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輪迴 🇲🇲
「當日夜交替,恐懼與抗爭的輪迴...」緬甸示威者於3月8日在各大城市發起全國總罷工,呼籲民眾罷工走上街頭施壓軍政府。而不甘示弱的軍政府除了早前佔領各大城市的醫院和大學之外,也加強鎮壓力道,導致昨天至少有三名示威者在混亂中頭部中彈死亡。自2月1日軍方發起政變至今,已經有至少50名示威者死亡,約1,800人被逮捕。隨著民怨加深,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當然亦加入罷工行列,當天有許多店家、工廠和銀行都關起門來,民眾持續上街抗議。不過街道上除了連日抗爭的痕跡——催淚彈、橡膠子彈、血跡、磚塊等等,還出現了一排又一排高高掛起的筒裙。當飄揚的筒裙擋在前線示威者面前,這代表什麼?
.
自政變後實施宵禁以來,仰光的三橋區(Sanchaung)仍有民眾違抗宵禁,上街抗議。軍方於3月8日晚圍堵三橋區約200名示威者,同時挨家挨戶搜查,聲言要懲罰任何來自三橋區外的示威者。根據《彭博社》報導,一位目擊者居民表示,「軍方已經封鎖(三橋區)四條主要的道路,示威者根本無處可逃,只能在附近居民的支持下躲進大樓裡。」
.
軍方在搜查過程中,街道不斷傳出槍聲;從拍攝的影片也可看見,示威者在街道上竄逃、軍方將武器指向沿路的房子,辱罵女性示威者為「妓女」,威脅要射殺示威者。
.
為此,憤怒的仰光民眾不顧宵禁上街抗議,要求軍方釋放受困的示威者。聯合國秘書長也呼籲軍方克制行為,釋放所有的示威群眾。所幸軍方在清晨時間漸漸撤退,原受困的示威者也得以被釋放離開。「有很多人提供免費的便車,他們都很歡迎示威者!」一名年輕示威者Shar Ya Mone告訴《路透社》,她當時和其他15至20人被困在三橋區的一棟建築裡,順利逃離追捕。她表示將會繼續抗爭,「直到獨裁政權總結。」
.
示威的抗爭能量在夜晚的宵禁時間會被削弱,不僅網路被封鎖難以得到消息,配槍的軍方會在夜裡巡邏、對空鳴槍。不過當場景交替成白天之後,示威者便有機會利用各種方式——將筒裙、磚塊設置成路障、將軍隊總司令敏昂來的照片貼在任何防禦道具上——與軍方對抗。
.
在白天的抗爭景象裡,「筒裙」(Longyi,也稱為籠基;女性穿的稱htamein)是極具緬甸地方特色的示威方式。筒裙為緬甸傳統服飾,是一塊繫在腰間上、長方形的布,人們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調整筒裙的長度。筒裙舒適透風,也因此成為緬甸人的日常穿著。不過女性的筒裙()卻被視為不潔之物,因此緬甸人都會避俗,不將女性的筒裙掛在超過人頭的高度,以免招來不幸。
.
抗爭演變至今越發激烈,筒裙的出現也意味著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前線,成為運動重要的力量。這些女性在3月8號罷工當天——同時也是國際婦女節——舉起筒裙高喊:
.
「我們的筒裙,我們的國旗、我們的勝利!」(Our Sarong, Our Flag, Our Victory)
.
她們不僅將筒裙高高掛起,還將之綁在竹竿上當旗幟揮舞,象徵對抗軍方,也挑戰緬甸長久以來的父權體制。而男性示威者也將筒裙戴在頭上設計成各種造型,表示對女性的支持。
.
這一招對於迷信的軍方而言確實奏效,他們深信女性的下部以及遮蓋於此的筒裙會削弱男性的力量。因此,從鄉下地區到大城市如仰光的大街上開始出現一排排如旗幟般飄揚、五顏六色的筒裙,甚至還有女性的貼身衣物。這些筒裙和貼身衣物擋在示威者前方,一時間成了為示威者爭取緩衝時間和空間的保護屏障;同時也將軍方阻擋開來,成了軍方們寸步難行的障礙。
.
「年輕一代已經不再迷信了,但軍方卻深信不疑,這成了他們的弱點。所以當發生緊急狀況,我們就可以爭取更多時間撤離!」其中一名示威者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從民眾拍攝的影片看來,警察和軍方在移除掉高掛的筒裙後,才願意繼續前進。筒裙效應之大甚至讓軍方在日前臨時發布緊急命令,禁止女性將筒裙高掛在僧侶或男性可以行走的地方,部分地區更出現軍方焚燒筒裙的畫面。
.
