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賽克特訪華,大人物來臨聖迎
前情提要:
由於德國顧問團團長─魏澤爾,與蔣介石衝突日漸升級,老蔣開始尋找更合適的顧問對象,此時正好有一退休老將對來華工作頗感興趣,於是藉機來華訪問,而此人正是有德國國防軍之父美名的漢斯‧馮‧賽克特上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漢斯·馮·賽克特,此人在一戰中被派往德國東線戰場擔任參謀職務,而他的上司則是馬肯森。
希望各位還記得馬肯森,這位名將曾被老蔣列為最初想要聘請德國顧問的第一首選。先前提過,馬肯森曾在1915年橫掃巴爾幹戰場,這其中就有賴賽克特的出謀劃策。當時德國的參謀總長─法金漢,曾經將「馬肯森與賽克特」的組合常為與另一組黃金組合「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相提並論;英國軍事史學家─李德‧哈特則紀錄當時流傳的說法:「哪裡有馬肯森哪裡就有賽克特,哪裡有賽克特哪裡就有勝利。」
但真正讓賽克特聞名於後世,卻是他在一戰後的練兵手腕。
由於德國在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當時擔任陸軍總指揮的賽克特決定打造一支精良部隊,具體做法為:士兵當士官訓練、士官當軍官訓練、軍官當將軍訓練。如此在日後需要急速擴軍時,現有受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成員可以立刻成為幹部,奠定德國日後能快速擴軍的基礎。(我想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隆美爾了,這位老兄在一戰後始終只有上尉的軍階,結果日後卻成為橫掃北非戰場的德國元帥。)
另外賽克特還大力推動德國與蘇聯簽訂 《拉帕洛條約》,這不但改善兩國關係,而且還隱藏了一個對德國國防至關重要的協議:「德國能夠送戰鬥人員到蘇聯受訓(這其實已經破壞凡爾賽條約的內容了,可見賽克特也有不擇手段的一面,但我個人其實是理解賽克特的行為,畢竟德國在一戰後的軍事真的被限縮得太嚴重,任何一個期待國家有自衛能力的人,都會試圖補強這危險的現況)。」這為德國空軍提供後來復興的種子。
正因有賽克特的精心建設,才造就日後德國橫掃歐洲的精銳之師,而這一切還是在諸多限制且資源匱乏下成就,這位被人尊稱「德意志國防軍之父」的老將,自然也引起求才若渴的蔣介石重視。事實上,當初蔣介石在1926年想要組建德國顧問團時,也曾邀請賽克特;不過,當時賽克特剛被德國政府從陸軍總指揮一職中逼退,心情正惡劣,所以婉拒邀約。
如今數年過去,滿腹韜略的老將不甘在國內閒居冷落,加上一個非常現實的原因:太久沒工作,需要賺錢補貼家用。當蔣介石在1933年作出熱烈邀請,賽克特也心動地前往中國,準備認識一下這可能讓他重新出山的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2個月左右的參訪,其中還與蔣介石促膝長談3天,賽克特感受到國民政府各方人員的尊崇之情,以至於他曾寫信告訴自已的姐姐:「在這裡,我被當作一位充滿智慧的導師,就像軍事上的孔夫子。」
而蔣介石也直接的告訴他:「懇請將軍留下來當我的『高級顧問』,若是有需要,將軍還可以接任顧問團長一職。」
此話一出,可讓賽克特為難了,一來他自己還沒下定決心在華工作,二來他如果趁勢接任團長一職,那是相當冒犯魏澤爾。所以賽克特說:「原諒在下身體老邁,於貴國旅途中時常感到精神不繼,身體如此不佳,實在無法任職而有所貢獻。但貴國及委員長對在下如此款待,敝人會在返國前盡可能考察,並提供一份軍隊整理建議書以作為回報。」
