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談工作之名,來行吃喝美味之食 😎
聽聞三重這間藏於窄巷裡的咖啡店 Sit Down Plz Coffee Roasting 西當・普里斯︱自家焙煎咖啡店 許久,終於在好朋友 #三重冒險王 的引領下,讓我登入成功。
店不大,可說是咖啡店裡的豪宅(好窄),但蠻有味道。
朋友要我猜門口玻璃上的店 Logo 圖案是什麼意思,提示是與旁邊的英文有關...
我端詳許久,從 SIT DOWN 字面、我猜是屁股準備坐在一張流線型的椅子上。
「逼~」我答錯了,更不是什麼山啊谷的意象。
公佈答案,那是取自義大利名師「西當普利斯」設計的龍蝦裝,上面的 🦞 螯 🤣
好吧...好在店家自己烘焙的咖啡味道很正經 😅
特別是好朋友貼心贈送的中秋禮物(後來才有時間面交),是咖啡店的掛耳包,裡面有三種口味,我在家自己打開沖了一包,喝了後我嚐到一股從來沒在咖啡裡品到的味道,衝去打開垃圾桶拿起剛剛丟的包裝袋,Bingo! 果然這款「宏都拉斯日曬 李子莊園」上頭的風味描述就有這個:葡萄汁,很新鮮的白葡萄汁氣味,太神奇了!
也謝謝朋友轉交來自德國蔡司 ZEISS Vision Care 的中秋禮物,除有我一直都在用的 #蔡司溼式拭鏡紙,還有專業光學 #防霧噴霧組,據說噴一次可防霧長達 72 小時,適用於眼鏡、相機鏡頭、泳鏡與潛水鏡、安全帽護目鏡、滑雪鏡與護目鏡等,感覺很優,馬上把這好物放到隨身的電腦包裡頭 哈哈
流線型設計英文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座落牛池灣區的英式建築——聖約瑟安老院】
聖約瑟安老院現存的三幢建築物都別具特色。當中的門樓和別墅均屬新古典殖民地建築風格。中庭別墅是聖約瑟安老院建築群中最早落成的大樓,建於1919年,屬樓高一層的平房。其設計佈局對稱,柱廊有加強通風的作用。另一建築門樓,建於安老院的入口。聖約瑟安老院於當時特意加建了具十八世紀古典建築特色的大門牌樓。大門上刻有英文字母「J.M.J」,分別代表耶穌、馬利亞和約瑟,亦是安貧小姐妹會的信仰箴言。
建築群的最後一幢建築物「宿舍A」建於1932年至1933年期間。「宿舍A」為一幢具現代主義風格的兩層建築。它有線條性平面、水平條紋、圓角和被稱為pilotis(意指「樁」)的普通圓柱。作為安老院的主樓,其佈局呈長直型。主樓由居於香港的比利時籍法國建築師尹威力設計,因此有「裝飾藝術」的建築風格。外牆有筆直的橫向線條,建築物的角落呈圓形,並建有中式金字形瓦頂、圓柱及流線型露台。其實,流線形露台和圓角是1930年代Linear Style(意思為「遠洋郵輪風格」)的特徵。之所以有如此稱呼,是因為它跟當時的遠洋郵輪相似。
在傳統氣息濃厚的牛池灣村,聖約瑟安老院變得格外矚目。但目前因為政府與發展商未能達成協議,相信要重建計畫重啓仍須一段時間。安老院則繼續在原地被圍板圍封,與世隔絕。
流線型設計英文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許多人在旅途上,都會冒出一種旁人難以理解,但也不求他人理解的執著。其中一個是無論去到世界上哪個國家,心中總有一個必去「踩點」的地方。踩點類型多采多姿,而我是Apple Store蘋果直營店。只要是那座城市有蘋果公司直營的Apple Store,我就會忍不住繞過去看一看。
為了要買什麼嗎?並沒有。因為該有的都有了。每一間蘋果商店有迥異的建築造型嗎?其實也沒有。因為基本上每間店面的設計都大同小異。那麼,肯定是像星巴克一樣,有販賣該店才有的限定商品吧?呃,真不好意思,這部分也沒包括。
那到底為什麼要去呢?我的朋友常滿懷好奇地問我,而我那一連串不太有說服力的回答,總令他們不太滿意。
然而這世界上瘋狂的愛,大抵都不是用理智所能說清的吧?所以理由很簡單,就是我愛去,我想去,就算不買什麼也不做什麼,只要走進店裡晃一晃,就覺得神清氣爽,正面能量爆表。
我的果粉資歷,迄今上看二十年。最先與蘋果結下不解之緣的,是第一台筆記型電腦。那一年是2001年。當時筆電的普及率沒像現在這麼高,雖然想要,可始終缺乏正當理由。後來,為了期許自己多寫稿,去到哪裡都能寫,於是找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藉口來催眠自己。
剛開始完全沒想到蘋果電腦的存在。尋訪許多的電腦專賣店,內心雖有幾個候選,但始終沒有特別心動的外型。等等,買電腦不是要看效能才對嗎?理論上我也是明白的,但情感上還是難以逃脫天秤座「外貌協會會長」的魔咒。畢竟,光看造型就沒興趣了,實在很難愛不釋手。不愛的話,我要怎麼全神貫注抱著它投入寫作呢?
