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的月份🚶♀️你還滿意自己現在的生活嗎?】
「 不同年紀的你,會有不同的需求及嚮往。
因為你持續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
你身邊的關係一再洗牌,人生在世,但求舒服自在。
懂得過生活的人,也會是過好這一生的人。 」
-
你想過著什麽樣的生活?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了嗎?
沒人喜歡空虛度日子,每個人都渴望體現生存價值。
-
來看看臨床心理師洪培芸是怎麽說的 ↓
閲讀全文 👀 https://bit.ly/3659i6k
別錯過購書優惠 🛒 https://bit.ly/3xd8bNX
-
#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 #生活 #生命階段 #生存
洪培芸年紀 在 康健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雖然懷抱不安,但若能每一天都保持積極,「現在」便是未來美好的指引】
🙏洪培芸心理師分享:「如果你想要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可以活出潔淨感、擁抱真正重要人事物的幸福感,那麼你可以打開這本『人生整理之書』。透過居住環境的改變,空間的重新配置,家居用品的捨離及調整,某方面也算是重新打造了自己的人生。」
✍️《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現在就是過著平凡打工歐巴桑的每一天。不過,我並不是只省吃儉用、無趣乏味的過生活,我仍運用巧思讓自己享受生活。若這本書能夠對大家未來的生活多少有點幫助,將會是讓我覺得很開心的事。」
💪這是不論你是30歲或60歲,都能擁有的生活寫照!>>https://bit.ly/2FugmzS
剛剛好的半獨居:與自己的美好相處 #贈書活動請見文末
你滿意自己現在的生活嗎?我讀著《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看著Chocolat細膩的文字,還有美好生活的圖片,立刻心生嚮往,覺得能過著這樣的生活,真是舒服又自在。
也因著內心回歸了寧靜,進而流淌過涓涓滴滴的幸福感受。
你會好奇Chocolat到底是怎樣地生活嗎?又或者現在的你,已經能受到生活美好,過著自己滿意而舒服的節奏了呢?如果沒有,不如一同閱讀這本書。
我格外有感的就是第三章:只留下真正會使用的物品。
如果你追蹤我的個人臉書或粉絲專頁夠久,一定會發現我算是斷捨離生活的力行者。
為什麼呢?你可以試著想想,為何這麼多人喜歡豪宅、渴望大坪數?不就是因為物品太多,沒地方收納與置放。因為一旦空間小,東西多就顯得擁擠而雜亂,同時帶來了內心的煩躁和焦慮感。
然而如同作者所說,多數人都是小宅,丟棄一件小家具,屋內空間就會變得更加清爽。可不是嗎?這不只是清爽感,而是讓你心中開始寬敞起來的放鬆感、餘裕感。
還有她教給你,「如果有的話會很方便」與「如果沒有會很困擾」,哪一項才是你真正該留下的東西。
我非常喜歡閱讀這些「前輩」寫的書,他們早已走在前面,告訴我們無論生活,還是人生智慧。
本書作者Chocolat是日本人,今年64歲,她是在42歲時開始翻轉人生。
孩子還是高中生的時候,經歷婚姻關係的轉變,從兼職的家庭主婦搖身一變成為女性業務!
然後,在60歲的時候開始寫部落格,我也相當欣賞她的這段話「工作是為了賺取生活費。但是透過持續工作,也能夠感受到每天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奏,以及能夠參與社會的生存價值。」
是啊!沒有人會喜歡空虛的人生,每個人都渴望體現自己的生存價值。
如果你想要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可以活出潔淨感,以及擁抱真正重要人事物的幸福感,那麼你可以打開這本書。
它也是一本人生整理之書,透過居住環境的改變,空間的重新配置,家居用品的捨離及調整,其實是重新打造了自己的人生。
還有「別讓自己和不喜歡的東西一起生活。」這個提醒看似平凡,卻受用無比。
如果你觸目所及,就是看起來不順眼,甚至是不喜歡的東西,那麼你怎麼可能會有輕鬆愉悅的好心情呢?