於是賽克特前往華北視察國軍駐長城部隊,之後提出《陸軍改革建議書》,其中主有內容有:
一、整個軍隊的訓練、發展、人事任免,需置於一個最高統帥(也就是蔣介石)之下,絕不允許其他單位有任何獨自為政之舉。
二、必須建立一支人數少、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為此須先設立示範作用的教導旅,以及仿效德國軍隊的軍官團。
三、中國兵工廠的產能遠不足其軍隊所需,應逐步建立自身軍工業,這可在「歐洲軍火公司」的幫助下進行;另外也需改善交通基礎建設,如此在外敵入侵時才能迅速輸送部隊至危急地區。
四、增加德國顧問團人數,並讓德國顧問參與軍政部改組、掌握軍費,好達成軍火工業發展。
大概是有感於中日雙方衝突日漸頻繁,賽克特還在文章中強調:「依本人來看,在長江流域重要據點設置炮台及魚雷,以封鎖敵艦通航和侵襲,為刻不容緩的急務,如此才能保障國家政治及軍事中心的安全(這裡指的就是首都南京)。」
蔣介石對於賽克特的建議極為讚揚(個人覺得老蔣最欣賞的,大概就是讓自身大權在握的建議了),在依依不捨的目送老將軍回國後,他迫不及待的對手下說:「我們國家要建軍,建軍是不容易的事,主持建軍的人要具有很高的學識經驗與品德,賽克特將軍正是這樣一個勝任的人!」
接下來蔣介石展開對賽克特瘋狂的「追求」,首先在賽克特還在歸國旅程中,蔣介石就寫信給他,大致內容可以簡略為:「賽老將軍身體好不好呀?我好想你呀,我對你可是覺得相見恨晚呀!你的建議我都開始照做了,然後順便想跟你反應一下,那個魏澤爾也不是說他能力不行,但他還是有許多缺憾,然後你真的好優秀,你覺得我可以怎麼辦?」(說真的,我把老蔣的公文做好以上整理後,現在一整個覺得肉麻到起雞皮疙瘩。)
之後蔣介石又對德國放話:「你不讓賽克特將軍來華擔任顧問團團長,我索性找法國的貝當元帥組新的顧問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裡岔題一下,蔣介石口中的貝當(法語:Henri Philippe Pétain),是法國一戰的民族英雄。在1916年,德軍進攻法國重鎮─凡爾登(這地號稱「巴黎鑰匙」,是通往法國首都─巴黎的交通要道;此外,凡爾登也是法國高盧民族的發源地),貝當發下「不准敵人通過」的誓言,最終粉碎德軍的進攻,成功拱衛首都,可說是法國防守悍將的最強代表。
蔣介石這個放話的意思,我想就是:「我就要最好的外國顧問!你們德國如果不派最好的,我就找法國組隊!」
這可讓德國政府坐不住了,畢竟德國從中國市場收穫不少利潤,還可以獲得中國的特產─稀土,好發展高科技及軍事工業,更重要的是:要是中國轉跟死對頭法國合作,那對德國無異是巨大的損失。
所以德國政府同意賽克特擔任新任顧問團團長,剛回到母國不久的賽克特,於是又要長途跋涉去中國就任了。但在臨行前,他決定先給魏澤爾發個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即將在1934年3月前往中國,接替你的顧問團長職務,不知將軍是否願意留在中國和我一起共事?」
接到老上司訊息的魏澤爾,起先雙手不住地顫抖,接下來就是一聲爆喝:「這簡直是無恥的勒索!」
接下來魏澤爾對著代為轉達的德國軍官一陣劈頭痛罵(我覺得那軍官真衰):「當初是我建議蔣介石讓賽克特來華訪問,我本來希望以前的老上司為顧問團增加聲勢,方便開展顧問團工作,結果賽克特竟然搶我工作,還要我留下來一起共事?這是過河拆橋!簡直是無恥的勒索!」接下來魏澤爾對蔣介石放話:「中國政府敢再跟賽克特有所聯繫,我就立馬走人!」
聽聞此言的蔣介石只覺得好氣又好笑:「娘希匹,本來就要你這普魯士頑固走人呀。」
於是1934年3月,賽克特將軍二度來華,成為新一任的顧問團團長。與此同時,魏澤爾忿忿不平的打包走人,臨走前他還做了一件事,各位要不要猜猜看他做了麼?