幾天後去誠品敦南店,經過當時一樓有間蘋果電腦經銷商時,忽然才想到這世界還有一個電腦品牌叫蘋果。我突然被陳列台上的iBook筆電給吸引住目光了。純白帶著透明的色澤,流線型的極簡造型,真的好美!看著店員操作,整個螢幕介面的設計也太可愛了吧!可是,電腦用的系統與慣用的微軟視窗全然迥異。蘋果的麥金塔系統,我完全不懂,這一點令人卻步。店員細心解釋,蘋果電腦很容易上手,而且我最常用的Word也有Mac版本,當下解決了我的擔憂。那一天「刻意」空手回家,藉以假裝自己夠理智,然後沒過兩天我就堂堂正正的去把iBook買回家了。
2001年秋天,蘋果發售第一世代iPod。那時候MP3數位隨身聽還不流行,iPod作為純聽音樂的播放器,銷售乏人問津。我因為用了iBook以後,開始對蘋果的各式商品充滿濃厚的興趣,於是禁不住誘惑去買了。當時周遭的朋友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我逢人詢問就解說,台詞熟練到簡直可以去當銷售員。
我所購買的第二世代iPod(2002年生產)非常珍貴。首先它是現在不可能存在的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機種,再者是它背面光亮亮的銀鋁材質,來自於日本新潟縣燕三條地區的「鏡面打磨加工」工廠。據說是Steve Jobs親自挑選的,當年他認為想要的品質,只有日本新潟縣的金屬加工職人才能辦到。
iBook用了好一陣子以後,決定把家裡桌上型PC微軟系統的拼裝電腦也替換掉。2003年我買了一體成型蘋果桌機iMac。當年的iMac跟現在的造型不同,主機和螢幕中間,只用一根可動式圓柱支撐,外型特殊,被業界暱稱為向日葵或檯燈機種,創下了工藝設計的里程碑。這台電腦現在放在台北的家裡,直到我2008年搬到日本前都一直在用。雖然現在回台北,都是帶筆電回去用了,很少開機,但還是捨不得丟。就是放在桌上有紀念價值,當個裝置藝術也過癮。
擁有iBook、iMac和iPod,正式揭開了我的「果粉」追尋之旅。之後的數十年間,大概只要蘋果有出品新的玩意兒,八、九成都會入手。
面對蘋果,有時候覺得自己還滿沒骨氣的。iPhone剛推出時,我的好友問我何時會買?我斬釘截鐵告訴他,我不會買。因為特地在日本生活,當然要用日劇裡常常出現的那種折疊式日本手機!日本手機這麼漂亮,選一款有個性的來用,幹嘛要用跟大家一樣的東西?結果,等到iPhone在日本正式上市,我買得比誰都快。Apple Watch也是。推出時,我好友又問,何時會戴在手上?我說,已經有iPhone看時間了,早就不習慣戴手錶,畫蛇添足,不會買。結果,我又是我們這群朋友圈裡,第一個戴起Apple Watch的人。2019年現在,我最新擁有的,是蘋果出的AI智慧型音箱HomePod。不久以後,AppleTV要推出像是Netfliex一樣的月租影集頻道,在此先行預告,我也會訂閱的。
漸漸的,旅行的時候,蒐集各地的Apple Store成為我的樂事之一。
世界上去過的Apple Store當中,我對東京銀座店最富感情。銀座店是美國本土以外,海外第一間直營店,開幕於2003年,同時也是我第一間踏進的蘋果直營店。
十多年前跟媽媽來東京旅遊,受姊姊之託,在銀座尋找一間鞋店。那年代沒google map,找了半天都未果。最後腳步停在銀座店前,只好拿著紙上抄寫的店家資訊,詢問在店門前等人的陌生女子。當時日文根本不會講,只能用英文,對方英文不好,卻仍努力幫忙,打電話向商家確認地點,甚至最後乾脆直接帶我們去,相當感人。現在經過那間蘋果銀座店,還是會想起這件事。我不知道她是誰,當然也不記得她的長相,但陌生人的好意,卻一直留存在心底,提醒我,每當有陌生人向我伸手求援時,也不該冷漠拒絕。
台北是在最近這幾年,才終於擁有了Apple Store直營店。每次回台北時,逛街若逛到那兒,也會繞進去走走。
在信義區的兩間蘋果直營店之間,那一帶在我離開台北後變化得很多。從前叫作「紐約‧紐約」而現在稱為「Att for Fun」的後面,一樓曾有間咖啡店,平日晚沒什麼人,十幾年前,我常抱著我的iBook,下班後窩在這裡。
那時候的我生活圈狹窄,絕少飯局,沒什麼朋友。下班後若還不想回家,除了到健身房運動,常不知道該晃蕩去哪裡。我有點寂寞,想要有一些懂我的人陪我,但是我沒有。我只能面對我的蘋果,創造出一群人,跟我活在同一座台北城,讓他們過得比我好、過得比我不孤單。我想要陪伴他們也想要他們陪伴我,所以開始寫了長篇小說。
到底為何如此在意蘋果呢?仔細想想,說不定正是因為那段日子,一起經歷過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吧。
在那之後,小說寫了一本又一本。可惜書是越來越難賣了,小說讀者在哪裡?網路上隨便一則貼文也夠精采的,誰還在乎虛構的故事,花力氣閱讀文字呢?最近偶爾會這麼想。可是,面對電腦之際,我的蘋果彷彿就會提醒我,別忘記最初是因為想寫而寫的衝動。
寫小說曾經陪伴過寂寞的我,而現在我也應該反過來陪伴寂寞的小說。
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兩兩相對的陪伴,我和我的蘋果。
http://bit.ly/2SrQtTH
#新文首刊 #張維中 #散文
#聯合報