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H&M,有不少經典出現喔!
《動物農莊》是左派作者─喬治‧歐威爾,寫下諷刺蘇聯的經典之作。
我為何說經典?因為他以動物為擬人化腳色,然後用宛如童話故事般淺顯易懂的筆法,卻赤裸裸地描寫頗攜出蘇聯(或說是布爾什維克,可以俗稱俄國共產黨),是如何宣揚崇高理念,卻做出剝削群眾,乃至最後以行動背叛當初理念的現況。
我大學時代拜讀過,本來以為所謂經典應該都很硬很難啃,但《動物農莊》,閱讀沒難度卻讓我相當的震撼以及刻骨銘心。
無論是相關電影、卡通,甚至是原著小說,我都強烈推薦大家可以透過喬治歐威爾的故事去認識共產主義在蘇聯的前世今生。
「投名狀」絕對是無庸置疑的華語片經典!
我就這麼問......請問大家對電影中哪句話最有印象?我想絕對一堆經典名句會伴隨著其中場景而湧現。
而我將「投名狀」播給學生看,這麼多年過去了,每次播完,看到的學生總是衝出來懷著爆表的男性賀爾蒙吼出經典台詞。
這種跨越時代依舊讓人津津樂道的表現,那就是經典呀!
同樣受學生喜愛的經典,描述狙擊手視角的「大敵當前」。雖然其中有不少誇張甚至到醜化蘇聯紅軍的場景,但不得不說......狙擊手那種瞬間擊殺,或是可能瞬間被擊殺的衝擊感,完全讓人投入到電影的氛圍之中。
然後不得不說:瑞秋懷茲好美呀!瓦希里,我懂你,雖然最後你射了的那段我覺得非常突兀,而且讓我在播印石都要冒著可能被家長黃標的風險,但試想瑞秋懷茲跑到懷中......啊撕
呃,我還是說回一些歷史好了。「大敵當前」所描寫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紅軍在起初制空權以及火力處於劣勢的狀況下,採取了貼近敵人的戰術,也就是盡量跟敵人形成近距離交錯的複雜戰局,導致敵方因為害怕連自己人一起擊殺而無法發揮優勢火力。在如此敵我態勢不明的情況下,暗處的狙擊手得以發揮強大殺傷力,所以本片雖然大場面較少,但是反而用另一種角度去描寫了戰爭場景,這樣的別出心裁也讓「大敵當前」絕對可以成為戰爭片的代表之一。
泰山,很經典。好,就這樣。
(不是我混,除了那個自打胸口亂叫,我實在不知道要對這個題材多提什麼,但它的確很有標誌性。)
至於「布拉格的春天」,可說是蘇聯在冷戰期間鎮壓盟友的標誌性代表。對於這段歷史,網路上已經有不少討論闡述,所以我也不想要在此多提。
但我想強調一點,那就是我國是超級親美國家,並且也處於反共情緒及淵源都很滿的地區,所以很多人都容易用西方的觀點去看「布拉格之春」;可是那蘇聯乃至捷克或是整個共產勢力區域,在「當時」又是怎麼看待的?
我想我永遠會強調一件事,那就是閱讀歷史(甚至是很多事物都是如此)不能只用一種角度,或是主流看法去切入及定調。
然後再次強調H&M的精神:我們期待透過溝通,去更多了解歷史。
其他的兩部,我雖然比較不熟悉當中的歷史背景或現況,但或許對於不同人來說,這些才叫經典。
那大家在這周的推薦電影有看過幾部呢?你覺得哪部最經典呢?投名狀要死喊出一句台詞你選哪一句?當歡迎留言,讓我們能討論互動喔!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瞎槓 Shotgu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瞎槓第二季募資問卷: https://www.surveycake.com/s/anDvK 🔔 訂閱『瞎槓』頻道→ http://bit.ly/2PMUJfX 記得開啟小鈴鐺!才不會錯過最新影片! ► Instagram:http://bit.ly/2wnrN7r ► Facebook:htt...
