AW Integral鞋底,其中底有加裝強化塑片,因此有極佳的穩定性與支撐性。鞋底也有很深的刻紋,具有強大的抓地力。這幾點對常常要走在陡峭崎嶇地形的南湖群峰行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五岩峰、北峰下切路、東峰前與主峰前路徑等。這幾個地方充滿像是巨石塊、板岩坡與碎石坡等過去我必須放慢速度,甚至降低重心通過的地形,這次我驚訝地發現Hanwag Tatra II Wide GTX可以讓我輕鬆自然、不必改變速度與姿態地通過,也感覺不到這些凹凸不平地形可能帶來的不適感。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強大的抓地力與確實的支撐性,有時甚至讓我感覺雙腳是吸附黏著在這些地形上,令我在背負沈重攝影裝備通過困難路段時,信任感與安全感油然而生。
此外,Tatra II Wide為寬楦型的鞋款,更符合亞洲人的腳型,也在這趟長天數的負重行程中帶來額外的舒適。事實上,Hanwag除了提供標準楦與寬楦(Wide)供消費者選擇外,Hanwag也是全世界唯一有提供拇指外翻楦(Bunion)的品牌,可見其為使用者著想的用心之深。經過這趟南湖群峰行後,我對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愛不釋「腳」,也推薦給有長時間負重登山需求的人。
▌南湖大山的拍攝與攀登建議
如果是以拍攝為主的話,行程上我會建議第一天就走到審馬陣山屋,在這裡可以拍攝南湖大山被夕陽照得滿面紅光的景色。第二天凌晨出發,在日出時抵達北峰下切處,拍攝圈谷日出景色。之後則可以視體力與行程,直接或留待隔日再攀登南湖群峰。
水袋吸不到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課程》
#火神的眼淚 的 #張志遠 是我因為參與職人劇,學習最多職業技能的角色。
救護課裡我們學習急救步驟、評估觀察、傷患處理、打點滴、認識救護車、使用擔架床...這些練習有很多我意想不到的困難。拿起針筒打假人手臂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雙手都在顫抖,是緊張也是不熟悉,原來打針與被打針都令人害怕;從拿出AED到完成CPR,不但需要多人合作,還有幾十個步驟要完成;想撐起擔架床發現操作不當根本搬不動,或是動作不對踢到腳架立刻瘀青;備IV需要單手使用針筒,但我的五隻指頭無法協調,所以我帶了一支針筒天天來回推拉一百下;還有導演曾經提過,撥藥瓶大概劃傷手指十次以上,於是我帶了一整盒的(過期)藥瓶回家練習。
救火課程也是印象深刻。除了基本的防火知識,我們練習八十秒內著裝,包含消防衣帽鞋、面罩、氣瓶(裝上通氣管),每一個步驟都有巧勁和順序;練習認識各種消防車,練習分辨水袋、公母接頭,怎麼展開怎麼收得好看整齊;背著二十多公斤的裝備在跑步機上跑走,除了體驗重量帶給我們行動的影響,也體驗用氣瓶呼吸特別吃力與特殊的聲音;練習破門練習射水的準度;進入模擬貨櫃感受各式各樣的火焰,即使穿戴完整裝備,我仍感受到皮膚高溫的灼熱,也在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看著各種火焰時,發現火焰是令人害怕的,竟也是美麗的;在濃煙密佈到視線範圍只有三十公分的房屋,尋找屋內的傷患(道具假人),對於環境的不熟悉、對體力的考驗,甚至是對密閉空間的恐懼,都是我們要努力克服的各種魔鬼。
當我在坐車回家的路上還在回憶著急救評估的八個項目,當我讀著劇本立刻思考現場應該第一時間如何與學弟分工救人與救火,該帶著什麼裝備,我就知道我似乎開始靠近消防員的思維了。所有在課程到學習的技能,都對我們在拍攝期間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們因此有更多的安全感,也能判斷角色在劇本沒有提及的情況下,他能進行的動作。感謝所有前期和現場的教官,讓我們快速地建立所有知識並放鬆的表演。也很慶幸分隊的弟兄們一起當同學,即便我們開拍前都沒約吃飯,大家還是有強大的默契!
目前已經播出四集的火神,其中一個我很喜歡的部份,就是看著每一位隊上的夥伴在救護救火時專業的樣子,羚羊丟水袋在火場支援很俐落的樣子,邱sir在火場射水無所畏懼的樣子;子伶在餐廳為陌生人急救、幫車禍孕婦接生那個又專業又溫暖的樣子。每一個人專注在自己的專業,想要給傷患最大的幫助,希望將傷患成功搶救,這份熱血和投入真的很好看很感人啊!
無論你看到的是什麼細節,很感謝所有課程的機會,每一個我們動作背後都有無數的人的幫助,也是盡全力的還原真實,因為那是消防員的日常,他們用幾百次的練習與經驗才能專業呈現的日常。
一定要看到最後一張。
火神的眼淚
水袋吸不到水 在 大家有在用水袋喝水嗎?? 的推薦與評價
我自己是水袋的愛用者,目前手邊有CAMELBAK 跟Nalgene,最大差異是吸水口的設計不同,主要還是喜歡他的便利性,飲用時不需要多騰出手來握持水壺,Nalgene ... ... <看更多>
水袋吸不到水 在 迪卡儂水袋吸不到水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最後網站户外水袋吸不出来水是怎么回事- 百度知道則補充:热水袋字面意思是里面有热水的袋子,是通过电动加热装置将内部的易热物质加热,免去了装入热水的麻烦,冬天使用水 ... ... <看更多>
水袋吸不到水 在 [問題] 水袋吸不到水- 看板outdoorgea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問個很笨的問題...
水袋是 camelbak 的
有把奶嘴拔掉測試水管閥門是正常的 (有水)
但當我把黑色的乃嘴插上後,水管閥門打開就吸不到水
這是什麼問題...?
附圖:
https://tiny.cc/kxr2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137.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