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氣候變遷正在侵蝕全球的的沙灘海岸線,根據<自然氣候變遷期刊>三月發佈的研究報告,分析了1984年到2016年的衛星照片發現,全球約 1/4的海灘,正以每年 0.5mm的速度向陸地後退,科學家們計算,到了2100年,全世界約有37%的沙質海岸線將會沒入海平面之下。
而在韓國海岸侵蝕調查結果更顯示,韓國六成海灘都正面臨嚴重侵蝕危機逐漸消失中,在以海邊風光聞名的濟州島,過去50年間,濟州島的海岸沙丘80%以上消失不見蹤影,面積逾1000個足球場,還有許多沙灘因為沙土流失嚴重,露出大小不一的石塊,形成落差達到一個人高的沙丘斷崖,海灘不斷流失,海岸線持續後退的結果,導致週邊植被露出了根部而枯死,整個沿岸生態都遭到了破壞。
{內文}
(新聞旁白)
以蔚藍大海和海灘風光自豪的濟州島,稍微換個視角,看見的卻是這樣坍塌的沙丘。
(記者)
這裡是位於濟州西歸浦的黃牛峙沙灘,昔日以整片黑色沙灘著稱,現在卻出現了一像這樣人高的沙石峭壁,為了防止沙子繼續流失,只能以黑色布臨石蓋住沙地,遊客們慕名而來尋找的海邊,已經不復往日模樣
因為地球暖化效應 溫度持續升高,正在對全球海岸線造成嚴重侵蝕,過去以海邊風光做為觀光賣點的韓國濟州島,各個知名海灘正逐漸變得面目全非,而最終可能將會消失。西歸浦的和順金沙海岸沙灘面積已經縮小了三分之一,下摹里以細沙聞名的海水浴場不見細沙,反而分佈著大小不一的石頭難以行走,當地的海水浴場不得不關門停止營業,根據一項調查,濟州島海岸沙丘縮減面積已經等同於1千個足球場。
(新聞旁白)
過去50年間濟州島的海岸沙丘80%以上消失不見蹤影,面積逾1000個足球場
(楊秀南/濟州環境運動聯合對策社會局長)
在海岸沙丘上建造建築物或濱海道路,導致海岸沙丘的侵蝕加速,而建造防波堤更讓海流發生改變 又加重了侵蝕現象
(JTBC記者)
隨海邊沙土不斷流失,圍繞著海灘沙地生長的植被露出了樹根,最後就像這樣枯死了
導致海灘沙丘不斷流失,海岸線不停後退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地球緩化導致氣溫上升 海平面升高,沙灘逐步遭到海洋吞沒,並且強風掀起巨浪比起過去更加頻繁的出現,集中豪雨強度增加持續時間更常,極端氣候讓海灘持續遭到沖刷流失,而人類建造起防坡堤,試圖緩和極端氣候對城市的影響,卻是對保護海灘行動幫了倒忙,因為這些堤防干擾,甚至改變沿岸洋流方向,進而破壞了能夠為海灘補充沙源的自然機制。
三面環海的韓國,海平面每年平均升高2.97mm,升幅度還在逐年加大,夏季出現高溫謷報的天數,預計到了本世紀末,還將增加至3.5倍。海洋水產部從2003年開始,對全國海灘侵蝕狀況進行調查,2019年的白皮書報告顯示,超過六成的海灘都面臨嚴重危機,在進行侵蝕等級評價的東海岸54處海灘中,41處被評定C及D等級,以江陵正東津海水浴場為例,2010年沙灘寬還有43.1公尺,2018年已經縮減到只剩40.7公尺,到處是裸露的石頭,侵蝕等級已經進入嚴重階段的D級,海岸線不斷後退的結果,當強風掀起越來越高的巨浪,海水甚至直接打上了路面和民宅。而三陟市沙灘在沙石嚴重流失後,與原來的水平面出現巨大的高低落差形成了沙丘斷崖。韓國全境,六成以上的海灘都面臨了海灘正在流失中的危機。
(新聞旁白)
侵蝕的發生原因主要有兩種,巨浪 颱風 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化,還有人工構造物設置等開發行為也加速海岸侵蝕
(金仁浩/江原大學地球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
洋流流向改變化會導致波向(wave direction)變化,因而打破過去幾千年來一直維持的平衡狀態
海灘正在消失中的現象全球皆然,根據<自然氣候變遷期刊>三月發佈的研究報告,科學家們計算,到了 2100年,全世界約有37%的沙質海岸線將會沒入海平面之下。而分析1984年到2016年的衛星照片發現,全球約 1/4的海灘 正以每年 0.5mm的速度向陸地後退,受侵蝕的速度,更以平均每年 0.1毫米的速度加速當中,海洋學家佛斯杜科斯(Michalis Vousdoukas)指出,受到海岸線後退威脅的沙灘,理論上可能後退超過100公尺,而實際上,多數國家的沙灘寬度根本就小於50公尺。
海灘通常是抵禦沿岸風暴和洪災的首道防線,當海灘消失,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恐將加劇,流失中的海灘更將從根本上破壞沿海的生態系統,根據調查,1996年至2016年之間,全球多達1萬平方公里的紅樹林遭到破壞,海灘消失危機不只是對人類城市和經濟活動的衝擊,更將是一場自然生態的浩劫。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8.01《文茜世界周報-亞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GQshJSMItE
江陵去三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代十國分別是 哪五代哪十國?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宋朝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形成了與契丹( 遼)對峙的局面。
五代十國是哪五代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一、後梁
後梁(907年—923年),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實行兩京制,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後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後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別,故又稱朱梁。
二、後唐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河東。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勗即晉王位。
923年李存勗在魏州(今河南安陽)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年底李存勗滅後梁,定都洛陽,史稱後唐;926年滅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從誨內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附;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
三、後晉
後晉(公元936年—公元947年)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公元936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一共經歷了兩帝,十二年,另別稱為石晉,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後遷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
石敬瑭死時,立侄石重貴為繼承人。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公元944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
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這樣後晉的主力就喪失了。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覆滅。
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
四、後漢
後漢(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中原王朝,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後唐覆滅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公元947年,契丹滅後晉後佔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汴州。
公元948年,劉知遠第二子劉承佑嗣位,即漢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平之,但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
五、後周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後一個中原王朝,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共計歷經三帝,享國10年。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受後漢高祖劉知遠重任。郭威是劉知遠臨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他奉後漢隱帝劉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鎮叛亂。郭威登基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減輕和免除了許多徭役,同時整頓軍紀和管理機構內部的腐敗。