派蒙背叛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人之初善本性」— 東方文明欠缺權力制衡的濫觴】
出身中國的導演趙婷新片奧斯卡豐收,自己亦得最佳導演。在台上,趙似乎回應自己舊訪問提到「中國遍地謊言」而引起中國網絡狂轟濫炸的事件,說道:
「這是最瘋狂的一次,事情有變得困難的時候,想講出中國發生甚麼事。我小時候跟哥哥一起鬥背唐詩,當中《三字經》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是令我畢生受用的一句說話,在我的生涯中遇見很多人都是善良的,這是個信念,感謝啟發我繼續下去。」
大致被儒家推崇的「善本性」,其實是使中國文明圈持續付出代價的國學思想。我們不自覺相信,也不自覺付出代價。孔子經常談「仁」,孟子則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附合東方人常見的「關聯思考」,用物理現象來說明主張,其實物理是形而下,人性則是形而上,兩者拉在一起,是否屬於論辯家的取巧就見仁見智。荀子的體系較為龐雜,也更現實,擁孔批孟,尤如江戶日儒的前奏,他直接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做好事其實是後天的「偽」,而人「虛偽」是好的,而教人虛偽的方法就是教育,即用禮樂來將人們引導到虛偽,世界就會有道德,就會和平。
後來義理精深的佛教傳入,儒家理論也要「完善」來競爭。例如中國文明討論「佛性」,一般講法相信,眾生皆有佛性,都有可能解脫成佛,正如一般講法相信,人皆性善,都有可能成為聖人。佛教傳入之後,中國似乎越來越多討論形上世界的傳統。根據人皆有佛性的講法,儒家的善性論也被改進為二元。道學家這樣設定:人性本身是善的,而人類具體的惡行,是慾望掩蓋,本性不出的結果。只要壓抑慾望 (即個人),本性 — 即人的善良 — 就會回復。
孟子說人的惡行 (不仁) 是由於「陷溺其心」,到唐朝的李翱,再到《三字經》,大概都是這條理路。到佛道思想席捲之後的中世,宋明理學就更加沒有走出那條路,只是更加複雜,並總結為理氣之辯。朱熹仍然如此,將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及「氣質之性」,即美好的形而上世界,和不美好的現實世界,人順從天地之性,就會表現出本來全善的人性,氣質之性則是人人不同,滲雜個人利害和慾望之後,可能不善。從孔子到宋明理學,變化就十分明顯。孔子主要講現實世界,更說未知生,焉知死,而後來的人則為其後設了一個超越的世界,以補充孔學開始時的「仁」只是倫理關係而不具超越性、宗教性的結構問題。
為甚麼中國人對「性本善」有如此強迫症的認同?大概並不是各門各派思想自由競爭下的結果,而是隨著帝國建設路徑的配合行為。儒教作為帝國官方的意識形態,自然不具備太多思想自由,而是功利多於思辯。例如主張性惡的荀子就有很長時間被打為異端,日本人為了高舉作為形而上依歸的天皇,亦長期批判談過人民革命權的孟子。朱元彰亦刪去孟子的激烈發言。多年來中國歷代官方和教育推廣「性本善」,是因為現實中有皇權的全面管治權,就算秦政以來有很多地方仍然「帝力於我何有哉」,大一統主義混一天下的理想,官方仍然是要求的。大一統就是所有的權力要收歸國有、收歸君主,「王治」不斷向外嘗試擴張。善性論的社會,傾向一切由權力的寡頭「主持公道」。
性惡論的社會,則傾向分權、立法規、以合約行事。如果要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甚至官與民之間互相制衡的社會,就要談性惡論。如果談性善,出問題時就不會是權力制衡不足,而是涉事者「陷溺其心」,不夠發揮性善的天性罷了。即使是暴君,也只是一時陷溺,並不是皇帝制度有問題。中國人解釋「偏差行為」和罪惡來源,是「個人化」的,與社會多數無關。