這也是我不時整理家務,定期把用不到的物品捐出去的原因。你捐出去的,並非垃圾,而是不再適合你用,或者是你使用起來,沒有絲毫幸福感,甚至是很麻木的物品。
然而,這些物品卻可能是他人的所需,你把它捐出去,也不會有浪費的罪惡感,反而促成物品的再使用,也是善的循環。
同時,我們也該明白,不同年紀的你,會有不同的需求及嚮往。
因為你持續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你身邊的關係一再洗牌,人生在世,但求舒服自在。懂得過生活的人,也會是過好這一生的人。
我讀著這本書,由衷感受到作者Chocolat正是非常懂得過生活的人(有圖有真相,請參考書中的圖片)
我一直深信,想要過好這一生,擁有美好人生,就要從每一天的生活做起。因為數十載的人生,就是由一天又一天的生活所組成。
祝福大家,都能過好這一生。剛剛好的理想生活,就從珍惜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開始。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EzVeVa
感謝 #天下生活 提供三個名額。
在10/22(四)前,只要按讚+留言+分享,就有機會獲贈好書喔!
💟《為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出軌》 https://reurl.cc/Y6qO2L
💟《微笑憂鬱》 https://bit.ly/2x7fEUL
💟《人際剝削》 https://reurl.cc/W42pRe
💟預約心理治療,請洽 #養心心理治療所 (02)8928-0123
洪培芸年紀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5/08 星期五 絕對音樂】
「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
西,若你樣樣俱全,怎麼會去管別人吃什麼東西呢?
試著體會每一個生命都有缺陷時,就不會再與別人作無謂的比較,反而更能珍惜自
己所擁有的一切。」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中年『三明治族』:試著做和解練習,可以微笑、但不憂鬰…》
一回到家,脫掉高跟鞋,衣服還沒換,直接就倒下。
她原本只打算在沙發上坐一下,卻累到在沙發上睡著,耳環還沒拿下來,臉上的妝還沒有卸。
這時候,突然有人來到她的身邊,輕輕搖醒她。原來是她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寶貝女兒,寫完功課的現在,想要跟媽媽聊聊天,說說話。
一回到家,脫掉鞋襪,領帶還沒鬆開。
他原本只打算在沙發上坐一下,誰知道媽媽一通電話打來,說老爸住院了。
電話裡慌張焦急的聲音,讓他立刻打起精神,一邊安慰著媽媽,一邊想著接下來要怎麼安排請假,主管會不會同意,手邊的專案進度,尤其是跨部門合作的部分,現在進展得怎麼樣了;若是請假,職務代理人會是哪位同事,可靠嗎?腦中飄過更多的待辦事項。接下來,他還要去醫院輪流接替,照顧爸爸。
微笑憂鬱的人,往往也是非常有責任感的人
工作壓力很大,養兒育女的責任及壓力更大。因為必須騰出原本屬於自己的時間,甚至是犧牲自己僅存的時間,從此沒有優質睡眠,要拚命工作賺錢,要為孩子把屎把尿,看前顧後。
原本可以跟朋友喝下午茶或逛街,去接睫毛、做臉或做個優雅華麗、bling bling的光療指甲;跟好兄弟相約打球、爬山,組隊玩線上遊戲。但現在,閒暇的日子、從容的生活節奏,恍如隔世。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你完全沒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不僅如此,你來到青壯年,爸爸媽媽的年紀也大了,身體開始出現退化,可能有慢性病或者突發狀況,需要你來照顧及幫忙。
