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來分享一下電影心得
終於去看了之前一直很想看的[地獄哪有那麼HIGH]
-->因為日片實在太容易一週內就下檔了
還好這部撐到了第二週啊(感動淚)
想看的原因不為其他~光是
編劇宮藤官九郎X主演長瀨智也 就足夠了~
雖然以地獄為破題
但宮藤官九郎以他獨特的世界觀
(看過木更津貓眼,流星之絆,自戀刑事,對不起青春的人一定懂我在說什麼!)
創造出了一部有爆笑有淚水有青春有感慨的電影
由神木隆之介所飾演的17歲的高中生
在還沒接過吻還沒跟心儀的女孩告白之前
就在卒業旅行中死翹翹了~
明明沒做過什麼壞事卻下了地獄
想做的事情一件也沒有做過
這樣死掉實在太可憐了
所以他決定要盡一切努力去輪迴重返人間
希望能夠和心儀的女孩再見一面
而長瀨智也所飾演的惡鬼
其實也是輪迴無數次
卻因自己不懂得把握而就這樣成了惡鬼永遠翻不了身
本來以為是部搞笑片
但笑著笑著的同時忍不住眼眶會有點濕
跟著劇中人物的無數輪迴也不禁感嘆
歲月無情 還有 人死不能復生
唯一能做的事情是什麼呢?
只有把握當下 珍惜你所擁有的了
還好電影的最後以純愛結尾
讓人不會那麼感傷
總之想要大笑兩小時想聽點人生話題卻又不想那麼沈重的話
這部電影真是很好的選擇
而且~主題曲實在太洗腦了
TOO YONG TO DIE已經在我腦海中唱好多天啦!
#宮藤官九郎
#長瀨智也
#地獄樂團
#鬼PHONE笑壞我
#TOOYONGTODIE
#大家化上鬼妝等打演員名單時都對不上誰是誰
流星之絆心得 在 東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閱讀台北 2015.09.21
《當祈禱落幕時》,東野圭吾,獨步,2015
後來每當讀到加賀恭一郎為主角的小說,腦子裡都泛過阿部寬的五官,大概是他在電影裡飾演這角色太成功所致,而那倒好,在東野圭吾筆下本來還顯得有點冷酷,以至於人性面向總是少了點溫暖的人物,於焉終於活生生了起來。
我私心地覺得,《當祈禱落幕時》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東野圭吾個人風格最為完熟的一篇作品。
長久以來拜讀他的文字,從艱深的本格推理開始,一直到充滿人性爭議的中期作品,東野圭吾之所以吸引人的最大特色,從來不是如何設計一個殺人的「局」。那畢竟不在我們日常中隨時可遇,但我們活在與太多人緊密關聯的現實中,人性卻是我們日復一日、隨時都在面對的東西,而他所書寫的人,每個人時刻都可能因為某些因素,而有了殺人動機──我們誰又不是這樣,一天大概可以遇上幾個或幾十個你想幹掉的對象,差別只是有多想而已。
但在東野圭吾筆下,殺人未必是需要仇恨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扭轉,我們總因為仇恨而有殺人動機,卻忘了有時剝奪一條或更多條人命,可能也會因為愛。
「我之所以能夠背負無法說出口的罪行和沉重的覺悟追求夢想,全因為那個人的愛。」
這句話感覺很弔詭,因為愛而不得不的殺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少見,但小說的責任就在於此──透過文字所串演的故事,勾惹起獨者往往存於心但從不曾認真加以思考的問題。東野圭吾在他安排的劇情中,經常成功撐起這樣一個責任,這回也不例外。
我們常把「愛」掛在嘴邊,也常看到新聞上因為愛而發生的殺人事件,但作者探討的並不只是膚淺的「恐怖情人」一類劇情而已,事實上,《當祈禱落幕時》與《流星之絆》,對於殺人動機(或說苦衷),就有著深刻的描述,這種因愛而犯下的殺人案,最讓人讀起來心痛。
按理說,閱讀推理小說本該是愉悅的,特別是在系列作當中,有一個咸所週知的主角,讓主角領著大家,一步步解開難解的謎題,那最是讓人感到酣暢淋漓的體驗;
但更具文學性的表現手法,在這本書裡被運用上了──《當祈禱落幕時》,絕對不是一本隨著謎底的揭開,而能讓人開心得起來的事。因為愛而殺人,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殺人,是故事主角之外,連讀者都讀來心痛的。
社會派的推理,強調了更多的人性,這樣的派別手法,是不是能在其他作者的表現出被匯聚成一到更龐大的主流,這個我們誰也不清楚,但在人與人過於緊密的這時代裡,我們誰也無法一一細釐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那像打散的蜘蛛網,細密、繁複,而且交織得深淺不一。對於旁人的一言一行,或者任何一個決定,我們隨時都可能受到影響,不只是心理的,有時甚至連整個人生都被左右。
當影響往好的方向去時,或許我們可以感到喜悅或開心,但當影響是往壞處去時,我們會不會起心動念,為了保護自己,或者為了保護別人,於是試圖「消滅」這些影響?而消滅的「手段」,會不會包含殺人?這種出於保護的殺人,是不是某個程度上,貼合了東野圭吾一再想提醒他的讀者的心思?
我不怎麼敢去想像,能有一個人會因為愛我,而願意殺人的人,那究竟算不算是幸福的事,也但願我跟每個人一樣,希望我們都不會遇到真正非得思考這問題的一天。
《當祈禱落幕時》,既充份表現出東野圭吾對於「社會」的關懷,充分掌握到人性的書寫,同時也因為勾串的人物之多、殺人案件本身的局面設計夠豐富,因而形成足以懸吊讀者胃口,使人投入其中的佳作,對長期閱讀東野圭吾文字的讀者而言,都可以相信這是一部相當成熟的作品,無庸置疑。
東燁 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