基督教以來的歐洲則不自覺走向另一條路。人的性惡被標榜出來,從神話故事人類吃魔鬼禁果,背叛上帝開始,到教庭經常強調的可怕地獄,以及課金贖罪制度,都充份說明基督教世界觀曾經過份、病態而自虐地強調人類本身的罪惡。由於人本身是罪惡的,所以人不會相信人,只會相信無形的神,而社會和國家制度亦漸傾向分權。為甚麼漸漸發展到 N 權分立,有些國家判案要由素人陪審團會審,都是出於這種互相提防的思維。
法國大革命之後,也興起了「反啟蒙主義」,裡面的思想家考察革命期間革命派各種可怕行為,就進一步論定罪惡的人類如果沒有管制,就必然爆發出來。17世紀的霍布斯認為人為了避免率獸食人的自然狀態,只能立一個群體的合約,將權力交給 lesser evil,即公權力,也就是《聖經》中的海妖「利維坦」。當然後來很多國家的發展,都沒有完全遵從霍布斯血淋淋的主張,政府內部也有分權,但一般而言民選領袖會下台,都是因為人們不相信人,不相信權力久在一人手中,可以避免腐化。政府分權還不夠,還要有法院、傳媒去制衡。同樣是英國人留下的「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腐化」之語,就充滿性惡論的氣味。
黃仁宇評論明朝社會的意識形態,經常談主流思想不處理「私」的問題,導致社會特別是社會賢達極為虛偽,而且只能用道德口號鼓舞和推動政策,卻不能在「數字上」管理社會。不承認人性之私,而只談人性本善,可能妨礙了市場經濟的萌芽,也下開蘇聯思想在中國成為主流的結構。宋儒以道德殺人,進展到後面以「政治道德」殺人,其實是一脈相承。極為相信性本善的傳統,開出現實中的滿地謊言,大概有一種因果關係。
武斷地說,充滿病態和自虐觀念的中世紀,開出了民主自由可以生根的現代西方。不相信人的意識形態,開出了制衡權力,因而最終令個人人權受保障的結果,而性善論則沒有。性善論在藝術家的世界似乎順理成章,亦是做人有期盼的根基。哪一種觀念其實都不會具體改變人類社會中罪惡的數量,不過性善論的傳統則無疑構成制衡機制的嬴弱。
性本善其實是一種美學,一種山水畫一樣的境界。在更好的社會,藝術光景和冷酷的社會建構,其實是分開來的。人們有自由以美好柔軟的靈魂擁抱世界,但社會體制仍然是充滿防人之術,權力永遠被質疑和分散。而東方社會往往將個人和社會混一而治,個人精神境界與社會制度混在一起,呈現「道德化的政治」,是皇帝有權全面管治的理論依據,防衛和自我武裝則是性善論的異端。因為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不需要制衡人或者皇帝的權力,只要「教化」就好,或者用自由主義者心儀的「小組討論」就可解決問題。
性善論也經常被設定為「成為聖人」的初階路徑,一個永遠只能依靠好人好事的社會,最後就只能請求最大的聖人,即皇帝,去主持公道,那肯定不會太公道。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依靠聖人主持公道的社會,善的口號和權位一定會被竊據,就一定會產生很多竊鈎者誅的惡人。一個人相信善本性,可以令人良善,一個社會相信善本性,卻會輔就走向奴役之路。
派蒙背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人之初善本性」— 東方文明欠缺權力制衡的濫觴】
出身中國的導演趙婷新片奧斯卡豐收,自己亦得最佳導演。在台上,趙似乎回應自己舊訪問提到「中國遍地謊言」而引起中國網絡狂轟濫炸的事件,說道:
「這是最瘋狂的一次,事情有變得困難的時候,想講出中國發生甚麼事。我小時候跟哥哥一起鬥背唐詩,當中《三字經》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是令我畢生受用的一句說話,在我的生涯中遇見很多人都是善良的,這是個信念,感謝啟發我繼續下去。」