緬甸政變至今已36天,隨著衝突越來越激烈,從香港和泰國示威中吸取經驗的緬甸民眾也開展出屬於緬甸、多元的對抗方式,尤其民間的能量也有凝聚的機會,此次正視女性的筒裙革命便是最好的例子之一。此外,也有越來越多民眾無視軍方威脅加入公民抗命運動(CDM),也有部分軍警方辭職加入抗爭。這一些逐漸凝聚的能量接下來會如何轉化,又是否有機會成功施壓軍政府釋放翁山蘇姬?
.
對此,軍政府的應對方式自然是加強鎮壓力道和恐嚇,同時斷絕任何可能的反抗能量。軍方目前已宣布吊銷五家獨立媒體的執照,同時緬甸國營電視台MRTV日前更宣布:「在試圖將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同時,多數人要求完全、徹底的穩定,並且呼籲採取更有效的方式來制止動亂。」透過國營電視台,緬甸軍方的言下之意也是:政府的耐心已經耗盡。
.
Photo credit:(1)RT:軍方3月8日晚封鎖三橋區(2)民眾拍攝影片:軍警拉扯民眾頭髮。(3)/(4)AFP:除了畫面中的筒裙,部分民眾拍攝的照片裡也出現高掛的女性貼身衣物
.
#緬甸 #緬甸政變 #HearTheVoiceOfMyanmar #翁山蘇姬 #whatishappeninginmyanmar #myanmarprotests #militarycoup #kyalsin #angelkyalsin #mandalay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夏雪Angela beatri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泰國傳統服飾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 ... 的評價
- 關於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泰國傳統服飾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 ... 的評價
- 關於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泰國傳統服飾,你了解多少?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傳統服飾 的評價
- 關於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泰國傳統服飾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泰國傳統服飾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夏雪Angela beatri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粽子,花蓮的客家味道》
小時候的端午節,媽媽會在家裡擺滿荷葉,糯米、香菇、蝦米、鹹蛋黃等食材,跟左鄰右里在客廳的一角圍在一起,為心愛的家人包粽子。
那時候的粽子很簡單,沒有南非活鮑魚、沒有牛肝、沒有南洋富貴雞,有的只是媽媽的味道。
嗅覺是最能勾起人類記憶的感官,也許那是我們有時候特別想念一樣食物的原因,其實並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它能勾起的回憶和場景。
那是一個下雨天,我受邀到座落於吉安曾大哥的「吉鄉肉粽」體驗他們家的粽子。
放在我面前的,有黃的白的紫的,還有特調的甜辣醬用來配搭粽子,光復鄉農會網室夾心肉,使肉質不那麼柴 ;水煮南部粽口感潤滑,偏甜;蘿蔔乾,客家菜的精隨,就如泰國菜裡頭的檸檬那樣的存在。
「這是客家粽子。」從廚房走出來的曾大哥說。曾大哥是吉鄉肉粽的第二代傳人。
「不好意思,最近我們在忙畢士大教養院的
募款園遊會,讓你久候了。在你眼前的是北粽、南粽和紫米粽。」
我拎起筷子分別夾了一口,北部粽吃起來粒粒分明有嚼感;南部粽軟而綿密有黏性。
除了比較普及的南北粽,曾大哥的小店特色是堅持販賣客家粽:「我們花蓮是客家聚落最多的地方,所以我就做客家粽。到今天為止,我已經做了超過四十年的粽子,在四十年前,我就已經告訴自己,這輩子我都會做粽子。之所以能夠把粽子一做就做四十幾年,說真的我非常感謝有一群跟著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幾年的客家阿姨。」
沿著曾大哥的手指望過去,他嘴裡不住感激的客家阿姨,正穿著客家人的傳統服飾,在廚房默默地為粽子奮力。「我們強調最樸實的材料,用居家最容易取得的菜脯和家裡的豬肉,簡單的炒個蝦米爆個香,就完成了最簡樸實在的客家粽。」簡樸和實在,不就是普羅大眾對客家人的印象嗎?「客家人喜歡菜脯,而客家料理就是要重口味。」曾大哥說。但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們的生活想法也開始改變,變得更著重健康,所以曾大哥也開始提倡少油少鹽少糖。「雖然我們的食材健康了,但依然保留了最基本的用料簡樸和傳統工法。」