即使成長過程中,你對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及管教態度有許多怨言,心中也留下了不少陰影及傷痕,但是再怎麼說,當初也是他們克勤克儉、含辛茹苦才把你養到這麼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尤其現在的你,也身為人父人母,有些事你開始能夠體諒,將心比心;有些恩怨情仇、前塵往事,你也同時學著努力把它放下。所以,當父母需要你,你二話不說,當仁不讓。父母的事豈能耽擱?尤其攸關健康,當然必須一肩扛下。
但事情卻怎麼做也做不完,怎麼做也做不好,問題還一來再來:都這麼努力了,爸爸的病況怎麼會沒有穩定下來,甚至是愈來愈壞?怎麼孩子會在學校惹事闖禍,或者被同學霸凌,直到出了大事才被學校通知?為什麼一開始,孩子沒有對你說?……
於是,你忙上加忙,恨不得自己能有三頭六臂,巴不得自己能有好幾個分身,甚至忙到很想往生。於是,你所有的時間、心理餘裕及體力,都用來滿足其他人的需求,還有用來負責。
這些忙碌來自於責任,一個又一個「非你不可」的責任。
為責任賦予新的意義
面對責任之所以讓人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多數時候感受到的,是責任帶來的壓力。
壓力來自於外界的要求,與你現有的資源、能力有著明顯的落差。
在這個落差裡,我們會感受到焦慮,但我們也會努力動用自己的資源,來提升自己的能力,處理這段差距,拉高到相同水平,甚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進而解決掉壓力。
但如果差距持續存在呢?也許是可用資源不夠,也許是自己的能力提升太慢,或者問題一直一直來,解決完第一個,還有第二個,接著還有第三個……這樣的話,要如何讓持續到來的壓力及負擔停下來?
除了責任帶來的壓力感受之外,絕大多數受責任綑綁的人,幾乎找不到,也感受不到責任背後的「意義」。意思是說,養兒育女、照顧父母的責任背後,有什麼珍貴的心理意義?這需要我們看見及認識,並且刻在心底。
從責任中學習,與自己和解
想想看,責任就只是負擔而已嗎?
責任其實也讓我們擁有了跟爸媽相處,跟兒女交心的黃金時刻。
而在相處上,那些習以為常的態度及口氣,我們也獲得了修正及調整的機會。這些正是我們時常忘卻,卻是最珍貴的東西。
重新找到責任的意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會發現,在養育兒女的負擔及辛苦過程中,自己竟然學習到了很多,甚至在教養兒女、彼此嘔氣的過程中,你能夠探索、發現、認識、修復,並療癒了自己當年在原生家庭裡的成長傷痛。
你可能曾經因為調皮搗蛋,就被父母禁足;你可能曾經被父母誤解,遭受到莫名其妙的體罰;你可能曾經被父母苛求課業成績,讓你發下宏願,或者是立下毒誓,今生絕對不能成為這樣的父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蒙受陰影而傷心。
或者是你曾經在國中時期,被父母反對談戀愛,甚至被父母偷看日記,讓你提醒自己,只差沒有在手背上刺字,要學會注重孩子的隱私,因為他們跟你我一樣,不是誰的財產,都是獨立的個體。
你會去調整標準,不去複製上一代的模式,成為高要求的父母。
原本都是少一分打一下,為什麼是八十五分,不是九十五分?為什麼練習過的習題,還會出錯?為什麼吃飯吃這麼慢,還一邊在玩,你這樣有時間寫功課嗎?上禮拜鋼琴老師教的曲子,你練好了沒有?以上這些提醒、嘮叨和逼迫,不會出現了。因為這時候的你,深刻明瞭你和孩子的關係,還有孩子的內心世界更重要。
這不就是責任背後的意義嗎?也是最珍貴的自我成長,它讓你再次回顧了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當你看見責任及壓力背後的意義,都是再一次跟自己和解,療癒當初那個痛苦、難過、委屈及傷心的自己的契機。並且,還能把這些讓你重新回顧,進而醒覺的提醒,運用在你和孩子的關係裡。
面對父母也是一樣。照顧父母的需求確實辛苦及痛苦,卻也讓我們終於看見了父母親會老,而不是活在永恆的中年時空裡:那是父母留在我們心中的樣子。以前總是一通電話,五分鐘內搞定,現在終於能好好地說說話,也能仔細地看看他們了。