大致被儒家推崇的「善本性」,其實是使中國文明圈持續付出代價的國學思想。我們不自覺相信,也不自覺付出代價。孔子經常談「仁」,孟子則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附合東方人常見的「關聯思考」,用物理現象來說明主張,其實物理是形而下,人性則是形而上,兩者拉在一起,是否屬於論辯家的取巧就見仁見智。荀子的體系較為龐雜,也更現實,擁孔批孟,尤如江戶日儒的前奏,他直接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做好事其實是後天的「偽」,而人「虛偽」是好的,而教人虛偽的方法就是教育,即用禮樂來將人們引導到虛偽,世界就會有道德,就會和平。
後來義理精深的佛教傳入,儒家理論也要「完善」來競爭。例如中國文明討論「佛性」,一般講法相信,眾生皆有佛性,都有可能解脫成佛,正如一般講法相信,人皆性善,都有可能成為聖人。佛教傳入之後,中國似乎越來越多討論形上世界的傳統。根據人皆有佛性的講法,儒家的善性論也被改進為二元。道學家這樣設定:人性本身是善的,而人類具體的惡行,是慾望掩蓋,本性不出的結果。只要壓抑慾望 (即個人),本性 — 即人的善良 — 就會回復。
孟子說人的惡行 (不仁) 是由於「陷溺其心」,到唐朝的李翱,再到《三字經》,大概都是這條理路。到佛道思想席捲之後的中世,宋明理學就更加沒有走出那條路,只是更加複雜,並總結為理氣之辯。朱熹仍然如此,將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及「氣質之性」,即美好的形而上世界,和不美好的現實世界,人順從天地之性,就會表現出本來全善的人性,氣質之性則是人人不同,滲雜個人利害和慾望之後,可能不善。從孔子到宋明理學,變化就十分明顯。孔子主要講現實世界,更說未知生,焉知死,而後來的人則為其後設了一個超越的世界,以補充孔學開始時的「仁」只是倫理關係而不具超越性、宗教性的結構問題。
為甚麼中國人對「性本善」有如此強迫症的認同?大概並不是各門各派思想自由競爭下的結果,而是隨著帝國建設路徑的配合行為。儒教作為帝國官方的意識形態,自然不具備太多思想自由,而是功利多於思辯。例如主張性惡的荀子就有很長時間被打為異端,日本人為了高舉作為形而上依歸的天皇,亦長期批判談過人民革命權的孟子。朱元彰亦刪去孟子的激烈發言。多年來中國歷代官方和教育推廣「性本善」,是因為現實中有皇權的全面管治權,就算秦政以來有很多地方仍然「帝力於我何有哉」,大一統主義混一天下的理想,官方仍然是要求的。大一統就是所有的權力要收歸國有、收歸君主,「王治」不斷向外嘗試擴張。善性論的社會,傾向一切由權力的寡頭「主持公道」。
性惡論的社會,則傾向分權、立法規、以合約行事。如果要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甚至官與民之間互相制衡的社會,就要談性惡論。如果談性善,出問題時就不會是權力制衡不足,而是涉事者「陷溺其心」,不夠發揮性善的天性罷了。即使是暴君,也只是一時陷溺,並不是皇帝制度有問題。中國人解釋「偏差行為」和罪惡來源,是「個人化」的,與社會多數無關。
基督教以來的歐洲則不自覺走向另一條路。人的性惡被標榜出來,從神話故事人類吃魔鬼禁果,背叛上帝開始,到教庭經常強調的可怕地獄,以及課金贖罪制度,都充份說明基督教世界觀曾經過份、病態而自虐地強調人類本身的罪惡。由於人本身是罪惡的,所以人不會相信人,只會相信無形的神,而社會和國家制度亦漸傾向分權。為甚麼漸漸發展到 N 權分立,有些國家判案要由素人陪審團會審,都是出於這種互相提防的思維。
法國大革命之後,也興起了「反啟蒙主義」,裡面的思想家考察革命期間革命派各種可怕行為,就進一步論定罪惡的人類如果沒有管制,就必然爆發出來。17世紀的霍布斯認為人為了避免率獸食人的自然狀態,只能立一個群體的合約,將權力交給 lesser evil,即公權力,也就是《聖經》中的海妖「利維坦」。當然後來很多國家的發展,都沒有完全遵從霍布斯血淋淋的主張,政府內部也有分權,但一般而言民選領袖會下台,都是因為人們不相信人,不相信權力久在一人手中,可以避免腐化。政府分權還不夠,還要有法院、傳媒去制衡。同樣是英國人留下的「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腐化」之語,就充滿性惡論的氣味。