魏澤爾在臨走前,寫了兩份「整理部隊建議書」,首先他先總結目前部隊狀況:「華北戰事足以證明,顧問團在中央軍所施用的訓練及戰鬥原則完全適當。其顯著的進步,在於這四年來中央軍校的新式軍官訓練。中國人民確能練成良好陸軍,在先前基礎上繼續建設陸軍及發展,自然能建造出強大的國軍。」接下來,他從武器、練兵方式、軍事組織設計、軍事部門改革、面對日本未來侵略應採取戰略,全部都提出改進的建議。
蔣介石細讀了魏澤爾的臨別之言,然後告訴屬下:「我覺得魏澤爾的意見很正確,是陸軍進步的關鍵,將全書抄錄給相關單位實施,並且要回報給我結果。」
寫到這,我想評價魏澤爾:「真是一位實在的人物,克盡職責到最後一刻,並且能提出對手都認為中肯的建議。雖然退場的並不完美,但在中德合作史上已經留下扎實且深刻的功績。」
而隨著賽克特的到來,中德合作的格局將再發生巨大的變化。
圖片為:漢斯‧馮‧賽克特上將
求才若渴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明三十歲,卻像三歲一樣的人
·
人們常說,所謂的「成人」就是能自我控制的人,我也這麼認為。能自我控制的人,潛意識裡都沒有被壓抑的欲望;反過來說,無法控制自己的人,表示他們的潛意識裡還殘存著童年時未獲滿足的欲求,使人們產生莫名的執著。儘管這些人出了社會,也不得不裝出三十歲成人的樣子,但偽裝得再好,留在潛意識裡的欲望依然控制著他們。
·
一回家就擺臭臉的人,大多是這種類型。他們會想盡辦法彌補小時候留下的缺憾,只是礙於成人的顏面,很難像三歲小孩一樣跟別人撒嬌。試想:都長到三十歲了,要是在家人或伴侶面前哭得像孩子一樣,不是很沒面子嗎?於是他們會替自己的委屈和不滿找各種理由,就是為了給自己留點顏面。也因此,他們經常垮著一張臉,一副別人欠他幾百萬的樣子。
·
這種明明已經三十歲、卻還想跟三歲小孩一樣耍賴的人,也往往讓周遭感到困擾,因為不同於幼兒,成人很明顯具備一定的力量。大人很清楚,小孩相較之下是種弱小無力的生物,所以再怎麼撒潑,大人也不至於感到害怕;但三十歲的成人不但有力氣,又有頭腦,要是胡鬧起來,絕對會讓旁人不得安寧。
·
如果能在小時候就滿足「撒嬌」這項欲求,人類就會自然而然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並發展出「自發性」(spontaneity)。自發性這種高層次的欲求,必須在基本欲望滿足後才會產生,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如果就這樣帶著三歲的欲望長到三十歲,未滿足的部分會導致他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也不會產生想進一步做點什麼的自發性,更不會想挑戰未知的事物。這樣的人總是等著別人服務,而且絕不會改變自己被動接受的姿態。
·
就算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只要是心裡壓抑著基本欲望的人,必然會在某個層面表現出被動的態度。這樣的人往往無法為自己做決定:對外,他們會為了他人的願望而行動;對內,則會受制於壓抑在潛意識裡的基本欲求。
·
換言之,這樣的人被緊緊拴在較早期的成長階段。小時候的欲望不但一直留在他們心裡,更糟糕的是,還不能把這一點表現出來。
·
#越是對自己執著 #越是缺乏自我
·
人類是種很會壓抑的動物:壓抑自己對父母的恐懼、自己對他人的攻擊性,或是「撒嬌」這種最基本的欲望。小時候能黏著雙親撒嬌的人,在滿足這種基本欲求後,接著就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欲望。能對父母撒嬌,是種高度信賴的表現,意味著可以安心地在他們面前表現自己;就算不當個「好孩子」,也不用擔心被拋棄。
·
但若是因父母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其他理由而無法盡情撒嬌,這種欲望就會一直留在心底;長大後,再用成人的表情、帶著孩子的欲求去面對世界。
·
從渴望滿足到習慣放棄,這樣的人往往被迫妥協。但相對的,他們即使長大成人,內心仍像孩子一般,渴望他人無私的奉獻,這全都是出於對個人欲望的固執,這樣的人其實是「眼中只有自己」(self-obsessed)的。我們常說的「我執」也是同樣的意思。所謂的「我執」,就是指偏執地想滿足自己的基本欲求。
·
希望別人對自己敞開心扉,希望別人主動靠近,絞盡腦汁想要擁有更緊密的人際關係,這都是因為小時候沒辦法好好黏著大人撒嬌的緣故。
·
三歲的孩子希望所有人都注意自己、所有行動都以自己為中心。當這種欲望沒有獲得滿足時,長大後就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要別人不繞著他轉,就會覺得不爽。這樣的人就算成年了,還是會想擁有這種人際關係。相反的,真正成熟的人,就算並非身為群體的關注焦點,也能覺得開心和滿意。
·
三歲的孩子得不到關注時,會憤怒地攻擊對方,但三十歲的成年人根本不可能這麼做,於是會把這種遭到忽視的不滿投射在各種層面上,想方設法去找對方麻煩。
·
若你常常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不滿,應該先反思一下:「撒嬌」的基本欲求是否壓抑在你心裡?被迫放棄任何一種未獲滿足的欲求,都是很強人所難的事。正因如此,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要求才會這麼多;又因為別人達不到這些要求,感到不平與不滿。
·
從「欲求遭到壓抑」這一點來看,眼中只有自己、我執和缺乏自我其實是一樣的:
⁝基本欲望沒有得到充分滿足,
⁝形同被迫放棄,而且還得壓抑它;
⁝但是潛意識仍執著於想滿足它,於是形成了我執。
⁝同時,由於基本欲望的不滿足,
⁝因此無論到幾歲,
⁝與年齡相應的高層次欲求或願望都不會自然出現,
⁝也因此導致自我意識的缺乏。
·
害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壓抑它的人,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三十歲時,不敢正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四十歲時,不肯面對希望別人如何相待的期望,這麼做無異於拒絕接受關於真我的重要事實。
·
