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在地人則是從自己的體驗與生活史裡找結論。
在高雄生活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與夏季暴雨互相博弈的歷史。從現在倒數回去,還有2018連續一個月的豪雨、2010 #凡那比風災、2009 #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2001 #七一一水災(潭美颱風)和1994的 #八一二水災(道格颱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二水災,那時候我還在唸國小,大概是吳敦義市長任期的中段。那次是慘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家住後驛,陳其邁的蕃薯園隔壁那邊,整個地下室被灌到全滿。害我還要跟我老爸到他上班的工廠搬抽水機來抽。
八一二那次受災最慘的,就是岡山嘉興里,地名叫「五甲尾」。不誇張,那次嘉興里水淹超過一層樓高,淹到連中山高都路面浸水、雙向道路中斷。好里加在我爸的工廠在燕巢,比嘉興里早一個交流道下去,不然可能真的要上演中山高驚魂記了。
因為國小唸升學班的關係,班上同學來自三民區各角落,甚至有跨行政區就讀的。打電話跟同學喇賽都可以聽到(舊)高雄市各區的災情。三民區最慘的大概就三個區塊:高醫後面孝順街,寶珠溝匯流進愛河的區塊,滿滿淹一層樓。澄清路靠近交流道那邊,還有本館近殯儀館那邊也是災情慘重。再來就是鼓山靠近火車站(對,當時還有鼓山火車站,相當於今天的鐵路地下化/輕軌鼓山站)也是慘兮兮。
嚴格來說,後驛絕對不是高雄市區最會淹水的地方,如果我家的地下室都被灌滿,那地勢更低窪的,像澄清路、本館、寶珠溝、中都這些地方,慘到什麼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這,就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高雄。大家都知道高雄有一句俗話叫「不做不錯是我敦義」,而且老實說余政憲也不是多高明的縣長。1994水災過後,吳敦義還是順利連任再做四年市長,而高雄的治水建設也就繼續空轉四年。
到了謝長廷任內,2001的七一一水災,我老家的地下室又被灌滿了。高雄縣市整體的受災程度,與七年前的八一二水災不相上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舊)高雄市的治水政策,也是從謝長廷開始引進新思維和新的執行力。一個關鍵詞,就是柯文哲也很愛唸叨的「#海綿城市」。事實上海綿城市在台灣的祖師爺,就是謝長廷,還有他的手下大將、後來當過柯文哲的副市長(據說被柯糟蹋得很慘),現在又回高雄幫忙陳其邁的林欽榮。
當然謝長廷的努力很難一下子看到成效,所以七一一照淹不誤。一直要到謝長廷任期的後半段的2005年,他都已經升任行政院長以後,高雄的第一個滯洪池(本館的本和里滯洪池)才完工告竣。
萬事起頭難,有了示範案例,後續的海綿城市政策就比較上軌道了。陳菊大致上是延續謝長廷的做法,很快地,最嚴苛的考驗-2009的八八水災就降臨到大高雄頭上。
當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講可能會有點傷害到(舊)高雄縣的朋友們,八八風災的時候,縣區受災非常慘重,但市區的狀況就明顯比1994、2001要好上許多。
那時候我家已經從後驛搬到凹仔底的大樓社區,靠近高雄巨蛋那邊。「凹仔底」顧名思義就是個地勢很低窪的地方;我很小的時候都還是一片稻田和埤塘(大概也是因此後來演變成「農」十六重劃區),必然的淹水重災區。
而來到2009八八水災的時候,凹仔底已經不太淹水了,連瞬間暴雨積水的狀況都有限。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舊)龍華國小當義工搬運物資,地上都是乾的。時間回到1994、2001絕對不會是這樣狀況。當然八八水災(舊)高雄市也不是完全倖免於難,市區邊陲的前鎮河、後勁溪流域還是有零星災情。但已足以證明,在謝長廷到陳菊這段期間,高雄市區的治水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2010高雄縣市合併,帶來的是更嚴苛的治水考驗。縣市合併升格以後,高雄成為六都裡面面積最大者,也是全台第四大的縣市(前三名是花蓮、南投和台東)。
縣市合併了,正是必須花錢去彌補舊縣市之間的建設落差的時候。尤其治水這件事,河流又不分縣市,一旦合併升格,就沒有理由說我管好市區就好,縣區不關我的事這樣。
但是在馬英九政府苛扣之下,財政資源不增反減。其實都說海綿城市,海綿城市這四個字底下的潛台詞,是 #窮人治水。台北的那種資源無限的優勢,治水政策是這樣的: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堤防蓋到恨天高,基隆河截彎取直,外加亞洲最大級的玉成抽水站,以人為的方式硬把市區的水抽到基隆河去。還不夠?二重疏洪道跟員山子分洪道,經費給它開下去…