因為消費者的求新求變,於是曾大哥開始把質量再次提升,導入在地有機食材的客家粽。「我們目前正在把壽豐的黑糯米做成紫米客家粽,又用鳳林的有機薑黃,做成客家粄粽,除了健康味美,顏色也非常漂亮。」除了令粽子變得更健康,曾大哥也試圖透過食材的差異化,能夠跟城市做區隔,讓花蓮人,又或者到花蓮旅遊的人,吃到不一樣口味的粽子。
「在早期,我們客家做黑糖糕就是用家裡的麵粉,酵母加黑糖,我們現在也一樣,把客家精神一直延續,唯一的不同的地方,是我們改用了在地的有機黑糖。」談起甘蔗,我便記得某個年代,街上總有賣蔗小販的蹤影,那種滋味,至今仍縈繞着喉舌。
曾大哥說,會踏入做粽子這個行業,不是因為「喜歡」而做,是因為得到「讚」,獲得認同而做。這一點跟我當初立志成為一名「職業寫作者」的原因很像,不就是因為獲得認同,有了自己的價值而立志的嗎?正正因為得到別人的讚同,從認可中尋找到快樂的意義。
「小時候家庭經濟環境很不好,所以就跟媽媽一起做粽子,不過是為了一口飯罷了。粽子的門檻很低,比起其他行業,譬如餅乾,手工麵包,都要簡便得多,它不需要一大堆的設備,家裡一個鍋子,一罐瓦斯就可以開工。我們是從家裡的小廚房,邊做邊賣,慢慢擴大到今天這個模樣。」
後來有見生意愈來愈好,曾大哥開始擴大設備,增加人手,研發和增加種類,到了最近,開始研發外面沒有同時又健康的品種,於是誕生了薑黃客家粄粽。曾大哥一臉自豪地說:「我們花蓮是個很好的地方,只要有「花蓮」這兩個字,產物都會優別於其他的縣市,我們花蓮有真正的有機稻米,有機的薑黃,也有有機的蔗園。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在客家精神之下,再加上一些有機的元素呢?」
我望住廚房裡面的客家阿姨,再回頭看看曾大哥,問:「你的孩子以後會繼承你的生意,把客家粽子、客家的理念跟文化一直傳承下去嗎?」
曾大哥安靜了一下,言道:「我只有一個兒子⋯已自有事業。目前也還沒認真找接班,我們最年輕的同事也三十一歲了。」
年輕人都喜歡往外闖,會加入粽子這個行業大多是六年級生,從小接觸家業的孩子更是希望長大後能按自己的興趣發展所長,願意接手家業的年輕人少之又少。
話說到這裡,曾大哥又被電話召喚走了。除了研發新產品,推廣客家文化,曾大哥還熱心公益。單是花蓮家扶中心已參加了二十多年,曾大哥說這只是略盡社會責任、棉薄以赴而已。
除此之外,曾大哥還會到臺北、到香港、到中國大陸推動行銷粽子,而且樂此不疲「我們希望能傳承好味,創新研發,永續百年。」我問他不擔心因為沒有年輕人接手而式微嗎?曾大哥十分樂觀的言道:「不會,歐洲百年酒廠也不盡然是家族接手啊!」
傳統的工藝愈來愈少年輕人入行,過不了幾年,許多傳統的味道也許就會永遠失傳。所以我們更應該在那日來臨之前,好好珍惜這些道地又傳統的味道,讓我們的味蕾,我們的下一代都能給保留延續下去。
店名:吉鄉肉粽(吉鄉手工糕點客家粽)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中央路三段446號
時間:08:00 AM ~ 18:00 PM
電話:(03)857-7775
官網:http://geezongzi.looker.tw
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傳統服飾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精神系列|盡善盡美的旗袍師傅|傳統服飾|敬業樂業 ... “领袖”一词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 【旅遊】泰國曼谷自由行part.3 鄭王廟泰國傳統服飾必穿! ... <看更多>
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泰國傳統服飾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当然来淘宝海外,淘宝当前有474件泰国传统服装相关的商品在售,其中按品牌划分,有傣王妃25件。 在这些泰国传统服装的适用年龄有3岁、4岁、5 ... tw泰國傳統服飾,你了解 ... ... <看更多>
泰國傳統服飾 演變 在 泰國傳統服飾,你了解多少?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每一個國家的傳統服飾,都蘊含了該國的文化。經過多年演變,泰式傳統服飾形成了獨屬於自己的風格,美觀大方得體,盡顯泰國女性之美,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