本文引自《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作者加藤諦三為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世和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以及日本精神衛生學會執行委員。本書由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發行。
·
實體書:https://tinyurl.com/y5qts4au
電子書:https://readmoo.com/book/210169830000101
·
同場延伸閱讀
 ̄ ̄ ̄ ̄ ̄ ̄
《練習不壓抑》 https://tinyurl.com/in-and-out
《從此不再壓力山大》https://tinyurl.com/stressBYEBYE
求才若渴意思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贈書活動!1/21(四)前留言+公開分享,就會由商周抽選三位朋友贈書!以下是我的推薦序:
推薦序/謝伯讓
2004年,在美國許多路邊的大型看板上,莫名其妙的出現了一個廣告:
{First 10-digit prime found in consecutive digits of e }.com
大多數的一般人,都對這個廣告視而不見。唯有少數眼尖的人,才會注意到這個廣告,並且憑著好奇心和毅力去解開其中的謎題。這個謎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揭曉答案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廣告對於背誦填鴨式教育的一些省思。
在台灣,每年都培養出許多「頂尖」的高中學生,這些學生,從小就縱橫考場、敗敵無數,個個都是萬中選一的考試高手,可是這些高中生在進入大學與職場之後,往往會發現,現實社會的運作方式似乎和自己過往的訓練南轅北轍。
學生們自幼就開始大量訓練的考試能力,其實是一種經由死背來快速掌握知識以及解題的「執行力」。這種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在面對有單一制式解答的問題時,快速找到答案。
然而,學生在進入大學和現實社會之後,他們所面對到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能力,往往都不是這種死背解題的「執行力」所能應付的,因為這些問題都沒有單一解答,也不能靠背誦和記憶來解決。
比方說,在大學的實驗室中進行專題研究時,如果想要知道如何找出清除海上油污的嶄新方法,請問背誦能力能告訴你答案嗎?又例如,在進入社會之後,如果公司老闆要你找出潛在的新客戶,請問考試訓練出來的解題能力,能夠解得出這種沒有單一制式解答的問題嗎?
我們的教育鮮少告訴學生,在進入大學和研究所從事研究、或是進入職場解決問題時,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思考力」!
那什麼是「思考力」呢?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上田正仁在《思考力》這本書中,把思考力定義細分成以下三種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
發現問題的能力,是以一種懷疑批判的態度,去質疑他人所不曾質疑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將問題進行整理解析,提出假設然後進行驗證的能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則是一種不棄不餒,致死方休的思考態度。
原來,2004年在美國路邊大型看板上的廣告,就是在尋找那些少數擁有「思考力」的人!真正擁有思考力的人,可以透過其「發現問題的能力」,看到這個廣告的怪異之處,然後再透過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步步經由設計程式來找出答案。最後再靠著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能解開其中一道又一道的關卡與障礙。
在解開了所有謎題之後,他們直接收到了谷歌的面試通知。原來這個廣告是網路科技龍頭谷歌刻意放出的「釣魚」徵才資訊。
在面對一個沒頭沒尾、沒有外部誘因的資訊時(廣告上並沒有標明那是谷歌的徵才廣告),如果有人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且堅毅不饒地解決問題,那他們一定擁有過人的思考力,在面對未來未知的難題時,也一定有能力面對,而這也就是谷歌想要的最佳人才。
更重要的是,求才若渴的谷歌想要這種的「思考力」,並非是天生固定的能力,而是可以透過訓練來培養的!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上田正仁的這本《思考力》,一起提升思考力吧!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576
求才若渴意思 在 嗜才若渴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嗜才若渴意思」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求才若渴- 教育百科ㄑㄧㄡˊㄘㄞˊㄖㄨㄛˋㄎㄜˇ qiú cái ruò kě. 開啟關聯取消關聯收藏開啟詞條名稱:求才若 ... ... <看更多>
求才若渴意思 在 求才若渴同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求才若渴同義」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求贤若渴_百度百科求贤若渴,汉语成语,拼音是qiú xián ruò kě,意思是形容对人才的迫切,指珍惜人才。 ... <看更多>
求才若渴意思 在 嗜才若渴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嗜才若渴意思」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求才若渴- 教育百科ㄑㄧㄡˊㄘㄞˊㄖㄨㄛˋㄎㄜˇ qiú cái ruò kě. 開啟關聯取消關聯收藏開啟詞條名稱:求才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