但是台北市是從蔣介石時代就一路暴力砸錢治水,三五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所花的錢,換算到今天的幣值,少說上兆起跳。而高雄升格以後能拿到的治水經費有多少?大概不超過五百億。
但窮有窮的搞法。說白了,任何人為的硬體建設,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硬體建設搞得愈多,就愈要用更多的人為手段、花更多的錢,去防禦天災。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高雄沒有台北的資源,但有比台北更多的空間,去重新思考都市與自然的平衡。
所以也就有以滯洪池為主體的海綿城市政策。從財政上講,挖滯洪池比蓋堤防、截彎取直和開鑿引水隧道,要便宜至少一個數量級。從人文和水文講,其實高雄在1970~1980年代的大規模市區擴張,填掉了很多天然埤塘;開挖滯洪池,也不過就是把原本就是埤塘湖泊的地方,還給自然界的水而已。
海綿城市雖然便宜,但是有效。
但任何的硬體建設都是要花時間的,尤其在經費拮据、資源排擠之下,花的時間更久。2010縣市合併,縣市交界區的治水政策,不可能三、五年就收功。
2018韓流崛起的那年,就是建設差一點點還沒到位,而又遇上諸多不幸因素和惡意操作,所造成的悲劇。其實2018~2019之間,是高雄剛好要進入基礎建設完工大爆發的轉折點,偏偏這年遇上了連續下一個月暴雨的不幸天氣。
要知道任何的人為治水手段,都是在阻擋一時的洪峰,但很難阻擋得了持續幾天、一個禮拜甚至整個月的強降雨。憑良心講,2018即便在如此長時間暴雨侵襲之下,高雄市區的狀態,並不比2009八八風災的時候差。而舊縣區的重災區,像岡山靠近典寶溪的白米、劉厝(網路名人四叉貓的家鄉),還有上面提到水淹中山高的嘉興,鳳山溪上游大東、鳳西一帶,仁武市區乃至獅龍溪上游一帶,都有顯著的改善。
比較有歷史感的老高雄人,在2018那個時間點,應該都知道市政府已經盡力了。我不會矢口否認說2018高雄完全沒有災情,像上面提到的嘉興還是淹了一下,茄萣彌陀永安等沿海地區也都有狀況。但,至少大家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哪裡哪裡淹了一層樓」演變成「路上多了幾個天坑」。這樣講雖然很消極很沒面子,但絕對看得到進步,而且進步不是一點點。
我倒是不怎麼建議檢討韓國瑜。因為韓國瑜在任也就那麼短短的一年半,而市府官僚憑著長年的經驗撐著,市政品質雖然明顯看得到下滑,但還談不上斷崖式的大崩壞。韓國瑜之所以被罷免,與其說是高雄市政崩壞,更多是因為他「吃碗內看碗外」,急著跑去選總統,以及選總統期間的各種誇張言行來的。
但這不代表韓國瑜被罷得冤枉。因為我們知道,韓國瑜是一個既無紀律性,也無責任心的人,是更不折不扣的政治無產階級流氓;他這一年半裡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擺爛和玩無本的政治博弈。短時間內,市政還可以靠著市府官僚體系的慣性撐持著,再給韓國瑜多做半年一年,「斷崖式崩壞」必然會到來。
時間來到現在,高雄又像2018一樣,遇到長時間的豪大雨侵襲,雨勢比起當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高雄的整體災情,比起當時似乎又輕微了一些。
說高雄完全沒有災情,未免也太粉飾太平,像鳳山區忠義里(算是整個鳳山最市中心的一塊,靠近鳳山高中、舊縣府和聖王公廟那邊)就有淹水一個車胎高的狀況。這邊的狀況比較複雜,畢竟地段太核心,對外排水只有已經水泥化且無任何行水緩衝區的窄窄的曹公圳。而要設置滯洪池的空地更是一大難題。只能盡力去找答案了。
至於山區的部份,我只能說,人定勝天這一套思想是靠不住的。還是一句老話,任何人類的硬體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人為手段或許可以緩解平地都市區的水患問題,但是面對到高山大川,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避災、救災,部落建設盡量避開高風險區域,而災前撤離疏散要及時。要完全扼止山區災害的發生,老實說,以人類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
講了這麼多古,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不可能完美,講完美太臭美;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但進步看得到,市府過去的努力看得到,市府對未來的規劃也看得到。再無限上綱式地苛責,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而無限放大現在的狀況,然後帶「#懷念韓國瑜」的風向,這就大可不必了,只會貽笑大方而已。