我們會因為責任而焦慮及憂鬱,甚至是微笑憂鬱。
但我們也會因為責任背後的意義,真正地認識生命的意義;對你所愛的人,對你重視的人,表達關心及謝意。
作者:寶瓶文化 洪培芸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4160029/157896/%E4%B8%AD%E5%B9%B4%E5%BE%8C%E9%87%8D%E6%96%B0%E6%84%9B%E8%87%AA%E5%B7%B1%E3%80%81%E9%87%8D%E6%96%B0%E6%84%9B%E7%88%B6%E6%AF%8D%EF%BC%81%E5%81%9A%E3%80%8C%E9%80%99%E4%BA%9B%E3%80%8D%E5%92%8C%E8%A7%A3%E7%B7%B4%E7%BF%92%EF%BC%8C%E8%88%87%E7%88%B6%E6%AF%8D%E6%84%9F%E6%83%85%E5%A5%BD%E3%80%81%E4%BA%BA%E4%B8%8D%E8%80%81?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text&utm_campaign=200427)
***************************
洪培芸年紀 在 洪培芸的心理觀察- 我的年齡即將奔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年齡即將奔四,如果你我年齡相仿,應該都記得曾經轟動一時,發生在1993的社會新聞:鄧如雯殺夫案,因為長期受到家庭暴力。細節我不贅述, ... ... <看更多>
洪培芸年紀 在 我們是不是都用了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洪培芸心理師談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我們是不是都用了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會有不愉快的情緒,像是覺得丟臉、慚愧等等。而這樣的感覺,我們不希望被別人知道,一不小心, ... ... <看更多>
洪培芸年紀 在 爆雷,黑名心理師part1 - 看板PSY 的推薦與評價
約莫是2008年的年中,我開始在這個號稱國內首創_____________心理諮商「XXOO」進
行不定時的網路會談。
2008年底,原本會談的心理師離職,而因自己又正逢大考時節,所以中間有大約半年的時
間斷斷續續上過此網站,七月指考放榜後才又回到線上比較穩定的會談,然而這次卻是落
入深淵的開始,也令我對心理師可以違反倫理的情形大開眼界,甚至在我踏入心理這個領
域之後,徹底的對所謂的倫理委員會失望。
事情的開始,要從我跟這位女性臨床心理師會談時談起。
被提醒需要保密機構及心理師,所以做部分處理
不過開始說這故事前,先簡單說明我的一些狀況,我有ADD,在高中時才被鋼琴教授發現
,雖然後續進行藥物治療,但因為家庭的因素,所以無可避免的走上了絕大多數ADHD會踏
上的憂鬱症跟焦慮症的旅程,也因此我在高中時期除了有持續在服用利他能之外,也合併
了抗憂鬱的藥物。這事情我在跟此位心理師會談時便曾經說過。
在大考結束後的第一次會談當中,這位心理師便告訴我她會算命,雖然職業是心理師,但
算命是他的興趣,後來因為一些因素我的網路中斷,此次的會談便暫停了。
第二次會談是在隔天,延續的第一次會談的話題,引發我的好奇心,詢問她可不可以幫我
算命,他似乎沒有太多的考慮,便告訴我她出門回來後要幫我算命,但是告訴我「那你有
些事情不能再保留,得坦白說,隱瞞的話,會影響靈感喔」,後就在零零總總的算命語言
當中結束這次的會談。
接下來的幾次會談都差不多圍繞在靈性、冥想、算命的會談當中度過。對,你沒看錯,這
位心理師都拿著我的命到不斷的說我的狀態、情緒,甚至想要比對跟我現在的現況到底符
不符合。
大約在第五次開始,討論到我的憂鬱症狀,還有服用藥物的情形,心理師表示「你還小,