黃仁宇評論明朝社會的意識形態,經常談主流思想不處理「私」的問題,導致社會特別是社會賢達極為虛偽,而且只能用道德口號鼓舞和推動政策,卻不能在「數字上」管理社會。不承認人性之私,而只談人性本善,可能妨礙了市場經濟的萌芽,也下開蘇聯思想在中國成為主流的結構。宋儒以道德殺人,進展到後面以「政治道德」殺人,其實是一脈相承。極為相信性本善的傳統,開出現實中的滿地謊言,大概有一種因果關係。
武斷地說,充滿病態和自虐觀念的中世紀,開出了民主自由可以生根的現代西方。不相信人的意識形態,開出了制衡權力,因而最終令個人人權受保障的結果,而性善論則沒有。性善論在藝術家的世界似乎順理成章,亦是做人有期盼的根基。哪一種觀念其實都不會具體改變人類社會中罪惡的數量,不過性善論的傳統則無疑構成制衡機制的嬴弱。
性本善其實是一種美學,一種山水畫一樣的境界。在更好的社會,藝術光景和冷酷的社會建構,其實是分開來的。人們有自由以美好柔軟的靈魂擁抱世界,但社會體制仍然是充滿防人之術,權力永遠被質疑和分散。而東方社會往往將個人和社會混一而治,個人精神境界與社會制度混在一起,呈現「道德化的政治」,是皇帝有權全面管治的理論依據,防衛和自我武裝則是性善論的異端。因為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不需要制衡人或者皇帝的權力,只要「教化」就好,或者用自由主義者心儀的「小組討論」就可解決問題。
性善論也經常被設定為「成為聖人」的初階路徑,一個永遠只能依靠好人好事的社會,最後就只能請求最大的聖人,即皇帝,去主持公道,那肯定不會太公道。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依靠聖人主持公道的社會,善的口號和權位一定會被竊據,就一定會產生很多竊鈎者誅的惡人。一個人相信善本性,可以令人良善,一個社會相信善本性,卻會輔就走向奴役之路。
派蒙背叛 在 瞎槓 Shotgu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瞎槓第二季募資問卷:
https://www.surveycake.com/s/anDvK
🔔 訂閱『瞎槓』頻道→ http://bit.ly/2PMUJfX
記得開啟小鈴鐺!才不會錯過最新影片!
► Instagram:http://bit.ly/2wnrN7r
► Facebook:http://bit.ly/3akD6Mi
📌 瞎槓熱門影片回顧:
【瞎槓 LIVE HOUSE】Feat. 呱吉
https://youtu.be/iEym-Dl4TCs
【瞎槓 LIVE HOUSE】Feat. 謝和弦
https://youtu.be/BQpeXNZpN0o
【瞎槓 LIVE HOUSE】Feat. 反正我很閒
https://youtu.be/f063oykMlvI
【瞎槓 LIVE HOUSE】Feat. 王世堅議員 / 八十八顆芭樂籽 阿強
https://youtu.be/nTZu59e7A5E
【瞎槓 LIVE HOUSE】大港開唱 & 覺醒音樂祭倒閉真相!
https://youtu.be/HR9h-s2MUsA
📌 一起回顧瞎槓第一季:
► 來賓棚內訪談|瞎槓 LIVE HOUSE
http://bit.ly/2Q0M5e7
► 外景特派員|瞎槓 TRIP:
http://bit.ly/2uVjFuA
► 獨立音樂每週情報|瞎槓NEWS:
http://bit.ly/2POdxvs
派蒙背叛 在 能能糯米 RunRunRome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對馬戰鬼 】 # 17 包括了《對馬戰鬼》遊戲內支線任務「政子的故事 - 叛徒」。
整個遊玩系列會包含《對馬戰鬼》過場動畫、主線任務、支線任務 等等,直到單人模式故事完結。
? 加入會員 - https://www.youtube.com/能能糯米RunRunRom...