河堤社區歷史 在 林美燕 南區·安平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燕工作日誌 ▍110.8.4 第3屆第5次定期會大會總質詢自由發言
#改善南鯤鯓河堤雜草叢生環境 #提升社區品質
南區鯤鯓除了鄰近海景外,具有宗教文化歷史背景與教育意義,聚落巷弄中古井,還可以同時看到台灣好幾個時期的建築風貌,濃厚的人情味,地理位置優越,足以發展為地方亮點。
再加上作為活絡地方聯外交通的安平港聯外道路,只要沿著一旁海堤很適合民眾清晨、傍晚晨跑散步,還能一邊欣賞海天一色的美景,根據當地陳金江里長與地方多次反應堤防環境,卻常見雜草叢生。
沿線約3公里長範圍,僅有一個部分是由木球協會社團認養申請使用,透過協會對周遭投入諸多自發性的維修,例如:除草、撿拾垃圾等清潔維護管理等,與一旁雜亂無序形成對比。
這大面積範圍牽涉範圍廣、權責單位多,難有多餘人力與資源可即時處理維管,只能任憑荒廢長草,因此美燕在質詢時向黃偉哲市長提出,市長也允諾會交由副市長統籌各相關局處共同研擬改善方案,以促進地方發展。
#調整竹溪河水水位警報器功能 #減少民眾災損
此外,美燕也提到,面對現在的極端氣候,每一項工程市府都要把各種因素考量進去,讓民眾的災損能降到最低。水利局於竹溪「走得橋」下方橋墩處設置二層級水位高程警報器,以及影像監視器,但水岸警報器設置在河岸前後段兩側,反而設置較靠近住宅區,質疑難以發揮功能及時通知在園區內的現場人員迅速撤離。因此建議,對應強降雨突襲,竹溪河水水位警報器需調整讓第一時間讓民眾有風險意識。
--
#台南市議員林美燕
河堤社區歷史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把頭汴坑溪打造成民眾遊憩的好所在
➡️四月六日虹安來到台中大里區 #頭汴坑溪 進行環境會勘,爭取將頭汴坑溪環十九甲區域之高灘地 #再生利用,地方也希望在河岸開闢 #運動休憩空間。
➡️台中市大里區的十九甲地區人口密集,近年來戶數人口均為正成長,每年增加都在1000戶上下,但綠地不多、休閒空間不足,而頭汴坑溪位於台灣中部,屬於烏溪水系,為大里溪支流,分布於臺中市大里區東北端、太平區大部分地區及新社區西南端。
➡️虹安認為,台中的柳川、綠川都是台中歷任市長重要的政績,在中部歷史發展上,可以說是 #台灣威尼斯,但相較對於頭汴坑溪投入經費與心力遠遠不及台中舊市區,因此我們不禁要問,以大里區這樣人口密集的地區,去年甚至有一千戶的成長,在人口增加的同時,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遊憩空間,頭汴坑溪這邊有非常大的潛力,規劃像是在河堤上面以棧道的方式可增設自行車道,現任市長應該來重視並好好打造。
➡️大里區立德里長江和樹表示,大里近年來人口快速移入,對於休憩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河岸中可以來做一個休憩的部分,不求大型建設,只希望小朋友或長輩有個騎腳踏車、散步的地方。
➡️另外虹安有發現到雜草的部份有些美學衝突,右邊是比人高的草,左邊是溜冰場,並詢問是否為河川局負責?怕是會有 #治安死角 的疑慮;江和樹里長也一併提到現在天氣炎熱毒蛇出沒多,小朋友在旁邊被毒蛇咬到誰要負責? 旁邊的溜冰場,大雨也怕被沖走,雖然520有來檢修說沒問題,但不管有沒有溜冰場都希望把路弄平,讓小朋友來騎腳踏車,有個休憩的地方。虹安也再次表示,遊憩的地方如果在安全範圍可施作,市府那邊就要開始做,觀旅局也贊同了,應大刀闊斧來做!而河川局就是處理溜冰場這邊雜草叢生的問題,請盡快清除。
➡️對此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副局長張稚暉表示會儘速來處理,水利署負責的是河川的防洪和安全,如果市府要做步道、休閒設施,第三河川局樂觀其成。代表觀光局出席的官員說,可以考慮規劃興建自行車步道,有助於提振當地的觀光。
➡️而附近的居民也來到現場提出訴求,希望頭汴坑溪未來是否可以整治成類似大佳河濱公園這樣子有讓居民遊戲的空間,我想這樣的民願是同為國家服務的我們該去重視聆聽的。呼籲市府與水利署能夠重視頭汴坑溪與地方環境的共同發展。
#生活綠品質從你我做起
#感謝媒體報導👉🏻👉🏻👉🏻
自由時報-打造大里河濱公園 三河局樂見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441515
中時新聞網-打造頭汴坑溪高灘地 成大里的大佳河濱公園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06004925-260421
聯合新聞網-台中大里頭汴坑溪再漂亮一點?立委、里長請命
https://udn.com/news/story/7325/536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