儘量不要靠藥物,藥物可能會造成腦部功能的永久影響,而且容易養成心理依賴」,甚至
告訴我「研究所時,遇到一個很優秀的老師,她告訴了我們很多內幕消息,也就是精神科
藥物如何被商業化」、「還有,藥物造成的副作用,絕對比原來的心理疾病症狀,還要更
嚴重」、「剛剛在討論睡眠狀況的時候,我突然發現還要考慮到藥物的作用,這樣讓事情
變得很費力。不過幸好你沒吃安眠藥,如果有在吃,那就更複雜了。」、「聽起來雖然是
很不穩定沒錯,且吃藥讓你穩定了,但是,讓自己更有能力、靠自己就能成績好的機會,
就沒有了。」、「網路諮商速度很慢,但那時如果你跟我能面對面諮商,不用靠吃藥,可
能也可以慢慢讓成績穩定。」等等否定使用藥物的語言。
在第六次開始時,因為逼近指考成績放榜的時間,我表示對於這樣的事情感到非常緊張,
這位心理師便直接表示「要不然,你現在搖一支卦,我會解卦,很準的喔」(解卦部分請
允許我略過),之後因為談到家庭議題,這位心理師便告訴我「你最大的問題,就是帶病
在身,也就是你來找我的原因,其實你媽不喜歡你吃藥、或看心理師,這個之前就有說過
,卦象也看到了。」那時候因為對算命事情的好奇心驅使,我便說:天啊!好神準啊,後
來這位心理師告訴我「用來做心理治療,好用很多,當個案有所隱瞞的時候,搖一支卦就
通通都知道了」,後來也陸陸續續的在邊與他會談的狀況下,依照他的指示(我的好奇,
以及他的不明動機)搖了所謂的「病卦」、「問感情的」等不同的卦。
在之後的會談,圍繞著大學選填志願的問題,這位心理師告訴我「你曾在精神科掛過號,
應該沒辦法考心理師, 你到精神科掛號、診斷,這些東西,未來找工作的時候,是很大
的阻礙喔,考公務員、老師、心理師、律師、會計師等等,只要是國家級的執照,都有影
響」、「找工作,申請勞保健保的時後,雇主會看到,很多人病人就這樣被解雇啦,私人
機構,更不需要規定,直接把你fire掉」。
第一段先停在這裡,畢竟回去看諮商紀錄真的很傷眼睛,還要一個個重新理解當時自己的
狀態,有點傷神。
不到十次的時間,再跟這位心理師會談的過程當中幾乎都是算命帶過,各位助人者可以思
考看看這在倫理當中的價值以及意義是甚麼,以及可能對個案所產生的議題為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211.19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SY/M.1466428234.A.697.html
※ 編輯: ym921227 (42.72.77.28), 06/20/2016 21:54:45
做開場是因為算命畢竟是我們比較容易接觸到的,一次兩次或許有幫助,但十次二十次那
背後的議題呢?才是需要被考慮的
※ 編輯: ym921227 (42.72.77.28), 06/20/2016 22:09:45
因為收到提醒要保護心理師?!所以做部分處理
※ 編輯: ym921227 (42.72.77.28), 06/20/2016 22:11:54
※ 編輯: ym921227 (42.72.77.28), 06/20/2016 22:15:00
補充說明,此是當年曾鬧上某上級主管機關,但不了了了之,之後卻又陸續聽到相關受害
之情事,所以決定po文提醒大家。
※ 編輯: ym921227 (42.72.77.28), 06/20/2016 22:17:55
※ 編輯: ym921227 (42.72.77.28), 06/20/2016 22:23:32
上級機關不一定是心口司啊,還有其他橋樑
請私訊
他還是國立大學碩班畢業的喔!
06/21 13:10
當然有啊,查執業登記可以找到喔,是有牌的
※ 編輯: ym921227 (42.73.24.246), 06/21/2016 13:48:36
我跟他會談那年他不過才34、35歲
※ 編輯: ym921227 (42.72.72.20), 06/21/2016 22:58:19
後面也不斷的重複類似的情形
※ 編輯: ym921227 (42.72.189.177), 06/23/2016 03:12:3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