❤️ 訂閱糯米 - https://www.youtube.com/能能糯米RunRunRomeo
? Follow FB - https://www.facebook.com/runrunromeo.hk
? Follow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run_run_romeo/
《對馬戰鬼》(Ghost of Tsushima)是一款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電子遊戲,由 Sucker Punch Productions 開發製作,並由索尼互動娛樂於 2020 年 7 月 17 日在 PlayStation 4 平台上發行。
遊戲故事 :
遊戲的故事背景在西元 1274 年的日本,敘述當時蒙古帝國與屬國高麗派軍攻打日本的「蒙古襲來」歷史事件。玩家將扮演對馬島上的武士境井仁,在遊戲中抵抗來襲的蒙古和高麗的三萬大軍。
蒙古帝國展開東征,所到之處皆化為焦土。殘忍狡詐的蒙古將帥「赫通汗」,率領船隊大舉攻向日本本土,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對馬島(Tsushima)便首當其衝。伴隨著第一波攻勢,對馬島烽煙四起,境井一族最後倖存的武士之一境井仁挺身而出,誓死保護人民,奪回家園。他必須捨棄一直堅守的武士之道,開創新的道路,成為「戰鬼」,為了解放對馬島而展開一場不循常規的戰爭。
#對馬戰鬼 #GhostOfTsushima #能能糯米
派蒙背叛 在 Serrin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errini 2019 最新派台單曲《成為 /Becoming》
繼載譽的《Don’t Text Him》大碟之後,Serrini說2019要摧毀舊我、蛻變成蝶。於是這個女子就拍夥Gravity Alterstra的電音監製Alok Leung一起製作接下來的十曲概念大碟《邪童謠》──做夠了喋喋不休的港女,《邪童謠》將會走入更深的女子思維空間,探討被背叛、傷害後的悲傷、憤怒、絕望、無力感,由魔笛手到妲己、由灰姑娘到海妖,Serrini以不同民間故事(folklore)來華麗承載各種暴烈情緒。
《成為 /Becoming》單曲為《邪童謠》第一曲。
Serrini最新單曲《成為 /Becoming》短短幾分鐘,在歌曲結構和演繹上模擬了一個女子奮力脫離情緒漩渦的過程。其步步綿密的歌詞和越來越有力量的唱腔帶領聽眾進入渾沌,而渾沌後有豁然開朗之境,歌者輕聲重複唱著「越來越冷淡」,如紛飛而紊亂情緒終於塵埃落定。
秉承Serrini新詩形式的歌詞寫作,華麗而沮喪的《成為 /Becoming》就是一個女子思考狠心還是憐憫、苟且還是灑脫的過程。歌曲裡面題旨「與人無尤,撞向冰山」一句帶出要成為新造的人、走出情感勒索的話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困窘。悠悠數段撕裂的文字,明明是完整三分半鐘的一首歌,聽罷一次會馬上讓人得意猶未盡,replay、replay、replay,繼續投入漩渦裡。
各大平台單曲封面設計由插畫師Czech X. 操刀,擅長古典浪漫線畫風格的Czech和Serrini相識於偶然,正在逛北京電影學院學生展的Serrini在芸芸作品裡被Czech沈默而有力的作品震攝,二人見面後一拍即合,並決定要共同創作Serrini新專輯的設計。封面有蒙著眼的女皇手持利劍,形象化表達她要親手了結過去的自己。劍的手柄設計更是一個華麗的S字,攀藤植物圍著整個場景,為整個設計添上傳說般的莊嚴感。
然後這個MV,又是Maggie Leung和Sam Chan的完美作品。自油尖旺金毛玲、Drink‘n Dance、Don't Text Him 到哀樂無名,每個MV我們都在探索更多可能性。一起成長的感覺踏實而美好,願我們都可以拍好我們腦海裡的壯麗山河和細膩情感。
But still,靚,就OK。
《邪童謠》大碟4/4/2019 全球發行
《成為 /Becoming》
詞:Serrini
曲:Alok Leung、Serrini
編:Alok Leung
監:Alok Leung、Serrini
混音:Alok Leung
人聲混音:Joey Chu
狠心 憐憫之間
存在某種浪漫
難得凝住眼
別要孤單
彩色的 遊戲之間
離別有種浪漫
來去矇著眼
沒有孤單
與人無尤
撞向冰山
真真假假 通通 離散
用自大 爛道理 掩飾虛幻
其時心 仍未冷 亂了衣衫
虛假的一場遊戲支撐
決意要 浪漫到死一瞬間
浪漫盪失於荒誕 仍然糜爛
苟且跟忽然離去之間
理智與浪漫就靠勇氣拆散
墮落盡處的璀璨 迎面誘惑
哀傷 深刻都不容你分擔 禁絕我
吻別到得過且過 歲月未無限
怎稱呼這雙眼 茫然 黯淡
越來越冷
越來越冷淡
越來越冷
越來越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