柴榮繼位後不久親自領兵抵抗北漢的進攻。在高平之戰中他親臨戰場,在出師不利、己方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敗北漢軍隊。隨後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從955年到958年他三次親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稱號、幾乎將所有長江以北地區割給後周。
959年柴榮再次北上攻遼,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攻到幽州。不久柴榮病逝,其幼子柴宗訓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結鎮、定二州將謊報說遼國和北漢聯合進犯,領兵到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後周首都是開封,統治範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陝西中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地區。
五代十國是哪十國
十國為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一、南吳
吳國(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政權之一。為楊行密所建,又稱「楊吳」,亦稱「南吳,弘農,淮南」。
919年(唐天祐十六年),獨立建國,改元建制,但統治者並未稱帝,僅稱吳王。927年(吳順義七年),楊溥稱帝。937年(吳天祚三年),吳帝楊溥禪位於徐知誥,吳國滅亡,歷4主,立國35年。
二、吳越
吳越(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吳越先後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吳越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吳越國曆三代五王,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七十二年。從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後存八十六年。
三、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國政權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於成都(今四川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
前蜀盛時疆域大致在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帝,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後,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很繁重。王衍繼位後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敗。
公元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勗發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滅。
四、後蜀
後蜀(934——966),又稱孟蜀,是五代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比前蜀要小,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陽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後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
五、閩
閩(909年—945年),五代十國之一,先後定都於長樂(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甌)。
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死王延翰奪位,並於長興四年(933年)稱帝,建都長樂,年號龍啟,之後閩政變內亂不斷。閩天德三年(945年),閩正在打內戰時南唐出兵將其攻滅。
六、南漢
南漢(917——971),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政權之一。位於現今天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40多萬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今廣東封開)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餘。
劉謙死後,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清海節度使。公元907年,劉隱受後梁封為大彭郡王,公元909年改封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為南海王。
劉隱死後,其弟劉陟襲封南海王。劉陟憑藉父兄在嶺南的基業,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東省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
次年十一月,劉陟改國號漢,史稱南漢,並更名劉岩,後又更名劉龔,終名劉龑(音岩)。史稱南漢高祖。971年為北宋所滅,歷四帝,五十四年。
七、南平
南平(924年-963年),又稱荊南、北楚,高季興所建,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南平都城為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
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繼衝,於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納地歸降。
八、馬楚
楚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楚,又稱南楚、馬楚國、馬楚政權,長沙為王都。楚國創始人馬殷,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鎮,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
楚自896年馬殷任命節度使到951年楚國滅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
九、南唐
南唐(937——976),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江蘇南京),後遷都南昌。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
南唐雖偏安於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唐最盛時幅員三十五個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十、北漢
北漢(951——979)是五代十國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史稱北漢。都城晉陽(今山西太原)。領土為十二州,大致位於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北漢依附於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後被北宋所滅。歷四帝,共28年。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江陵去三陟 在 Padper.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遊世界
#今期去邊好
【夏日「韓」海遊】
夏天梗係要去下海邊!韓國嘅江陵市、東海市同三陟市係當地睇海景嘅熱點。如果想一次過玩勻呢幾個地方,呢個海洋列車之旅好似又幾悠閒喎~
Source: http://bit.ly/2sYPhMV
#padper #韓國 #正東津 #東海 #三陟 #火車遊 #海洋列車 #海景 #日落 #村落
[交通專欄] 海洋列車(바다열차)
與蔚藍海洋對望,沿著海岸奔馳的海洋列車,讓您用不同的角度好好欣賞正東津海邊、墨湖港、三陟海邊景色🌊江陵市、東海市、三陟市一到夏天就成為熱門景點,附近景點像是正東津時間故事館、墨湖燈塔、東海Nongoldam巷、三陟海洋鐵路自行車等等,讓您兩天兩夜都玩不完喔!詳情請看→http://bit.ly/15JUok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